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2024/04/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3

近年来很少系统完整地去阅读书了,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是带着为完成学校布置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去翻翻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使我连读了二遍。然而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尽责,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特别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在李老师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终于是万同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然而联想到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学困生、贫困生”,学校布置了党员与“学困生、贫困生”接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与万同的转变相比是甚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同样在结对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甚至是应付,所以效果就大打折。

昨天上课前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放灯片,二行醒目的大字,第一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二行是××班因我而精彩,并简单介绍第一行字的来源及含义,着重说明了第二行字的含义。从学生投入的眼神可知他们的认同。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好班级。同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励志课,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精彩片段,比天天听到××班的喊口号、唱歌要强一百倍!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尽管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总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信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力求“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应尊重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4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5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6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

特殊是后进生,往往许多教师感到头疼,有的老师从思想上歧视后进生,放弃后进生。有的就是强制性的惩罚,甚至有的扔到角落爱咋地就咋地吧,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当然后进生就更是关注了,如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不写作业的原因是什么,为啥不爱学习……李镇西老师都了如指掌,发现问题,才能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把学生当成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成为后进生的真正朋友。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镇西老师对待后进生有不同的视角: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是教育者真诚的关怀,真诚的爱。老师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内心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对美好的向往,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也想得到同学的称赞,也想得到荣誉。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强压”,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美好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也可以做到”的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轻地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小小的奖励,都能成为后进生向上的动力。而对于后进生的错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只是责备、批评,耐心询问,多些理解,认真倾听,多些关注,用心灵赢得心灵,才是教育本身。

《爱心与教育》让我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它不仅使我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去转化那些“后进学生”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就是带着一颗爱心和童心,真诚的去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7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8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9

假期里一日在街头地摊上看见《爱心与教育》一书,作者李镇西,书和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每年一篇有关教育方面书籍的读后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随手翻了翻感觉是他在教师生涯中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我想在这讲经济的时代像这样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故事能出书,一定不是热门并且销售量不会好的书必定有它特别之处吧,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用二元钱买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阅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说句老实话,看了前面几页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觉得是在说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论的东西,而我最讨厌说什么道讲什么理论的书,对纯理论的书从来不感什么兴趣,所以直接翻过去十几页来看,看着看着发现我感觉错了,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书里讲的全是他和他多年来教的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我不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好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爱心与教育》中的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确确实实地在感动着我。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0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1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代表作,其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也有人称此书是真正的“例证式教育”,是的,书中不胜枚举的真实案例,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李镇西老师倾付真心、施与爱心的体现。对于我而言,相较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叙述,我更喜欢平铺直叙的事例描写。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更易于走进文字的背后。

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阅读资源,于是闲暇时便一页页的阅读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成长。

后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镇西老师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潜在而朦胧的思想萌芽,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学”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个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李老师看来,“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如此种种论述,赢得了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而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

其实,他对学生的付出与关爱还远不止这些。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何要对学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释是:他无以报答学生的厚爱,他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在“还债啊”!

让我感动并言之为震撼的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有学生对李老师的信赖与感恩!李镇西老师为学生做的一切,学生们都看在了眼里,也永远记在了心里。于是学生们不止一次“爱屋及乌”——因为爱他,进而爱他的家人。李老师的爱人生了孩子后,读后感他当时带的那个班级竟背着他每人从家里拿一些鸡蛋来,趁他外出开会的时候,把鸡蛋送到她爱人床前!当班里的学生听说了李老师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们会策划“秘密行动”——“背着”李老师去医院给他的妹妹送慰问品……李老师与学生间这种似乎“你来我往”的情谊体现在他与学生相处的几乎每个时刻,虽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却因其真实与“平易近人”而着实打动了我。当我阅读到相关事件的时候,我便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师相处的经历。

其实关于本书,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故事,更能透过这些事情窥见背后传达出的教育理念。感动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真正地走到学生中间,其实也就走到了学生心里,这样的教育又如何不会成功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书中或李老师的讲座里学到的终究是精神层面的理念,要想踏实地干教育而且,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干的是一个看似小小的职业,坚守的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最后,就像本书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说的那样,让我们“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向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迈进,向实现中国新教育的时代迈进!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2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3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书中记载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打动,被李老师充满激情和富有爱心的教育情怀感动。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震撼着我:原来,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让人痴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合起书本,我依然心潮澎湃,李镇西老师让我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高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学生呢?在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中,我知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管他(她)是优秀生还是差生。用心爱每一个学生。乖巧、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谁不爱呢?可是调皮捣蛋成绩差还爱顶嘴,这样的学生,你爱吗?其实,我们老师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在管理一个接近五十人的班级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难免有被气得头顶冒烟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自己说:"你不也曾叛逆过吗?你不也曾是犯错的小孩吗?你不也从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吗?你不是立志要当一名热爱学生的好老师吗?"每一回,这一个个问题拷问过后,我都会豁然开朗,明白对孩子们应该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归根到底就是,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心。不管他是天鹅还是丑小鸭。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也给出了答案:"儿童视角",即教育者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也许,你以为好老师就是很努力地在教,就是对学生负责。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没有掌握的笔画笔顺,不厌其烦地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教给他们;当我看到李老师的《爱心与教有)一书时,我知道教育需要智慧。譬如,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老黄牛"一般事无巨细地一味管,看起来仿佛对学生极负责,但是不讲究方式方法,其效极微,甚至无效,那又怎能对学生起促进作用?又谈何对学生负责?所以想作一名好老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富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育人艺术。这些最后都体现于如何带好班、如何上好课,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进行家访、如何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智慧、离开这一切,空谈对学生的爱,是没有用的。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除了爱,老师还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老师不断阅读,不断学习,在阅读学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4

在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说实在的,这本书我只是大致地、粗略地浏览了一番,并且节选了其中的一些故事精读。但是不难看出一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老教师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专情;不难感受到在李老师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后,闪烁出那种智慧和爱心的光芒是那样的灿烂夺目。

读了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最让我感动的是——与顽童打交道。李老师转化学生万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耐心。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人民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有关后进生的转化中的精辟之言。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教育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记号。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后进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想到了我自己。班级里也有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不光在学业上让人头疼,在行为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有时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对他们讲了一遍两遍还不会,就会向他们吼一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微不足道了。也许,我对他们的爱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我对他们的“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比如说,每天让陈帮潮、陈齐浩等留下来完成作业,是为了让他在考试时能考到及格,不拖班级的后腿,不丢老师的面子。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跟刘凌恺、蔡以铁讲道理,是为了让他们能不影响别的孩子,不影响班级的荣誉……我的爱,表面上是负责任,是有耐心,而实际上是自私的,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心。也许,当自己淡化了那所谓的名和利,自己能更加静下心来,面对这些让我烦恼的“后进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是“科学”而又“艺术”,比如,他让后进学生自己确定“帮助人”,让“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他给有进步的后进学生每周填写《报喜单》,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他还采取“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回了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5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6

近年来很少系统完整地去阅读书了,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是带着为完成学校布置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去翻翻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使我连读了二遍。然而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尽责,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特别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在李老师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终于是万同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然而联想到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学困生、贫困生”,学校布置了党员与“学困生、贫困生”接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与万同的转变相比是甚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同样在结对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甚至是应付,所以效果就大打折。

昨天上课前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放灯片,二行醒目的大字,第一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二行是××班因我而精彩,并简单介绍第一行字的来源及含义,着重说明了第二行字的含义。从学生投入的眼神可知他们的认同。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好班级。同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励志课,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精彩片段,比天天听到××班的喊口号、唱歌要强一百倍!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尽管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总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信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力求“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应尊重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