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2024/04/1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

想了解一下管理学的经典,弗雷德里克·F·泰罗,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三位前辈无论如何避不开的。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篇论文,写于1910年。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重视“管理”,将企业家才能视为继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第四种生产要素(1776年的《国富论》尚未将企业家才能归为生产要素)。然而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对管理的追溯,得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说起。

科学管理之“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科学管理之前,工厂中工人的工艺、技能是通过前人继承,自己探索、积累,或者说全凭工人的经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教与学。科学管理,则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的每个动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关于研究的对象。得说明一下,那个年代,世界是相对简单的。服务业的概念可能还没时兴,因此科学管理主要说的是工业。那时工作内容也是以机械劳动为主的,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非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在科学管理之前,劳资双方是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时代,劳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发生在工作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行业中)那时的管理体制,是试图让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这里的第四点,我认为是管理意义上的重大进步。资本拥有者——资方,开始重视管理,参与企业的运作。当然资方是不大可能去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的,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一步步地在实现其价值。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2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而且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3

想了解一下管理学的经典,弗雷德里克·F·泰罗,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三位前辈无论如何避不开的。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篇论文,写于1910年。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重视“管理”,将企业家才能视为继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第四种生产要素(1776年的《国富论》尚未将企业家才能归为生产要素)。然而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对管理的追溯,得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说起。

科学管理之“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科学管理之前,工厂中工人的工艺、技能是通过前人继承,自己探索、积累,或者说全凭工人的经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教与学。科学管理,则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的每个动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关于研究的对象。得说明一下,那个年代,世界是相对简单的。服务业的概念可能还没时兴,因此科学管理主要说的是工业。那时工作内容也是以机械劳动为主的,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非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在科学管理之前,劳资双方是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时代,劳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发生在工作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行业中)那时的管理体制,是试图让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这里的第四点,我认为是管理意义上的重大进步。资本拥有者——资方,开始重视管理,参与企业的运作。当然资方是不大可能去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的,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一步步地在实现其价值。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4

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是基于员工效率低而产生的。那么这个效率低是事实吗?

我认为不仅仅是泰勒所生活的时代,而是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人员的薪酬差异,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是因为人有自己与生俱来的障碍:自私,懒惰,贪心,嗔恨,执着,傲慢等。那些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会摆脱这些一个两个或多个障碍的人。读完本书,我的最大感受是,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人的时间是固定的,你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了,自然做其他另自己愉悦的事的时间就少了。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例子,工人喜欢运动,打球,或者其他体育竞赛,你看他们浑身是汗,还非常有激情,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事,不需要催促。

人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说不的能力。有很多事,我们说自己是不得不,那就是被逼迫的。比如,我们说你基本的吃饭,你可以说你不吃吗?再比如睡觉,你可以说你不睡吗?在相对的层面上,你都是需要的。这里说相对的意思是对有些追求灵性成长,并出离于轮回的修行者来说。所以,在做一些维护自己生存及履行自己职责的事情时,你需要提升你的效率,因为只有那样,你才可以更多时间享受你所主动选择的事情来做。

二、在前一条中,有个暗含的假设,假设你的欲望是固定不变的,或者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的欲望是固定的。当我们的欲望扩大的时候呢?我们必然会所求更多,而之前所得更是有限,所以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效率以满足个人欲望的需求。

遏制自己的欲望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第一条所节省的时间来训练,在相对社会不断发展中的欲望提升,这点只能靠提升个人的生产效率来完成。这里的生产率不仅仅是工作上面的,还有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比如投资,那你的投资回报率高吗?比如生活衣食资具,你可以很快的完成吗?

第三,再回到一般工作中,个人效率的提高,不管是记件工资,还是任务工资,如果你都有很高的效率来完成。你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你们公司的速度,你势必会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获得更高的个人发展。或者就是老板为了留住你这样的人才,给你晋升,加薪。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最后,有人会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分工协作及知识性工作岗位的普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不会不再需要?这个问题跟题目依然是一样的,如果还需要人操作,如果还需要人来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定是对雇员自己最有利的。

那些被“解放了”的劳动者,可以努力去享受服务,或者选择追求灵性的生活。那些不得不做事谋生的人,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他的享受,他的幸福,也就被自己所葬送了。

不管怎样,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对整个社会最有利的。人作为有情感的动物,在两种极端产生之前,必然都会选择。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5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他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他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于1911年出版,标志着一个管理时代的新纪元,给予着我们对于管理的无穷启示,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著作。

书本中讲述了如何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要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更为详细的方法为把具体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再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实现了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最后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工作量,这样更加体现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一个劳动者都可心悦诚服。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6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他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他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于1911年出版,标志着一个管理时代的新纪元,给予着我们对于管理的无穷启示,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著作。

书本中讲述了如何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要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更为详细的方法为把具体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再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实现了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最后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工作量,这样更加体现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一个劳动者都可心悦诚服。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7

最近看了一本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大学三年一直都是学的管理类的知识,直到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学的知识远远不够,也因此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我觉得这是学管理人士不得不读的一本好书,有“科学管理之父”称号的泰勒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人。

泰勒,他是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被现代学者不断批判的人。同时,也是在管理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富有争议的人。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谬见,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二是,目前通行的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三是,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看了泰勒的书,我觉得对我以后从事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是有一位好的管理者,而且我觉得不仅仅是团队的管理,还应从自我管理开始,这样才能一步步发展下去。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8

人的“善恶双重性”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因为《科学管理原理》的大部分推论始终是将人的本性归结于“经济人”假设,即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_况且作为“恶”。然而,后面的一些实践证明,人还是“社会人”(善性),即必然存在一种社会归属感体现出得团结合作等美德,近期发生的富士事件就是典型地将人简单地看作了“经济人”,认为只要有相应工资回报,就可以大量地负担机械性的`劳动,就如同一个隔离于社会的人,最终也会因为缺乏人际交流而无法生存(鲁滨逊将一件物品(椰子?)想象为人作为交流)。其实,到最后,我们才明白人是同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就是具有“善恶双重性”,而不是简单的“性本善”或是“性本恶”。这种在经济学领域对人性的探索,与在物理学领域对光属性的探索如出一辙,物理学中对光先是“波动说”,再是“粒子说”,到最后是“波粒二象性”。个人妄加揣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人同时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因此具有自然(经济人,恶性)和社会(社会人,善性)的两种属性;光既可以是实状态,也可以是虚状态,因此同时具有粒子性(实)和波动性(虚)两种属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近现代,全世界的人都奉唯物主义为圣典,唯心主义总是在历史的边缘徘徊。个人认为,这跟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是有关。在《科学管理原理》里面说的一个实例激发了我的想法:股权分红与每天及时奖励的做法相比,往往更容易失败,人更容易被眼前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所影响。以此延伸,某些唯心主义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人更容易被即刻就可以做出改变的唯物主义所影响_例如我去移动一个物品的位置,可以在行动后马上见到效果,而疏远了代表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因为这种精神力量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和积累量以后才会有成效,如果没有没有达到那个临界值,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也可能一无所获(比如修身成圣贤、“佛仙”,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同时稍加不注意就可能功亏于匮),这是现今人类最不喜欢的付出方式。在文章的末尾,依然还是要谈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类的问题_就是男人与女人,个人始终认为,男人代表了物质世界,女人代表了精神世界,只有人类观念转变,认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同等重要时,男女平等问题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决。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9

管理学无疑是最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地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地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地。泰勒地科学管理更多地是一种狭义地方法,需基于稳定地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地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地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地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地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地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地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地。

除科学管理外,泰勒对管理学地另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地精神革命,并认为这是实施科学管理地核心问题。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地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管理地目标———“使雇主地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地财富最大化。”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受限于当时地时代背景,泰勒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从随后地劳工罢工和更大规模地劳资冲突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劳资双赢,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消除企业内部利益对立地比较通行地方式是:依靠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统一组织成员地价值立场,在此共同地价值立场上,依靠制度性规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地协同效应,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地需要。

历史总是充满了回归。今天当我们困惑于诸多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论时,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作为管理源头的《科学管理原理》,倒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0

管理学无疑是最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除科学管理外,泰勒对管理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并认为这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的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泰勒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从随后的劳工罢工和更大规模的劳资冲突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劳资双赢,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消除企业内部利益对立的比较通行的方式是:依靠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统一组织成员的价值立场,在此共同的价值立场上,依靠制度性规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的协同效应,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历史总是充满了回归。今天当我们困惑于诸多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论时,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作为管理源头的《科学管理原理》,倒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1

“科学管理”与“矢量管理”。很抱歉,“矢量观点”是我个人提出以久的想法(虽然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不过对于我的已存在时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其含义是——“世间万物皆如矢量,方向正确并稳定,用力够大,方可成“功”,才能有较快速度的结果。”

这个观点可用于世间万物,用在管理上就可以称之为“矢量管理”。对比于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具体如下:一是“科学的工时研究”,对过程中所有环节和动作进行最优化,尤其是将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和动作进行剔除。这就像是在用力做功时,将力的方向保持在一个正确的方向,避免一些无用功的发生——方向正确。二是“科学挑选和培训工人”,按照作者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话就是——“使每个人都能尽其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高的的劳动生产率从事适合他的等级最高的工作。”

其实,这是选择了最优的发力主体。三是“新的工资制度”,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对一种工作设定两个工资率,对那些耗用最短时间并且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工人采用高工资率来计算工资,对那些耗用时间长且完成质量低的工人则反之。这是制造激发用力者的良好环境,和第二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最优发力主体,从而实现——用力够大。四是“职能管理原则”,工人只专一地负责生产环节,而计划、控制、技术改进等其他环节都交由其他职能人员负责,从而实现工作专业化。这就像是一个运动中的物体,它始终专一地只朝一个方向运动,其最终也就必然获得最高的速度——方向稳定,且获得较大速度的结果。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2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而且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4

想了解一下管理学的经典,弗雷德里克·F·泰罗,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三位前辈无论如何避不开的。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篇论文,写于1910年。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重视“管理”,将企业家才能视为继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第四种生产要素(1776年的《国富论》尚未将企业家才能归为生产要素)。然而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对管理的追溯,得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说起。

科学管理之“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科学管理之前,工厂中工人的工艺、技能是通过前人继承,自己探索、积累,或者说全凭工人的经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教与学。科学管理,则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的每个动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关于研究的对象。得说明一下,那个年代,世界是相对简单的。服务业的概念可能还没时兴,因此科学管理主要说的是工业。那时工作内容也是以机械劳动为主的,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非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在科学管理之前,劳资双方是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时代,劳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发生在工作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行业中)那时的管理体制,是试图让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这里的第四点,我认为是管理意义上的重大进步。资本拥有者——资方,开始重视管理,参与企业的运作。当然资方是不大可能去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的,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一步步地在实现其价值。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5

管理学无疑是最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地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地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地。泰勒地科学管理更多地是一种狭义地方法,需基于稳定地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地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地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地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地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地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地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地。

除科学管理外,泰勒对管理学地另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地精神革命,并认为这是实施科学管理地核心问题。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地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管理地目标———“使雇主地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地财富最大化。”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受限于当时地时代背景,泰勒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从随后地劳工罢工和更大规模地劳资冲突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劳资双赢,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消除企业内部利益对立地比较通行地方式是:依靠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统一组织成员地价值立场,在此共同地价值立场上,依靠制度性规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地协同效应,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地需要。

历史总是充满了回归。今天当我们困惑于诸多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论时,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作为管理源头的《科学管理原理》,倒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篇16

最近看完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有颇多收益和感触。《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距离今天100年了,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在管理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人。

泰勒,他是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同时,也是在管理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富有争议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是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英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很直白:采取科学的量化手段,经过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劳动效率的最大化。泰勒能在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将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同时,他也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变革。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的大分工、分层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认为如果她们迅速工作将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于是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应运而生,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由于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浪费的目的,通过大量的贴近实际的实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如下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大的产出,而不是有限制的产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贫困。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分工思想。

第二,最优化化思想。

第三,标准化思想。

第四,‘经纪人’思想。

泰勒同时也把科学管理归结为下列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第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二,科学的选择个人。

第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第四,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友好的合作。其中第四条,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也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经典的语句还有:从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任务和奖金这两个因素就构成了科学管理机制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等等。

全书有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科学管理的基础,第二部分科学管理的原理,前有几篇序言都对管理作了阐述。第一部分,作者从磨洋工这一现象出发,讲述其三个主要原因,阐述了自己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础。第二部分,作者认为,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积极性加鼓励的制度,但是与科学管理原则比较起来,科学管理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积极性加鼓励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积极性加鼓励制度下,实际上全部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般问题由管理者决定。最后的结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泰勒的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而言有着极大的贡献。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而其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被后人所重视。所以,科学管理的优越性马上凸显出来。它运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中,使得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将要求生产效率有极大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借鉴泰勒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的领导工作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能够量化的生产制造类企业。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仅仅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量化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比如今天对员工的柔性管理以及新兴的人性化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除科学管理外,泰勒对管理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并认为这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的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组织管理的首要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但事实上,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泰勒无法做到这一点。劳资双赢,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难题。

管理,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感谢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