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前赤壁赋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
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像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天,爸爸迷上了苏东坡的文章,于是让我也一起背。他的爱好经常变,一会是这个,一会是那个。这篇文章是写他与朋友们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厢会,饮酒作赋。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在船上聊天,吟唱诗歌,唱道:"桂槕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会吹洞箫,吹的声音十分凄凉。苏轼问道:"为什么吹得声音这么悲伤?"客人说道:"想当年,曹操就是在这个地方和周瑜大战。当时的风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叹生命短暂,吹出了这样的曲调。"
苏轼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界没有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客人听了转忧为喜。大家继续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3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4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5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美世界,美哉景观。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岁月更远,赤壁伫立。且观赤壁下海治长江水,自几千里外的青海来此喧嚣雀跃,再看江面船随波起伏,从数千年前的浮木小舟,至如今的游览船,船身船型皆在变,与赤壁的纽带不曾断。几千年前,少年僧人看寺中流民日多而粮渐少,问住持“洪水何时可停歌?”住持回答“何节中不宜泛溢?”何节中不曾泛滥?何时没有赤壁?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说到它扬名立万的代言人——周瑜。很时曹操换天子而立令诸候,割据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势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东风,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烧赤壁”让曹操溃不成军。而今赤璧已不见当年的漫天火光,或许耸立的石壁某处还留有烧焦的印记,或许有一块石头还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鸿儒。
非独周瑜,苏轼亦为乔壁的名气添了一把火。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赤壁赋》叫响了江山如画,凝成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有人说苏轼所游“赤壁”并非“三国赤壁”,现已无从考证,可他本为凭吊周瑜,倾慕三国而来,所观之景、所写之物又岂会不是赤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旷世奇景般震撼,却绝不会想象到冲天大光吞墨水面、苏轼泛舟湖上时的刻骨铭心。江南景中描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边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个少妇,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已然沉淀成过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块岩,一颗造访者苏试的心。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7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8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9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0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天,爸爸迷上了苏东坡的文章,于是让我也一起背。他的爱好经常变,一会是这个,一会是那个。这篇文章是写他与朋友们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厢会,饮酒作赋。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在船上聊天,吟唱诗歌,唱道:“桂槕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会吹洞箫,吹的声音十分凄凉。苏轼问道:“为什么吹得声音这么悲伤?”客人说道:“想当年,曹操就是在这个地方和周瑜大战。当时的风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叹生命短暂,吹出了这样的曲调。”
苏轼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界没有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客人听了转忧为喜。大家继续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1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2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3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4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5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16
这两天气温升高,还没有风。上午九点钟时,出去打网球。活动了两个小时,脸晒得火辣辣的,皮肤紧紧地。虽说坚持了好几天了,但肩膀还是紧涨。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不禁感慨古人对于人生哲理认识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劝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借自然界的水与月来阐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即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会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这样,一定会有名人,也一定会有凡人。不要因这一切成为过往烟云而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