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2024/04/2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1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书,一直有看到网友推荐李娟的书,说她如何珍贵,如何纯静,但我一直没有找来读。机缘巧合,在蜗牛读书里找到了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

刚开始读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很快就被书中的狗丑丑和赛虎吸引,而且还边读边笑出了声。书中的鸡啊、鸭子啊、兔子啊都有它们独特的个性,作者及母亲把这些小动物们当作是家人,给小鸡们缝制了上衣,和兔子们散步。和猫狗们、和大地的对话,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人、动物、向日葵都在认真的做着自己。

在地窝子里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对于大地的空旷和寂寞更是我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们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三点一线,下班回到家,处理家务、孩子,忙得焦头烂额,领着微薄的薪资,总想在夜里找些时间充裕自己,提高能力,提高工资,可是真的达到就满足了吗?

作者在书中描写母亲: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

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定。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凝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

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

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作者在最后写到: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口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读完这本书之后深为感动,人原来可以过最简单的生活,吃最简单的实物,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阳,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2

暑假,在新疆阿勒泰路上茫茫的戈壁上,不时见到一片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蓬勃生长。或许就是在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在此生活吧;或许就是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吧?

亲人的力量:温柔而强大。

外婆生活在异乡,对于家的怀念,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而李娟认为的好,在外婆看来却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后来作者明白了,外婆却没有机会了。作者心中的自责,一直没有离去。但这种自责,可以时时刻刻监督着作者,警醒她为人处世,也让她学会了关注他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也是在阿勒泰我遇到的另外一位哈族老人就幸福多了。她住在青草地上的蒙古包里,脸上洋溢着一种很简单的快乐。她家牧羊,她会跟着儿孙一同牧羊转场,我到时,她正坐在蒙古包外晒太阳呢。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牧人,在年老之时能够驰骋在草原上。相比之下,她的儿孙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这或许就是她给儿孙带来的力量吧。

坚持的力量:平凡而惊叹。

种地的人对于土地与粮食的坚持,令人惊叹。

天有不测之云,李娟的`母亲播了三次种,不是长虫了,就是被动物吃了,或者是没水。但一次次灾难降临并没有击垮他的母亲,她不信命只信自己,别人帮不了她,她便自己上。在经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第四次插苗成功了。

坚持的力量或许就是击败那一瞬间,看似平凡,但若坚持,则令人惊叹——就是一次次看似平凡的击败,积累起来的。就像是长跑,咬咬牙,击败一次次放弃的念头。即使浑身乏力,你的力量依然会爆发。并且一次次超越自己,创造一次次纪录。

生活亦是如此,一次次坚持和努力,或许会让你感到疲惫。但想想李娟的母亲,她动摇了吗?从未。或许只是因为火候未到,可能再坚持那么一点点,你就会成功。

生灵的力量:活泼而坚强。

丑丑,赛虎,兔子,鸡,鸭。

这些生灵为寂静的葵花地增添了不少乐趣。即使是在这干涸的土地,人烟稀少的地方,他们依然过着有滋有味的小生活。他们一个个为戈壁上的人们增添了不少趣味。因为有了他们,人们的生活不再孤寂,无聊。他们的存在,为沉闷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还有葵花。在这土地贫瘠且水源不充足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只要有那那么一点水,他们就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最终开出金灿灿的葵花,奕奕生辉。然后,追随着太阳,肆意生长。

一切事物都富有力量,只是你还未察觉到。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3

蓝天、白云、一眼看不到边的荒野、拼命才得以出人头地的葵花苗,贫瘠但种满希望的黄土地……想必大家读完《遥远的向日葵地》都想把大地当家,把向日葵当枕头,把自己变成风筝放飞空中,或者缩小再缩小直接融入鸡鸭狗兔牛的大家庭吧!

语意飞扬,妙笔生花!极具画面感的景物描写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让人不知不觉走入画中不舍离开。“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文中开头由乌伦古河引出下卷,其中的“拖拽”一词用得很惊险,像一把利刃,瞬间让原本荒凉的景物一下子活了过来。绿的那么刺眼,仿佛我们也跟着李娟来到了故乡!“和乌伦古河谷的绿意不同,田野的绿如同离地三尺一般飘浮着,辽阔,缠绵,又梦幻”作者巧妙地将乌伦古河和田野作对比,从“绿”入手,由远及近,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带入似梦非梦的广阔天地,绿得恰到好处,忽隐忽现,无与伦比的美!

“文采斐然,活泼灵动”,幽默风趣的笔风,配上那些无厘头的小动物们,整个小说好似一场欢闹的'动物大会。每天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小品”上演,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之在你不经意间,突然一个未化妆的“演员”就上台了,天性自然,无拘无束,他们是可爱的鸡、鸭、狗、兔、牛还有临时串场的猫等等……李娟笔下的小动物们全部是有个性的小生灵,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沟通和表达方式,也有与众不同的嗜好,有害人精丑丑也有小可爱赛虎,我们甘愿被他们俘虏,时而扑哧一下笑出声,时而失控哈哈大笑,这种久违的快乐像泉水从书中一点一点流出,渗透人心!“鸭子们分成了二个团伙,整天为争地盘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站在水边发愣,象征性地擦擦澡。鸭叫声远比鸡叫啊狗叫啊什么的更蛮横,更富响亮的生命力”从李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普通的鸭子,他们升级成了高情商的密探,知道争地盘,知道装模作样,更知道用叫声震慑对手,让人又爱又怨,但眼睛不舍离开一步!

“文笔清新,寓意深刻”,真实朴素的人物形象,不用着色,毫无隐藏,但看后定会过目不忘,这正是李娟的又一大成功之处。“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上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李娟巧妙地将“劫持”一词贬义褒用化,瞬间将一个力大无穷,爱心满满的妈妈呈现在了大家眼前。转了三趟车,费尽周折地大包夹小包,只为给女儿带来一堆食物和二根细棍子。如此威猛高大的形象,估计唯有“妈妈对女儿的那份不用言表的爱”才可以解释这种超乎寻常的“神话”。

“情感深刻,发人深思”,饱满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文情并茂,不经意间戳中泪点。“咱们的葵花苗能不能承受这次的沙尘暴……老子!现在正站在一个最高的地方。走了好远好远才找到这么高的地方,唯一能收到手机信号的小土堆上!电话那头她一字一顿,竭声大喊与风力抗衡从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不肯向命运低头的母亲,就像刚刚长出的葵花苗,虽然饱经沧桑,但最终都活下来了。

活着就有希望,李娟正是围绕葵花,将一大串生活叙事不漏声色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一篇一章,天衣无缝。

回望当下,我们感谢李娟深情的叙述,更要学习文中母亲那种乐观和面对任何挫折都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和决心!现如今很多孩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内心却脆弱无比,一点挫折都想退到九霄云外,甚至封闭自己的内心。

最糟糕的是有的学生竟然为了“手机”拿生命做赌注。“不让玩手机就不想活了”。每每看到新闻上那骇人听闻的大黑字标题,我的心都会非常难受,从滨江市的15岁女孩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就从19楼跳到三楼,当场失去了生命,到前不久的14岁男孩因为父母没收了手机就自残,再转到10岁的男孩……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一件件悲哀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面对一点困惑就会立即“折断”生命?

要知道在困难面前,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就像《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的葵花苗,经历无数次阻挠依旧选择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4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我问自己:戈壁滩是什么样子的呢?无需亲历也可以想象的荒凉和炽热;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的土地。可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李娟这样丰富的灵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却动人心弦的文字……

她的文字总让人忍俊不禁,就算没有水喝,就算没有房子住,就算背后总有一个骂骂咧咧的外婆……夜幕降临了,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向日葵地,带着她的鸡、鸭、兔子、猫、傻大个子丑丑和温柔胆怯的赛虎,一起去散步吧!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安静,感受大地的凉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诗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回报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自然也变得有趣。她爱向日葵地里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粒沙……她捡着石头,却又心疼无处落脚的海鸟;她一边插起稻草人,一边怜悯它的`孤单;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粮。

她爱这片向日葵地。能不爱吗?城里的生活,无非就是让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对外婆承诺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这里,她却有两只狗的陪伴,一群人的关爱,还有那片金黄的微笑:向日葵的花开得金黄,白桦林和牧草堆变得金黄,人们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黄……

难道没有忧伤吗?有!那里的人们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可是向日葵永远面朝太阳,所以看不到背后的阴影。李娟,和她的亲人们,乐观阳光,热爱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读此书前,我从未想象过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地窝子”,李娟的妈妈只是不想刮一阵风头发就白了,吃着饭饭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买一顶蒙古包都会被骂;我也不知道种一片向日葵地,补种了四次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我们只会欣赏葵花的美丽,葵花籽的清脆,却不知道农人的艰辛;我更不知道,当沙尘暴来临时,大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时候,有个人正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愉快地歌唱。

戈壁滩就是这样的,它适合种向日葵。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5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书,一直有看到网友推荐李娟的书,说她如何珍贵,如何纯静,但我一直没有找来读。机缘巧合,在蜗牛读书里找到了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

刚开始读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很快就被书中的狗丑丑和赛虎吸引,而且还边读边笑出了声。书中的鸡啊、鸭子啊、兔子啊都有它们独特的个性,作者及母亲把这些小动物们当作是家人,给小鸡们缝制了上衣,和兔子们散步。和猫狗们、和大地的对话,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人、动物、向日葵都在认真的做着自己。

在地窝子里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对于大地的空旷和寂寞更是我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们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三点一线,下班回到家,处理家务、孩子,忙得焦头烂额,领着微薄的薪资,总想在夜里找些时间充裕自己,提高能力,提高工资,可是真的达到就满足了吗?

作者在书中描写母亲: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

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定。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凝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

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

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作者在最后写到: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口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读完这本书之后深为感动,人原来可以过最简单的生活,吃最简单的实物,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阳,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6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逐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在这样如阿勒泰的土地般质朴的文字中,李娟带我走进那从未想象过的茫茫荒野,引领我走出钢铁水泥的城市,来到全世界离海洋最深远的内陆地区,向我叙述着一个平凡农民眼中的耕作劳动和生活气息……

这片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确遥远,它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仅仅九十亩的荒土地。尽管这里荒草丛生,毫无生气,却承载着作者一家生活的盼头和期望。这一片命运千疮百孔的向日葵地,不仅地质不优良,还面临着命运的挑逗和嘲笑:它被母亲一次又一次播种,首次是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了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其来的又是虫害……向日葵的生命历经曲折坎坷,也伴随着作者一家的生活起起落落。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更寓意着美好和希望。在作者眼里,它那么倔强顽强,日日夜夜追寻心中的太阳。而种下的向日葵,却犹如失去太阳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中苟延残喘。一次播种无获,只能等待下一次播种,不管未来风雨雷鸣,不管结果能否收获,每一次,种下的都是期盼,都是渴求,都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太阳。正如作者所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读到这,我想到了人类的生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无所有的,而向日葵最初的种子也一样,从播种入土的那一天开始,就无休无尽地与其他生物竞争,与大自然和天气抗衡,直到疼痛破土而出,又迎来阳光风雨中与命运的斗争。人也一样,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具有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面临着数以万计的困难与挑战。如作者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茫茫荒野,寂寞无人烟,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忍耐孤独与寂寞,踏遍坎坷和荆棘,尝尽艰辛和困难的苦旅。然而,令我深深敬佩的是,在现在正常人无法忍受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一家人始终怀着期冀与执着的内心,带着平静乐观的心态,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点滴温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铺展开在荒野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味道。而如今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也一样,从曾经的繁华一世,到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屈辱,无数次寻找救国道路,艰辛探索后却是重重碰壁,陷入被他国肆意践踏和侮辱的地步。而在祖国受辱的期间,又有不知多少中华儿女始终包含一片希望,坚守民族信念,追寻国家未来的太阳,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心中信念的火苗燃烧起的熊熊之光,换来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份对民族未来自信坚定的期许,那一份对中国信念执着不懈的坚守!

我不知道,在往常临近丰收的季节,荒漠旁颗粒无收的向日葵地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不曾体验过耕种过后收获无果的情景,更不知道,曾经幻想的漫天金黄,如今眼前终究化为乌有的绝望沮丧;但是我知道,平日在学习上有时勤奋刻苦咬牙坚持后仍然在关键一考名落孙山时的失落,知道十分耕耘,可能终无一分收获的伤感;我也知道,在中华民族这一条改革,探索,发展,憧憬的道路上,不论未来风雨,前路坎坷,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一定会满怀初心,勇往直前!

在他们身上,我不曾看到一点抛弃希望的神情,不曾听到一句消极埋怨的话语;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令人惊异与钦佩的积极乐观,体会到一种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到一种执着坚守的民族信念。正如作者的那句话:“一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巧能维持个体的生命。”在我看来,千千万万双手不能改朝换代,但一定能接收最耀眼的阳光,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命运终不负有心人,无数次怀着侥幸心理播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后,种子迎来了如太阳光般金灿灿的耀眼丰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性飞跃!

与其说李娟书写的是向日葵的播种、育苗、成熟、灿烂、歉收或丰收,不如说笔下流淌出对人的出现,成长,隐忍,离别的一种独特思考。在书中,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那片播种种子的向日葵地,更有金色向日葵之外的那些沉重而美丽的事物,是贫寒生活与民族困境中的一丝希望之光,人与人之间的相偎相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以及生命对生命的依恋和怜惜。

我想,李娟的记忆,也一定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的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因为“在大地上,除了白昼之外,麦田的金色是最大的光明。”充满希望地伴随她的人生路和心灵旅程。即使到了现在,每每回忆起,仍然“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他们满怀希望,为之奋斗的人生,“只有燃烧起内心的'希望,经历奋斗的汗水,才能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同时,也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一位在茫茫风沙,寂寥的荒野中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在阿勒泰涌出的片片丰收的金黄中,她迎着心中的太阳,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播种希望的种子和梦想。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7

作者第一句话就描述:乌伦古河横在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这个“拖拽”一词太生动有趣了,画面感一下就由荒芜变得灵动,就像李娟说那样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用诙谐的语气描述得活灵活现,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其中,笔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妈妈,一位经历非常丰富、把日子折腾得热气腾腾、永不放弃,堪称传奇的母亲形象。

坚韧不屈的妈妈——连播四次向日葵种子,与天斗与地斗,第一年只收获来年的种子时,妈妈说: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这么倒霉;第二年丰收时为了节省雇工费用,与叔叔两人将20多吨葵花籽400多袋挪动30米到路边。

乐观热情的妈妈——在干涸无际的大地中没有一树一花一草,可妈妈干完活回家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去阿勒泰看望李娟临走时买了几株花苗怕冻坏装在暖瓶里带到了葵花地的家中。

温情柔软的妈妈——妈妈的几次婚姻,在李娟眼中看都看够了,可对叔叔却是真爱,之前将就敷衍的日子,在随着从城里买回两本菜谱,学做菜而慢慢变得正式认真。

庞大母性的妈妈——去城里看李娟,全身上下被各种包劫持着,还扛着两根三米长的树杆,转三趟车。妈妈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过来,成了千古之谜。

野心勃勃的妈妈——幻想参加野地拉力赛的摩托竞技,还托人去报名,却被超龄拒绝而抱憾。

善良慈悲的妈妈——花钱收养残缺的鸡并给鸡做衣服、给狗给牛做衣服;给小狗赛虎剥瓜子;散步时天色太晚鸡是夜盲眼妈妈弯腰抱起它继续前进;兔兔迷路一夜未归,妈妈深夜辗转反侧,遍野大喊兔兔啊兔兔兔啊;爱惜土地,心疼死了土地变成了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

豪迈泼辣的妈妈—卖掉新房子,全家住到了新房子旁边的兔舍,只为了赌葵花地的收成,敢于尝试不瞻前顾后。妈妈赶牛,不管谁家的牛也不管谁家的牛圈,碰上就敢进去。

谨慎自律的妈妈——一望无际连个土包都没有更别说人和树了,开摩拖车却坚持打转向灯,看不懂红灯却追赶监督过路的司机。

纯真可爱的妈妈——野外看上了一只猫想要担心人家不给,于是想出了借两天,想着拼命给猫吃好吃的,让它不想回去了,实在不行就赖着不还,结果对方不要,妈妈抄起猫就跑,回到家亲了又亲。晚上带着全队人马出去巡游,犹如女王出巡,带上了鸡猫狗,还想带上鸭子,得意地说,我家啥都有,啥都乖。

书中写道巴合提借了叔叔50元钱20年了,每次路过都要特意绕到蒙古包来打招呼,每次都诚恳的说:没有钱。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绝对平等,借钱就是借钱,还不起就是还不起,光明正大,没有谁对不起谁。跟我们现在借钱老远躲着走,差异之大,不可思议。当地的礼俗,单身不开伙挨家挨户随意轮流混饭吃,牧民没谁觉得不妥。

借钱及混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牧场人民的淳朴,他们这种纯真的天性,跟职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在那里,不需要拐弯抹角,惴惴不安,横竖撇捺一目了然,相处轻松愉悦。

李娟描写的大红花,在最农忙的时节,坚持请辞休假去城里看大型弹唱会。妈妈在荒原中劳累一天还不忘遍寻一束花回来点缀灰色的生活,去到城里还坚持用暖壶带回来花苗,无论生活给予他们多么贫瘠多么不堪灰头土脸,依然执着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妈妈说开店生意连续两天能够达到200元的话就休息两天,不像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生意好要乘势追击,德国商店周末节假日是禁止营业的',属于家庭游玩放松时间,可是中国人太勤奋赚钱拼命,现在绝大部分还处于唯金钱至上。生活需要拼也需要慢下来好好感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别忘记因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

大红花虽然上工迟下工早中午还要午休,可是绝对的干活能手,地老板都想请她,妈妈开杂货店商品品种单调数量少,靠着嘴巴甜,生意还不错。职场上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然分分钟钟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李娟以轻松灵动的文字描述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天生的乐观者,粗粝而纯真,坚韧又智慧,时常让读者开怀大笑,可是书最后真实的照片却感到异常沉重,外婆站在荒野一眼望到地平线中的画面太辛酸,虽然没有直抒艰辛,然而全篇中,时不时流露出了孤独与无助。后记中李娟写道她用力地抒情,却硬生生戛然而止,欲说还休。作者那份痛,那份无可奈何,那份想将更多的关于那块土地上消失的永不消失的,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都书写出来,最后还是坦言其实回避了太多,因为懦弱和虚荣。然而,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即使生活给予的是一地鸡毛,但精神世界却是充裕的,随遇而安,尊严而又庄严,通篇带给我们力量与沉思,智慧与慈悲。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追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感谢李娟的文字!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8

终于在花了5个小时读完了李娟的第二本书。

相比较于读的第一本《阿勒泰的角落》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描写的更加的有趣和深刻。

有趣的动物,家里的每一只动物都挨个写了一遍。

高大乐呵的牧羊犬”丑丑”安静陪伴胆小的“赛虎”不是缺了就是残了的花花绿绿的“鸡”,失踪一夜的“兔子”。遇到水就要下去游泳的“鸭子”以及最后出场的“跟屁猫” 。

每一个动物都有一段故事,而他们似乎就没有离开过那片金色的葵花地,一直陪伴着妈妈在那片寂静空旷的世界里生活着。

不知道李娟的笔下是不是有一种“神笔马良”的魔力,她的每个文字,每段话,总能带着我走入她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虽然它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但她所思所看所感的一切就好像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都出现过,也可以说她把我内心那种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描述出来了,甚至表现的更加的直白,暴露出来。

而那些文字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也描述不下来的。

她笔下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不光光是我说的那种生命。它是有思想的,可以交流的。他们不存在生命等级的高低,他们是彼此的依赖,是地球上一起共存的生命。

如向日葵与母亲,丑丑与母亲,赛虎与外婆,还有那群陌生的可以交流的哈萨克人。

我多么想要把内心的那些话,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我做不到这样,所以我一遍一遍的看她笔下的那些文字和动物,她好像就替我说了。

如果你让我去写我的妈妈,我大概写不好她,所以我不敢轻易的去写。

但李娟笔下的妈妈在某些时刻跟我的'妈妈又是那么的相似。

比如她们都是一样的勤劳,都是一样的奔波,都会养鸡养鸭,偶尔寂寞的时候也会对着他们说些话。

但我妈不会给他们做衣服。鸡肯定是要吃的,因为这个美味,她不会错过,但鸭子她想不到杀掉拿回去做羽绒服,但一定会用心留下最珍贵的绒毛拿去卖掉。

如果李娟的妈妈会做很多的美食,也许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四川不一样的美食。

我看过的小说故事要写那些男女的情爱都是非常的赤裸的。

但李娟的情爱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思绪,我爱她笔下的"我"她把我最不勇敢的一部分也都描绘出来了,她从不吝啬使用寂寞这样的词汇,而我是羞于表达的。

也很难说出这样的文字。一直以来我热爱文字,可是我不敢坦诚的去写,总是尽量写些可以伪装自己的文字,假装像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用一幅幅的照片去记录。

然而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早就忘记了记录了吧。

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那么热烈的生活着,却很少会去表达。

我妈甚至是通过观看一个人的微信头像去识别每一个朋友,要是换了一个头像她就不认识了。

所以她的朋友圈也从来都是没有任何记录和表达的东西,我甚至怀疑她也不曾打来过。

而我每每表达记录下来的那些图片和视频,真的是热爱它们?

如果真的热爱,我为什么要选择删除,又或者编辑了一遍又一遍呢?

我写不出寂静的文字,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寂静的人。

我焦躁的活着,以至于到了快30岁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幻想着逃离。

妈妈的语言总是富有哲理的,似乎是用她一生走过的路来像我普及这样的道理。

可是我还是跟她不同。

我做不到像她一样热爱,敢于裸露。

李娟笔下的母亲是在无人空旷的葵花地里可以赤裸干活的人,我写不了这样的妈妈,就像我知道我妈妈也会在无人的空旷的田野里小便一样。

我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别人知道了你的妈妈是这样的,他们会说些什么。

总之,我看到那段话的时候,我还确认了一遍,是赤露的上半身。我连写出来都觉得丢脸。

所以我的文字太缺少了诚实。就像她在后记里面写的,感谢她自己的诚实与坚持。

我尝试去写点东西出来,是因为一生太短暂了,有些人甚至连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都没有。

文字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至少是可以做到真诚点的,我也在努力的把内心的那些话抠出来,但是文字太难描绘了,我找不到方向。

所以当看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向日葵地,她笔下那些发了光一样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内心的动心说了出来。

现在我依然写不来那样的文字,但她的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每每读到的时候,我的身心都好像在感受着。

彷佛站在阳光底下,你眼睛闭着,耳朵里面传来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静谧的声音,心跳和呼吸都打开了,然后那道光就射进了你的毛孔里,顺着血液汇聚在大脑,你好像听到了那些文字背后大地的声音,妈妈的声音,那些动物们的声音。

如果可以自由的去描述,那我的文字一定是最简单的单词,我的词汇量太少了。

或者说我太谨慎了,如果一句话写的不好不对,我就停滞了。

一个词不理解,我就不愿意读下一句话了。我会陷在自我的怀疑当中。为什么会不能理解呢。

我太害怕错误了。所以连看到不认识的单词我都要先去查阅一下,然后再要去读。

我是这样的谨慎。以至于看到李娟笔下那些有趣的文字,那些发了光一些的思想迸发出来的词语,我想要好好的吸收它。用尽所有的力量去理解它。

然后尝试着有一天,我也能描绘我的妈妈,我笔下的那些文字也同样可以给到一种光一样的能量。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9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书,一直有看到网友推荐李娟的书,说她如何珍贵,如何纯静,但我一直没有找来读。机缘巧合,在蜗牛读书里找到了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

刚开始读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很快就被书中的狗丑丑和赛虎吸引,而且还边读边笑出了声。书中的鸡啊、鸭子啊、兔子啊都有它们独特的个性,作者及母亲把这些小动物们当作是家人,给小鸡们缝制了上衣,和兔子们散步。和猫狗们、和大地的对话,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人、动物、向日葵都在认真的做着自己。

在地窝子里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对于大地的空旷和寂寞更是我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们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三点一线,下班回到家,处理家务、孩子,忙得焦头烂额,领着微薄的薪资,总想在夜里找些时间充裕自己,提高能力,提高工资,可是真的达到就满足了吗?

作者在书中描写母亲: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

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定。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凝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

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

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作者在最后写到: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口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读完这本书之后深为感动,人原来可以过最简单的生活,吃最简单的实物,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阳,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10

九月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书后,只要有空便开始阅读,星期五深夜读完。不用动脑,十足的画面感,幽默的语言,很容易入境。

同样生活在西北,对于戈壁、干旱、沙尘暴我是有发言权的,但是体会绝对没有李娟刻骨铭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经历不及她一年的经历丰富和艰辛。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不可以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学的学校途经郊区,每次外出去另外几所学校找同学玩,路过农田看见顶着烈日的农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汗珠摔八瓣,庆幸没成为农民,不用如此辛苦。宁夏农民农业耕种的`条件比李娟母亲的葵花地的条件优越的多。

李娟母亲学农业,携母挈女从四川来到北疆主业种向日葵,副业开小卖铺、裁缝铺,养鸡养鸭养兔子。干旱、鹅喉羚是最大的挑战。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

李娟母亲比男人还能干还豪迈还勇敢,不屈命运与天斗地战。骑着一部大摩托穿梭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去开店,挣收葵花的雇工费……住地窝子,条件之艰苦,排烟效果差,做一顿饭狼烟地洞睁不开眼,油一样金贵的水用来做饭维生,每顿饭里不知掺杂了多少沙粒。外婆、母亲、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灰头土脸,不说劳动的辛苦,光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想我早已当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同样在西北,缺水、沙尘暴、严寒,当年的新疆条件比宁夏艰苦的多的多。与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对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炼狱。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矫情,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今天比昨天强那么一点点,始终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线希望。李娟笔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遇到灾年,九十亩的葵花地播种了四回,就是这一线希望的强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艰忍和坚持。

在李娟看来,家里地种得最少,灾情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家里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成群的鸡鸭狗兔……住了一年地窝子第二年斥巨资二千块买的蒙古包,在当时当地太土豪了,在我们看来这么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声有色有生机。

李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最高贵的品质――乐观、勤奋和坚持。李娟在“浇地”一文中描写母亲给向日葵浇地:“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农业生产把一个女人磨砺得像男子一般粗犷、豪爽,在李娟的笔下仿佛加冕女王一样隆重、神圣。我崇敬李娟及母亲这样一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总是能发现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这是生活的艺术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的优秀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切见识到去新疆种植、开垦……劳动者的伟大、勤劳、乐观、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游客向往的天堂。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成凉。致敬所有的劳动者!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11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逐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在这样如阿勒泰的土地般质朴的文字中,李娟带我走进那从未想象过的茫茫荒野,引领我走出钢铁水泥的城市,来到全世界离海洋最深远的内陆地区,向我叙述着一个平凡农民眼中的耕作劳动和生活气息……

这片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确遥远,它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仅仅九十亩的荒土地。尽管这里荒草丛生,毫无生气,却承载着作者一家生活的盼头和期望。这一片命运千疮百孔的向日葵地,不仅地质不优良,还面临着命运的挑逗和嘲笑:它被母亲一次又一次播种,首次是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了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其来的又是虫害……向日葵的生命历经曲折坎坷,也伴随着作者一家的生活起起落落。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更寓意着美好和希望。在作者眼里,它那么倔强顽强,日日夜夜追寻心中的太阳。而种下的向日葵,却犹如失去太阳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中苟延残喘。一次播种无获,只能等待下一次播种,不管未来风雨雷鸣,不管结果能否收获,每一次,种下的都是期盼,都是渴求,都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太阳。正如作者所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读到这,我想到了人类的生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无所有的,而向日葵最初的种子也一样,从播种入土的那一天开始,就无休无尽地与其他生物竞争,与大自然和天气抗衡,直到疼痛破土而出,又迎来阳光风雨中与命运的斗争。人也一样,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具有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面临着数以万计的困难与挑战。如作者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茫茫荒野,寂寞无人烟,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忍耐孤独与寂寞,踏遍坎坷和荆棘,尝尽艰辛和困难的苦旅。然而,令我深深敬佩的是,在现在正常人无法忍受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一家人始终怀着期冀与执着的内心,带着平静乐观的心态,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点滴温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铺展开在荒野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味道。而如今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也一样,从曾经的繁华一世,到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屈辱,无数次寻找救国道路,艰辛探索后却是重重碰壁,陷入被他国肆意践踏和侮辱的地步。而在祖国受辱的期间,又有不知多少中华儿女始终包含一片希望,坚守民族信念,追寻国家未来的太阳,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心中信念的火苗燃烧起的熊熊之光,换来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份对民族未来自信坚定的期许,那一份对中国信念执着不懈的坚守!

我不知道,在往常临近丰收的季节,荒漠旁颗粒无收的向日葵地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不曾体验过耕种过后收获无果的情景,更不知道,曾经幻想的漫天金黄,如今眼前终究化为乌有的绝望沮丧;但是我知道,平日在学习上有时勤奋刻苦咬牙坚持后仍然在关键一考名落孙山时的失落,知道十分耕耘,可能终无一分收获的伤感;我也知道,在中华民族这一条改革,探索,发展,憧憬的道路上,不论未来风雨,前路坎坷,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一定会满怀初心,勇往直前!

在他们身上,我不曾看到一点抛弃希望的神情,不曾听到一句消极埋怨的话语;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令人惊异与钦佩的积极乐观,体会到一种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到一种执着坚守的民族信念。正如作者的那句话:“一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巧能维持个体的生命。”在我看来,千千万万双手不能改朝换代,但一定能接收最耀眼的阳光,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命运终不负有心人,无数次怀着侥幸心理播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后,种子迎来了如太阳光般金灿灿的耀眼丰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性飞跃!

与其说李娟书写的是向日葵的播种、育苗、成熟、灿烂、歉收或丰收,不如说笔下流淌出对人的出现,成长,隐忍,离别的一种独特思考。在书中,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那片播种种子的向日葵地,更有金色向日葵之外的那些沉重而美丽的事物,是贫寒生活与民族困境中的一丝希望之光,人与人之间的相偎相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以及生命对生命的依恋和怜惜。

我想,李娟的记忆,也一定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的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因为“在大地上,除了白昼之外,麦田的金色是最大的光明。”充满希望地伴随她的人生路和心灵旅程。即使到了现在,每每回忆起,仍然“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他们满怀希望,为之奋斗的人生,“只有燃烧起内心的希望,经历奋斗的汗水,才能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同时,也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一位在茫茫风沙,寂寥的荒野中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在阿勒泰涌出的片片丰收的金黄中,她迎着心中的太阳,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播种希望的种子和梦想。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12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我问自己:戈壁滩是什么样子的呢?无需亲历也可以想象的荒凉和炽热;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的土地。可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李娟这样丰富的灵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却动人心弦的文字……

她的文字总让人忍俊不禁,就算没有水喝,就算没有房子住,就算背后总有一个骂骂咧咧的外婆……夜幕降临了,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向日葵地,带着她的鸡、鸭、兔子、猫、傻大个子丑丑和温柔胆怯的赛虎,一起去散步吧!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安静,感受大地的凉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诗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回报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自然也变得有趣。她爱向日葵地里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粒沙……她捡着石头,却又心疼无处落脚的海鸟;她一边插起稻草人,一边怜悯它的孤单;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粮。

她爱这片向日葵地。能不爱吗?城里的生活,无非就是让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对外婆承诺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这里,她却有两只狗的陪伴,一群人的关爱,还有那片金黄的微笑:向日葵的花开得金黄,白桦林和牧草堆变得金黄,人们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黄……

难道没有忧伤吗?有!那里的人们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可是向日葵永远面朝太阳,所以看不到背后的阴影。李娟,和她的亲人们,乐观阳光,热爱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读此书前,我从未想象过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地窝子”,李娟的妈妈只是不想刮一阵风头发就白了,吃着饭饭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买一顶蒙古包都会被骂;我也不知道种一片向日葵地,补种了四次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我们只会欣赏葵花的美丽,葵花籽的清脆,却不知道农人的艰辛;我更不知道,当沙尘暴来临时,大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时候,有个人正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愉快地歌唱。

戈壁滩就是这样的,它适合种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