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2024/04/1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2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3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老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漪老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叙述:

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老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老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拒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老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4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5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师。对于我考老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老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

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能够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老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是的,我对孩子缺乏爱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这句话不单是告诉学生要尊重老师,也是在提醒老师要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配得上父亲的称号,才有资格享受学生那颗单纯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们的成长始终发生着,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能够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每一天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他们学会去宽容别人的错误,他们的父母找我夸孩子最近的成长,让我明白他们的童年就应是快乐的。

是的,我懒惰与和家长联系。每一个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何况我们班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深受社会上多元文化多元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教师的根需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如果单纯的训练教学的技巧,却不重视教师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书匠了。于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就应学一点哲学是不错的,一味地怪学生材质差是不对的,眼光短浅只定睛与分数上也是不对的,要有柏拉图的眼光“教育是把学生的灵魂不断地提升上来”。

让我们培育出得学生能够有中国人的脊梁,有中华名族的职责感。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文化被湮没了,国家就真的没有了。所以教师啊,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功利熏心。让我们仰望满天的星空,听内心跳动的声音,看那一双双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6

利用课余时间,我有幸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这本书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将指引着我的教育发展。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教师应有的另一个姿态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7

十月的读书方案是于漪教师的《教育的姿势》,我参加叙事者的时刻比较短,预备读这本书的时分现已到了十月底了,很快从网上购得,立刻开端阅览。

从前语开端,就能感触到一位从事教育作业60年的老教师的热诚之心,她对孩子的爱是火热的,是深重的。一直以学生为本,是于教师的教育理念。这在今日也是竭力倡议的。

从教师身上我看到了大爱与忘我。

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遍及面对品德缺失,情感冷酷。作为教师,咱们有职责温暖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心灯。一棵小树姑且需求修枝剪叶,才干健壮生长,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对待孩子的过错咱们要有一颗容纳的心。

七年级上学期时,一天正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学生过来找我,“教师,我丢了20元钱”,“哦,是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掉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怀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个学生很文静,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明白气色的说,“不要胡说,我信赖她不是这样的人。你先回去上课,我会给你查清楚的。”我悄然找了几个同学了解状况,小美家里比较困难,平常很节省的,这两天忽然大方了,买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现已大题有数了,可是我没有去找她当面沟通,而是放出风声说,钱找到了。我调查小美的改变,刚开端她有些不信赖自己的耳朵,后来她低下头想了良久,像是下决心似的。我知道她会来找我的。公然,一个课间,她来到办公室找我,“教师,我捡到了10元钱”“哦,是吗?在哪里捡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值得咱们学习!”我看到小美的脸红红的,她的心里一定是纠结了良久的,不过总算战胜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愿这个孩子。尽管我搭上了10元钱,可是保护了一个人的自负,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国际不但需求参天大树,相同也需求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高兴的生长就好了!!祝愿一切的孩子们都能健康高兴!!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8

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子。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子?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走近于漪,细读《教育的姿态》,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们也多少感悟到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我们的教育人生当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9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0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聆听着蔡琴的一首《读你》,手捧着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此情此景,让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期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忙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教育需要怎样的“爱”?

为人师者,我们都明白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

“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取,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下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何为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新课改开始就已经植根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于漪老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用心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礼貌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老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想,能读懂于漪老师,教育的梦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1

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子。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子?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走近于漪,细读《教育的姿态》,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们也多少感悟到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我们的教育人生当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2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老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漪老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叙述:

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老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老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拒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老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3

当我翻看教育家、国家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时,我就心喜不已,对她有相见恨晚之意,仿佛遇见了知己似的。两天内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有感而发处就加批注和自己的感触,当杨晖老师说要做读书交流和分享时,我是主动请缨的,觉得吐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觉得对得起这本书,有利于理解和体验她的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后一篇编者手记。这6部分分别为“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盼”、“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人,活在价值体系中”、以及“记忆与情缘”。品味《教育的姿态》,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温度,美在厚度,还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态之美。

首先,《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高度。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的高度在于她认为:唯有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才会变得聪明,才会在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就会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她能一生苦中作乐,因为她一直相信学生的成长就是她的成就,别人的需要就是她的价值,在这个高度的姿态下,她认定的读书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因此,她就为学校教育明确了这样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躁动多欲的现实面前,她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这个高度,使她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了推心的忧虑,也就有了竭诚的期盼。

读着读着,我感叹她的浓浓的爱国之请,我明白于老师忧思的是教育的现状,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她担心“大片”文化、“薯片”文化、“芯片”文化等三片文化给孩子带来的深重影响,于老师期盼的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她大声疾呼教育一定要培养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再难也要把中华文化的血脉传递到下一代的心中,这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大事。我想爱国,不仅仅要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把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悉心培养祖国花朵,让他们散发出一种正气、朝气、勇敢、自信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会尊重人有担当求知欲旺盛的未来中国的合格接班人,为此我们努力着……

其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温度。于老师是一个慈爱的人,她主张“仁而爱人”,这种博爱让人温情满满,更让她的学生感动并受益终身。我有理由相信,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仁爱”的人,因为她的学生具有“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能把握做人的底线。这种“人”的性格锤炼于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她与学生真诚相处,呵护他们,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温度融化了孩子的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像于老师一样拥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怀及敬业精神,不仅“胸中有书”,而且“目中有人”,走近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自己学科素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师生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滴灌学生德行与智性生命的成长。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因为她认为现在的学习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命。向于老师致敬,向于老师学习,让教育姿态中的温度之美感化和净化人的心灵。

再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厚度。一个教师若德行和学识兼备,那她的人生就有深度,若她又善于反思,她所展示的教育姿态美得一定有厚度。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不仅善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而且还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因为她深信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她要求自己课一定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

于是,她思考,她求索。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有两个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很多教师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之所以平庸是自己甘于平庸,既没有学而不厌,又不去探索实践,更懒于反思。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提升自己,学、思、行是关键。

还有我想说的是,《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她一直保持行走时的姿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就是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学做教师,就要日复一日地在教育实践中把学生的生命质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杠杆上去撬动。

作为育人队伍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想把教育问题看得更清,就得站在高处。虽然我们只是小人物,无法有于漪老师那样的教育立足点,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情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修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视野和眼界,把育人工作与爱国情怀相连,我们才会斗志昂扬。于是乎,我突然间顿悟班主任育人的真谛,不就是终身学习,在教育路上学思行,用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触动心灵,用人性去催化人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并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去启迪学生,启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激励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从小要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和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4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60年的教育心得,为人为学圣经,教师教育经典。

一直对于漪老师充满了仰慕:于漪,上海市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每当看到于漪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刚刚读过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就被她书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漪老师在书里提到,“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在这本书的第37页有这样的叙述:

什么是做人?“仁而爱人”,心中是要有别人的。为什么“仁”是人字旁有个二,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讲,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一谈到教育,心里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书中的第60页,于漪老师还讲到:“陶先生讲爱满天下,这不是亲子之爱,这是大爱,大爱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要做一个名师就要做到心中有别人。”

于漪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她这样写到:我教了一辈子的课,我深知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你只是操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维度,既教知识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他们以熏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能耽误他们的青春,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为师者的一种良心。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为于漪老师的这种“仁爱之心”而感动,我感觉做人就要有大爱之心,学会爱别人,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爱学生,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千辛万苦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我的收获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书中讲到:校长和书记是这个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在这里要有拒绝社会上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读到这儿,我不禁为于漪老师的谦虚而感动,那么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级教师,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因为,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往往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结果是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还不以为然。

总之,读了《教育的姿态》,感觉自己对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辛勤耕耘,做一名谦逊的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5

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子。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子?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走近于漪,细读《教育的姿态》,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们也多少感悟到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我们的教育人生当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篇16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