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盒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存钱盒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存钱盒日记 篇1
去年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个颜色鲜艳、造型别致的存钱盒。
存钱盒的底色是蓝色的,好像一片大海,上面有座红顶黄墙的小屋子,真象传说中的金房子。屋门前卧着一只小花狗,它的全身是白色的,只有头是花的,两只耳朵耷拉着,还伸着一条长长的舌头,瞪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每当我把硬币放进去时,小狗就汪汪地叫,好像在说:“谢谢。”
我的存钱盒就像一个小银行,以前妈妈一给我钱,我就去买零食,自从有了这个存钱盒,我就在第一时间把钱送到存钱盒里。存钱盒帮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每当我买书本时,我就从我的“小银行”里拿钱去买,就不用跟爸爸妈妈要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存钱盒,它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让我变得快乐。
存钱盒日记 篇2
在我的桌上一直摆放着一只“小猪”,它全身是金黄色的,圆圆的肚子,红红的鼻子;它就是我的存钱盒。它是我生日时,妈妈给我买的礼物。
每天晚上,我就会把我的零花钱放进“小猪”的肚子,哪怕就几毛钱。这样日积月累,我的小猪”越来越重了,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二、三多块了。每当我们要捐款时,我就从它肚子里面去出一些,这时“小猪”的身体就变轻了,但是,它不但不生气,反而微笑着夸奖我说:“小主人,你真有爱心。”
“小猪”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决定要永远折磨“它。那就是:我要一直把它养重,然后又弄轻;再养重,再弄轻;又养重,有弄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奉献我微薄的力量!
猜你喜欢1:高考语文日记
俄国作家高尔基在信中曾给儿子以告诫:“施比受更快乐。”中华民族的美德中也有让我们施恩于他人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不顾及受予者尊严的给予行为,是谓之“慈善暴力”。慈善暴力扭曲了与人为善的本质,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认为,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才最有利于被施予者,也最为他们所接受。
对接受者而言,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不至于伤害他们的品格,践踏他们的自尊。尽管贫穷,但在道理上,贫穷者和施予者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施予都不应该打破这一平衡,否则就会演变成慈善暴力,践踏他人的尊严。
中国古代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来表明受施者尊严的重要。()曾在报刊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也在强调同一问题。一位盲人乞讨者在别人往他的碗里扔钱时只是点头致意,而在一位女士弯腰施舍的时候会起身鞠躬。乞讨者说:“每次路过的人给钱的时候碗里都会‘哐当’一声,只有这位女士给钱时是轻微的‘叮当’声,这让我感觉到我有尊严,我还是一个人。”
这个故事对于施予者有启迪作用。施予应该是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是带有爱心和帮助的施予,而不仅仅是施舍;合适的施舍甚至可以考虑让受施者付出一点“代价”,以便他们在接受时有“心安理得”之感。在这一点上,美国修建胡佛大坝的例子可供借鉴。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数十万人面临无饭可吃的困境,时任总统的罗斯福提出“以工代赈”的政策,召集众多失业者进行胡佛水坝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施以高工资的福利,最终使千万失业者受益,美国也安然度过经济危机。适当地给予带来的积极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当今中国,暴力慈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说陈光标亲赴日本当街派钱的恶劣行为,光是官员们扶贫派送慰问金时,让穷困百姓生活全面曝光,以至于受施者感觉颜面无存的做法就足以让人诟病了,就连中国低保制度在审查上也有侵犯贫困家庭隐私之嫌,审查可以延伸到好几代人的生活背景,这样的慈善怎会让人心安!
猜你喜欢2:雪二年级日记
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了。但是身处北方的我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变化,气温有所升高,新芽少的.可怜,没看到什么成片的绿色,但是我却认为这个春天很特别,因为这两天下了一场美丽的雪。
虽然雪只下了一个多小时,但却使我记忆深刻。
冬天下雪的时候气温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场雪却没有影响到气温。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非常舒适的温度下看雪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那些雪花像花朵一样落在手里,还没来得急看,就融化成小水滴,感觉到的并不是冰冷,而是一种清凉的感觉,那感觉是那么的美妙。
下雪的时候我正在学校上课,我无意间看见外面在下雪,雪是那么的大,看着它们慢慢的飘下,远处的物都是朦朦胧胧的,下课铃终于响了,我迫不及待跑到操场上,仰起头,感觉雪花带来的冰凉,我为了不让雪花融化的太快,于是用袖子去接雪花,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落在袖子上,我那近她们仔细看,花瓣形、菱形、散开的、堆积的、她们各式各样美丽及了,每一片都能够让人赏心悦目。
待到雪下得更大一点的时候,我看向同学,每一位同学的头上都有一层雪花和水珠,而草地上也有一层,这些雪花并没有完全覆盖草地,没有使草地变为白色,而是在草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白玉色,晶莹剔透,使人更加舒心、惬意。
可惜的是这场雪一会就不下了,太阳随之露了出来,草地上的那些雪也无影无踪了。虽然她们的美是短暂的,但这场雪的美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