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象人读后感

2024/04/1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象人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象人读后感 篇1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生,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生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生,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生,然后他又悲哀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必须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坚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期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但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伤感个性签名女生冷淡

我以为这只是大卫·林奇编造出来的借畸形人来嘲讽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据Joseph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悲哀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以前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影片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向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后的良心发现来证明完美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华美易碎。

JosephMerrick说:“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能更好的取悦你,取悦这个世界……。如果我能……如果你能用一个人的灵魂来衡量他的价值……影片最后是重回开头的抽象和虚幻,正因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解答。一个声音说,那是象人死去的母亲,她说:nothingwilldie。

象人读后感 篇2

1.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2.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3.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4.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5.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6.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7.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人读后感 篇3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伤心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希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象人读后感 篇4

在大气不敢出地看了一半之时就想好一些溢美之词后,准备上记录一下,却发现导演是大卫·林奇,好。虽然知道无论批评或是赞美皆是出言不逊,依然决定为自己写一篇影评。

林奇导演的《穆赫兰道》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而本部《象人》同样是有千钩万爪把我的心抓住。影片开始不久的象人面部特写只为突出一个惨字,随着情节发展,这个象人被接到一个相对文明的环境当中生活,周围与其接触的人被打上了三个标签“好人”(主治医生夫妇,加文太太)、“坏人”(煤炉工)、以及主治医生努力让象人融入的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体面文明的或许本性善良的人们(院长、护士、公主等)。为了戏剧性,这些人的安排是要入俗套的——坏人没有好结果,人心总是向善的,象人毫无疑问在最后会被所有人接受,起码在表面上。我肯原谅林奇。虽然要我说,那些坏人一旦不出现,此片一定伟大。

剧情虽可被预测,影片艺术性的构成的另一方面——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要鼓掌的。象人初来咋到医院时,每个人都处于惊奇状态,理直气壮地允许自己在表面上抵触这位丑陋至极甚至不堪被称为人类的新朋友的到来。医生努力得近乎毫无道理,做起了一个善良人类的榜样,对象人照顾得百般周到。于是虚荣心开始控制每一个人,一出出好戏上演。护士们牟足了劲正视那张丑脸,太过想掩饰负面情绪反而导致眼神僵硬得挪不开了,哈。而我最要叫好的是英国舞台剧院头牌加文太太的探访。作为一个演出为业的漂亮女人,除了眼神同样不自然外,她把这场探视处理得落落大方,甚至有亲吻象人之大勇,这也为结尾埋下伏笔。

而象人的感受——当然啦,这样无耻的问题是有人会问,因为这是他们所作所为所求的——自然是感激涕零,恨无以回报。至此,善良人民银行正式开业,承接各类道德感,正义感服务。行长是主治医生(他经营了这一切),而出纳正是象人自己:您给我关注,我就回馈给您无限的良好感觉。是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呢,要不要干脆来个大结局呢。有些人要失望了,这是林奇的电影。除了象人以外,有两个人并未获得幸福感。主治医生思考,痛苦,流泪。思考就很好,无关善恶,无关现实。他能认清现实,可惜未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痛苦,现实谁也无法改变。还有一个人,就是总管象人起居的护士长(哎呀忘了名字)。说她未获得幸福感有些不公平,她至始至终是幸福的,只是来源与其他人不同。象人刚到时她和主治医生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大致意思是你什么也不能为他做到,他不属于这里。话是智慧的,只可惜护士长是为了维护自尊一时吵架说出来的。这也体现了她最终关心的只有自己,而对于和象人的.关系也只有护士和病人的关系。护士长是我整部片子里最钦佩且羡慕的人。钦佩她看得清楚,羡慕她丝毫不为此感到痛苦。生活于此类人是简单的。

为什么主治医生什么也不能为象人做?因为出发点就是错的。造成他即使化成灰也难以改变痛楚的岂止是先天残疾?长得像个动物是个伤口,那个盐罐谁看到了?有良心的人,看到了,是环境。是最大坏人标签的马戏团长给他住的烂屋铁栏,是英国社会每个人的眼神,是这个世界(世界从未改变,影片结尾提到)。以为靠人类善良的本能能够改变什么吗,凌驾于这个世界的是命运。我一直认为,善无善报才是善,恶无恶报才叫恶。主治医生凭本能发出的一点善全为自己带来的极高的收益,善报简直终生受用,这能称得上善吗?命运调皮作了恶,捏造出象人这样违反伦常的怪兽,这是大恶。象人被掳后在侏儒和高个人的帮助下最终逃离了马戏团长,可以称为善良战胜了邪恶吗?侏儒大哥在送象人上船时说了一句本片最具智慧的话,我当时就截图了:“祝你好运吧——运气,谁比你更需要运气?”

谁也打不败命运,除了命运自己。林奇此刻尼采再生。

作为尾声,象人再次回到文明社会被带看了音乐剧,我心里一紧。之前甚至一个和陌生人的会面都令他不知所措,悲伤却自己误认为是幸福,真苦啊。不出所料,大名鼎鼎的加文太太热情高涨,表示本人这次演出要献给残疾人——吾友——象人,请象人先生起立与大家打招呼!这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全场乐意为她出资)狠狠对善良人民银行出纳敲了一笔,光辉的形象到达无与伦比的高度。善良人民银行有投资皆有汇报,全场鼓掌脱帽,沸腾一片。Ladys and gentlemen都像音乐剧中的天使一般飘飘然升入了道德仙境。到了这里,全剧算完。

文明世界万岁!

象人读后感 篇5

人生的意义为何?我相信每个人在漫漫人生中都将发出这句“圣问”。作者从外部(人生目的为何)及内部(人生本身的目的)展开对答案的搜寻,随后聚焦内部,从爱与工作、全心投入、跨层次一致性、群体选择、超越自我的意义感进行深度探索。

作者认为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一个高贵的行为,我欣然同意。青少年期若能发出这一哲学思索,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从积极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联想近期的学生波动现象,结合作者的观点,我想以下三个因素可能是部分影响源:

1.特殊社会背景,疫情下延迟开学,到复学复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受国情影响,宗教信仰的传播有所限制和淡化,缺乏仪式感将降低意义感。

3.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剧增,加之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导致学生的激情行为较为凸显。

我自己在中考后的假期,也若有若无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期间,都在听音乐,大把消遣时间,想吃吃,想睡睡。回想起来,即便思索无果,但自由发呆对于孩子而言是必需品,在精神世界或幻想世界遨游,身体学会如何与一团乱麻的脑子相处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个层面而言,思索已有果。

我个人以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目的`在于找寻意义。而人生的过程便是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些缺乏安全与爱的婴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更难建构意义。与主要抚养者间的联结不足或中断将容易引发其人生危机。当然,并非在安全与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受困于危机与迷失,而是他们拥有更多的能量、资源及所建构的意义等支撑他们走出迷失。

象人读后感 篇6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象人读后感 篇7

这本书可谓是一本高级鸡汤——首先说一下,鸡汤这个词现在有点贬义,稍微高级范的都不屑于撒播,甚至反鸡汤还往往更方便博眼球,因为很引起人们心中的愤懑不平,而愤怒恰恰是最容易传染的情绪。

但无论什么东西,一旦高级了,就有了不同的趣味。譬如说路边摊一碗蛋炒饭,以前五块钱,现在涨价了,但一碗好吃的的蛋炒饭也不会超过十五块。而食神戴龙的一碗蛋炒饭可以卖到五千块。所以一碗鸡汤如果炖出了风云变幻,水帘洞天,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就是鸡汤心理学哲学伦理宗教社会人类学的集合——积极心理学。虽然有人信上帝,基督爱每个人;有人信佛陀,众生皆苦四大皆空;有人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至上。但无论是谁,找寻人生的意义,是每次吃饱饭之后都有可能想到的问题——我们大概是国内不需要考虑温饱的第一代,所以社会折射出的各种生存危机理论上都是如何适应生活品质对比的竞争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和《思考快与慢》里系统1系统2的概念差不多,很多我们以为是理性的系统2做的决定,大多都只是系统1确定之后,系统2来做个自圆其说;接着从互惠和道德虚伪的角度来分析群体生活中的规则;接着讲述幸福的来源,而无论是想要的东西,还是只来自内心,都不能彻底解决——除了极少数在某个方面达到极致又不困惑的幸运儿,大多数人是很难纯粹从外部或者内部来平和的(从我的理解,是出世与入世都得有)。

最后讲美德与人生的意义,作者提出了神性的概念——在社会空间里,有三个维度:亲密度,社会等级,以及神性。而神性为何如此重要,是可以带来一种提升感,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冲动和暖流,从而达到敬畏/超越/自由的状态,产生巅峰体验。不可避免地谈到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但其实很多重复的动作和仪式,都是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提升和归属感——譬如军队的训练也是一样,一些匠人不断重复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是类似。

关于神性,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提到的恩典一章,提到两个很有趣的案例:一位出生宗教家庭的人,始终无法感知到上帝,而另一位出生科学世家的人,却能不断感知到神的召唤。最后前者离开教会,而后者加入,都找到了心安。所以,之前看到某句名言,讲述他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只是相信上帝。而关于提升感,这恰恰是艺术里常常出现的——为什么好的艺术作品能有如此强大的魔力,靠得就是这种提升感,让人能从俗世中解脱出来,达到神的境界。而集合了音乐与美术等形式的电影在这上面的感染力是最强。受《千面英雄》启发的卢卡斯所制作的星战系列,是个中典型。而《千》里面提到的各种古代神话,也都是这样的作用。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如果就这么清晰明了,那些人生问题不就太容易解决了?根据这么简单的设定,解决方案必定也清晰很多——就好比那些分析企业战略问题的案例,如果都很容易解决,还要那些高价咨询公司做什么?另外,如果就这么简单,人生不也很无趣么?

象人读后感 篇8

你听过约瑟夫·梅里克这个人吗?他就是《象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其实是一个象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贫穷、丑陋的人的故事。那个人就是梅里克。没有人喜爱她,大家都嘲笑他。人们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当作动物一样展览。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发现了他,觉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这样出了名,每个人都想拜访他,甚至连女王都来看望他。

为什么刚开始人们逃避他,之后又接近他呢?看了这本书,我便明白了。就是这位医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这个象人有病,就带了他到医院检查。但没有查出什么怪病。医院里有很多善良的医生和护士,包括那里的院长,他们都同意象人住在医院。可是医院没有多少钱能给他住在那里。院长就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求助信。读者们都很仁慈,给了医院很多钱,足够让梅里克在医院住一辈子。之后有很多人来拜访他,甚至英国女王也每一天来看望他……

这些善良、仁慈的人给了梅里克一个重生的机会。能让梅里克有一个和朋友交谈的`机会。读书的空间和一个欢乐的圣诞节。他的人生将在这欢乐、短暂的时刻结束。

世界上有这么多友善的人,我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名。

象人读后感 篇9

我所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者往前走。但是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的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斗不过它。

总的来说,骑象人所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国王,也非能紧控缰绳的马夫。骑象人是加扎尼加所称的“诠释模块”,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相反,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括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

两个人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编理由反驳对方。就算你驳倒对方,难道对方就会改变心意,接受你的论调吗?当然不会,因为你驳倒的并非对方真正的立场,他的立场是在他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

有人针对道德问题争执不休时,你不妨仔细听听两边的说法,有时你会听到很让人意外的理由:其实是大象在控制缰绳,应到骑象人,是大象在决定何者对何者错,何者美何者丑。内心的感觉、直觉及当下的判断都是自动自发地即时发生,但只有骑象人能拼凑出语句,把自己反驳的理由告诉对方。

我们发了一大推声明、誓言,下了无数次的决心,但老是意外地发现自己执行的意志是那么软弱。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者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我们即是骑象人,也是大象。

象人读后感 篇10

悲观地低着头,你将看见冰冷的土地;自信地昂着头,你将望见悠远的天空。这就是这篇小说给我的启发。

本书讲述了一百年前的一个生活在阴冷、潮湿贫民窟里的容貌丑陋的人故事。起初没有人喜欢他,大家都嘲笑他,甚至还有人把他放在笼子里当动物展览。在一个医生的帮忙下,他出名了,从此备受瞩目。这都归功于他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变得慈祥、平易近人。

这个世上,总有些人认为自我长得不好看,还有很多缺点,从此失去信心以及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迎来的却是充满抱怨的可厌的生活。然而他们却不明白还有那些像象人一样,比他们丑得多,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没有因为自我的这些缺点或遗憾而从此堕落,反而是鼓起信心,就算年至花甲仍保留着一颗热血少年般火热上进的心。霍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全身残废,仅有一根拇指能移动,然而他却没有所以放下自我的作家梦,他用尽几年的辛苦汗水,写出了世界巨著,从而获得了辉煌人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超级作家。

总有些人觉得自我的运气不好,从而放下了对梦的追求,生活中的愿望与梦都不见了,留下的仅有抱怨。空空的、苦苦的、可厌的抱怨。其实运气并不是很重要,一些成功人士总结自我的人生经验说“成功路上运气占1%,天赋占5%,而努力占94%”。从前有一位农场主,花了10万美元买了一个金矿后,立刻开工挖了起来,一年后,他抱怨自我的运气不好,抱怨那里的金子太少,他只赚了8万美元,于是他就把这个金矿卖给了一位青年。然而这位青年只是轻轻地摸去了一层薄土就发现了藏在下头的大金矿脉。这就如同象人一样,为了成功而不停地奋斗着,绝不会抱怨自我的运气不好或因为一点点的逆境而放下,离成功仅一步之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要因为自我长得不好看有缺点,或碰到点挫折亦或认为自我运气不好就失去信心,放下梦想与追求。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努力的人是不失败的。

俗话说得好“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期末考试过去十几天了,几家欢喜几家愁,期望愁的人要重振信心,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勇敢应对新一年的挑战;欢喜的人也不能骄傲,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新的挑战做准备!

象人读后感 篇11

在一条又熏又臭的小巷尽头,一个丑陋的男人蜷缩在那里,他有着健硕的长腿和手臂,却摆着一张丑陋的面孔。他没有肢体上的残缺,却是人和大象的结合体。那硕大的头颅有着两个蒲扇似的耳朵,还有着粗壮的鼻子。在他空洞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苦痛。

他从来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只有无助的悲鸣,长长的,撕裂心肺的悲鸣。那样的空虚,那样的悲切。

他的名字,叫“象人”。

每天早上睁开眼,“象人”便会遭受着异样的眼光,嘲讽与谩骂。他唯一快乐的时间,便是躲起来,躲开冷嘲热讽给予的悲愤。他还年轻,就已经体味到了人生的苦痛与悲哀。

直到后来,一个商道败落的生意人走过这条街,收养了象人。

在一间屋子里,“象人”安静的坐在长椅上,来看他的`人络绎不绝。生意人一拍手,他便会缓慢的走一走,低沉的叫一叫,最后悄然无声的回到长椅上,等待着下一个人。

“一次两便士。”每个客人走后,生意人都会撂下这句话,然后豺狼似的收着一枚枚期待已久的钱币。

阴霾的雾气笼罩着伦敦的上空,乌云与浓烟遮住了太阳的光芒。那是一百年前的“雾都”,一座静穆的城市。

“在医院里,我跟象人引荐了几本书,才得知,他热衷于爱情小说,故事情节都能背下来,且不会忘记。我给了他一个小卧室,还给他洗浴。他现在看起来更加健康了。”

“象人”发出断断续续的低鸣,像是笑笑。

“我经常陪他聊天,曾问及他家人的问题。这时,他给我亮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微笑着的女人。象人说,这是他的母亲,说着,泪珠从眼角流了出来,他无法擦拭,便让它们肆意流淌。”

后来,“象人”的事被很多人得知,许多热心肠的朋友,乃至英国女王都大驾光临。她和象人叙旧,还送了他一本书和一簇百合。象人也很感动,他们俩互相回信,像是遇见了难逢的知己。

一天,一个新来的护士为“象人”送药,推开门时,她大叫一声,扔下手中的水杯和药丸,撒腿就跑。我得知后,十分恼火,这是一种歧视。而象人只是笑笑,他认为无所谓,毕竟自己已经习惯在屈辱和谩骂中生活了,伤口既然难以愈合,就随它腐烂吧。

“象人”在医院里的日子是快乐的,他有很多的伙伴,有好多的书,还有镶着白银的相框,她的母亲一直在对他笑。

一天清晨,我看到他躺在床上,后来才发现他已死去。原来他是想和正常人一起躺在床上睡觉,因为他总是双手抱着膝盖,头靠在膝盖中央,这样做,不免有些疲乏和别扭。当他躺下来的时候,忽然从床上跌了下去,摔断了背脊,窒息而死。

每个人都经历着嘲讽,可都不敢正视嘲讽,面对嘲讽。执着的象人,用宽慰与忘却,释怀了纠缠自己每分每秒的痛苦。

象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他却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他坎坷的一生,带着悲哀与叹息,跌落到深渊里。也许我们还能听到他的悲鸣,我们祈祷,那一声鸣叫,是满足而宽慰的。

象人读后感 篇12

在一条又熏又臭的小巷尽头,一个丑陋的男人蜷缩在那里,他有着健硕的长腿和手臂,却摆着一张丑陋的面孔。他没有肢体上的残缺,却是人和大象的结合体。那硕大的头颅有着两个蒲扇似的耳朵,还有着粗壮的鼻子。在他空洞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苦痛。

他从来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只有无助的悲鸣,长长的,撕裂心肺的悲鸣。那样的空虚,那样的悲切。

他的名字,叫“象人”。

每天早上睁开眼,“象人”便会遭受着异样的眼光,嘲讽与谩骂。他唯一快乐的时间,便是躲起来,躲开冷嘲热讽给予的悲愤。他还年轻,就已经体味到了人生的苦痛与悲哀。

直到后来,一个商道败落的生意人走过这条街,收养了象人。

在一间屋子里,“象人”安静的坐在长椅上,来看他的人络绎不绝。生意人一拍手,他便会缓慢的走一走,低沉的叫一叫,最后悄然无声的回到长椅上,等待着下一个人。

“一次两便士。”每个客人走后,生意人都会撂下这句话,然后豺狼似的收着一枚枚期待已久的钱币。

阴霾的雾气笼罩着伦敦的上空,乌云与浓烟遮住了太阳的光芒。那是一百年前的“雾都”,一座静穆的城市。

“我是弗雷德,在伦敦医院工作。我是从画报上认识象人的,因为得知了生意人的行为,愤慨不已。后来,我终止了生意人下 贱的行为,我将“象人”接到了医院里,那比较适合他。”

“在医院里,我跟象人引荐了几本书,才得知,他热衷于爱情小说,故事情节都能背下来,且不会忘记。我给了他一个小卧室,还给他洗浴。他现在看起来更加健康了。”

“象人”发出断断续续的低鸣,像是笑笑。

“我经常陪他聊天,曾问及他家人的.问题。这时,他给我亮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微笑着的女人。象人说,这是他的母亲,说着,泪珠从眼角流了出来,他无法擦拭,便让它们肆意流淌。”

后来,“象人”的事被很多人得知,许多热心肠的朋友,乃至英国女王都大驾光临。她和象人叙旧,还送了他一本书和一簇百合。象人也很感动,他们俩互相回信,像是遇见了难逢的知己。

一天,一个新来的护士为“象人”送药,推开门时,她大叫一声,扔下手中的水杯和药丸,撒腿就跑。我得知后,十分恼火,这是一种歧视。而象人只是笑笑,他认为无所谓,毕竟自己已经习惯在屈辱和谩骂中生活了,伤口既然难以愈合,就随它腐烂吧。

“象人”在医院里的日子是快乐的,他有很多的伙伴,有好多的书,还有镶着白银的相框,她的母亲一直在对他笑。

一天清晨,我看到他躺在床上,后来才发现他已死去。原来他是想和正常人一起躺在床上睡觉,因为他总是双手抱着膝盖,头靠在膝盖中央,这样做,不免有些疲乏和别扭。当他躺下来的时候,忽然从床上跌了下去,摔断了背脊,窒息而死。

每个人都经历着嘲讽,可都不敢正视嘲讽,面对嘲讽。执着的象人,用宽慰与忘却,释怀了纠缠自己每分每秒的痛苦。

象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他却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他坎坷的一生,带着悲哀与叹息,跌落到深渊里。也许我们还能听到他的悲鸣,我们祈祷,那一声鸣叫,是满足而宽慰的。

象人读后感 篇13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象人读后感 篇14

在大气不敢出地看了一半之时就想好一些溢美之词后,准备上记录一下,却发现导演是大卫?林奇,好。虽然知道无论批评或是赞美皆是出言不逊,依然决定为自己写一篇影评。

林奇导演的《穆赫兰道》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而本部《象人》同样是有千钩万爪把我的心抓住。影片开始不久的象人面部特写只为突出一个惨字,随着情节发展,这个象人被接到一个相对文明的环境当中生活,周围与其接触的人被打上了三个标签“好人”(主治医生夫妇,加文太太)、“坏人”(煤炉工)、以及主治医生努力让象人融入的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体面文明的或许本性善良的人们(院长、护士、公主等)。为了戏剧性,这些人的安排是要入俗套的——坏人没有好结果,人心总是向善的,象人毫无疑问在最后会被所有人接受,起码在表面上。我肯原谅林奇。虽然要我说,那些坏人一旦不出现,此片一定伟大。

剧情虽可被预测,影片艺术性的构成的另一方面——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要鼓掌的。象人初来咋到医院时,每个人都处于惊奇状态,理直气壮地允许自己在表面上抵触这位丑陋至极甚至不堪被称为人类的新朋友的到来。医生努力得近乎毫无道理,做起了一个善良人类的榜样,对象人照顾得百般周到。于是虚荣心开始控制每一个人,一出出好戏上演。护士们牟足了劲正视那张丑脸,太过想掩饰负面情绪反而导致眼神僵硬得挪不开了,哈。而我最要叫好的是英国舞台剧院头牌加文太太的探访。作为一个演出为业的漂亮女人,除了眼神同样不自然外,她把这场探视处理得落落大方,甚至有亲吻象人之大勇,这也为结尾埋下伏笔。

而象人的感受——当然啦,这样无耻的问题是有人会问,因为这是他们所作所为所求的——自然是感激涕零,恨无以回报。至此,善良人民银行正式开业,承接各类道德感,正义感服务。行长是主治医生(他经营了这一切),而出纳正是象人自己:您给我关注,我就回馈给您无限的良好感觉。是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呢,要不要干脆来个大结局呢。有些人要失望了,这是林奇的电影。除了象人以外,有两个人并未获得幸福感。主治医生思考,痛苦,流泪。思考就很好,无关善恶,无关现实。他能认清现实,可惜未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痛苦,现实谁也无法改变。还有一个人,就是总管象人起居的护士长(哎呀忘了名字)。说她未获得幸福感有些不公平,她至始至终是幸福的,只是来源与其他人不同。象人刚到时她和主治医生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大致意思是你什么也不能为他做到,他不属于这里。话是智慧的,只可惜护士长是为了维护自尊一时吵架说出来的。这也体现了她最终关心的只有自己,而对于和象人的关系也只有护士和病人的关系。护士长是我整部片子里最钦佩且羡慕的人。钦佩她看得清楚,羡慕她丝毫不为此感到痛苦。生活于此类人是简单的。

为什么主治医生什么也不能为象人做?因为出发点就是错的。造成他即使化成灰也难以改变痛楚的岂止是先天残疾?长得像个动物是个伤口,那个盐罐谁看到了?有良心的人,看到了,是环境。是最大坏人标签的马戏团长给他住的烂屋铁栏,是英国社会每个人的眼神,是这个世界(世界从未改变,影片结尾提到)。以为靠人类善良的本能能够改变什么吗,凌驾于这个世界的是命运。我一直认为,善无善报才是善,恶无恶报才叫恶。主治医生凭本能发出的一点善全为自己带来的极高的收益,善报简直终生受用,这能称得上善吗?命运调皮作了恶,捏造出象人这样违反伦常的怪兽,这是大恶。象人被掳后在侏儒和高个人的帮助下最终逃离了马戏团长,可以称为善良战胜了邪恶吗?侏儒大哥在送象人上船时说了一句本片最具智慧的话,我当时就截图了:“祝你好运吧——运气,谁比你更需要运气?”

——谁也打不败命运,除了命运自己。林奇此刻尼采再生。

作为尾声,象人再次回到文明社会被带看了音乐剧,我心里一紧。之前甚至一个和陌生人的会面都令他不知所措,悲伤却自己误认为是幸福,真苦啊。不出所料,大名鼎鼎的加文太太热情高涨,表示本人这次演出要献给残疾人——吾友——象人,请象人先生起立与大家打招呼!这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全场乐意为她出资)狠狠对善良人民银行出纳敲了一笔,光辉的形象到达无与伦比的高度。善良人民银行有投资皆有汇报,全场鼓掌脱帽,沸腾一片。Ladys and gentlemen都像音乐剧中的天使一般飘飘然升入了道德仙境。到了这里,全剧算完。

文明世界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