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2024/04/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向孩子学习》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奇的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尚未体会到的。看似平淡的小书,以大量的事实,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孩子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或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新闻记者被自己上小学的不起眼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向孩子学习》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向孩子学习》一书,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源,使教师“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再也不能长期将自己置身于施教者这个固定位置,也不能把孩子只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时可以让老师学习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放手向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这也是现代教师非常重要的观念。

这种观念,对于培养中国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受“师道尊严”和“天地君亲师”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和统治。现在要动摇教师在学生面前这种统治地位,变成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教育模式,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失去一种平衡,因此,我们要在“向孩子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洗礼中战胜自我,必须进行心理调适。

1、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消除失落心理。

“向孩子学习”,教师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失不起面子,放不下架子,似乎是孩子向教师学习是天经地义,而教师向孩子学习是有失尊严,有失威信,是教师无知和浅薄的表现。这种理念导致的行动是,有的教师明明是自己错了,也要坚持到底,宁愿委屈孩子,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有的教师甚至采取高压政策压抑孩子,在孩子面前横眉冷对,装得神圣不可侵犯。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权威。这些情况尽管愿望可能是好的,但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现在的孩子不同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了,教师如果一味地看重那种虚假的面子和权威,势必导致教育的失败。不懂就承认不懂,错了就勇于改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放下架子,消除失落心理,与孩子构建一种亲和平等、交互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善待孩子的宽容心理。

孩子处于成长之中,问题和缺点自然是很多的,但这并不妨碍老师向孩子学习,这正像老师自身也有缺点和问题,但孩子却在向我们学习一样。因为孩子们学习的是老师的长处和优点,而善待了老师的错误和短处,同样道理,老师为何不能虚心地学习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善待他们的问题和缺点呢?“向孩子学习”很明显并不是学习孩子的全部,更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迁就孩子的问题和缺点而不加管教,放任自流,相反,它是要求我们根据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或缺点来不断地修正我们自己,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反思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教育水平和艺术,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憧憬未来的发展心理。

中老年人爱怀念过去,青少年受憧憬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向孩子学习,体现了人类自身“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任何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令长辈赞赏和欣慰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或特长时,应该给予赞赏,并虚心向孩子学习,教师如果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就会对孩子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指责,心理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须知没有状元先生,只有状元学生,孩子在某方面优于老师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只有孩子优于我们,后代优于前辈,我们的人类才有希望。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发展,如果教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并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远处理性地思考问题,向孩子学习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心理阻力的。

4、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完善自我的成就心理。

像千千万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有出息,师傅希望徒弟把自己的技能继承和发扬下去一样,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孩子的成功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值得教师学习的东西越多,教师的成就就越大,因此,向孩子学习,并不失教师的面子,相反,主动坦诚地承认某些方面的不懂,请教孩子,反而使孩子更感到老师的可亲和可敬,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同时对于激励孩子求知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向孩子学习,是教育者使自己永葆青春、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应有的心理品质,体现了现代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标志着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海纳百川的宽广的情怀。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2

暑假就这样过去了,感觉没有什么特别,少了一份儿童时期焦急的期待,或许,也少了一份老年人对于时间的紧迫感,日子总是这样,表面上没有什么东西,其实总觉得内心缺少点什么。

假期里,觉得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现在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

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却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有些东西我们本都拥有,是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或者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遗失了。当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想起了它们,才意识到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珍宝,而这些珍宝,却已经永远地离你远去了。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3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潮流,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要作,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暑期我有幸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为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有时也为教育问题生感到困惑,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烦恼,读了这本书,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让她能把我当成她的朋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本书是各位课题组成员访谈诸位专家所记录的一些真实的事例所得出的向孩子学习的结论。本书中的各个小故事都很吸引人,并且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从中吸取不同的经验,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在我们正值壮年的时候,更应该去发现并张扬这一代孩子的优秀品质。本书年选择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个课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是一昧的向孩子学习,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中国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从本书中所调查访问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玩具”,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从中获得了一份自信,拥有了向自己父母解释电脑的权威性,寻觅到了在这方面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如,现在的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自己用电脑为全班同学打课程表。班级组织春游,个别同学会从家里扛来摄像机,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运用得非常自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学习和使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成年人常常不如孩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告诉你做人之道,向你传授学问,帮你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皆可称之为师。古人在谈及教师资格时,并没有对教师的年龄做出说明。年幼者为师的人也不是没有。当年,曹冲称象的时候只有8岁,却惊动满朝文武,让那些耋耋老臣自愧不如。同样在今天,我们更有以年龄的大小判断人的知识的多寡,也不能认为孩子年幼就无法为师。

当然向孩子学习是学习孩子的优点,受其积极的影响。今天的孩子身上也存在深刻的弱点,如在克服一定困难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勤俭表现较差等等。如何正确教导,指引学生呢?了解孩子是向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

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我们要让孩子身上的优点发光发亮。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4

寒假,有幸拜读了孙云晓撰写的《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5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向孩子学习》这本书。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在学生面前发生的一段段趣事。也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和教训,让我学会了冷静沉着、三思而后行。记得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演练刚刚讲完的数学题,我认真巡视孩子们的表现,察看他们接受掌握的程度。突然小旭同学看着手中”玩具“若有所思的情形纳入了我的眼帘。小旭平时是一个做事比较拖拉的学生,上课也总喜欢搞小动作,这次又被我逮到了。当时我很气愤,但是为了不打扰那些专注演算的孩子,我压下心中的怒气,顺手拿走了他手中摆弄的”玩具“。孩子用诧异的眼神无声地看了看我。这时他的同桌了然地笑了,悄悄对我说:”老师,那是他的笔!“那一刻,我很尴尬,但也庆幸,我没有发作,再仔细看他手下的练习本,这一次小旭的确是在思考,在认真演练习题。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几次,但一次次过后我都庆幸,是他和他的同桌给我上了那一课,让我学会了冷静处事,也是他的同桌善意的提醒让我免去了失掉那所谓的为师尊严!

《向孩子学习》是孙云晓教授编写的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系列的书,这本书就是由61篇这样的我们没有去关注过,但却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那么向孩子学习,到底学习什么呢?作者用他独特的眼光告诉我们——”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向孩子学习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终身学习。我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行为方式及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成见、生活经验以及越来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碍我们看到这一变化。但是,我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新的时代,成长在这个新的时代,对这个新的时代有天然的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得不向年青一代学习,以便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在他们的帮助下一起适应新的社会。

向孩子学习,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进孩子。在知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来源也愈来愈多元化,孩子用几年时间学到的东西可能与成人以前30年时间掌握的差不多,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孩子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理念反哺给成人已经成为必然。老师已经做不到”学富五车“,就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虚伪地维系自己做老师的绝对地位和权力。走”进“孩子的”进“就是要真正深入地了解孩子、研究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本独特的”书“。

向孩子学习也是与时俱进 共同成长。与时俱进,让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是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现在我们正在被青少年甩在后面,我们感到了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感到恐惧。如今,许多教授计算机的专职教师也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在老师指导入门后,很快就超过了教师,最后就变成了相互学习。

经常向孩子学习,我们会对球星、歌星和流行小说了如指掌;会熟练操作眼花缭乱的各种家用电器的按键;向孩子学习,我们会在网上自由驰骋、潇洒冲浪;向孩子学习,会提高我们的购物水平,与商家砍价,刀起刀落娴熟自如、乐趣融融…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向孩子学习!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6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奇的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尚未体会到的。看似平淡的小书,以大量的事实,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孩子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或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新闻记者被自己上小学的不起眼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向孩子学习》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向孩子学习》一书,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源,使教师“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再也不能长期将自己置身于施教者这个固定位置,也不能把孩子只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时可以让老师学习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放手向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这也是现代教师非常重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培养中国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受“师道尊严”和“天地君亲师”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和统治。现在要动摇教师在学生面前这种统治地位,变成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教育模式,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失去一种平衡,因此,我们要在“向孩子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洗礼中战胜自我,必须进行心理调适。

1、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消除失落心理。

“向孩子学习”,教师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失不起面子,放不下架子,似乎是孩子向教师学习是天经地义,而教师向孩子学习是有失尊严,有失威信,是教师无知和浅薄的表现。这种理念导致的行动是,有的教师明明是自己错了,也要坚持到底,宁愿委屈孩子,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有的教师甚至采取高压政策压抑孩子,在孩子面前横眉冷对,装得神圣不可侵犯。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权威。这些情况尽管愿望可能是好的,但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现在的孩子不同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了,教师如果一味地看重那种虚假的面子和权威,势必导致教育的失败。不懂就承认不懂,错了就勇于改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放下架子,消除失落心理,与孩子构建一种亲和平等、交互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善待孩子的宽容心理。

孩子处于成长之中,问题和缺点自然是很多的,但这并不妨碍老师向孩子学习,这正像老师自身也有缺点和问题,但孩子却在向我们学习一样。因为孩子们学习的是老师的长处和优点,而善待了老师的错误和短处,同样道理,老师为何不能虚心地学习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善待他们的问题和缺点呢?“向孩子学习”很明显并不是学习孩子的全部,更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迁就孩子的问题和缺点而不

加管教,放任自流,相反,它是要求我们根据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或缺点来不断地修正我们自己,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反思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教育水平和艺术,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憧憬未来的发展心理。

中老年人爱怀念过去,青少年受憧憬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向孩子学习,体现了人类自身“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任何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令长辈赞赏和欣慰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或特长时,应该给予赞赏,并虚心向孩子学习,教师如果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就会对孩子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指责,心理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须知没有状元先生,只有状元学生,孩子在某方面优于老师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只有孩子优于我们,后代优于前辈,我们的人类才有希望。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发展,如果教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并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远处理性地思考问题,向孩子学习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心理阻力的。

4、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完善自我的成就心理。

像千千万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有出息,师傅希望徒弟把自己的技能继承和发扬下去一样,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孩子的成功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值得教师学习的东西越多,教师的成就就越大,因此,向孩子学习,并不失教师的面子,相反,主动坦诚地承认某些方面的不懂,请教孩子,反而使孩子更感到老师的可亲和可敬,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同时对于激励孩子求知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向孩子学习,是教育者使自己永葆青春、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应有的心理品质,体现了现代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标志着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海纳百川的宽广的情怀。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7

孙云晓老师的《向孩子学习》里“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相信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时时萦绕在脑际。近段时间在用心听一首歌:黎明的《向孩子学习》。是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委员会主题曲?歌里唱道:“学会不加装饰的制造句子,学会不必兜圈的表达意思,学会不修篇幅的蕴酿构思,学会简简单单将快乐透支,学会欢欢喜喜的积善布施。“在书中,在歌里,孩子就是天使,就是老师,就是纯洁无暇的玉。

掩卷细思,才猛然发现回首古今中外似乎很多大家都和孙云晓老师的想法一样。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冰心、泰戈尔把一生的重要时光都献给孩子,孩子给了他们灵感,给了他们无穷的诗意激情。大家们如是,我们呢?我呢?作为一线上的教师,我一直都觉得孩子总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总是调皮任性的,孩子总是要我们大人来调教、来指导、来教育的。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

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8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很好奇。向孩子学习,学什么呢?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孩子有什么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呢?一个个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

《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一天,上课铃响过之后,任课老师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当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时,便生气地问道:“今天谁是值日生?为什么不擦黑板?”班里一片寂静。老师见没有人答应,就又问了一遍。忽然,一个矮个子的小男孩跑上去,迅速地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老师们都不喜欢他。他认真地擦着黑板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地方够不着,他不得不搬了一把小椅子来,站上去擦。班里仍是一片寂静。这时老师咳了一下,发话了:“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不负责而引起的,耽误了大家这么宝贵的时间。”班里一片骚动,不知是谁小声说了一句:“今天不是他值日。”随后,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女生慢慢地站起来说:“今天是我值日。”老师的脸色变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要注意。”这时,那个矮个子小男孩擦完黑板,搬着椅子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抓住那位同学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那位同学的自尊心一定会得到提高。可遗憾的是,老师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式。

读完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能想象到上面的事例中,老师的话会怎样打击小男孩的自尊心。老师只看孩子的成绩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好坏,本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老师的批评,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自己在平时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中也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他们需要被尊重。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赞美的话也会使他们心花怒放,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赞美的话就能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自信,有了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第一次和孩子们打交道,不会去揣测学生的心里,而且怕和学生走得太近导致学生不害怕你,教学质量体现不了,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的时候,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想让学生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学生却不能顺着自己的思路,相信这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往往这时我总会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得太累。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强硬灌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我不能虚心地向孩子学习,不知道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说自己心里对知识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和孩子在一起,是何等的幸福。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向孩子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教育者自身的需要。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9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暑假期间,我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的感人故事,形象生动,十分吸引读者。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是怎样做的?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孩子天真的话语把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他们不用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只是用一颗童真的心来对待每个人。他们的纯真无邪和乐观向上,在无意间熏染着我们。让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现在的我们,想事情变得复杂了,同时也世俗了,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丢失了。让我们也学习孩子,找回那一份童真,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的确,我们大人总是以自己长者的`身份来要求孩子,统一孩子们的思想,这样也就阻断了孩子们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是不对的。我在读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我应该向孩子学习什么?如何学?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感人的举动,无时无刻都在我的眼前闪动。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听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其实我们也曾是孩子,看到现在的孩子,也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是啊,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的美好。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我们要将孩子身上的优点发光发亮。

其实孩子也在模仿着我们,他们的一举一动是那么可爱。童真的话语,善良的举动都是在反映我们的日常生活,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就说明了我们大人的做法。所以,我们应放下姿态,向孩子学习,及时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学习孩子的乐观、学习孩子的纯真、学习孩子的执着,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因为孩子们,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因为孩子们,我们才能共享欢乐,变得纯真,理解生活的不易。

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经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无意的举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0

初次拿到孙云晓的著作《向孩子学习》,我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样,心里想当然的认为:儿童有什么好理解的,有什么可发现的,他们那点儿事,一目了然。再说我们大人们,毕竟比儿童高明多了,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吗?可是,读了著作的一部分以后,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本,关注的只是那些所谓的“尖子”和"精英",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对人的漠视,是“目中无人",大家关注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很少去考虑长远的发展,更谈不上培育有益于孩子终身的生命机能了!这样无形中是按部就班地把孩子固化成了一部强大的考试机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而现代教育的.错误在于经常注意的是儿童的明天,他将来的生活,现在从来没有被严肃地考虑过。

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的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屋的过程,教育不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

孙云晓是一个儿童工作者,她牢固树立了一个儿童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读他的作品,我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够领悟到,他理论上深刻的极其独有的思想魅力。他在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我们家庭,学校,孩子父母身边的,甚至是我们每日每时都会遇到的。他所做的分析,也都是我们熟悉的,贴近我们所思所想的。他给予的指导,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生动具体的。

本着对儿童的信任,关爱,负责以及虚心的向儿童学习的想法。我将认真地阅读这本书。紧跟孙云晚,去进一步了解儿童!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1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

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2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凡是读书,每每我都是怀着热切的愿望,来增强自己的教育素养,提升品位。然而事实是:自己过高的期望加之操之过急的心情,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读书的功利和一种浮躁的阅读方法!开列的书目一本又一本,制定的计划或多或少都变的有些功利,对“该怎么样读书”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没有细细思量,常常是事倍功半。也常常怀疑,是老师就应该首选教育经典吗?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对我常常是“首选”变成了“只选”,最后变的索然寡味,对读书毫无兴趣可言。

读孙晓云的《向孩子学习》渐渐明白读书就是一种“等价代换”,追求高尚就意味着唾弃低俗,向往经典就必须抵制平庸。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平和感悟的心,用大师的作品,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

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

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连“886”“7456”“顶“等一些网络术语不明白的话,那你和你的孩子也会产生隔阂。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中国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从本书中所调查访问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玩具”,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从中获得了一份自信,拥有了向自己父母解释电脑的权威性,寻觅到了在这方面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如,现在的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自己用电脑为全班同学打课程表。班级组织春游,个别同学会从家里扛来摄像机,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运用得非常自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学习和使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成年人常常不如孩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告诉你做人之道,向你传授学问,帮你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皆可称之为师。古人在谈及教师资格时,并没有对教师的年龄做出说明。年幼者为师的人也不是没有。当年,曹冲称象的时候只有8岁,却惊动满朝文武,让那些耋耋老臣自愧不如。同样在今天,我们更有以年龄的大小判断人的知识的多寡,也不能认为孩子年幼就无法为师。

当然向孩子学习是学习孩子的优点,受其积极的影响。今天的孩子身上也存在深刻的弱点,如在克服一定困难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勤俭表现较差等等。如何正确教导,指引学生呢?了解孩子是向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

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我们要让孩子身上的优点发光发亮。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4

孙云晓老师的《向孩子学习》里“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相信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时时萦绕在脑际。近段时间在用心听一首歌:黎明的《向孩子学习》。是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委员会主题曲?歌里唱道:“学会不加装饰的制造句子,学会不必兜圈的表达意思,学会不修篇幅的蕴酿构思,学会简简单单将快乐透支,学会欢欢喜喜的积善。“在书中,在歌里,孩子就是天使,就是老师,就是纯洁无暇的玉。

掩卷细思,才猛然发现回首古今中外似乎很多大家都和孙云晓老师的想法一样。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冰心、泰戈尔把一生的重要时光都献给孩子,孩子给了他们灵感,给了他们无穷的诗意激情。大家们如是,我们呢?我呢?作为一线上的教师,我一直都觉得孩子总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总是调皮任性的,孩子总是要我们大人来调教、来指导、来教育的。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

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

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15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而谈。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平和感悟的心,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

读完这本《向孩子学习》一书,我受益匪浅。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经历构成,每一个小故事看似平淡、平凡,但每个故事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找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却深藏奥妙之处。

尊重孩子,我们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的尊重或许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尊重不单单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同样也是长辈对晚辈爱护的体现。

了解孩子,如何去了解孩子?身为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的接触中怀揣着一颗发现新鲜事物的心,一点一滴的积累,身为父母我们应在日常的生活中挑选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哪怕是一顿早餐、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生活中的日积月累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成长。

赏识孩子,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欣赏,这种欣赏不仅可以通过亏赞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流露出来。而这些微妙的信息,孩子都可以敏锐的捕捉到。所以,真正的赏识孩子,父母需从自身的修心开始,由内而外的赏识,才能够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解放孩子其本质就是信任孩子,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里面的小故事教会我们的不单单只是尊重、了解、赏识与解放孩子,而是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现孩子更多的潜能,去激励、鼓励他们,让孩子能够更好更完美的将自身潜能挥发出来。

让我们一同向孩子学习吧,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真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限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笑脸,感受到孩子成长、成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