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2024/04/1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送你一匹马读后感(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1

自从看过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我就对那个既是一个能在脚上制造出水泡并一遍遍通过走路磨平水泡的坚毅行者,又是一个仅以丝袜就结束生命的匆匆路人的三毛充满好奇,于是在书店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而跑到三毛的面前拿起了《送你一匹马》。

在看的过程中我仍然习惯性的想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每一篇文章的涵义,可是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每一篇文章中我所能感悟和得到的总有很多,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有人曾问三毛她自以为的代表作是哪一本书?她是这样回答的:“是全部啊!河水一样的东西,慢慢流着,等于划船游过去,并不上岸,缺一本就不好看了,都是代表作。”是的,自己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好的,这让我想到的是何必非要执着于曾经最美好的一些片段而忽视那些在自己成长的艰辛历练呢?集结每一段快乐的、痛苦的经历才能编织出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以人生中经过的每一段都是一件宝贝!

《爱马》中她说“并不执着于拥有一匹摸得着的骏马,那样就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相,不自由,反而怅然若失。”这自然而然的让人联想起无数个爱情故事里那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的感人情景,这显然与它背道而驰,但是换另个角度想想,如果是在攀登人生高峰的时候,总是在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停下脚步,那么永远看不到更美的风景,所以不要轻易落下实相,永不停止攀登最终才能站在顶峰俯瞰美景!《回娘家》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在心里面那个真正愿意停留、愿意依靠的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自己父母的家,在那里可以失去一切的防护能力,没有牵绊,没有苦痛,可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着爸爸妈妈的荫庇和宠溺,我想不管一个人的岁数多大,都会希望还能够回到父母的怀抱中,不用面对任何纷扰,沉浸在那份孩童的欢喜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孔子的游于艺,其实这篇文章本是写对书的爱、对念书的不刻意,而那种不刻意又往往使她能够在书里书外有所得,或许我们真该对凡事无须刻意、执着,顺其自然的游于其中可能就会抓住那块刻满真理的浮木。《野火烧不痉中说“一个好农夫,当田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再去做梦”又说“只是看人喜欢哪一种游戏,便参加了那一场追求”,的确,她是一个十分尽责的老师,甚至于有学生为以她这样的才学而仅仅教他们这群陶陶然不知有他的学生而抱不平。而我们呢?是否也应该停止在那块田的面前做梦呢?我已经踩在了医学的田地里,现在就应该在里面认真的播种、除草、施肥,等待着收获吧。《一生的战役》是一篇女儿写给父亲的信,这是在父亲对她所写的那篇拥有骄傲生命的小草的文章,表现出的感动后的一封回信,我没有她那样的经历,无法感受到他的父亲对她的付出,但是却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因为对我的没有止境的付出而身心憔悴,我知道这是我无法还清的,只有让自己更好才能让他少操心。《说给自己听》、《简单》、《天下本无事》……

这本书里的三十四篇文章都让我感受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或许她的每一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是不论怎样,那些都是我从中所得。有人说:“三毛的文章忽东忽西捉摸不定,好一场胡闹”,不管她是怎样的胡闹,她闹出来的都是真性情、她闹出了我的思考、闹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我。

借用她在书中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还是一定要走”,只是走的这条路由我选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慎重的选择了这条路的方向,既然是我选择的,那么无论在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险阻、甚至是想重新选择,我都会把它重棒打下去,路一定要走,而且,带着三毛给我的那些方方面面的感触,我还要走的色彩缤纷的……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2

对于书名,三毛在《爱马》中是这样介绍的:"书怎么当作动物来送人呢?也不大说得出。一生爱马痴狂,对于我,马代表着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而它又是不易拥有的。马的形体,交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很想大大方方的送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匹马,至于自己,那匹只属于我的爱马,一生都在的……"确实,这本书带给了所有读者一匹神驹,一匹散发沉潜又凝练闪光的神驹。

三毛的文字无不散发着她自由不羁又细腻的情感。在《回娘家》中,三毛叙述了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的几个"娘家",不禁让读者深切的体会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在心里面那个真正愿意停留、愿意依靠的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自己父母的家,在那里可以失去一切的防护能力,没有牵绊,没有苦痛,可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着爸爸妈妈的荫庇和宠溺,我想不管一大希望还能够回到父母的怀抱中,不用面对任何纷扰,沉浸在中。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三毛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文章语言温和,富有感情,是值得一看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三毛读书的不刻意,但却能在书中学到很多。也告诫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刻意,便会收获很多。所以,面对很多事情,不要着急,潜心做好该做的事情,该来的总在路上。在这篇文章中,三毛曾说:书读得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值得所有年轻人一读。在《野火烧不尽》中,三毛讲述了自己在台湾一所知名大学任教的经历,其中当她打算离开这片深切的土地时,她的学生写给了她一封感人的信,三毛也借此阐述了自己任教的感受与自己和学生之间情感的相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学生的自豪与老师的那份期望学子进步的良苦用心。表达了世间所有老师心里对学生的那一份情感,是所有老师内心的共言。

这本书是写在三毛的挚爱荷西死后定居在台湾的时候,但书中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乐观,珍惜现有的情感,如:"生活是好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前面总会有一番不同的风光。"更是这些经历,使得三毛的文字变得更有味道,她的`文字有着神奇的魅力,它能使人安静的沉醉在她的文字,可能是因为文字太美了吧,美到让人安静。正因为是送每一个一匹马,所以她把自己的乐观与生活的感受送给了每一个人,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吧,自由不羁了半辈子,心,总是要定下来的。

但我希望你是那个永远的三毛,是那个给你一匹马,就可以走遍天涯的诗人。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3

自从看过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我就对那个既是一个能在脚上制造出水泡并一遍遍通过走路磨平水泡的坚毅行者,又是一个仅以丝袜就结束生命的匆匆路人的三毛充满好奇,于是在书店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而跑到三毛的面前拿起了《送你一匹马》。

在看的过程中我仍然习惯性的想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每一篇文章的涵义,可是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每一篇文章中我所能感悟和得到的总有很多,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有人曾问三毛她自以为的代表作是哪一本书?她是这样回答的:“是全部啊!河水一样的.东西,慢慢流着,等于划船游过去,并不上岸,缺一本就不好看了,都是代表作。”是的,自己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好的,这让我想到的是何必非要执着于曾经最美好的一些片段而忽视那些在自己成长的艰辛历练呢?集结每一段快乐的、痛苦的经历才能编织出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以人生中经过的每一段都是一件宝贝!

《爱马》中她说“并不执着于拥有一匹摸得着的骏马,那样就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相,不自由,反而怅然若失。”这自然而然的让人联想起无数个爱情故事里那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的感人情景,这显然与它背道而驰,但是换另个角度想想,如果是在攀登人生高峰的时候,总是在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停下脚步,那么永远看不到更美的风景,所以不要轻易落下实相,永不停止攀登最终才能站在顶峰俯瞰美景!《回娘家》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在心里面那个真正愿意停留、愿意依靠的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自己父母的家,在那里可以失去一切的防护能力,没有牵绊,没有苦痛,可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着爸爸妈妈的荫庇和宠溺,我想不管一个人的岁数多大,都会希望还能够回到父母的怀抱中,不用面对任何纷扰,沉浸在那份孩童的欢喜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孔子的游于艺,其实这篇文章本是写对书的爱、对念书的不刻意,而那种不刻意又往往使她能够在书里书外有所得,或许我们真该对凡事无须刻意、执着,顺其自然的游于其中可能就会抓住那块刻满真理的浮木。《野火烧不痉中说“一个好农夫,当田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再去做梦”又说“只是看人喜欢哪一种游戏,便参加了那一场追求”,的确,她是一个十分尽责的老师,甚至于有学生为以她这样的才学而仅仅教他们这群陶陶然不知有他的学生而抱不平。而我们呢?是否也应该停止在那块田的面前做梦呢?我已经踩在了医学的田地里,现在就应该在里面认真的播种、除草、施肥,等待着收获吧。《一生的战役》是一篇女儿写给父亲的信,这是在父亲对她所写的那篇拥有骄傲生命的小草的文章,表现出的感动后的一封回信,我没有她那样的经历,无法感受到他的父亲对她的付出,但是却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因为对我的没有止境的付出而身心憔悴,我知道这是我无法还清的,只有让自己更好才能让他少操心。《说给自己听》、《简单》、《天下本无事》……

这本书里的三十四篇文章都让我感受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或许她的每一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是不论怎样,那些都是我从中所得。有人说:“三毛的文章忽东忽西捉摸不定,好一场胡闹”,不管她是怎样的胡闹,她闹出来的都是真性情、她闹出了我的思考、闹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我。

借用她在书中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还是一定要走”,只是走的这条路由我选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慎重的选择了这条路的方向,既然是我选择的,那么无论在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险阻、甚至是想重新选择,我都会把它重棒打下去,路一定要走,而且,带着三毛给我的那些方方面面的感触,我还要走的色彩缤纷的……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4

看这陈旧的封面,看这熟悉的人,眉眼里透着的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16岁生日收到同学送的《撒哈拉沙漠》,17岁生日收到了《雨季不再来》,从此迷上了三毛。在那个有些躁动,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青春,遇见了三毛,就好像跟着她那独特的灵魂游迹了一番这个世界,而20岁的今天,却又意外邂逅了《送你一匹马》,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三毛,一个重情、重诺的三毛,一个也享受在三尺讲台构筑自己的天地的三毛,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颗独一无二的灵魂。

三毛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愿“送给世界上每个人一匹马,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从而追溯她的生命的源头,一件件在她生命里起着重大转折作用的人和事。就好像一个原本在梦里的三毛忽然降落到俗世中,去面对人世间斩不断的情,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真实的她自己。

写到了她的启蒙老师顾福生,在她自闭的期间,是他的耐心和温和让她逐渐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在学习绘画的期间,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她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不再放下,于是她找到了灵魂的净土,成就了如今的三毛。

写到了她和琼瑶之间的友谊,因为琼瑶的“逼迫”,让她许诺,才让她坚持在荷西死后在这个世间呆上三年。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语融进我心底,有她遇见一个个人生导师,改变命运时刻的顿悟,有她为人师的四个月里对这个讲台的认真和执着,她不急,用所言所行慢慢地把身边的学生引领进文学的殿堂,从此痴迷。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5

一匹马“在无人的海边奔驰,马的毛色,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里也能发出一种沉潜而又凝炼的闪光,是一匹神驹”。它跨过海峡,飞奔到了神州大陆,灵犀一点,师心相通了……

两个学生向我介绍说:“老师,三毛老师在送你一匹马的书中写得多好!‘孩子,你的脸上,已经溅到了书本的花瓣,老师,再给你一朵花’。”两双聪颖的眼睛闪着期望的光。我迫不及待,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这是一匹“爱马”。爱生活、爱家园、爱亲人、爱朋友、尤爱自己从事的教学和孩子们。“教学,是一件有耕耘,有收获,又有大快乐的事情。”文化大学的陈平老师(三毛)在华冈几亩田上耕耘。她深知“这个社会的可恨与可悯就在于如我母亲那样怕事的人太多,而怕事后面一次又一次的教训,却是使得一个人不敢开口的原因。”所以她发愿做“清道夫”和“农夫”,“手里拿着不同的一把又一把的种子,心里放出了血,口里传出了藏在生命中丰盛、艳美和神秘的信念”。是的,“种子怎么舍得不发芽生根再茁壮?”我面前出现了那两双聪颖的眼睛,出现了我的田,我的发芽的田。我不敢再起要离开这块田的念头,我也在问自己:“发芽了,守田的人,你能不能走?”

这也是一匹“智慧的马”,将读书和教学当作永远的追求,那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痴迷,那种为了准备四小时课总要嚼十五本书的热忱,发人深省。学生一份千把字的作业,她的批语数字远远超过原文,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方法,进行理想、道德、意志教育。学生们知道,看一个老师,是看他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墨水,有没有爱心,教书对其是兴趣,是义务,还是一个饭碗?陈平老师彻悟:“一堂精彩的课,不可能是枯燥的,如果老师付出了这分认真,堂上便有等着滋润的幼苗和沃土。洒下自己的心血吧,一个好农夫,当田野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再去做梦。”我问自己:兴趣?义务?饭碗?洒心血?还是在做梦?我惭愧了,愧对那两双聪颍的眼睛……这还是一匹“奋进的马”,多少人用舂蚕、蜡烛赞美老师,而陈平老师说:“春蚕到死,蜡烛成灰的境界并不算最高。”“讲课自然会发问:自己给了学生些什么?学生又给了老师什么?如果只是给而没有收,老师便退;如果只是收而没有给,老师更当退。但是急流勇退之前的持、守、进、执的坚持仍然有待时间的考验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她把自己比作小草,把学生比作春风。她说:“不是我指引学生,而是在旁边启发他,启发他最灿烂的潜能。

她批改作业没有分数,那是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书面谈心。她认为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一刹相处只是激越出来的火花,不能长久”,她追求的是“激越狂喜之后沉淀下来的结晶”……多么令人耳目一新!这是舂蚕、蜡烛境界的再提升!我渴望着再见到那两双聪颖的眼睛……

那匹“爱、智慧、奋进的神驹”奔驰而来,闪着“沉潜又凝炼”的光。中华大陆也有千万匹神驹在奔驰,并将会越来越多。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6

一七年夏季,我高中毕业。由于在家非常无聊,生活一日一日的重复。于是我便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三毛的《送你一匹马》。本书中全文通过自序的方式展开,主要的内容是三毛生平遇到的一些事迹,以及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个人喜欢三毛,也喜欢她的一些著作。有人认为,三毛是一个悲观的人。而我则与这些人的看法不同。我反倒认为三毛是一个。坚强,独立有主见有想法有个性的女子,她一生爱自由便敢独自在这世间的任何地方游走,去追寻她向往的自由。而这恰恰是我所做不到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吧。

对于书名的来源,三毛也在书中的'自序中说道其实并没有什么来源,也没有什么原因。她只是单纯的喜欢马,爱马。认为马代表着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马的形体交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同时它又是不易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虚实之间罢了。所以她想送世人,每人一匹马,自己的马,当然,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里也能发出一种,沉潜又凝练的闪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一篇“简单”,文章字如其名很简单,字数也比较廖少。内容虽然好似围绕着简单二字展开。但却冥冥之中有好像蕴含着一种。你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除“简单”外“孤独”二字,好像是文章中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文中认为,人是群居的动物,喜欢回到人群里而我们明知生十个题,死是个体。但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我认为,孤独是美好的,只是我们不适应他罢了。我们没有了解到它的真正美好之处。我们只是片面地了解到孤独便是一个人。而一个人终归是有些寂寞,所以我们惧怕孤独。

但这又好像是自然的,自然的把人们捆绑在一起。衣食住行永无宁日的复杂,人际关系日复一日的纠缠。而快乐?在这一切之下,就好像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人才能看的见。我们在这种环境下,头脑变越来越大,四肢越来越退化,健康丧失,心灵蒙尘。而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也不在明净。

最后,我想说,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只不过我们习惯了有他人在身边的日子,便害怕了孤独。其实,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7

已是冬日,气温虽未明显降低,但迪拜的日落还是更早的来了。因为各样的原因,下班的班车内只有两个中国人——我和三毛。

与三毛热衷玄怪不同,我自是不相信鬼神通灵的事情,但是我能感觉到三毛确确实实的就在那。在这本《送你一匹马》里,就在字里行间,就在纸浆之中。我又如何得知?因为每每她问我“对不对?”的时候,都会一阵心惊。

当看到三毛走下车,递上驾照时说:“你要罚我啰,对不对?”时,我就是那位被问笑的交通警察。当看到她在作业本中批改道:“一张退票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生的面对,对不对?”时,我就是那个不爱孔子,不愿墨守的学生。最惊心的最有实感,还是她直问读者,直问自己的一句句‘对不对?’

我本是不这么爱读书的,至少近年来是越来越躁气了。可是作者就坐在边上,用真实的气息‘摁’住我,我又怎么好意思起身离开?况且这哪里是一本书,既不教人事理,也不纵人畅想。分明就是驰骋中的一匹马。看着三毛在骑,不过瘾就借来自己骑。我又能感觉到缰绳在手的畅快,又常常有些野马不由人的惊险。就这么进入一片天地,彼此感受着,驯养着。天色更暗了,才只好抬起头来。还要有些歉意地对作者说:“对不起,等回到住处,我再看完剩余。”

看着窗外的荒漠,对于刚才的投入当然是意犹未尽。实在是很羡慕她啊。居然会那么多种语言,可以和各个世界里的人交流。在北非,在南欧,在加那利群岛。就连很是熟悉的台湾,在她的笔下也开始变得诱人。真希望自己也能在台北走走,哪怕是在忠孝西路最不和善的时候也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可三毛太是狠毒,她用行走读了万卷书,又在书的世界里行了无穷的路。得了匹好马,还要招摇过市,真真羡煞我辈。旋而退一步想,哪怕做她的那只咖啡色的‘小猪’也不错啊。起码跟着也长了不少见闻吧。本还因为远在迪拜,时刻想回家的心思,突然就不安分起来。希腊,给自己一个期限,一年内一定要去希腊看看。也斗胆问问雅典娜“斯巴达很值得尊敬,对不对?”

再想想又实在可笑。这么出色的作家,脑袋肯定是没有问题,却做了那么多傻事。若要我用把车开进水里去的荒诞,来夺取天下剩余的两斗才华,我多半不会愿意。五个灯的红绿灯不好辨认么?既不是埃舍尔的楼梯,也不是梵高的星空。我猜她大概是故意放纵吧。明明觉得人们守规矩是可喜的,却又因于交警的一再纵容而欢快。所以才不知道该不该爱台北么?所以才会酸楚和幸福同时涌上心头么?很矛盾,但是很真实,也挺欣慰。对不对?

也不总是那么敬畏这个家伙的。只要那根淡烟又被点燃,我就想把书合上。然后严肃的说吸烟不好。看到天恩、天慈被打了,也想说这样不好。但这次没有合上书本。因为我想知道小姑第二天陪‘恩’和‘慈’做了什么。觉得逼迫爸爸在大雨里吊车到凌晨也不好;觉得总是让妈妈哭也不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是又不是自己的马,不好意思频频去说什么。就算是自己的马,有时候,马也是不由人的。再说了,很多时候你也不在乎,不是对与错的问题,是没有必要隐瞒,也没有必要悔恨。对不对?

遗恨!这个被你用到红楼梦上的字眼,我能借来用么?对于我这样一位读者,你的离去充满遗恨。但有时也狠心的想,若不是换个剧情,也就没有这样的三毛了,这样的马,这样的感触。自知实在是不能要求什么,更无法改变什么。但遗恨,还是难免的。说不准本来还有什么惊世的。而今只能徒憾。

不过,最主要还是很感谢的。读完此书,我虽还是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是不知道未来何往,甚至对过去的认识都没有什么提高。但是我知道人该有一匹马,想到了自己该有一匹什么样的马,感悟了要努力不负于心。所以,读完最后一篇《乡愁》之后,真是想说声感谢。感谢你的马借给我骑。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8

自从看过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我就对那个既是一个能在脚上制造出水泡并一遍遍通过走路磨平水泡的坚毅行者,又是一个仅以丝袜就结束生命的匆匆路人的三毛充满好奇,于是在书店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而跑到三毛的面前拿起了《送你一匹马》。

在看的过程中我仍然习惯性的想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每一篇文章的涵义,可是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每一篇文章中我所能感悟和得到的总有很多,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有人曾问三毛她自以为的代表作是哪一本书?她是这样回答的:“是全部啊!河水一样的东西,慢慢流着,等于划船游过去,并不上岸,缺一本就不好看了,都是代表作。”是的,自己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好的,这让我想到的是何必非要执着于曾经最美好的一些片段而忽视那些在自己成长的艰辛历练呢?集结每一段快乐的、痛苦的经历才能编织出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以人生中经过的每一段都是一件宝贝!

《爱马》中她说“并不执着于拥有一匹摸得着的骏马,那样就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相,不自由,反而怅然若失。”这自然而然的让人联想起无数个爱情故事里那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的感人情景,这显然与它背道而驰,但是换另个角度想想,如果是在攀登人生高峰的时候,总是在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停下脚步,那么永远看不到更美的风景,所以不要轻易落下实相,永不停止攀登最终才能站在顶峰俯瞰美景!《回娘家》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在心里面那个真正愿意停留、愿意依靠的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自己父母的家,在那里可以失去一切的防护能力,没有牵绊,没有苦痛,可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着爸爸妈妈的荫庇和宠溺,我想不管一个人的岁数多大,都会希望还能够回到父母的怀抱中,不用面对任何纷扰,沉浸在那份孩童的欢喜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孔子的游于艺,其实这篇文章本是写对书的爱、对念书的不刻意,而那种不刻意又往往使她能够在书里书外有所得,或许我们真该对凡事无须刻意、执着,顺其自然的游于其中可能就会抓住那块刻满真理的浮木。《野火烧不痉中说“一个好农夫,当田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能再去做梦”又说“只是看人喜欢哪一种游戏,便参加了那一场追求”,的确,她是一个十分尽责的老师,甚至于有学生为以她这样的才学而仅仅教他们这群陶陶然不知有他的学生而抱不平。而我们呢?是否也应该停止在那块田的面前做梦呢?我已经踩在了医学的田地里,现在就应该在里面认真的播种、除草、施肥,等待着收获吧。《一生的战役》是一篇女儿写给父亲的信,这是在父亲对她所写的那篇拥有骄傲生命的小草的文章,表现出的感动后的一封回信,我没有她那样的经历,无法感受到他的父亲对她的付出,但是却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因为对我的没有止境的付出而身心憔悴,我知道这是我无法还清的,只有让自己更好才能让他少操心。《说给自己听》、《简单》、《天下本无事》……

这本书里的三十四篇文章都让我感受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或许她的每一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是不论怎样,那些都是我从中所得。有人说:“三毛的文章忽东忽西捉摸不定,好一场胡闹”,不管她是怎样的胡闹,她闹出来的都是真性情、她闹出了我的思考、闹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我。

借用她在书中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还是一定要走”,只是走的这条路由我选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慎重的选择了这条路的方向,既然是我选择的,那么无论在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险阻、甚至是想重新选择,我都会把它重棒打下去,路一定要走,而且,带着三毛给我的那些方方面面的感触,我还要走的色彩缤纷的……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9

看这陈旧的封面,看这熟悉的人,眉眼里透着的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16岁生日收到同学送的《撒哈拉沙漠》,17岁生日收到了《雨季不再来》,从此迷上了三毛。在那个有些躁动,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青春,遇见了三毛,就好像跟着她那独特的灵魂游迹了一番这个世界,而20岁的今天,却又意外邂逅了《送你一匹马》,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三毛,一个重情、重诺的三毛,一个也享受在三尺讲台构筑自己的天地的三毛,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颗独一无二的灵魂。

三毛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愿“送给世界上每个人一匹马,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从而追溯她的生命的源头,一件件在她生命里起着重大转折作用的人和事。就好像一个原本在梦里的三毛忽然降落到俗世中,去面对人世间斩不断的情,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真实的她自己。

写到了她的启蒙老师顾福生,在她自闭的期间,是他的`耐心和温和让她逐渐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在学习绘画的期间,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她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不再放下,于是她找到了灵魂的净土,成就了如今的三毛。

写到了她和琼瑶之间的友谊,因为琼瑶的“逼迫”,让她许诺,才让她坚持在荷西死后在这个世间呆上三年。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语融进我心底,有她遇见一个个人生导师,改变命运时刻的顿悟,有她为人师的四个月里对这个讲台的认真和执着,她不急,用所言所行慢慢地把身边的学生引领进文学的殿堂,从此痴迷。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10

一生爱马痴狂,对于我,马代表着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而它又不是拥有的。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或许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著。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端善良的人,她富爱心,又有正义感,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也都很热忱的去做。另一方面,她又是个做事果断、不易屈服的人,不管周遭环境多么复杂,她都尽力化为简单,她不让命运击倒,凡是她下决心要做的事,再艰难,她都要做到。

写作,是人生极小极小的一部分而已。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欣赏以一支笔,只做生活的见证者。绝对不敢诠释人生,让故事多留余地,请读者再去创造,而且,一向不用难字。不用难字这一点,必须另有说明,因为不大会用,真的。

马的形体,织著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而且,他的出现是有背景做衬的。

我有许多匹好马,是一个高原牧场的主人。至于自己,那匹只属于我的爱马,一生都在的。常常,骑著它,在无人的海边奔驰,马的毛色,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里,也能发出一种沉潜又凝炼的闪光,是一匹神驹。我有一匹黑马,它的名字,叫做——源。

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今生今世原已不盼再见,只因在他的面前,一切有形的都无法回报,我也失去了语言。受教于顾福生老师之前,已在家中关了三年多,外界如何的春去秋来,在我,已是全然不想知觉了。

对于这样一个少年,顾福生说话的口吻总也是尊重,总也是商量。即使是要给我改航道,用颜色来吸引我的兴趣,他顺口说匣来都是温柔。那时候中国的古典小说、旧俄作家、一般性的世界名著我已看了一些,可是捧回去的那些杂志却还是看痴了去。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11

看这陈旧的封面,看这熟悉的人,眉眼里透着的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16岁生日收到同学送的《撒哈拉沙漠》,17岁生日收到了《雨季不再来》,从此迷上了三毛。在那个有些躁动,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青春,遇见了三毛,就好像跟着她那独特的灵魂游迹了一番这个世界,而20岁的今天,却又意外邂逅了《送你一匹马》,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三毛,一个重情、重诺的三毛,一个也享受在三尺讲台构筑自己的天地的三毛,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颗独一无二的灵魂。

三毛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愿“送给世界上每个人一匹马,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从而追溯她的生命的源头,一件件在她生命里起着重大转折作用的人和事。就好像一个原本在梦里的三毛忽然降落到俗世中,去面对人世间斩不断的情,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真实的她自己。

写到了她的启蒙老师顾福生,在她自闭的期间,是他的耐心和温和让她逐渐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在学习绘画的期间,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她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不再放下,于是她找到了灵魂的净土,成就了如今的三毛。

写到了她和琼瑶之间的友谊,因为琼瑶的“逼迫”,让她许诺,才让她坚持在荷西死后在这个世间呆上三年。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语融进我心底,有她遇见一个个人生导师,改变命运时刻的顿悟,有她为人师的四个月里对这个讲台的认真和执着,她不急,用所言所行慢慢地把身边的学生引领进文学的殿堂,从此痴迷。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篇12

一七年夏季,我高中毕业。由于在家非常无聊,生活一日一日的重复。于是我便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三毛的《送你一匹马》。本书中全文通过自序的方式展开,主要的内容是三毛生平遇到的一些事迹,以及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个人喜欢三毛,也喜欢她的一些著作。有人认为,三毛是一个悲观的人。而我则与这些人的看法不同。我反倒认为三毛是一个。坚强,独立有主见有想法有个性的女子,她一生爱自由便敢独自在这世间的任何地方游走,去追寻她向往的自由。而这恰恰是我所做不到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吧。

对于书名的来源,三毛也在书中的自序中说道其实并没有什么来源,也没有什么原因。她只是单纯的喜欢马,爱马。认为马代表着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马的形体交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同时它又是不易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虚实之间罢了。所以她想送世人,每人一匹马,自己的马,当然,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里也能发出一种,沉潜又凝练的闪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一篇“简单”,文章字如其名很简单,字数也比较廖少。内容虽然好似围绕着简单二字展开。但却冥冥之中有好像蕴含着一种。你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除“简单”外“孤独”二字,好像是文章中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文中认为,人是群居的动物,喜欢回到人群里而我们明知生十个题,死是个体。但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我认为,孤独是美好的,只是我们不适应他罢了。我们没有了解到它的真正美好之处。我们只是片面地了解到孤独便是一个人。而一个人终归是有些寂寞,所以我们惧怕孤独。

但这又好像是自然的,自然的把人们捆绑在一起。衣食住行永无宁日的复杂,人际关系日复一日的纠缠。而快乐?在这一切之下,就好像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人才能看的见。我们在这种环境下,头脑变越来越大,四肢越来越退化,健康丧失,心灵蒙尘。而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也不在明净。

最后,我想说,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只不过我们习惯了有他人在身边的日子,便害怕了孤独。其实,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