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 杨谨 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80后的我们,初为人母,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平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2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3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没仔细读,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学生们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希望与我们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沟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4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5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读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彦彦小时候经常会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对我温柔一点?我会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妈妈这样做是爱你的。此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很苍白无力。显然,我对孩子使用了家长的绝对权威,只要冠以“爱你”之名,妈妈怎么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读完这本书,我尝试一次蹲下来的姿势和彦彦说话,我发现即使是略带严厉的语言也变得温柔一点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惯常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变成了四目相对的“平视”,我们顺利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来不止于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将这个尊重揉入日常亲子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个足字旁就变成了“蹲”,显然尊重孩子要求我们家长放低姿态,更加主动地与孩子沟通。这种姿态与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家长的绝对敬畏,敞开心扉,更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时候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父母,生活的种种压力难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然而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心情略烦躁,女儿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洒了一地,女儿说:“妈妈,水杯打翻了。”我说:“谁让你把水杯放到身后的,你看洒了一地!”女儿委屈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其实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儿,二是,放低姿态,跟女儿道歉:“对不起,妈妈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给你重新倒一杯。”也许女儿就会开心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错认错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能仅仅用于孩子,同样要反思自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傅雷家书》,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就会与孩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教育孩子的同时永远在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样相互学习探讨,我想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大概莫过于此吧?
孩子的成长不是瞬间,而是时间。我想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阳光、陪她经历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6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是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书中有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杨谨老师用一个“蹲”字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蹲下来,孩子不必仰视父母,关系变得平等了。蹲下来,父母能跟孩子平视,能更好地注视孩子的目光。蹲下来,父母和孩子距离近了,可以温和地说话,有效得沟通。蹲下来,近距离、平等、温和、真诚的注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也近了。蹲下来,父母拥有和孩子同样的视野,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的感受。是的,蹲下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种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话语。”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教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二、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利用自己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真正的信服于你。四、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积极耐心地教会孩子正确抒发自己的不良情绪。五、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地方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六、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来自成人的爱。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可以让我们和孩子的心更贴近,这样孩子也会更愿意听你说话。除了家长之外,我们教师就是与孩子们相处时间最多的人了,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行为,从而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及时作出引导,用真诚和耐心和他们相处交流。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7
从孩子记事开始,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关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类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杨瑾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的书。这本书中“蹲下来”是主线,贯穿整个内容。蹲下来不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们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家长眼里,是非常幼稚,非常无聊的,孩子选择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粗暴的践踏孩子的尊严。有一次带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个玩具店门口,女儿停了下来,盯着店里的一套魔仙棒套装玩具,吵闹着要买。由于那玩具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所以我就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以此来抗议。我就告诉她到前面,我们去买比它还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这时候我就火了,就吓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来。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而我没有支持她的选择,还把我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强加于她。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对她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导致她在人前丢了“面子”。其实有时候女儿的选择我无法理解,就犹如自己小时候不被爸妈理解一样,都会充满埋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对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多的这种伤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的拒绝,而是用女儿的眼光来审视、看待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这是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童年的基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会把她当做朋友,用心倾听她的诉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8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深刻认识到父母要正确的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正确的去爱孩子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阐述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对孩子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距离,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的距离。蹲下来,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更容易聆听到孩子的内心;蹲下来,更能营造出美满、和谐的亲子沟通。
目前,对待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不要考虑她们的自尊心,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些多此一举。那么,父母如何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要蹲下身来对孩子说话,倾听孩子的心声。现在许多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的态度,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稍不如意,就会打断孩子的诉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这样说:“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而不是“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父母讲话!”其实培养孩子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其次,要蹲下身子对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蹲下来顺着孩子的视线去看世界。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带她到公园去游玩,当看到一颗颗葱绿的大树时,我问她:“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女儿说道:“春天是咖啡色的。”当时我很纳闷,春天怎么会是咖啡色的呢?我蹲下来顺着女儿的视野看去,终于明白了,原来女儿看到的是树干的颜色,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才会知道孩子不同于大人。所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是蹲下的这一个动作,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思考问题,同时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最后,我们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天真的话语往往体现孩子纯真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利,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一个睿智的父母,营造出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0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1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2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3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4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5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杨谨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平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6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7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没仔细读,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学生们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希望与我们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沟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