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曹刿论战》读后感

2024/04/1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曹刿论战》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2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3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4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轼曾说:“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些名言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凡事以人为本。同一件事,当一个人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时,便会想方法将它做好,从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动、消积的心态去做,其恶果也显而易见。为此,许多企业都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看待。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觉得出的好事。以美国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为例,它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让员工明白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于是人人奋勇,个个勇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言,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大量顾客。显而易见,无论什么事,只要顺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这与《曹刿论战》的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满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足以说明机遇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国外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过:“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南朝的刘勰自幼好学,才学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会地位低下,苦心经营的著作《文心雕龙》完稿后却无人赏识。深秋一天,大诗人沈约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着单薄的刘勰站在寒风中,当面将书稿交给沈约,因为前几次拜见均被门卫拒之门外。沈约读后深感其难得的文才,便推荐他走入仕途,并最终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刘勰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抓住机遇,必要时还要自己创造机遇,因为这些都是你最后走上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学了《曹刿论战》,使我深思的还有一点:面临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如曹刿一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将小细节也考虑周全。目光与成功不可分割。“鼠目寸光”者只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蝇头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长远者,往往独具慧眼,将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隐忍而行,力排众难,最终于成大事业。

《曹刿论战》所阐述的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大可适用于学习、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把握成功的“秘诀”,走上成功之路吧。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5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6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7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8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9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0

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1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2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3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4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5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