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震撼六年级日记

2024/03/30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震撼六年级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震撼六年级日记 篇1

星期三一大早,我早早地起床了。我非常高兴,因为今天我们要去秋游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从学校出发去宋城。

坐上大巴,别提我心中有多高兴了,一直听说《宋城千古城》是“世界三大名秀之一”,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宋城了。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们到了宋城,宋城的怪街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心。

一听“怪街”这个名字,就知道里面一定很古怪。怪街里面分布着几间屋子,分别是魅影空间、隐身魔屋、斜屋、迷宫等等。先来说说魅影空间吧,这间屋子的墙上画着栩栩如生的图画,里面没有一样是真正的实物,但是当你拍照时,和真的没什么两样,照片里充满了立体感。隐身魔屋,屋子里有一张神奇的桌子,当你钻到桌子底下时,只能看到头,身体都消失了,在旁人看来,就像是在变魔术一样……

下午,我们去观看了《宋城千古情》的表演,序幕拉开,首先表演的是良渚之光,舞台上一片翠绿,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大自然中。紧接着是宋宫宴舞的表演,耳边响起了古典音乐,这舞台就像金碧辉煌的宫殿,舞者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接下来的金戈铁马,感觉把我们带到了大宋的战争之中,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些保卫大宋英勇的战士们……最后表演的是采茶姑娘,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表演很快结束了,我们也坐上大巴车返回学校,这次秋游,让我领略到了宋城的古韵,也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

震撼六年级日记 篇2

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想,不管是谁,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都透露出一股劲,一种铿锵有力!那么,作者怎样才把文章写好的呢?我多读了几遍,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好像是强调的一种写作方法,多次着重强调这句话来表达作者的语境。那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为了寻找答案,我又读了几遍课文。我认为,应该表达作者赞美激荡生命力与磅礴力量的情感。其实,后来我也把《安塞腰鼓》这篇的全文找来看了,又觉得是赞扬黄土高原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眼前仿佛闪现那捶起来的腰鼓;那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那闪烁的瞳仁、飞扬的流苏、强健的风姿、蹦跳的脚步;还有那震撼人心的鼓声……那一刻、那一分、那一秒,鼓声碰撞在人们、万物的身上了!我震撼!我惊诧!我崇拜!我头一次被震住了!被那茫茫一片的人群和鼓声给完全震住了……突然,时间静止了、世界静止了、万物都静止了……所有的一切都跟着鼓声一起,静止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戛然而止”!

虽然,我没有现场观看安塞腰鼓,虽然,我不是有多么的了解它。但是!我从作者那朴实而又华丽的语言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澎湃无比的景象!

我很敬佩作者,他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尽善尽美,能把情节写得这么淋漓尽致!读完文章,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好一个安塞腰鼓!”

猜你喜欢1:震撼人心的演出小学日记

有一天,我观看了绍兴文理学院打击乐专场音乐会,真是令人震撼。

音乐会上,我见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有清脆美妙的马林巴,有清亮悦耳的.扬琴,有大小不同的排鼓,还有能发出不同音色的中东鼓。

我最喜欢《手鼓的世界》这个作品,它可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只见台上每个演奏者面前都立着鼓,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有巨大的,也有小巧的;有圆的,也有方的……演奏开始,几十只音色不同的鼓同时被敲击,这里高亢,那里低沉。

《手鼓的世界》令我大开眼界,而《绍敲·稽山鼓韵》令我为之一振。“咚——”一记响亮的击鼓声带动了全场。只见领鼓者挥动手臂,举起鼓棒,重重地击了一下大鼓,然后,其他演奏者也渐渐加入进来。只见击鼓者双腿打开,手持鼓棒,一看便气势暴涨。再加上宏亮的鼓声来伴奏,令观众不得不拍手叫好。旁边不断加入小鼓紧密的节奏,律动感十足,大鼓与小鼓结合,有一种奇妙的和谐感融在其中。

这震憾的鼓声,这磅礴的气势,还有鼓声倾诉的绍兴千年历史文化,令我久久不肯离开……

猜你喜欢2:“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高考满分日记

本文以开头完美、思维深刻而取胜。

文章开头引用老艺术家的话语,并能结合文本分析陈忠实先生的“酣畅淋漓”四字。紧接着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提出华阴老腔之魅力在于那种底蕴和厚重,兼用比喻论证,类似饱含黄土的苍劲,说理方法独到。文章身体准确,挖掘深刻;从老腔魅力出发,上溯传统技艺,并对其进行分析,引用鲁迅与黑格尔的名言,并进行分析,鞭辟入里。行文善用反问,引人警醒:排比反问,平稳过渡。既总结了上文的现状,又引出下文议论。文章思想深刻,贯穿于全篇的是考生对于老腔的思考,是对当世的现象进行的剖析。

“中指咬破当墨水,龙袍扯破当纸张。”当奏着月琴,老艺术家喊出这一句时,裂帛之感透彻心扉,苍凉入耳。陈忠实先生怕是想出了无尽的词语也难形容,才无奈地写下了“酣畅淋漓”四字吧。木凳与木砖,普通到极致的器物,却足有澄净寰宇之能,实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民族的”,我想绝不是像象牙塔中的雕逐,而是在苍莽壮阔的历史民间浮沉中产生的魂宝。华阴老腔之魅力也许就在于此,不同于些许流行歌手所唱出的“老腔”,那些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一开口,大四处的不是圆润,而是饱含黄土的苍劲。也恐怕不知在黄土中埋藏了多少时日,才能沾染黄土的浩渺。

老腔超越了其自身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符号代表的不仅是老腔本身,更代表的是那些在民间艺术家中口耳相传的文化与技艺。前段时间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那些口耳相传的文化与技艺已鲜有继承者。曾听“泥人张”的传人说过:“以前六七岁都是在泥房里培养兴趣的时候,而现在我的孩子哪有这样的时间。”陈忠实先生也在文中坦率地承认自己这个人先前未曾听说过老腔,这是否给我们以警醒?当今之时,是否对外来文化太过注重,而对本民族之继承有所欠缺?是否未能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否古贤的'教诲已被人们默默淡忘?

老腔给人以震撼,固然在于其不同于古典之美的表现形式以及饱含生活气息的美感,更在于此时已鲜有如老腔一般完整的民间传统技艺了。中国走向世界,其根基却正是这些正在流失的文明、世界需要的,不是一个模仿的中国,而是一个继承的中国。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余烬,而余烬深处有余温。”余温终究是一堆余烬,只有给予适宜的条件,给予它广阔的空间,他才有望重新燃烧,给心灵以安慰,给人们以支撑,给国家已坚实,给世界以温暖。

我们需要为之付出努力,时下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我们需要留下的,是足以留给后世的东西,看看五千年的中华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魂宝与艺术,想想昆曲、京剧;而我们能给后世留下什么?可能我么更愿意看到的是老腔已不再令人震撼,因为令我们震撼的,不仅只有老腔。

老腔令人震撼,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