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2024/04/1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2

先用旧的我来回答以上的几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去学校读书,学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要读大学?做一个有学历的青年,能在社会里谋得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大学如何帮我找自我,如何教我独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这几个问题,直至大学毕业都根本没想过,只是在不停接受听到看到的观点,但是没有思辨能力。只想有一份工作让自己能体面一点的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大学,在谈恋爱,在看港剧,在逃课,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没有深度阅读,没有思考过那些宏大的、哲学的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大四的时候,有一天听到同学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的关键时期,如雷贯耳,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可现在已经晚了。“晚了”,便让它成为了众多听过的道理的其中一句。

我的大学,充斥着肤浅的快乐与肤浅的焦虑。

其实,永远都不晚。现在的我,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全人,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是有技能的,有教养的世界公民。读大学,一方面是作为社会人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在未成年以前,很多书和道理还看不懂;而大学的`几年,正是从一个孩子过渡到成人的时期,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扰的纯粹的时间去阅读,去理解,去尝试,去发掘自己喜欢什么,去构造自己的三观体系。

教育,是要培养我们交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从哪里来,要从广泛的阅读里,从生活的体验里来,读各科各家观点,塑造自己的认知,不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也能有分辨价值与做出判断的能力。

我常在想,那些看起来自带光芒的人,是因为他们自信,不一定是长得漂亮,而是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想办法知道怎么去做,再而坚定地去执行。 如果脑袋里是迷茫的浆糊,眼神要如何清澈?

如果是要准备见大姐,见西西,见樱桃姐,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着吗?不,没有可以与她们对等交流的思想,才让我相见形拙。我们的大学招生录取标准支撑起了整个教育系统,或者说教育围绕着招生而运转。我们常说高考这个指挥棒,其实它只是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设计背上了荆条,关键的还是大学需要录取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在20世纪中叶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实用主义,到今天都还是技能培训或者专业优先的现状,它要求筛选的就是学习成绩好的人。虽然不乏有北大清华复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识教育,但毕竟还不成熟,范围还很小,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暂时还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专家认为只要一流大学培养好全人即可,对此我保持怀疑态度。

广大的家长和学生,还是要在“国内教育”与“出国”两条路上选定一条,然后在各自的框架下去“培养”孩子符合他们的招收标准。国内教育,就意味着学业压力下的应试教育;出国,意味着各种项目与活动压力下的应试教育。

我们今天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以后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3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文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源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来,(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来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文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来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4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5

写在前面:“优秀”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

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里上个世纪孙少平们追寻梦想的真相,《优秀的绵羊》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

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开卷如茗茶赏曲,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难平静,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比如为何上大学,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二来民国大师辈出,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领略了我无法经历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说,就算它被作者诟病,但是还是让我非常艳羡。不过已经有不少人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身处精英家庭而无缘哈耶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对精英系统诟病的分析和对后来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对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的东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经历,比如学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对老师的评价在于发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够打破知识的诅咒做一个好的教员;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学生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精英系统的游戏在我看来都是那些资本家的游戏,而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可是追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是人人都会有的渴求。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办学水平又让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病对比它教育的宽容和多元,微小到我们都不奢求考虑,它的大门都是永远紧闭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远都比你多一张门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宝:一是资源,二是使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要是想挑战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除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而且不能吝啬。

一、作者是依照美国背景写的,精英系统是资本家的游戏,在中国,是地区的游戏。

二、作者是个耶鲁大学教授,从这个系统走出来的,我们有的资格是反思。现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学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优秀的绵羊输不起,可是不优秀的狮子有那个勇气一战到底。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6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7

2005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发表言论称:高科技和工程领域因天赋和兴趣不同而导致的“性别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女子学理逊于男子”的观点,劳伦斯·萨默斯的观点立刻招致了猛烈的攻击,许多人基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性”原则,指责他发表歧视性言论,劳伦斯·萨默斯也因此辞去哈佛校长一职。

也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很多人都默默在一个错误的领域深耕多年,因为越雷池一步你很可能遭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还有很多人一反常态,勇敢的将自己的不同观点剖析出来,虽然遭到激烈的批评,但是依然坚持己见,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像这劳伦斯·萨默斯这样敢于勇敢站出来说不的人还有《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像我们你阐述了,当前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问题,但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学生该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不做那只优秀的绵羊?

当今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是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这是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观点,事实上是否真的这样?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今天所经历的现状,大概不会否认威廉的这一观点,每一个当家长的一边渴望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两难的状况下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看到很多3岁就开始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幼儿英语,小学奥数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名校的学区房天价增长,家长一边感叹应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各种婴幼儿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奥数启蒙班等等迅速崛起。似乎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今生奋斗。

在北京一些重点初中,高中也纷纷效仿那些名校的做法,比如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最后一道8分加分题就是奥数题目,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小学课程里是不能够有奥数的课程,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拿那8分,有的甚至从1年级就开始要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学奥数,而很多课外奥数班都是用选拔的方式来增加门槛,说白了就是你过来报名我不一定有名额你得等,等到有人毕业了或者有人跟不上了主动退课了,下一个再来。我想这也是这些班的火爆原因,一是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二是培训机构故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青睐。就像《优秀的绵羊》里说的那样,学生追求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大家都在做什么。

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0颗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19000颗核弹,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上11种课外辅导班,除非有一个孩子上了10种课外辅导班。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下的孩子就像长颈鹿的脖子别越拉越长,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终吃到了别人认为最好吃的叶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恐慌。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8

写在前面:“优秀”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

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里上个世纪孙少平们追寻梦想的.真相,《优秀的绵羊》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

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开卷如茗茶赏曲,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难平静,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比如为何上大学,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二来民国大师辈出,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

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领略了我无法经历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说,就算它被作者诟病,但是还是让我非常艳羡。不过已经有不少人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身处精英家庭而无缘哈耶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对精英系统诟病的分析和对后来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对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的东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经历,比如学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对老师的评价在于发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够打破知识的诅咒做一个好的教员;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学生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精英系统的游戏在我看来都是那些资本家的游戏,而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可是追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是人人都会有的渴求。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办学水平又让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病对比它教育的宽容和多元,微小到我们都不奢求考虑,它的大门都是永远紧闭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远都比你多一张门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宝:一是资源,二是使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要是想挑战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除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而且不能吝啬。

一、作者是依照美国背景写的,精英系统是资本家的游戏,在中国,是地区的游戏。

二、作者是个耶鲁大学教授,从这个系统走出来的,我们有的资格是反思。现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学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优秀的绵羊输不起,可是不优秀的狮子有那个勇气一战到底。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9

这是我读过的这么多外国作者写的书籍中最深有感触的一本,作者和翻译都功力深厚。

我觉得这位在耶鲁任职多年的作者是个通透人,说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说的大实话。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致的利己主义,刷高分、为了美化履历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忘记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会去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国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它“唯分数论”……曾经呆过名校绩点最高的学院,经常见到经管学院里每个人行色匆匆得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点,然后五点准时起来接着复习;为了刷绩点可以跟讨好导师;为了争取实习机会,可以造假,可以谈个假的男朋友;为了履历上丰富的校园经历,可以一个一个场轮轴转,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挂个名就好……毕业季,投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所有人的梦,年薪三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成为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看上去好优秀,这种激烈的角逐竞争带来无限的焦虑,经常很怀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线再“努力一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过现在的我不这么想,这种死循环会让我陷入一种无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时候,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现在会更要求自己,选择一个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这是否能让我显得更优秀,社会上很多人的故事,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灵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需要很狭隘地仅盯着那条预设好的最优路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0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1

这是我读过的这么多外国作者写的书籍中最深有感触的一本,作者和翻译都功力深厚。

我觉得这位在耶鲁任职多年的作者是个通透人,说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说的大实话。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致的利己主义,刷高分、为了美化履历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忘记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会去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国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它“唯分数论”…曾经呆过名校绩点最高的学院,经常见到经管学院里每个人行色匆匆得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点,然后五点准时起来接着复习;为了刷绩点可以跟讨好导师;为了争取实习机会,可以造假,可以谈个假的男朋友;为了履历上丰富的校园经历,可以一个一个场轮轴转,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挂个名就好…毕业季,投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所有人的梦,年薪三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成为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看上去好优秀,这种激烈的角逐竞争带来无限的焦虑,经常很怀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线再“努力一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过现在的我不这么想,这种死循环会让我陷入一种无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时候,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现在会更要求自己,选择一个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这是否能让我显得更优秀,社会上很多人的故事,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灵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需要很狭隘地仅盯着那条预设好的最优路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2

《优秀的绵羊》是一本反思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所以,他希望能够启发刚上大学的孩子思考:教育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读大学,你要如何找到自我。全书共12章,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意在提出问题;第二部分讨论大学的使命及学生们的成长;第三部分讨论优秀的大学是什么样的;第四部分把话题扩展至美国的精英社会,讨论精英教育怎样实现自我救赎。

1.提出问题

本部分共分为4章,第一、三章讨论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第二、四章讨论常春藤盟校的历史及运行模式。

(1)学生

激烈的竞争很容易给人留下“要么胜利,要么一无所有”的印象,所以,对于备战高考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就是,要么名校,要么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就是必然的结局。因此,大学四年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引导他们找到自我,勇于追求自我,他们还是会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中做出个性化的选择的,但可惜的是,常春藤盟校并未完成这个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经历四年的大学教育,藤校毕业生们依然具有极其强烈的从众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他们大多选择了咨询和金融行业。

(2)学校

盟校的运行模式导致他们偏离了引导学生的方向,转而追求自身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编排的混乱,导致本科教育极其碎片化和专业化;二是对大学排名的`追求,导致学校对学生“严进宽出”;三是商业化运作,导致学校更倾向于满足学生的短期追求,而不是长远理想。最终,学生的成长中,学校越来越失位。

2.自我

本部分共3章,第五罩大学的使命,包括教会学生思考和自我意识;第六罩如何寻找自我;第七罩学生们的社会职责。

(1)大学的使命

主要是两点,一是思考,也就是思辨的能力和习惯,我们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二是自我,我们有所经历、有所情感,然后,通过反思、内视,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有灵魂的个体。

(2)寻找自我

主要的方法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将如何实现它。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奋斗的话,他会是迷茫的,也得不到满足感。所以,找到自我,赋予了我们人生价值。但与此同时,它也有风险,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会犯错了,而且,必须自己承担。

(3)社会职责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领导力”,但所谓的领导力,不过是给简历加分的方式而已。所以,与其空谈领导力,不如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思想家。因为,最好的领导者就是思想家。

3.优秀的大学

本部分共分为3章,第八罩博雅教育的意义;第九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第十章得出结论,最好的大学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

(1)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源自古希腊的教育传统,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探究和追求真理为目的,致力于人的建设。博雅教育重在对知识追根溯源,所以,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尤其是,在同时涵盖不同科目的情况下,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所以,在“思考”方面,博雅教育能够做得很好。同时,博雅教育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所以,在“自我”方面,博雅教育同样能够做得很好。

因此,威廉·德雷谢维奇极力推荐博雅教育。

(2)教师的职责

在拉丁语里,教育的本意是激发,因此,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们的能量,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实现自我。

(3)最好的大学

因为文理学院主要进行博雅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教育,但最好的文理学院的风格又偏向于藤校,所以,威廉·德雷谢维奇的结论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是最好的大学。

4.社会

本部分共分为2章,第十一章论述了美国大学对社会收入差距的推波助澜作用,第十二罩了救赎之道。

(1)社会差距

美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美国大学招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相反,所以,美国的大学并没有起到增加阶层流动性的作用,反而对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救赎之道

首先,让孩子们有公平的机会上大学;其次,从精英治理转为民主治理。

以上就是本书的大致内容。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3

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甚至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刚到大学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以前自己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至少高中三年,这个目标很清晰,这也成为我奋斗的动力。大学开学周的时候,我觉得突然间没有了方向,只是有一种很习惯的想法:我要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的时光,主要是在上海好好玩一玩,然后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选完课以后,听一些学长学姐说有些课程很难,我便放弃了社团,想自己先适应一个学期,感觉一下,如果课业负担比较重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没有参加社团其实还是自己的兴趣不够,说到兴趣这个问题,我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兴趣。从小到大,我没有培养过自己的兴趣:一来,我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二来,我父母都不看好学什么特长,只是教育我好好学习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其实,我父母算是农村最重视教育的家长了,和我一起长大的很多孩子仅仅上到初中就不再上学了。当时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可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和电子琴。当然,这个愿望要以后去实现了。所以我长这么大都没有什么特长,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

这本书写了美国的精英教育,很多孩子参加了好多课外活动,有很多特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也不知道同时学很多特长,同时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是什么感觉,应该挺累的吧。但是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不能做到精透。其实我还是很相信做什么事情要做精就必须付出时间的。当我们的时间被很多活动分割得支离破碎,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好的。还有,这些孩子都来自精英阶层,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和条件,这是我没有的,所以有一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这在下面会提到。

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是反思的前提。我很赞同这句话。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系。虽然我生长在农村,但是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我初中是在县城读的,升高中时我放弃了县一中的通知书,到了市一中就读。在市一中的英才班里,我的成绩不再像初中那么拔尖,各种学神,极其聪明。我只能排在班级中游,每时每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我有两个同桌,每次参加什么活动或者吃饭我们都一起。后来因为文理分班,我的两个同桌都去学了文科,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去学了文科,我的两个同桌都走了!两边的人都走了,后来班主任就只调来了一个同桌,我们两个关系还不错,有什么话都说,一起吃饭,一起玩。可是后来,她顶不住压力,转去了普通班。没错,我就是这么悲催,同桌都走了,连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了,呜呜。我自己独桌一直到高考。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真的不适应,总感觉一个人怪怪的。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对近期生活的总结,自己有什么问题等等。我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间,自己一个人真心感觉不错,在某些事情上效率也会提高很多。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在我们班里,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多,特别是女孩子。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情,受不了自己一个人,我想如果不是我那三个"弃我而去"的同桌,我也会这样吧。我是不是应该感谢我那三个同桌呢?哈哈。

其实,再后面提到的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都感受过。其中最多的还是焦虑。其实我自己也很奇怪,自己以前高中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而焦虑恐惧,还有很多老师方面的原因。到了大学,本来就很自由了,也没有老师管,自己应该会放纵一些,不会再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至少不会再因为担心成绩而这样。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还是会因为成绩而焦躁不安;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第一学期,我的绩点达到了4.9,感觉第一学期挺轻松的;虽然第一学期成绩很好,或者说就是因为第一学期成绩比较好,第二学期我觉得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恐惧,担心自己会做不好。我也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吗?理智告诉我不是的。恰巧第二学期我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选修课,我就带着自己的疑惑咨询了这门课的老师。我大致讲了一下我的心理问题,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持续时间会不一样。其实我的焦虑也只是暂时性的,属于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期间。而且老师建议我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其他的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乐趣。其实我也很想,可是我一看书学课本,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自己学的还不够精,总是想反复多看几遍,让自己理解更透彻一些,我不想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自己所收获,特别是一些理科,这样会有一些心理安慰。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喜欢出去玩一玩,赏赏风景, 散散心。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其实中国的教育系统也是如此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而且不愿意去打破这个规律,很多人都说我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我喜欢健康的生活。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准时地睡觉,绝不熬夜。这也是一种习惯吧。"按部就班",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我就是这样的,不敢去冒险,做什么事情总是想要有绝对的把握,当然,我也愿意去尝试一些事情。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曾经和我说:"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除非有绝对的把握,我比你差远了。"我很诧异,我也是一个不愿意冒险的人啊,有时候是不得已或者禁不住诱惑。慢慢地,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只会迷失自我,在预定的框框里生活,不敢尝试,畏畏缩缩。多尝试一些事情还是很好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或者说,很少有人一次就成功。只有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框框,才会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我们不能只看到影子就满足了,而要走出洞穴寻找更美好的世界。洞穴就是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自己不敢走出的牢笼,而很多人情愿在牢笼里终其一生。从影子到投射影子的人,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而这是很艰难的。

其实,我很崇拜"机器人学生".他们很厉害,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霸学神,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很努力,同时参加很多活动,同时学习很多课程,而且全A.我们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老师也大力吹捧这样的学生,提起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眼里全是敬佩与羡慕。我没有努力尝试过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可以想象很累很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学生会住在图书馆了。当美国大学教授在质疑这种教育系统的时候,我们还在羡慕和努力发展中,不禁让我觉得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些落后。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想要创新,一直想要全面发展,其实和美国现在的教育系统差不多,甚至我们做不到美国学生那么优秀。

还有一点,在名校的大学生会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点嘛,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吧,自以为是的背后是自卑与恐惧,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多人表面上很骄傲,其实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很卑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想一想,在名校很多人都是极其优秀的,身边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一定会有自卑的感觉,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我高中的班级里都是大学霸,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想那些很优秀的人在优秀的氛围里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吧。

最后谈一下最重要的话题:寻找自我。大学,首先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前也没有考虑过,报志愿的时候才想了几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工科,我更喜欢理科。我开始有一个很普遍的想法:大学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特别是经常和我一起的一个女同学,她就一直想在大学里学一些职场的技能,比如谈吐、化妆。这一点,我就做不到。我开始也挺羡慕她的,这么早就考虑工作的事情了,我还生活在学生的世界里,呵呵。我说话做事非常直接,很多时候会让人不开心,但那些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总是不会伪装自己,总是会被好朋友说"傻"、"情商低".可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反而会更加信任我。各有利弊吧,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也是这样,但是我更愿意说真话、听真话。学校可能是我们最后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地方了,我想珍惜这个地方,珍惜这段时间,珍惜这种机会。等到步入社会,自己可能会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各种迷失。大学是塑造自我的时间,我不想让自己很早地去接受社会那些潜规则,或者说那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享受这段时光。等我在大学养成了满满正能量的习惯,以后可能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至少会有抗拒负能量的意识,再加上坚强的意志,一定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重点是怎么找到自我。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我好像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发现自我。我没有精英阶层家庭的经济条件,我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没有犯错误的空间和余地,我一旦犯错,基本上就挽回不了啦,而且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我说有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的原因。我的目标很简单,本科毕业读研(争取出国的机会),毕业以后好好工作,让我的弟弟妹妹有寻找自我的机会,至少有尝试和失败的机会。我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不想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活得很被动。我一直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大可小。其实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贡献可以大一点呢,最好可以做一些惊天动地的改革之类的,哈哈。机会总是有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抓住有限的机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学的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多读书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我一贯的理科直线思维,我决定多读一些文学书籍,感觉哲学类的还不错,虽然有时候不太懂。以前读的书不是很多,以后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内涵。我还要多听一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展知识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了。幸运的是,我选到了"星期音乐会"这门选修课,哈哈,下个学期就有耳福了,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到了大学我挺满足的,校园环境很不错,走在小路上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这是高中的我做不到的。大学也很自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老师不再管学习(对我来说都一样)。唉,我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国的那些优秀的"精英",就被这本书敲了一下。我真的想成为学习的机器吗?不不,当了那么多年学习的机器,真的不想了,可是自己还是很羡慕崇拜那些学生,明明就很厉害嘛,现在,他们的能力很让我佩服,但是他们内心的承受能力就太差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有时候我还是很相信命运的,当我遇到挫折、很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的命运是很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永远相信这一点,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有些焦虑恐惧的心理和"精英"还是很类似的,但是抗打击能力应该比"精英"强,能力方面自然就差远了。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每个人应该都希望吧。我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太注重结果,往往会因此忽略过程的美好,最后只要结果不好,自己就会很郁闷,我要努力改正这一点。对于大学的发展,我还是想多通过书籍寻找自我,很多时候都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应该就找到一些自我了。还有就是多运动,我喜欢羽毛球,新的学期我要多打打羽毛球,我选到了羽毛球课也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英语,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养成每天听新闻的习惯,背单词。以前总是想多看一些专业书,现在想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看懂,课外书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多读书,好好学习,好好享受,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4

小学,中学,高中。每每提到读书,我们便会想起父母对我们期望。考入一个好高中,再考入一个好大学,考入所谓的双一流院校,乃至清华北大。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公式化,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于是我们便不假思索地投入到了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

每当我们考出不尽人意的成绩时,望着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精通各项才艺,还被各种荣誉所环绕的同龄人,你是否感到你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感到学习没有了意义?但你可曾想过,他们可能不过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他们都是沐浴在他人的夸赞中长大的,从小便被打上了“好孩子”的标签。为了维护这个标签,他们必须不断地成功,不断地超越身边的人,成为那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渐渐被身边的人追赶上来。他们变得十分胆怯,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超越,害怕失去他人的夸奖。就在这样的极度焦虑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就会一落千丈,跌落到无尽的深渊当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只教会了怎么获得成功,而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在当今这内卷的时代,人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但人们所受到的教育,对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却越来越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一群带着盲目的野心,却又对风险习惯性回避的人。这些人往往极善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获取高效的短期回报。但长久以后,只为成为一个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绵羊”

引用书中的话“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提升个人修养,适当地舍弃一些无意义的竞争,不要被成绩所束缚住独立思考的灵魂。要学会接受失败,认识到一场考试的失利并不是世界末日。我们要培养反思的习惯,拥有从变化中成长的能力。

现代社会给予了我们个人思考和选择的自由,这既是一件礼物,也是一个负担。不要被大众束缚,随波逐流。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讨他人欢喜。

不做一只优秀的绵羊,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