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作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他准确的预见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 篇6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 篇7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 篇8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 篇9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想要说到的,但是为了不影响节奏,都将想法埋藏在了心底。现在来看,也只有大概了。
这本书,读到前面部分的时候,其实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能够说对日本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所以,作者前文写的内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反驳、指正。但是到了后面讲到修为、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和我国的情况产生了一些共鸣,读来兴趣骤增。就全书来看,确实有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引证谬误等问题存在,主要归结于缺乏田野调查和作者本人立场所致。
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对战后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我认为,日本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获审判并不能够告慰众多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惨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战败后表现出的180度大转变,不过是其隐忍性格的表现,却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为多像隐忍之后准备报复。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值得密切关注。还是那句话,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切莫让历史悲剧重演。
菊与刀读后感 篇10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 篇11
二战末期,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奉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以便为选择占领日本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作者认为,日本会彻底地投降,因为日本人和欧美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后来的军事实践证明了作者的正确。
此书可谓西方对日本认识的第一次大规模突破。此书写得并不是很好,许多后续者写得更好一些。此书的时效性也不强,六十年来,日本人的社会关系和审美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军事相关方面,从这个角度考虑,本书过半内容已经过时。另外,国内外的评论大多赞扬此书指出了“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差别,但我认为此书的成就主要在于对日本式“情义”、责任和审美的考虑。
对于做漫画的人来说这书很有价值,它完全解答了日本式的传统情节结构,解答了为什么许多无聊的故事会在日本大受欢迎,并且在中国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群带着怀疑的欢迎。
压在二战时期日本人肩上的担子正压向我们这一代的人:家族责任(独生子女的事业成就将决定全家的未来),考试和竞争(考试正急速变得不可理解),社会侮辱的增加(青少年侮辱他人在改革开放前比较少见并时常直接引起暴力冲突,而如今我们的同龄人正在将侮辱他人当作维持生存必须的精神食粮),逼迫性暴力的减弱(要么杀人,要么不动手,“把人打服”的现象正从社会上淡化)、愤怒被同情和默许,舆论的复杂化和不负责任、就业难、对宗教需求增加却得不到社会满足、日本式“情义”正成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家教、自杀不会引起社会鄙视反会遭到同情……社会的变迁使我们的环境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所以审美观也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而不是的日本)。
所以我们颓废和耽美。
从内心深处讲,二战时的鬼子兵,其实就是一群武装、有组织、有大量雄性激素的同人女。
但是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对日本式的审美,只有共鸣,不可能全盘接受,但是,我们跟日本产生共鸣的`,是菊,还是刀?
新中国的政策决定了我们不会有日本式的男女观,但是我们可能有日本式的父母观;我们的复仇观肯定和欧美是统一的,但我们的报恩观却可能去接近日本;菊,我们这一代人貌似没有接受;刀,已经成了许多人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无所谓好坏,该发生的事必然会发生,我们所要做的也不过是在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仍然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而已。
日式“责任矛盾”情节也许必然会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的读者的审美也许必然会与鬼子兵日渐趋同,直到让我们的父辈和日本的同龄人都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仿佛我们来自。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怎么办?
让我们作的故事,比从小早川八云以来的所有日本鬼子都更好吧!
菊与刀读后感 篇12
义务被分为不同种类如:"忠、孝、情义、仁、人之常情"等。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说他整体人格有问题,只说没有达到其中的义务。一个人"尽孝"也只是尽孝,在其它义务中,他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日本人认为人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义、义务间的冲突。并认为那些漠视个人幸福并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认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对义务的理解,日本人认为先设立义务的规则,然后提出要求,人们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履行义务,再加上真诚,这才是美德。真诚也就是无欺。"诚"可以提高任何一条道德信条的层次,它是一个指数。
当某项工作变得具有竞争性时,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有可能会失败的危险,于是工作受到了损失。日本人习惯把人和工作等同起来,对他工作中行为和能力的任何批评,都自动会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因而,他们敏感地以为竞争是一种侵犯,所以他们转而会去注意自己与入侵者的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
两个人在竞争时会发生直接冲突,为了防止冲突的发生,日本人普遍采用请中间人调集的方式,如提亲、找工作等。通过这种间接的处事方式,不仅保留了彼此情义。中间人自己也可以从顺利协商中获利、得名,所以和谈成功的机会更大。
沉思和祈祷是宗教的自我修炼。日本人的自我修炼分为二类,一是培养能力,成为有能力的人。二是"圆熟",是意志和行为间,没有任何间隙、屏障,一点通的状态。自我修炼后的理想状态是,行为人的行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画的行为的翻版。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
从孩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过修炼而被社会化。即生活就是修炼。按日本人的话说是"磨掉身上的锈"。修炼要从幼儿开始,幼儿固然幸福,但没有"品尝人生"的能力,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获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日本人还有一条心理原则,意志应该超越身体。因为身体几乎能接受无穷无尽的训练,一个人忽视健康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但身体本身没有这样的规律可言。无论健康多么重要,无论那些不相关的事情是经过了怎样的培养,身体的需要都应该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说自我修炼就离不开佛教,离不开"轮回"和"涅"这个话题。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个极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摆脱轮回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除了"涅",没有任何别的解脱法,解脱路上的障碍就是人的欲望。瑜伽是一种与肉体世界断绝关系,逃避虚妄而单调人生的方法,是一种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没有"轮回"、"涅"的观念。他们认为,顿悟之人已经处于涅状态,涅就在此时此地。譬如,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老师粗暴的当头棒吓,如同电击,会使学生顿悟,会打破他的自我满足。
菊与刀读后感 篇13
义务被分为不同种类如:"忠、孝、情义、仁、人之常情"等。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说他整体人格有问题,只说没有达到其中的义务。一个人"尽孝"也只是尽孝,在其它义务中,他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日本人认为人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义、义务间的冲突。并认为那些漠视个人幸福并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认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对义务的理解,日本人认为先设立义务的规则,然后提出要求,人们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履行义务,再加上真诚,这才是美德。真诚也就是无欺。"诚"可以提高任何一条道德信条的层次,它是一个指数。
当某项工作变得具有竞争性时,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有可能会失败的危险,于是工作受到了损失。日本人习惯把人和工作等同起来,对他工作中行为和能力的任何批评,都自动会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因而,他们敏感地以为竞争是一种侵犯,所以他们转而会去注意自己与入侵者的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
两个人在竞争时会发生直接冲突,为了防止冲突的发生,日本人普遍采用请中间人调集的方式,如提亲、找工作等。通过这种间接的处事方式,不仅保留了彼此情义。中间人自己也可以从顺利协商中获利、得名,所以和谈成功的机会更大。
沉思和祈祷是宗教的自我修炼。日本人的自我修炼分为二类,一是培养能力,成为有能力的人。二是"圆熟",是意志和行为间,没有任何间隙、屏障,一点通的状态。自我修炼后的理想状态是,行为人的行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画的行为的翻版。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
从孩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过修炼而被社会化。即生活就是修炼。按日本人的话说是"磨掉身上的锈"。修炼要从幼儿开始,幼儿固然幸福,但没有"品尝人生"的能力,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获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日本人还有一条心理原则,意志应该超越身体。因为身体几乎能接受无穷无尽的训练,一个人忽视健康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但身体本身没有这样的规律可言。无论健康多么重要,无论那些不相关的事情是经过了怎样的培养,身体的需要都应该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说自我修炼就离不开佛教,离不开"轮回"和"涅"这个话题。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个极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摆脱轮回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除了"涅",没有任何别的解脱法,解脱路上的障碍就是人的欲望。瑜伽是一种与肉体世界断绝关系,逃避虚妄而单调人生的方法,是一种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没有"轮回"、"涅"的观念。他们认为,顿悟之人已经处于涅状态,涅就在此时此地。譬如,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老师粗暴的当头棒吓,如同电击,会使学生顿悟,会打破他的自我满足。
菊与刀读后感 篇14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菊与刀读后感 篇15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 篇16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