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2024/04/1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

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这把精美的钥匙,轻轻开启孩子们的感情和记忆。

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爱是一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孩子喜欢哪些喜欢孩子的人。这不禁让我反思,我喜欢孩子吗?也许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处理问题时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2

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3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书的魅力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

看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但当我品味完第二辑的文章以后,或许我已经有些了解作者的想法。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他们不仅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同学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这些学生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加之于一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手段的粗糙而形成的产物。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文艺的形式阐述道德教育问题。例如书中的小故事《嘲笑老奶奶》。有一天孩子在操场上踢球。他们玩得很开心,很快活。一位很老的老奶奶从操场旁走过。她眼神不好,走得很慢,用拐棍探索着路。有一个孩子扔出了一个球,球正好滚到了老奶奶的脚下,碰到了她的拐棍,拐棍从她的手中掉到了地上。老奶奶停下来,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弯下了身,寻找着拐棍,而拐棍早已飞得老远了。老奶奶看不见它。孩子们笑着,而老奶奶站在那里哭。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时刻正在做着一件大坏事,这就是一个人嘲弄另一个人。还有《为什么奶奶走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玛里卡要去上学,妈妈在为她准备。她为玛里卡熨裙子并帮她穿好裙子。然后给玛里卡戴好红领巾,小姑娘不久前才加入少先队。然后又帮玛里卡穿好红皮鞋。玛里卡不喜欢红皮鞋,她说:“我想穿绿皮鞋。”妈妈给了她绿皮鞋并帮她穿好。但绿皮鞋也不合小姑娘的心意。她脱下了绿皮鞋,对妈妈说:“我想穿黑皮鞋……。”妈妈递给了她黑皮鞋并帮她穿好。奶奶做在窗旁。她看着玛里卡,摇了摇头。当玛里卡说黑皮鞋她也不喜欢时奶奶沉重的叹了口气,走出了屋子。为什么奶奶走了?作者使用的语言亲切、朴实、具有儿童韵味。那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风格,缓和了个别作品直接的教诲和道德说教的味道,更多的留给人思索的余地!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总区别于其他工种。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4

终于正式放假了。在初放假的这几天里,我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倡老师们阅读,提倡师生共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阅读是人生的必须,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我们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闫学老师和许多特级教师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快速成长都与阅读分不开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改善自身课堂教学之现状,让我们的课堂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通过阅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的地方。教师的个人阅读,可以促进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带领孩子阅读,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从20xx年开始,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共读。我们一起晨诵,给孩子们送生日诗;中午午读,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时光。我们经常交流自己的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教师阅读,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写作,为自己树立了班级威信。

通过送诗,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诗歌中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如:诗歌中有“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个孩子都形态各异。”这句话,结合大扫除活动,她表扬了干活主动积极的朱宇川、吃苦耐劳的李阳,写字很漂亮的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事例,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让每个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乐于助人的王思雨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为班里做好事的张倩的美。发现“美”的过程,不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过程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是一项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我设计了和孩子互相送诗的活动。在孩子过生日的当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孩子送诗送祝福;在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为老师送诗。

赛诗会很有意思,有的孩子把老师歌颂的太伟大了,蜡烛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我告诉孩子们,别人的老路不要紧跟着,要有自己的创新。学生王悦满脸喜悦地举起了手,她说《老师,生日快乐》这首诗是她为老师专门创作的,诗中写道:在今日,百合姑娘齐刷刷地绽开笑脸,我和百合花一起向您说声:老师,辛苦了!虽然同学们总惹您生气,当您看到我们的作业进步时,您一定会为我们自豪!

老师,今天我们62人与您同在,我们共同谱写美好的诗篇,我相信,您笑了,您的笑是最美的。”学生高佳丽创作了《老师就如风中的帆》,并且配了一幅漂亮的插图。虽然语句不是那么流畅,但我内心一阵激动,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学会感恩,我手写我心吗?这就是闫学老师所说的,让美好的词汇不再沉睡。通过读书活动,我们把孩子平时的积累调动起来,让孩子表达出来,正如闫学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创作。正是“阅读”这把钥匙,不仅让孩子欣赏更让孩子创造了这个世界。

我们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读完书后首先进行封面设计。这就是闫学老师说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书里说每个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发展自己的智慧。这种劳动是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有思想,又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有手和大脑共同参与、配合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催化与唤醒作用。动手设计图书封面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两年对低年级的孩子观察,我发现,确实有些喜爱这种训练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浓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设计的封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协调,特别是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的孩子,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

闫学老师在书里说:教育,就是埋下种子。相信通过一首首美妙的诗歌,一本本启人心智的书籍,孩子们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我学到了闫学老师的思考,更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我更加确信:书,不仅要读,更贵在坚持!读书是充实的,读书,让我们更接近美好!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5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中读到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这首诗,瞬间觉出做教师的美好来,我们不正是在做着那些看不见却又存在着的工作吗?在无形之中我们影响着学生的品行,渗透学生的价值观,渐渐地让学生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我们如何做到更好呢?

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忙碌的工作,家庭的琐事已然让我很少阅读了,但是遇到一本好书,是何其幸事,焉能错过。更何况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源,而活水源头便是不断的阅读。知识是广袤无垠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知识是慢慢积累的,只有不断阅读才会有不同的.天地。同样,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也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简单的,是纯粹的。一个老师常常会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效果,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提出,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沉默就是最好的思考,把孩子们沉淀下来静静的思索,然后再倾听,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老师在教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在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在书的最后一章: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在眼前,在看到的这些学生,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教育孩子心中有大爱,社会可能就多了些美好。阅读一本好书,会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却更多。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6

终于正式放假了。在初放假的这几天里,我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倡老师们阅读,提倡师生共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阅读是人生的必须,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我们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闫学老师和许多特级教师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快速成长都与阅读分不开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改善自身课堂教学之现状,让我们的课堂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通过阅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的地方。教师的个人阅读,可以促进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带领孩子阅读,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从20xx年开始,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共读。我们一起晨诵,给孩子们送生日诗;中午午读,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时光。我们经常交流自己的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教师阅读,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写作,为自己树立了班级威信。

通过送诗,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诗歌中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如:诗歌中有“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个孩子都形态各异。”这句话,结合大扫除活动,她表扬了干活主动积极的朱宇川、吃苦耐劳的李阳,写字很漂亮的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事例,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让每个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乐于助人的王思雨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为班里做好事的张倩的美。发现“美”的过程,不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过程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是一项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我设计了和孩子互相送诗的活动。在孩子过生日的当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孩子送诗送祝福;在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为老师送诗。

赛诗会很有意思,有的孩子把老师歌颂的太伟大了,蜡烛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我告诉孩子们,别人的老路不要紧跟着,要有自己的创新。学生王悦满脸喜悦地举起了手,她说《老师,生日快乐》这首诗是她为老师专门创作的,诗中写道:在今日,百合姑娘齐刷刷地绽开笑脸,我和百合花一起向您说声:老师,辛苦了!虽然同学们总惹您生气,当您看到我们的作业进步时,您一定会为我们自豪!

老师,今天我们62人与您同在,我们共同谱写美好的诗篇,我相信,您笑了,您的笑是最美的。”学生高佳丽创作了《老师就如风中的帆》,并且配了一幅漂亮的插图。虽然语句不是那么流畅,但我内心一阵激动,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学会感恩,我手写我心吗?这就是闫学老师所说的,让美好的词汇不再沉睡。通过读书活动,我们把孩子平时的积累调动起来,让孩子表达出来,正如闫学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创作。正是“阅读”这把钥匙,不仅让孩子欣赏更让孩子创造了这个世界。

我们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读完书后首先进行封面设计。这就是闫学老师说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书里说每个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发展自己的智慧。这种劳动是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有思想,又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有手和大脑共同参与、配合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催化与唤醒作用。动手设计图书封面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两年对低年级的孩子观察,我发现,确实有些喜爱这种训练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浓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设计的封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协调,特别是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的孩子,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

闫学老师在书里说:教育,就是埋下种子。相信通过一首首美妙的诗歌,一本本启人心智的书籍,孩子们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我学到了闫学老师的思考,更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我更加确信:书,不仅要读,更贵在坚持!读书是充实的,读书,让我们更接近美好!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7

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8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书的魅力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

看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但当我品味完第二辑的文章以后,或许我已经有些了解作者的想法。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他们不仅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同学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这些学生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加之于一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手段的粗糙而形成的产物。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文艺的形式阐述道德教育问题。例如书中的小故事《嘲笑老奶奶》。有一天孩子在操场上踢球。他们玩得很开心,很快活。一位很老的老奶奶从操场旁走过。她眼神不好,走得很慢,用拐棍探索着路。有一个孩子扔出了一个球,球正好滚到了老奶奶的脚下,碰到了她的拐棍,拐棍从她的手中掉到了地上。老奶奶停下来,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弯下了身,寻找着拐棍,而拐棍早已飞得老远了。老奶奶看不见它。孩子们笑着,而老奶奶站在那里哭。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时刻正在做着一件大坏事,这就是一个人嘲弄另一个人。还有《为什么奶奶走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玛里卡要去上学,妈妈在为她准备。她为玛里卡熨裙子并帮她穿好裙子。然后给玛里卡戴好红领巾,小姑娘不久前才加入少先队。然后又帮玛里卡穿好红皮鞋。玛里卡不喜欢红皮鞋,她说:“我想穿绿皮鞋。”妈妈给了她绿皮鞋并帮她穿好。但绿皮鞋也不合小姑娘的心意。她脱下了绿皮鞋,对妈妈说:“我想穿黑皮鞋……。”妈妈递给了她黑皮鞋并帮她穿好。奶奶做在窗旁。她看着玛里卡,摇了摇头。当玛里卡说黑皮鞋她也不喜欢时奶奶沉重的叹了口气,走出了屋子。为什么奶奶走了?作者使用的语言亲切、朴实、具有儿童韵味。那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风格,缓和了个别作品直接的教诲和道德说教的味道,更多的留给人思索的余地!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总区别于其他工种。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9

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一、学生劳动意识。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劳动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性格内向。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

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五、正确对待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真的就找不到一条发展自身潜能和途径吗?只有分数这一个评价标准吗?分数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其他更多的那些领域,让孩子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以除学习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我们观注了什么,是不是把他当人来看待,老师应该反思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

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

现在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搞成学校教育唯一的工作。学校拼命抓老师上课,老师就把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学生框在老师预设的思路内学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节课、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学生能吃得消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想一想的时间了吗?认为自己把规定的内容讲完就万事大吉了。

学生思维有喘息的机会吗?老师的课堂行为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老师上课教同样内容,学生不同,却是同样的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对于教育现实的更多思考。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分析。通过读书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学生爱上了你这一门学科,学生的天赋才能得到发展,他们才有兴趣学,才有可能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时候面对这些难题不知所措,通过拜读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使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的确是经常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我们不要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没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收获甚微。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识的沃野,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三尺讲台、一生情愫,那里有我的精彩;直到双鬓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1

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这把精美的钥匙,轻轻开启孩子们的感情和记忆。

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爱是一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孩子喜欢哪些喜欢孩子的人。这不禁让我反思,我喜欢孩子吗?也许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处理问题时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2

这个寒假,我在学校提供给每位老师的阅读书中,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闫老师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影响所完成的一部书,看过此书后,觉得受益匪浅。其中,对《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闫老师认为“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_____教学,才能鲜活美丽”,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表达她对当今教育教学一些短视与功利行为的看法,更表达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会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和自尊。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想到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学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个头,忧郁的大眼睛男孩。刚升入初中时,我看到他的成绩单都惊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学科居然得个位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真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为他无偿补习,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劳动也不积极,对待班级的各种活动更是冷漠,所以,同学们慢慢的开始疏远他,有时候有人还会嘲弄他,我在给他又补习,又经常谈话都不见效后,也有些泄气,觉得他简直是无药可医,甚至都有想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时神情的那份专注、自信,动作的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与课堂上呆若木鸡的他有天壤之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聘请他为班级的备品维护员,让他有机会发挥这个特长。我还特意带他到学校后勤韩老师处,学习修理桌椅的各种方法,他学的很用心,还会不时的向韩老师提出问题。从那以后,班级的备品一有损坏总会被他及时修理好。同学们看到他手艺高超,桌椅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现问题,都会求他帮忙,他总会热情的相助,于是,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那忧郁的眼神变得明朗起来。我趁热打铁又提供给他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热情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于是运动会上有他快速吹气球无绳系气球的身影,班级搬家时,有他打理班级物品装箱打包的身影,跳绳比赛场上,有他灵活跳动的身影。

同学们通过活动发现他身上更多的优点,他通过各项活动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赢得了自尊。最可喜的是不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学习成绩竟然也略有提高,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终于扔掉倒数第一的交椅,当他开心的向我汇报这一消息时,我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因为如果当初我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个阳光男孩小健。

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所以当我读到闫老师写的《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内心也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教学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真正的人,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引以自豪的事。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3

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因为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苏霍姆林这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感受到了闫学老师对教育现状深深的忧虑和积极去改造的努力,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一致认同阅读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更认同阅读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学习生活的质量。

曾几何时,我也非常热衷于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们读报纸上最新鲜的文章,我们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杂志,读成本的传记、杂文、随笔,读后我们交流讨论,有时会因为对书中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又几何时,因为考试,为了成绩,我们只能选读课标要求的名著了,因此我们的读书交流中少了许多争论,少了许多思想撞击的火花,少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读书都少了,更不要说写了。原来我们每周一篇周记,每周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周记交流,每次周记交流中同学们都想尽办法创造新的形式,每次交流后都评选同学们最喜爱的周记,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们两眼熠熠放光……如今这些场景都不见了踪影,教和学都少了许多快乐,也少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我的学生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的素材就来自周记,我们退休的胡铁之老校长每次看到报纸上有我的学生的习作发表,都要赶来祝贺,老校长一直都保存着他的孙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上学时写的读书笔记和周记。

记得曾经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儿子说顾老师是他遇见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当时我只觉得这是学生和家长的溢美之词,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甜美的嗓音,没有潇洒的书写,没有渊博的学识,何以能配得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现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才明白是我带领他们读书和评写周记,让他们的初中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回味,因此觉得我这个老师与众不同吧!我的学生升入高中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交流自己周记点评活动时,让对方羡慕不已。这个活动让学生多年以后都回味无穷。

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我在自责,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的活动,我竟然没有坚持做下去,仅是因为考试的原因吗?答案很清楚,就是自己太没有定力,没有自己的坚守。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坚定地相信: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一起多阅读,一起多练笔,一起多评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文采飞扬,让初中的语文学习成为孩子难忘的回忆,初中的语文学习为孩子今后的人生奠基,学习生活工作因读书而美好!坚守自己的选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4

题记: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师生涯里,他捧着一颗爱孩子的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与执著,拉着孩子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

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启发,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我会努力用爱为学生营造爱的'星空。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他给每一个来到帕夫雷什学校的孩子营造了一片真挚的爱的天空。实践证明班主任老师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向父母那样充满深厚的爱,不放弃一个孩子,呵护他们纯洁稚嫩的心灵,温暖他们需要爱抚保护的身心。爱学生有技巧,我的感悟如下:

一、用爱抚平受伤的心灵。

我教过的第一个班里有一个很文静的女孩,整天不声不响,不爱和其他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本以为这样的孩子比较乖巧,学习应该不错,但她的学习可是一塌糊涂,作业经常完不成,错误不断,几次小考也都不及格,这样下去这孩子可要跟不上了。我只好找来了她的家长了解情况。她奶奶来了之后,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失去父亲、母亲改嫁的不幸小女孩,所以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的不幸,使他不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快乐生活,胆小懦弱,不爱讲话,学习也受到影响。

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快乐起来,走出家庭的阴影,我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让学习进步成为她快乐的起点,于是我有意在课堂上多提问她。刚开始她回答问题声音小,还常出错,同学们一笑,她就不敢再回答了。我尽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大加表扬,受到鼓舞的她胆子也逐渐大起来,慢慢地,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自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对她的第二部措施。放学后,我让她在学校把作业完成,当面检查,就地改正;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习功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孩子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学习自觉性也有所提高。第三步措施是增强她的自信心。班里的一些活动,我鼓励她参与,给她表现的机会,并让班里同学主动和她在一起玩。后来这孩子真的变了,脸上有了笑容,话也多了,考试成绩也一点点提高。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让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

二、让爱牵着“后进生”向前跑。

作为老师,都犯愁班里的捣蛋调皮的学生。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差,还经常给班级惹事,老师得为他们伤脑筋、费口舌。我教过的第二个班级是高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已比较有主意。这个班里有个调皮男生,上课坐不住,不听讲,专门在下边搞恶作剧,作业别指望他能完成,考试基本是班里的倒第一。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都忙于做生意,对他也是放任自流。

我坚信向上时所有学生的共同点,可能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教育这样的孩子,首先就要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从本质入手,就能有突破。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比较有集体荣誉感,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他都格外上心,如果班级取得成绩,他特别高兴,还真诚地赞扬为班级争光的同学。于是我抓住这一点,不失时机地在同学面请赞扬他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得到老师的认可,这个捣蛋孩子起初不好意思,但脸上分明露出少有的兴奋。我趁热打铁,告诉他,学生学习好更是维护集体荣誉的最重要的表现,希望他在学习上能给老师表扬的机会。通过和家长多次诚恳地沟通,他们也改变了对孩子的生硬态度,使孩子感到老师和家长都没有放弃他,而是关心和希望他成为好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上终于听不到他捣蛋的声音了,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几次考试成绩都有所提高。我知道前进中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我的心血换来了一个孩子美好的明天。

三、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孙奇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这时,孙奇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孙奇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要我们心中有“人”,只要我们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就能突破当下种种坚硬的壁垒,就能在这个日益纷繁、喧嚣的世界上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