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2024/04/2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Freeman Young),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软件行业,质量保证比较多的活动就是评审活动,曾经我一直觉得评审活动发现的缺陷越多越好,当一位领导告诉我: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等着其他人给你评审呢?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证质量呢?

额,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2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阅读完此书后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4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5

通篇看下来,觉得作者杨钢应该是个讲故事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用叙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

刚看到开篇的时候,会有种拿错书的错觉。这是工具书还是小说?而且是穿越的仙剑小说。

因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开篇的时候,就用一篇讲的很好的故事来引读者入局。而且故事讲的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作者主要引入了4个人,其中一个主导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其他人讲自己的经历,然后做总结,最出通过一些案例来得出结论。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缘故,反而更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

做正确的事,做正确事的人相加其实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流程也作了总结。只要7大步即可。

为了保持书里内容的有趣性,在这里就不剧透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看书哦!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只是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里。而思维的局限性和行为的暗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整本书讲了很多案例,有两个案例对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工厂的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

所以,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的特别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可以不看重结果。这个概念传送的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结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体现,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看过程。

作者认为匠人精神本质也是零缺陷精神。这个我也很认同。因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质。

最后,引用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书中引用的文章做结。来说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这种观念和想法,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这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6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软件行业,质量保证比较多的活动就是评审活动,曾经我一直觉得评审活动发现的缺陷越多越好,当一位领导告诉我: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等着其他人给你评审呢?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证质量呢?

额,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7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8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9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0

有时候,真的,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想不想主动与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颜值。其实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也始于他的颜值。

当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吸引人。

简约的封面设计,黑红白三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认真可靠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可靠的书。

全书多是以故事来说理,更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章节内容也是层层推进,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里,作者都悉心的提炼出一些新的思想;全书还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观后心得体会使读者备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个“零缺陷”的概念,那什么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国菲利浦·克劳士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要求产品和服务是“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注重满足客户的需求,员工的需求和供应商的需求。

“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障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强调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而不是简单的用“指数”来衡量。“零缺陷”质量管理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状况、临时措施、确认根本原因、采取改正行动评估与跟踪检查。

而本书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者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即通过“零”的努力,达到“一”的实现。

通过作者对“零缺陷”这一概念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见全书很严谨思想也足够深邃。

全书的知识量还是挺大的,只是我个人不非常喜欢全部用故事来贯穿着整本书以明事理。

虽然说每一个故事的好处就在于,无论你从哪个故事开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获。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定的,阅读疲劳。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阅读它的人,每个人的想法或者是说每个人从这本书里所学的都不会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觉得第一点,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来就是可以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任其发挥。第二点,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想同,而书中这些故事又大多来源于一些真实的案例,我想当独特的个人经历与特定的案例进行碰撞的时候,读者们产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体觉得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而且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好书,当你拿到它看见它精致的外观以及书面设计时,我想你就会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1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2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对”?什么是“零缺陷”?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能带来什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做对即“符合要求”,否则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建立一套正确的个人工作哲学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3

现在的人过的都比较浮躁,追求名利、尽享歌舞升平,很少再有一点平静,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的读一点以前我们期盼、向往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

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4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对”?什么是“零缺陷”?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能带来什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做对即“符合要求”,否则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建立一套正确的个人工作哲学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5

现在的人过的都比较浮躁,追求名利、尽享歌舞升平,很少再有一点平静,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的读一点以前我们期盼、向往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

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6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阅读完此书后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