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学会提问》读后感

2024/04/1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2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3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4

很多人都说: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是很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很棒,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那么《学会提问》这本书,就是一个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入门经典书籍,作者是【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信息网络时代,不是能否获得信息,而是信息太多太多并难以分辨。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保持清醒,应该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学习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用于工作,也可以运用于生活,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和个人影响力。

通读全文的结构可以发现,找出提出观点的一方的结论和理由,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找出理由背后的或许带有欺骗性的价值观是比较难的,所以书中的价值观假设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核心章节。

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一“价值观假设”章节还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当我回头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太多了啊。每个人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律师在为当事人做辩论的时候,法官在论证一个判决结论的时候……都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观或者立场,并进行着价值观之间的取舍或者平衡。

我个人认为,也许法官在作出判决的时候,依据法律的基础上,作出取舍或平衡尤其重要。那么我们律师能做的,就是识别法官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假设,并用批判性的思维或者提问进一步说服法官采纳我方的观点。读到此处的时候,突然觉得这部分是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

从论证的理由中,识别出写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个价值观本身是不是能够让这个理由真正站的住脚。作者由此总结了十几个常见的假设中的谬误,使得写作者的理由有可能被一攻而破。

理由中常见的谬误有:追求完美方案谬误、人身攻击谬误、叙述谬误、滑坡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政治辩论、法庭)、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等等。这些谬误的阐述也能让读者精神一振,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作为律师回想一下,很多谬误在法庭上也经常会出现,比如人身攻击谬误,情绪激动的对抗双方可能偏离了论证本身而把焦点转移到论辩对手身上。比如在某次合同纠纷庭审中,被告为了抗辩一个担保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称“原告道德败坏是个无赖,这份协议是在被告的办公室,原告胁迫被告签订的,所以协议无效”,首先原告的道德如何跟协议是否有效没有关联,是属于人身攻击;其次是否为胁迫的情形被告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所以被告的这种抗辩是没有效果的。有时候法庭上会出现诉诸情感谬误,这种谬误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略相关的理由和证据。诉诸同情就是一种在法庭上经常被适用的诉诸情感谬误,也许在一些婚姻、继承、工伤纠纷案件中,弱势群体一方的眼泪抵得上控辩双方的唇枪舌战。

所以在论证中,我们要经常提问:“立论者有没有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欺骗我们?”,就有可能发现这类谬误,从而不会被轻易的说服。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一无所知。批判性思维并非要成为一个喜欢“抬杠”的人或者“毒舌”的人,而是充满好奇、谦恭有礼、虚心学习、尊重严密的论证并自主决断,逐步练习淘金式思维而非人云亦云。

总之,开卷有益,书中有句话特别喜欢:文字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长相砥砺,会生发出更加深思熟虑的论证。共勉之。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5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6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7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8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9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1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2

还是在教师节的时候,为了给老师们淘书,我无意间看见了这样一个书名《学会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想,到底作者会从哪些方面围绕“提问”这个话题来大做文章呢?细读此书,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活泼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实例,来引导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围绕“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有歧义”等十二个要点,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边读边想,当今社会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我们的孩子,幼儿时期,喜欢问这问那,为什么年龄越大,提问就越少了呢?我们每次培训活动,专家精彩的长篇大论后,总有互动环节,给大家提问的机会,可为什么总是在这一刹那,大家都低下了头呢?我想,做为老师,孩子爱提问的天性,我们不仅要激发,而且要保护;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学会提问,才能更好的来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提问。

阅罢此书,我想,虽然不能立即学会做出一个最聪明的判断,至少能学会不做出一个最愚蠢的判断。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和大家分享!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3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

记得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老家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一个包,终于在一个城市之后我们我们停下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找了一家电子厂,并且面试体检都通过了,在这个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该买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买好了,这无疑又给我们增加了行李负担。但是面试完的下午,我们去开始体验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后一个个的都在蠢蠢欲动的想要离开了,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确定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好像没有目标,根本没有主见,完完全全是跟着别人的意见来走。

转眼即逝,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听人们都说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什么大学基本上都不用上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羡慕比自己大点的人或者是说羡慕成年的人,他们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成为小时候羡慕的人。我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从而导致了我现在没有自主管理、没有主见、没有时间观念。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也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了,最起码让自己不会很闲,不会像中学那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后可以掌控。现在是有老师压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学三年后,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二个月了,我已经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来也是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坏习惯,我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技能,因为我们出了这个校园就要接触“社会”这个现实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出了校园进了社会男女都一样,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况男人的压力还要大一点,我只希望三年不会像我中学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4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

记得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老家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一个包,终于在一个城市之后我们我们停下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找了一家电子厂,并且面试体检都通过了,在这个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该买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买好了,这无疑又给我们增加了行李负担。但是面试完的下午,我们去开始体验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后一个个的都在蠢蠢欲动的想要离开了,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确定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好像没有目标,根本没有主见,完完全全是跟着别人的意见来走。

转眼即逝,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听人们都说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什么大学基本上都不用上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羡慕比自己大点的人或者是说羡慕成年的人,他们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成为小时候羡慕的人。我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从而导致了我现在没有自主管理、没有主见、没有时间观念。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也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了,最起码让自己不会很闲,不会像中学那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后可以掌控。现在是有老师压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学三年后,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二个月了,我已经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来也是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坏习惯,我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技能,因为我们出了这个校园就要接触“社会”这个现实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出了校园进了社会男女都一样,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况男人的压力还要大一点,我只希望三年不会像我中学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5

读书的过程,除了愉悦,也是思绪的梳理,这记录亦是心灵沉淀的过程。连续十天时间,每天按相似的模板进行分析,画思维导图。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寻找:发散的思维呢?有效的提问呢?原来不知不觉中僵化的思维潜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开这种僵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关键性问题,并拓展开思维?

整体回顾下这本书的几个论点,在脑中构想下它的框架,这样就可以得到发散性思维?

不,这只是在脑中对这本书的概念有个大概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可以带给我什么呢?可以让我再看到具体的.实例,案例,能够触发对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笔记中,思考并将好几个谬误的概念写出,在生活中,却一时联想不出,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只知概念,却没有联系实际,如何联系实际?多进行这样几次的训练,那么遇到同等类似的情景与案例,就会触发这种概念按钮。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喜欢用类比进行论述或论证,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质或属性的事物,让人能够去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概念或论点,事实上类比都是错误的假设,意思是它其实没有百分百的能够严谨定义我们所想要类比的概念或论点,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论点或概念的含义,进行恰当地类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写文的时候会让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让读者更能够理解,也更能缩小彼此的知识诅咒。

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有没有替代的原因,辨别论证中数据的欺骗性,同时观察有没有重要信息在论证中被省略了,最后在各种假设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述在逻辑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细细的去研读规则,但细细分析后发现其实很多都时符合其规则的。而其中并不符合的,发生谬误的,也是我们需要进行仔细辨析并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谬误的时候,仔细看了它的含义: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后想到了曾看过的这样一句话:“你今天都没有和我说话,是不是你不爱我了?”我想你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因为生活中,小说中经常发生,而这和稻草人谬误的含义很吻合。

知道这些谬误有什么好处呢?在生活中知道这些谬误,让我们对话语的构成和表达的含义会更能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自己表达的时候也会更严谨,在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会更有说服力。除了说服别人,让自己在生活中面对谬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触发实质的论点。理清思绪,更好的思考与对话。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6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 篇17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