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2024/04/1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今年得病以后,住院,手术,化疗。原本忙碌的学习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意中读到了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先是网络里的部分章节,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在当当网上买下了这本书。书一到,手不释卷的读了起来。

《此生未完成》讲的是于娟与病魔斗争的事,尽管最后主人公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书中的文字真切朴实,读起来很多的章节感同身受。亲情,友情,我们活下来的勇气。

“哪怕让我蓬头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万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妈妈拉着土豆从我的面前走过,送土豆去幼儿园——”读到这,我泪如雨下。是的,爱才能使我们能顽强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后,一些平日里不走动的亲戚也是前来问候,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不重要。日久见人心”。是的,在治疗的过程中,亲人们尽己所能,出钱的出力的。没人抱怨,没有人来比较,有的就是同心协力,挽救濒临在走生命终点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内没有威胁生命的危险。活着就是王道。活着才有机会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活着才有机会去爱着家人,孝顺父母,才有机会去苟且的生活的同时,梦一下诗和远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着泪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主人公时而是我,时而是于娟。不过,还是要懂得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在当下。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认真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读后我掩卷长思,不由思绪奔腾、感慨万千,心中十分沉重、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于娟的年轻、才华惋惜,为命运的无常、多变喟叹,为人生的短暂、苦难深思。禁不住又一次叩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此书以第一人称、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以作者的刻骨感受,记录了自己由一个学富五斗、健康快乐的博士一夜之间变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患者的真实境况。告诫生者要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为何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震撼?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参考价值、太有生命意义。

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一开始,于娟是幸福的,她被幸运之神垂爱着,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她的理想、她的才情、她的灵魂使她的笑容永远那么爽朗那么明媚,她是造化完美的标本。然而突兀的重病、癌魔的侵蚀,让她经受非人的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怎样抗争,依然没有挣扎的余地、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让人唏嘘慨叹、无可奈何,这也真是造化弄人、苍天不仁。人活一世,到头来都将殊途同归、化作尘土。可贵的是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绝路已来,依然为理想而奋斗,依然回顾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依然为所有人警示祝福。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她于垂危于痛苦中给人们带来死亡和生命的新感悟,满满的正能量,深深的、淡淡的。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她的人格如山花灿烂,高贵而有内涵,她的灵魂也必将如她所愿,是一片葱郁的能源林!

死亡残酷而苛刻,年轻的'女博士于娟,她死了,死于风华正茂的季节,死于春暖,死于花开,死于悄然的遗憾,死于遗憾的悄然,世间夭折一株马蹄兰!若寿终正寝,死并不可怕,宇宙万物,凡是生命的个体,总有终结的时候。唯有夭折的青春、破灭的希望、萎谢的火焰,最足以使人哀叹,命运的悲哀和无奈,让我胸中奔涌起不可遏止的情感雷电。

磨难可以增添人生的光辉,但是磨难太多,苦难太重,也会扼杀活泼泼的生命,就像冬雪太厚,也会冻死柑橘一样。真想为她呐喊:“世间夭折一株美丽的马蹄兰!”在风中舒展,悲凉且古拙。

谁不希望有顺遂的人生?谁又希望多灾多难,但是如果生活硬要把它赐予你,你也不用悲伤,只要有勇气同它较量,就能把它化作财富。于娟,她不畏惧磨难、没有辜负岁月,她是精神的胜者、是生活的强者!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有肩上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的时候,在独力支撑人生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

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

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最后总结心得———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余生不长,要善待自己,进而也要善待周遭的人,亲人、朋友、陌生人......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哭着看完这本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是情到深处?还是内心孤独?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本书,但是我对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深深折服,我对于娟的优美的文笔崇拜的五体投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请原谅我之前一直错误的认为:只要活的久就会有奇迹,甚至还以《琅琊榜》中夏江的经典台词:“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标榜自己的人生态度。)像于娟虽只有短暂的32年的人生,但她却活出了100岁老人都没有的精彩!她就是臧克家笔下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几年前就关注过于娟癌症的新闻,嘲笑过女博士被假医生骗的故事,但看完于娟亲身经历的文章,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面对这么大的变故,在生与死的关头,处理事情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被知识分子的外衣所蒙蔽,名校研究员、教授、博士、硕士我见的、接触过的也不少,但他们大多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豪车大房等身外之物忙的不可开交,游走于“市井之间”、混吃混喝。披着“文化、文明”的外衣,实际已然成为金钱的奴役。像于娟这么高学历、高智商又对人生有深邃见地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

我很庆幸自己在30而立的年龄逐字逐句拜读了于娟的倾心博文。我很感激老婆也在我的带动下提前读完。

高兴也罢,痛苦也罢,长也罢,短也罢,我们终究要走完这一生。

于娟走啦,但她抗争病魔的阳光的心态、她的从容不迫、她的豁达果敢的精神就像她沉甸甸的文字一样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里。

颤抖的我用手机记录这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自己13年前去世的姥姥,4年前去世的姥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痛,这种情,此生我该如何偿还?

想到了自己也近了30岁,想想还在为工作、为生存、为温饱而奔走。可怜中充斥着万般无奈!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反过来又想,于娟的毕生所求、声嘶力竭的呼喊:就是活着。一对比,反倒有了进一步努力的意义。

这,多少有点阿Q精神吧!纵然感觉现在有万般不好,要在保证身体的前提下去拼搏才更有意义!

于娟临走前的篇篇文章都是生命的印记,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痛彻心扉的感悟!我在想她这最后的呐喊给世人什么警示呢?

1、健康是生命之本。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之前的所有积累都会清零。

2、珍惜活着的每一秒。不虚度、有思想、有意义的活着。

3、看清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引用于娟原话“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讨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4、留下一点东西让自己真正感动,如果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会更好。于娟的文章就是警示后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

5、有时间的话一定多陪陪父母和老人。想到这,看到这,别思考,去做就是了。没有为什么!我知道对我们来说很难做到,但要努力争取!

书中对人生的思考很多句子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事实上朋友圈里很多点击率超高的健康、人生相关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引用过于娟的只言片语。我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但这次时间关系,只记录了最精彩章节的页码。

最后还是以于娟老师(请原谅我之前的称谓没有写老师二字,叫名字相信符合于娟老师的性格,她应该不会介意吧)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得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得很轻。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满。

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惜别,不舍……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5

感谢于娟,感谢《此生未完成》, 让我想开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看完这本书,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 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这辈子,你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 你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奋斗一生,再辉煌,再耀眼,终有尘埃落定的一天。 到头来,就会发现,名利权钱,没有一样可以带的走。 你能带走的,只是别人对你的思念。 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 该让渡的让渡,该放手的放手。 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做人,简单点,再简单点,才会开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心? 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值得争的呢? 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家庭和睦……

这些无法开出价码的,比什么都重要。 真正是,人世间最贵的,往往都是免费的。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总有一天,所有拥有的都将失去。 到那时,会有多少人思念我?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6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从20xx年九月就从图书馆带了出来,一直冷落在我的床头,浮躁的心,没有心思去触碰它。续借了一次,这次马上就要过期了,拿着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对于于娟这样既聪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项背。对于她的离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许,人就是这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回头瞅瞅自己走过的路。以前的开心与痛苦,都历历在目,对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时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败的在这一个一般本科还默默无闻,每天过得不快乐,孤单伴我左右,越来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丢在了行走中。忘却了自己想要的,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年半了,内心渐渐没了自己,只有一个自私自利处处留小心眼的我,也许此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才会慢慢的走出这个枷锁。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却了自己的圈子曾经是那么大。孤独的世界,大同小异,不少人在讨论着孤独,但我也许此刻是迷茫。对于未来的胆怯,对于感情的畸形对待。

为了小武筒子,我曾说过要离得他近一些,选择考研方向时,我甚是怯懦,我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野性与自信,对于自己的实力,现在存在的是质疑。考海洋,难且危险,考海洋所,现在还不了解难易程度,只是知道难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个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丝解脱,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两个人,如果能够抵挡住两三年不算做距离的距离,那熬过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谢于娟,让我对于生命更加珍惜,让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理智。

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平静快乐的生活,希望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家庭的重担慢慢的移向我的背,我会井井有条的去接受。在路上……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7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

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

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最后总结心得———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余生不长,要善待自己,进而也要善待周遭的人,亲人、朋友、陌生人......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8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xx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9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xx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0

于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个行外人。从于娟这一本著作中,丝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里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质朴、生动,可以看出于娟虽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却从容面对,并不哀伤。她的文章共有51个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患病前后直至死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该句话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却多了点压抑。很多时候,网上都会报道一些人因为压抑而自杀死亡的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某代码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死亡,如此容易轻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他们不懂活着的意义,读后感或者是当时有这念头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的影响丽实在太大,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不得不忍受都市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我们会认为非常惊讶,但当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头上时,需要我们迎头而上,就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疗并不是最痛苦的那种,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现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痛苦并不算什么痛苦。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最痛苦那个,因为年纪轻轻就受了这么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没什么抱怨的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1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2

今年得病以后,住院,手术,化疗。原本忙碌的学习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意中读到了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先是网络里的`部分章节,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在当当网上买下了这本书。书一到,手不释卷的读了起来。

《此生未完成》讲的是于娟与病魔斗争的事,尽管最后主人公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书中的文字真切朴实,读起来很多的章节感同身受。亲情,友情,我们活下来的勇气。

“哪怕让我蓬头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万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妈妈拉着土豆从我的面前走过,送土豆去幼儿园——”读到这,我泪如雨下。是的,爱才能使我们能顽强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后,一些平日里不走动的亲戚也是前来问候,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不重要。日久见人心”。是的,在治疗的过程中,亲人们尽己所能,出钱的出力的。没人抱怨,没有人来比较,有的就是同心协力,挽救濒临在走生命终点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内没有威胁生命的危险。活着就是王道。活着才有机会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活着才有机会去爱着家人,孝顺父母,才有机会去苟且的生活的同时,梦一下诗和远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着泪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主人公时而是我,时而是于娟。不过,还是要懂得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在当下。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3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18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4

读完了于娟的《being alive is a gift...此生未完成 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没有在‘读完了’三个字前添加‘带着沉重的心情’,是因为读的不是书,不是情节,不是故事,而是于娟的心境。结局,固然凄美,但是于娟想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洒脱,一份乐观,一丝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书中讲述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子,一个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一个拥有幸福家庭,一个拥有爱她、疼她的父母、丈夫及她爱的儿子的女人,在癌症晚期对往事的追忆、对生命的向往,要知道,她是在极其痛苦的'治疗过程完成这本遗作。

谨将书中一些自认为动情的描述,跃然于此文中,共赏共鸣。

“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备注,土豆是她儿子的小名。

“小时看杂书,喜欢华词丽句,后喜人行文巧思,再后来欣赏文人文风品行,到后来,却发现,读书,要读的是别人的思想,花鸟鱼虫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礼立的是忠义魂,此间要参透的,是高尚悲悯的人性,矜贵持重的品行,洞明豁达的修养,锲而不舍的理想与追求。”

“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总是在忙就是了。有人会和你谈股票,有人会和你谈利率、谈房市、车市、外汇市场,也有人和你谈化妆品、谈美食,甚至,有人和你谈情说爱,有人告诉你他的专业就是陪你谈心,他们叫心理医生。没有人陪你谈哲学。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距离哲学太远,还是,我们距离哲学的人太远。”

娟姐,希望你在天堂里,完成未了的梦想。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5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读后感。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读完之后觉得作者说得很对。整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坚强并乐观的对抗病魔,但天不随人愿,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年轻的生命。在她的生命日记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让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总结出“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真谛。随后还叙述了她对爱情和女人的看法。

读完整本书,让我敬佩的是她面对癌症的那份坚韧和勇气,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时还能为世人留下精神财富的那种豁达和乐观。但是却没有给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没有亲身经历,亦或是我人生本来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终感悟的。

她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又有着令人艳慕的出国经历,所以她也有着事业的野心,不断地发表文章,不断的研究课题,在二三年之内成为教授等,都是她对未来的强烈期待。而我,却没有这么多的高标准的期待。或许有些人认为年轻人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是堕落的,不知进取的,所以我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为自己解释或掩饰的借口。呵呵,这也符合通常观念。其实,在我的世界里很简单,我的目标就是安安稳稳生活,孝敬父母,让父母快乐富裕的过完一生,不给自己留有一丝遗憾,这一切都与荣华富贵无关。在我的心里,总感觉他们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们快乐了,我就快乐了,他们若不快乐,那我的这一生注定是悲伤的。

我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慈祥的父亲、能干的母亲、优秀的哥哥、还有和我一样的妹妹。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这样一个靠父母亲勤苦劳动才撑起来的家中,我没有觉得多苦,感觉到的却是温暖和满满的爱,这份爱在我们围坐在桌旁吃饭时成长,在我们夜晚一起酣睡时成长,在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时成长,在我们因为距离相隔疯狂想念时成长…….太多太多的成长让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扎在心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的脉搏,伴随着我们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许是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内心,一直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种感觉常常会让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时候这种幸福感也会让我感觉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爱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未知的担忧会让我常常流泪。也许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宁愿背着这份傻这份幼稚,来用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脑海里盘旋着太多溢满感动的画面,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妹妹温柔的梳起辫子,悉心的照顾生病的我们,给我们做着好吃的饭菜,还在飘雪的日子为我们搓洗衣裳,推着带煤的自行车迎着冷风艰难的领着我们去找给别人量体裁衣做衣的母亲……这一幕幕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还是会令我感动万分,这些感触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现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脸上爬上皱纹,结实的身体变得松弛,坚强的心态变得脆弱……亲眼看着父母随着时光的催蚀,慢慢的发生着这一切一切变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时光在人心里积累爱的同时又摧毁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我想我没有我想象中的坚强。

言语至此,已没有更准确的词语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在心中细细体会。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6

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一点点读完。

到生命尽头,有癫狂、有乐安天命。但我在于娟身上看见的,是哪怕只能终日趴在天桥下,也想看见土豆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在上学的路上。是热爱、是不舍、是眷顾。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想着里面的无畏施。自己再多不顺,比起来连小波浪都算不上。回过头,才明白于娟对这个人世深深的慈悲。她没有问为什么是她。在朋友戏言也想经历着一切换一场大彻大悟的时候,她严肃而认真的说希望你永远不会经历这些;在病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强撑到底,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活下来,也要告诉土豆,妈妈用尽全力去抗争了,你要骄傲;在漫长而痛苦的治疗中,她把这些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不也就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吗?人总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把肩膀放平,希望我们日后会平顺一点。

也很羡慕里面的'爱情。于于娟、于光头,只字未提爱,但笔尖皆是深情。我是一个极致的悲观主义者,又活着快乐虚伪的命题中。所有的必定是会失去的,那就什么都不要有好了。但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面相遇、相恋,又在日后的时光里,尊重彼此、相依相伴,情深至此,我竟觉得爱这个字变得温情起来。于娟和光头讨论于娟走后,光头日后的归属。我是一个多傻的人,在这里瞥见了一种成熟的恋爱观。

我想,若学会了什么,就是含着笑,既是面对苦难,也是为幸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7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去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8

“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我从未对哪本书有着如此复杂的感情,对于于娟的这本《此生未完成》,我是又期待又惧怕。还未读完时,便刻意放慢阅读的速度,却又被书中所描写的人生经历所吸引,渐渐沉迷其中,忘了时间。恐怕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人生已经落幕,就像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浩瀚大海,而我每读过的一个字都已经绝版,世上不会再有于娟了,这样一个平凡却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的女子了!

可合上书页,除了对佳人已逝的伤感之外,心中却充盈着一股暖意,或许是来自于关怀过于娟的每一个人的,或许是于娟对于土豆、光头的爱与不舍,又或者是因为这本书而感悟到的那些人生哲思。

涓涓不壅,终为江海。于娟的生命已从一条小小的溪流,经过人生的磨练、命运的玩笑后,汇入了浩瀚的大海。而我相信,最后的天光云影,那一群群人给予她的关怀与帮助也切切实实地温暖过她生命最后的时光。

而我们仍在溪流中漂泊前行。庆幸有如此的文字指引着我们,绕过坎坷的地带,一路飞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