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因为爱孩子,而付诸行动上的,如何爱。包括让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尊重孩子,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行动。
1、合理的自由:这本书并非说一定要让孩子为所欲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扰别人、野蛮不礼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并不是打骂,而是把孩子抱走,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然后他自然不这么做。
2、尊重孩子:这本书让我很感动的是,对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这个词。其实想想是这样,操作教学用具,画画,玩沙,对那么小的孩子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作业大人的工作。用这个词,真正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专注的发展自己的爱好。
3、独立思考行动: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真是有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通过专注的工作,慢慢养成对实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关系,从而对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体,是一本很好的书,讲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这种精神,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规则,在规则内,让他自由的成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2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教师,可是看完孙瑞雪教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本事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所以我们处处细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教师的吧,教师是为你们好,教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仅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应当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很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教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仅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仅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所以我们更应当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当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教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欢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
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学校不会强迫刚送来的孩子马上进教室工作学习一样,孩子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接受的过程,只要给予的方法正确,里面还有爱和自由,这就足够让这孩子的成长规律正常起来。这里面也涉及到纪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专注力的问题,孩子都很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复的做,在长久的专注过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他就愿意遵守纪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4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就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作为家长,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常常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花钱让他学这学那,我心里爱他。”是的,但有用吗?这是爱吗?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5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传统中人们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如此一来,反倒宽心了。
二、儿童只对能够成长自我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没有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个孩子希希自小喜欢形体富于变化,玩法多样的玩具,如小熊换衣、磁铁拼图、立体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对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却反应平平。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儿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会根据内在成长的需要选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我。国际上幼儿教师的收入和律师、牙医的收入一齐位居社会前三,很多博士毕业后就去幼儿园带孩子,因为0—6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将最好的资源带给给了这个阶段。
六、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书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关于“顺从”的论述,这一点书中出现多处,第一句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这个顺从的含义比较深刻,不仅仅仅是我们传统中所理解的。那种感觉就像热恋中的恋人,如果一方请另一方帮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这一方必须会很顺从地去做,顺从中充满了爱恋、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儿童和成人表现出来的就就应是顺从。当我看到“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一个快乐的成人也不会去破坏。快乐的人类不会去毁坏财富、破坏环境、发动战争,他们只会有建设性的行为”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七、关于神游。比如一个人下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气,经过在培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实际中他每一天只会在家里唉声叹气,一边想着上述的种种计划和过程。这个人的心和力被分开了,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看来,这种状态在很多成人身上明显存在着。
那么,回归到儿童时代呢?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仍是书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而这些,不是就应被反思的吗?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自我,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6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7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持续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一样的领域又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很多观念强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就应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就应清楚明白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向告诉她“宝贝,你必须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向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用心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必须会是完美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这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光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8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就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作为家长,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常常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花钱让他学这学那,我心里爱他。”是的,但有用吗?这是爱吗?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9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用心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光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光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0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1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因为爱孩子,而付诸行动上的,如何爱。包括让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尊重孩子,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行动。
1、合理的自由:这本书并非说一定要让孩子为所欲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扰别人、野蛮不礼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并不是打骂,而是把孩子抱走,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然后他自然不这么做。
2、尊重孩子:这本书让我很感动的是,对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这个词。其实想想是这样,操作教学用具,画画,玩沙,对那么小的孩子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作业大人的工作。用这个词,真正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专注的发展自己的爱好。
3、独立思考行动: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真是有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通过专注的工作,慢慢养成对实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关系,从而对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体,是一本很好的书,讲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这种精神,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规则,在规则内,让他自由的成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3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4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用心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光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光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5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教师,可是看完孙瑞雪教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本事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所以我们处处细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教师的吧,教师是为你们好,教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仅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
我认为我们应当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很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教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仅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仅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所以我们更应当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当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教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欢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6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就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作为家长,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常常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花钱让他学这学那,我心里爱他。”是的,但有用吗?这是爱吗?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7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篇18
这本书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因为爱孩子,而付诸行动上的,如何爱。包括让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尊重孩子,让他学会独立思考、行动。
1、合理的自由:这本书并非说一定要让孩子为所欲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扰别人、野蛮不礼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并不是打骂,而是把孩子抱走,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然后他自然不这么做。
2、尊重孩子:这本书让我很感动的是,对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这个词。其实想想是这样,操作教学用具,画画,玩沙,对那么小的孩子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作业大人的工作。用这个词,真正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专注的发展自己的爱好。
3、独立思考行动: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真是有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通过专注的工作,慢慢养成对实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关系,从而对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总体,是一本很好的书,讲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这种精神,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规则,在规则内,让他自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