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我心中的年味日记

2024/04/17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我心中的年味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我心中的年味日记 篇1

“轰!”横空飞来地一声巨响,让整个小城都进入了一片欢腾之中。“噼里啪啦”,鞭炮声不绝于耳。窗外,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而窗内,我们一家人却静静地看着电视。正百无聊赖的看着,这突然的巨响便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急忙趴到窗前,依稀可见那红红的鞭纸在半空中被炸得飞散开来。我怔怔的看着那绚丽的烟花,思绪飘到了几年前……

我们在老家过年。每逢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大人们便行动起来,跑到集市上“买东西”。这时,我便会同他们一起去。但我是个不太乖的小孩,总爱在那人头攒动的集市里跑来跑去,一遍跑还一边高兴地大喊“办年货喽,办年货喽!”于是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但不久之后又准会回来,心甘情愿地帮忙拎东西。那时候,我是真正爱过年的。

过了一会儿,回到家,我便学着和母亲、奶奶一起包饺子和包子。奶奶总是包的又快又好,而我,却包的歪歪扭扭,简直不成样子。于是,童言无忌的我便说:“奶奶的包子呀,就像花儿一样,妈妈的包子也还可以,至于我的嘛……嘿嘿,有点像便便。”听罢,奶奶便笑的合不拢嘴了。而妈妈,先是嗔怪地看了我一眼,而后也笑了,“呀,这孩子,这些我们可都还要吃的啊。”就这样,我们三个便在欢声笑语中准备好了过年所需的“特殊”食物。

又过了几天,终于到大年三十了。早晨我便早早的起了床,和哥哥姐姐一起贴窗花、贴对联。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还有那父亲与大伯共同挂起的红灯笼,一切都是红的,象征着喜庆与吉祥。晚上,我们一大家子便团聚在一起享受着美味佳肴。刚吃完团圆饭没多久,便听到了一阵从远方传来的鞭炮声,于是赶忙和同伴们一起,匆匆忙忙就往外飞奔。呀,舞狮子的,就要来了。

于是在路旁迫不及待的`等了好久,舞狮子的才终于来了。只见一只耀武扬威的金色大雄狮子,摇头晃脑的踏步踱来。突然,有人在它身后扔了一串鞭炮,于是它便如离弦之箭般往前溜去,而后又飞快地往上一跃,紧接着,地面响起了一阵鞭炮的炸响。可我们还来不及赞叹,又有一串又一串的鞭炮飞往它的身旁,只见它左闪右闪突然一个急转弯,便成功的躲开了所有威胁。好不精彩!四周立刻掌声如雷,喝彩声不绝于耳。

看完了表演,我们还玩了烟花,守岁到很晚才去睡觉。第二天,便开开心心的去拜年了。又过了几天,已经到了正月十五,我却依旧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意犹未尽。

这,便是我童年时的春节。

而现在,奶奶去世了,我也长大了,便没再到老家过年。

现在,办年货不再热闹,总感觉少了什么;手工做的包子、饺子,早已被超市里的速冻食物替代;不再有舞龙狮,连烟花也开始禁了。手机成了主打,抢红包成了“首要任务”。但鱼肉依旧,吃的更丰盛了。随着童年的过去,奶奶的逝去以及时代的变迁,年味,渐渐地淡了。

但心中的味道依旧,只希望明年过年会更有味道。

我站在巨大的玻璃窗前,心中暗暗地想。

我心中的年味日记 篇2

终于,年——你还是来了,是抵御不住那悬挂在门户上的灯笼、飘散在街头的芳香、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热情了吧?

从小我就很盼望过年,那说一种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那满桌的美味,满身的新衣;又或许是荷包里鼓鼓的压岁钱,同伙伴们尽情玩耍的自在……

但今年,我却没了那般期盼。年前,我已早与妈妈一同赴往深圳,去舅舅家迎来新的一年。年虽渐至,但身在异乡的我,但一想到爸爸和爷爷还在家乡,就丝毫没有了往年的那般热情。

深圳是一座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虽已是年关,但也并没有成为一座空城,依旧是十分热闹。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年货早已摆满了货架,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偶尔注目各式各色的年货,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应该高兴起来,然而我却很难有喜庆的感觉和释然的心情。深圳有较为不同的地方习俗,他们过年并不像我们忙着走亲访友,而是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旅游。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感觉与这座城“格格不入”,也就没有了我心中所向往的年味。

腊月三十那天,一家老小聚在餐桌上吃团年饭,喝酒谈天,家中女眷团坐在一起包饺子,孩子们放开了玩,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坐在电视前观看春节晚会,这般如此好像就是过了年。但在我看来,却同平常的生活别无两样,心中丝毫高兴不起来。新年倒计时后,夜已深了,窗外却还是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也只有这绚丽礼花和声声爆竹,才提醒我,新年到了。

时间在这些天好像故意放慢脚步,想要回家的心情也愈发迫切,一天、两天……终于,正月初五,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归途,一丝盼望涌上心头,是盼望年吗,但这明明已经是年后了,那到底是在盼望什么呢?随着路途的行驶,那丝模糊的盼望也愈发强烈。

下车后,心中的喜悦开始渐渐按捺不住,回家的步伐不由自主的加快,最后变为奔跑,当打开家门的那一刻,那丝盼望忽然变得不再模糊,渐渐清晰起来。在我们回家前,爸爸与家人们已经开始准备饭菜了,门开后,一股熟悉的味道便猝不及防地钻入了鼻子,瞬间充满了整个鼻腔,直上心头,说不清那是什么味道,只知道,它味醇入心。饭桌上,大人们互相劝酒,孩子们的嘴则忙得不亦乐乎,全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谈天。爷爷说到:“这顿饭与三十的团年饭比起来,才更有团年饭的味儿。”大家微笑应和着“是啊,虽然不是年三十,但我们所吃的这顿饭,才更当得起‘团年饭’这个称号”!眼前的饭菜虽不及在深圳吃的那么养眼,但却有一种真正的年的味道。爸爸打趣道:“我们家的年啊,是过到正月初五来了!”一片嬉声笑语,此时我的那丝盼望终于明了于心,清晰地映出两个字——团圆。

我所期盼的,是团圆;所闻到的,是团圆;那深刻在我心中的年味,亦是团圆。而我也渐渐明白,只有家人团聚,才有那种浓浓的团圆年的气息,团圆,才是我真正向往的年味。

猜你喜欢1:有年味的日记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会欢欣不已,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猜你喜欢2:高一年味日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我看到新春佳节来临时人们在网上购物备年货的情形,就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过年的情景,感受最深的就是那年俗歌谣中的浓浓年味。新年到,新年到,我们大家放鞭炮。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新春佳节。孩子们唱着自已的歌谣,跟着大人办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浓浓年味在民俗歌谣中弥漫

最喜欢奶奶教我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爆苞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刹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歌谣中,家乡人从喝腊八粥开始,也就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喝过腊八粥,然后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年味儿一天比一天加浓,一天比一天红火,直到腊月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年俗歌谣中的每一天,都浸透着浓浓的年味。但小孩们最爱过的却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灶神日,农村俗称小年,较为隆重。有一首老歌唱道:“祭了灶,年来到。闺女要朵花,小子要挂炮,奶奶要双鞋,爷爷要顶帽,全家老少都有份儿,阖家欢乐齐欢笑。”简单的年货,其乐融融的家庭,充分体现了农民知足常乐的朴实心理。祭完灶神,就到了孩子们最期盼的炒爆米花了。我的故乡,有年二十三炒爆米花的习俗:苞米粒,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爆米花炒了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爣里,雄雄旺火把奶奶的脸映得像天边的晚霞。苞米粒在大铁锅里发出毕剥毕剥的声响。爆米花的香味飘荡在乡村腊月的空气里,真是风里飘着香,雪里也裹着蜜啊!

灶王爷送走了,就该备年货了。农贸市场上人头攒动,小贩们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从全国各地打工回来的男女老少们忙得脚丫子朝天。家家户户蒸馒头、蒸年糕、磨豆腐、冻柿子、杀鸡鸭、炸年菜,迎接农历大年的到来。

腊月三十那天,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门画贴出来了,门神也正式换防站岗。除夕晚上,阖家团聚包饺子,当丰盛洒菜,干鲜果子摆满桌子时,家中长辈会先开口唱道:“阖家欢聚喜团圆,送走除夕迎新年。“然后饺子下锅,谁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鸿运。大家说笑讲故事,划拳喝酒猜谜语,看春节联欢晚会,熬夜守岁,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当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院子里放鞭炮,小孩纷纷给老人们磕头要压岁钱。天麻麻亮,左邻右舍,走东串西,想互拜年。一声声祝福寄托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至此,年味已浓得到了元宵节才化了。于是人们又期盼下一个新年到来。

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人们通过微博、微信、QQ发红包互贺新年,时代变了,生活变了,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变,那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弥漫着浓浓年味的歌谣没变。那是我们民俗文化的瑰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