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金锁记读书心得

2024/04/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金锁记读书心得(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

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个?无论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摩登女郎,还是偏僻乡村逆来顺受的劳作着的妇女,那个时代的女子总是被任意支配与戏弄。当女子的青春渐渐蒸发,美人迟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泪,懒怠去揩拭,渐渐也就自己干了。

幸福的人不应责怪七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她的屈辱与不平,天真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幸的人更不应责怪她,同是沉沦苦海,更应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总喜欢对别人苛刻挑剔,从道德上挖苦讽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她想想。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2

读《金锁记》的时候是在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课上,当曾思艺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吟诵丘特切夫的诗歌的时候,我在最终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盗版的厚度与砖块无异的张爱玲全集,聚精会神地战栗。说战栗是因为当时正看到《金锁记》这篇小说,从小喜欢就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丰富联想的我已然把它当做了一部惊悚电影来看。如果说这是一部惊悚电影的话,那应当是一部融合了欧美血腥场景和日韩诡秘氛围的杂合体。

总而言之,我被这篇小说给吓着了。主要是因为曹七巧这个人物,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主角,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那么像一个孤魂野鬼。可有时候你又觉得她可怜,觉得她的杯具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即使你唾弃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她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

因为她是个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拥有美丽、幸福,期望有一个爱的人陪伴终生。可她只是个没身份的麻油西施,她历经风尘,用那些丫头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终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个适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钱来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为他们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样卖了出去,去伺候一个残废。她并不拒绝,她只是憎恨。

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终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我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我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我咒骂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惊悚片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纯粹的杯具。我虽然害怕她,我也为她流泪。这个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没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价的,她爱过男人却被男人骗,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许其他人拥有感情,她一辈子受人欺负,她一辈子被人嘲笑,她最终甚至变成了一个灵魂扭曲的疯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结了。

我也是恶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谅这个疯子。她疯狂的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欢乐。人性的恶在那一刻到达了极致。

还有那片使她成长起来的土壤。从一个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肮脏、罪恶和恐怖更密集更骇人更惨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包办婚姻、拜金主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讨论太多,没有本事,也没有兴趣。我喜欢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人性的完美还是人性的罪恶都能让我感慨唏嘘让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时抛开了理论,文学和人生都变得完美了,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问题。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纠结,曹七巧的人生让我惊悚,人性恶的发展扑朔迷离捉摸不清,却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观察思考它。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罪恶的种子,让它孕育发芽成长需要营养和土壤,它会长成什么样貌取决于你给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恶之花凋零的时候,又有多少罪恶的种子正在一片温热的土壤中蠢蠢欲动。正像张爱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样,我也没有读懂《金锁记》。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3

张爱玲自幼在旧家庭里封闭孤独的生活和她在少女时代在教会学校所接受的殖民教育使她成长为一个疏离家国,游离社会,孤独“自私”的人,这对她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她出生之时她显赫的家族败落,她的父母因不和而分居,没有在父母那里接受应有的爱和关怀,这样的家庭生活使张爱玲自幼倍感孤独与压抑,由于她过早窥见家族内部所暴露的人性自私和生命的颓废,她养成了孤独个性。之后她还经历了“世乱”,因为其接受封闭的教会学校偏西化的教育,张爱玲对近代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只是妨碍个人现世安稳但个人却无力抗拒的乱世。她的小说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着力揭示和平的平常生活里人物内心之变态,即如寄生在半殖民地都市里的一些旧世家的末代子孙,由于所依凭的那个旧制度崩溃了,他们成了靠祖传遗产生活的现代寄食者,一方面惯性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接受着现代都市所提供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享受,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现代意识,他们的`生活只是消费性的,金钱化的,等待他们的只是日渐没落的命运,这些人的心态行为往往是病态或变态的,张爱玲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自身经历使他更能切身体会这种悲凉,这一类的代表作便是中篇小说《金锁记》。

《金锁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寄食于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旧家庭姜公馆里,这个曾经显赫的旧世家如今有出无进,少爷们不是败家子,就是病秧子,在这个家庭里唯一有生命力的是出身卑微的二少奶奶曹七巧。漂亮能干的七巧本是一家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原本不愿意也没有资格人嫁名门姜公馆,只因姜家二少爷久患骨痨,门当户对的人家谁也不愿把女儿嫁给他,姜家只得退而求其次,而七巧的哥嫂也贪图姜家的富贵,两家于是结成了婚姻。在这场门第、金钱的交易中,七巧牺牲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欲求,而只剩下一种焦灼的等待:用青春熬死丈夫,她自己拥有金钱才好改变一切。十五年过去了,她的心愿实现了,却未料及自己也由此套上了黄金的枷锁,而不能正常满足的生理欲望则趋于变态。她早就喜欢其风流倜傥的小叔子姜季泽,如今自己经济上独立了,小叔子也上门来向她示爱,她内心不定,然而她随即又察觉到自己财产被觊觎的危险,于是愤怒地赶走了姜季泽。但她失去了她的爱“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此,曹七巧被压抑的情欲便以反常的甚至残忍的方式寻求着出路,得不到幸福的她也不想让儿女幸福。为了把儿子长白再留在自己身边,曹七巧处心积虑地逼死了儿子的妻妾。随后她又不动声色地破坏了女儿长安和归国留学生童世舫的婚恋。

《金锁记》生动深入地揭示了曹七巧被虐到自虐再到虐子的心理变态过程。小说的结尾以不愠不火的语调将七巧命运的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爱玲的另一类作品则表现了战乱下的人性之平常——男女情爱与安稳的诉求。张爱玲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所以她的体会更深。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便是《倾城之恋》。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两个自私的人因战乱而成为平常夫妻。小说中浅水湾的那面不倒的墙象征着自私的人需要相互依赖。白流苏和范柳原虽然不是真爱但因为战火他们“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决定做平常的夫妻,这也是小说中提到的大抵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们是乱世中的传奇。这个故事展现了孤独脆弱的人在战乱下祈求现世安稳的诉求。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4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可是仅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篇小说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叫“金锁”呢,我认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为自我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别个爱她,她爱钱,最终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就连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当然这金锁也能够理解为封建社会的腐败。

从这篇小说中也能够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烟消雾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从先前的`无理取闹而厌恶,到后面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仅有选择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5

张爱玲不仅是一个天才作家,还是一个慧心独具的服饰设计师,她用自己对服装的独到见解,改良了中国的旗袍,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她的艺术审美眼光非常超前,所以她极其注重她笔下人物的穿着打扮,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服装饰品非常契合人物的性格,甚至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通过那些服饰,可以看清一个人、看透一个故事,甚至明晰整部作品所蕴涵的深意。通过服饰,我们也能看清张爱玲心中的女性形象。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来探寻一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服饰与女人。将故事中的曹七巧与白流苏对比可知,她们都是一个以年轻的身体换取一个物质上可靠的将来。曹七巧嫁给了软骨病人,戴上了“金锁”,金钱对于她来说是让她安心生活的靠山,但更是将她身心禁锢,不得自由的枷锁,她本来年轻的、富于情感的心逐渐枯萎,变成了一片荒地,一口枯井,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沟壑。她“永远不能填满心里的饥荒”,那黄金枷锁不仅封锁了自己,还用那“沉重地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正如傅雷先生评价《金锁记》是所说的:“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其实这样的评价是再适合曹七巧不过的了。

文章中可以看出,《金锁记》是在时间上展现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是怎样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疯子”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曹七巧三十年来的服饰变化看得很清楚。

曹七巧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是这样的的装扮:

“(曹七巧)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胸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绸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曹七巧是一个很喜欢打扮且善于打扮自己的人,她看见家中女眷脸上“擦的猴子屁股似的”,“她猜是北边规矩”,觉得“乡气”。七巧衣衫上的“线香滚”也是当时时髦的滚边方法:在衣服的边缘窄窄地滚上一条边,取代了早年曾经大为流行的“大镶大滚”。服饰的颜色有银红、葱白、雪青、闪蓝如意,色彩的精心搭配既明朗又富于层次感,衣衫的主体颜色银红透红年轻女性的心底的温情来。曹七巧刚嫁到姜家几年,有了两个孩子,软骨病的丈夫使她对婚姻极端失望。然而,越是感情匮乏,就越是需要情感的温暖。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泽,认为“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只要看见他,就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接近他,但季泽“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对她若即若离,结果曹七巧对季泽的厌恶。此时的七巧是情感上的匮乏者,她的痛苦是想爱而不能爱,同时她又是情欲的奴隶,她的内心空虚而焦急,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

十年后,守了寡的七巧终于迎来了她嫁到姜家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分家的日子,这一天,她的穿着是这样的:

“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抹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她穿的和素净,白衣黑裙,孝服似的,但内心的焦急和兴奋并未被掩饰住,从那抹了胭脂似的`脸上流露出来。这一时期,七巧对爱情的狂想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服饰也从鲜明艳丽转变为肃穆森然。这一次,她以肃穆的装束出现在众人眼前,既要让别人从她的肃穆中感受到她的争取的力量,又要用这种肃穆来坚定自己的决心:一定要不遗余力地获取金钱。除了金钱之外,她真的变得一无所有了。亲情、爱情如潮水般退去,苍白坚硬的岩石露了出来,此后,她的心彻底变成了白色的荒漠,在自己冰冷的家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长期的情感上的匮乏和压抑终于使七巧变成了一个古怪、乖戾、变态的“疯人”。小说中有两处用“疯人”二字来形容老年时期的七巧:“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出现在女儿的未婚夫童世舫眼前的装扮,尤其像个疯子: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步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此时,七巧是自己家的主人,财富的拥有者和绝对控制者,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团黑暗之中,黑暗腐蚀着她日渐孤独的灵魂,也让她们的女儿都成了不健康的人。她的家是“一级一级没有光的所在”,一个阴郁的、黑暗的、没有光明、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地方。七巧的服饰变化正是她一生的写照:颜色上,由红到白道黑,色彩从鲜艳到灰暗;款式上,从年轻时的明朗、时尚,到老年时的肃穆森然,暗示着她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变得枯萎、灰暗。

通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物服饰的细腻描绘。一个女人,服装是最好的掩饰亦是最显露的情绪,一部离不开女人的小说,同样也离不开服饰的渲染。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6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可是仅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篇小说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叫“金锁”呢,我认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为自我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别个爱她,她爱钱,最终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就连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当然这金锁也能够理解为封建社会的腐败。

从这篇小说中也能够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烟消雾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从先前的无理取闹而厌恶,到后面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仅有选择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7

读《金锁记》的时候是在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课上,当曾思艺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吟诵丘特切夫的诗歌的时候,我在最终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盗版的厚度与砖块无异的张爱玲全集,聚精会神地战栗。说战栗是因为当时正看到《金锁记》这篇小说,从小喜欢就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丰富联想的我已然把它当做了一部惊悚电影来看。如果说这是一部惊悚电影的话,那应当是一部融合了欧美血腥场景和日韩诡秘氛围的杂合体。

总而言之,我被这篇小说给吓着了。主要是因为曹七巧这个人物,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主角,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那么像一个孤魂野鬼。可有时候你又觉得她可怜,觉得她的杯具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即使你唾弃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她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

因为她是个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拥有美丽、幸福,期望有一个爱的人陪伴终生。可她只是个没身份的麻油西施,她历经风尘,用那些丫头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终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个适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钱来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为他们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样卖了出去,去伺候一个残废。她并不拒绝,她只是憎恨。

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终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我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我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我咒骂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惊悚片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纯粹的杯具。我虽然害怕她,我也为她流泪。这个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没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价的,她爱过男人却被男人骗,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许其他人拥有感情,她一辈子受人欺负,她一辈子被人嘲笑,她最终甚至变成了一个灵魂扭曲的疯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结了。

我也是恶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谅这个疯子。她疯狂的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欢乐。人性的'恶在那一刻到达了极致。

还有那片使她成长起来的土壤。从一个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肮脏、罪恶和恐怖更密集更骇人更惨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包办婚姻、拜金主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讨论太多,没有本事,也没有兴趣。我喜欢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人性的完美还是人性的罪恶都能让我感慨唏嘘让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时抛开了理论,文学和人生都变得完美了,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问题。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纠结,曹七巧的人生让我惊悚,人性恶的发展扑朔迷离捉摸不清,却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观察思考它。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罪恶的种子,让它孕育发芽成长需要营养和土壤,它会长成什么样貌取决于你给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恶之花凋零的时候,又有多少罪恶的种子正在一片温热的土壤中蠢蠢欲动。正像张爱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样,我也没有读懂《金锁记》。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8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可是仅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篇小说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叫“金锁”呢,我认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为自我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别个爱她,她爱钱,最终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就连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当然这金锁也能够理解为封建社会的腐败。

从这篇小说中也能够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烟消雾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从先前的无理取闹而厌恶,到后面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仅有选择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9

读《金锁记》的时候是在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课上,当曾思艺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吟诵丘特切夫的诗歌的时候,我在最终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盗版的厚度与砖块无异的张爱玲全集,聚精会神地战栗。说战栗是因为当时正看到《金锁记》这篇小说,从小喜欢就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丰富联想的我已然把它当做了一部惊悚电影来看。如果说这是一部惊悚电影的话,那应当是一部融合了欧美血腥场景和日韩诡秘氛围的杂合体。

总而言之,我被这篇小说给吓着了。主要是因为曹七巧这个人物,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主角,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那么像一个孤魂野鬼。可有时候你又觉得她可怜,觉得她的杯具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即使你唾弃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她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

因为她是个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拥有美丽、幸福,期望有一个爱的人陪伴终生。可她只是个没身份的麻油西施,她历经风尘,用那些丫头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终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个适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钱来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为他们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样卖了出去,去伺候一个残废。她并不拒绝,她只是憎恨。

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终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我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我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我咒骂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惊悚片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纯粹的杯具。我虽然害怕她,我也为她流泪。这个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没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价的,她爱过男人却被男人骗,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许其他人拥有感情,她一辈子受人欺负,她一辈子被人嘲笑,她最终甚至变成了一个灵魂扭曲的疯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结了。

我也是恶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谅这个疯子。她疯狂的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欢乐。人性的恶在那一刻到达了极致。

还有那片使她成长起来的土壤。从一个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肮脏、罪恶和恐怖更密集更骇人更惨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包办婚姻、拜金主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讨论太多,没有本事,也没有兴趣。我喜欢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人性的完美还是人性的罪恶都能让我感慨唏嘘让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时抛开了理论,文学和人生都变得完美了,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问题。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纠结,曹七巧的人生让我惊悚,人性恶的发展扑朔迷离捉摸不清,却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观察思考它。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罪恶的种子,让它孕育发芽成长需要营养和土壤,它会长成什么样貌取决于你给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恶之花凋零的时候,又有多少罪恶的种子正在一片温热的土壤中蠢蠢欲动。正像张爱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样,我也没有读懂《金锁记》。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0

在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对于七巧我开始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后也觉得她可悲起来。对于她的遭遇也会产生同情。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如果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惨。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善良温柔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烟土,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为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亲对她一次一次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胁她时,她退缩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诉他抽烟土的事,还会想办法对付他。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然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始对长安喜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因为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安全感,因为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深受打击而已。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当她听到长安抽烟土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当他面对长安时不去问长安为何抽烟土?只用无声来凝望他。童世舫对长安的爱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数人的婚姻价值观而已。长安要得到真正的爱又谈何容易。当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长安和长白也只能悲剧收场。

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1

张爱玲自幼在旧家庭里封闭孤独的生活和她在少女时代在教会学校所接受的殖民教育使她成长为一个疏离家国,游离社会,孤独“自私”的人,这对她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她出生之时她显赫的家族败落,她的父母因不和而分居,没有在父母那里接受应有的爱和关怀,这样的家庭生活使张爱玲自幼倍感孤独与压抑,由于她过早窥见家族内部所暴露的人性自私和生命的颓废,她养成了孤独个性。之后她还经历了“世乱”,因为其接受封闭的教会学校偏西化的教育,张爱玲对近代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只是妨碍个人现世安稳但个人却无力抗拒的乱世。她的小说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着力揭示和平的平常生活里人物内心之变态,即如寄生在半殖民地都市里的一些旧世家的末代子孙,由于所依凭的那个旧制度崩溃了,他们成了靠祖传遗产生活的现代寄食者,一方面惯性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接受着现代都市所提供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享受,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现代意识,他们的生活只是消费性的,金钱化的,等待他们的只是日渐没落的命运,这些人的心态行为往往是病态或变态的,张爱玲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自身经历使他更能切身体会这种悲凉,这一类的代表作便是中篇小说《金锁记》。

《金锁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寄食于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旧家庭姜公馆里,这个曾经显赫的旧世家如今有出无进,少爷们不是败家子,就是病秧子,在这个家庭里唯一有生命力的是出身卑微的二少奶奶曹七巧。漂亮能干的七巧本是一家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原本不愿意也没有资格人嫁名门姜公馆,只因姜家二少爷久患骨痨,门当户对的人家谁也不愿把女儿嫁给他,姜家只得退而求其次,而七巧的哥嫂也贪图姜家的富贵,两家于是结成了婚姻。在这场门第、金钱的交易中,七巧牺牲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欲求,而只剩下一种焦灼的等待:用青春熬死丈夫,她自己拥有金钱才好改变一切。十五年过去了,她的心愿实现了,却未料及自己也由此套上了黄金的枷锁,而不能正常满足的生理欲望则趋于变态。她早就喜欢其风流倜傥的小叔子姜季泽,如今自己经济上独立了,小叔子也上门来向她示爱,她内心不定,然而她随即又察觉到自己财产被觊觎的危险,于是愤怒地赶走了姜季泽。但她失去了她的爱“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此,曹七巧被压抑的情欲便以反常的甚至残忍的方式寻求着出路,得不到幸福的她也不想让儿女幸福。为了把儿子长白再留在自己身边,曹七巧处心积虑地逼死了儿子的妻妾。随后她又不动声色地破坏了女儿长安和归国留学生童世舫的婚恋。

《金锁记》生动深入地揭示了曹七巧被虐到自虐再到虐子的心理变态过程。小说的结尾以不愠不火的语调将七巧命运的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爱玲的另一类作品则表现了战乱下的人性之平常——男女情爱与安稳的诉求。张爱玲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所以她的体会更深。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便是《倾城之恋》。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两个自私的人因战乱而成为平常夫妻。小说中浅水湾的那面不倒的墙象征着自私的人需要相互依赖。白流苏和范柳原虽然不是真爱但因为战火他们“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决定做平常的夫妻,这也是小说中提到的大抵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们是乱世中的传奇。这个故事展现了孤独脆弱的人在战乱下祈求现世安稳的诉求。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2

张爱玲自幼在旧家庭里封闭孤独的生活和她在少女时代在教会学校所接受的殖民教育使她成长为一个疏离家国,游离社会,孤独“自私”的人,这对她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她出生之时她显赫的家族败落,她的父母因不和而分居,没有在父母那里接受应有的爱和关怀,这样的家庭生活使张爱玲自幼倍感孤独与压抑,由于她过早窥见家族内部所暴露的人性自私和生命的颓废,她养成了孤独个性。之后她还经历了“世乱”,因为其接受封闭的教会学校偏西化的教育,张爱玲对近代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只是妨碍个人现世安稳但个人却无力抗拒的乱世。她的小说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着力揭示和平的平常生活里人物内心之变态,即如寄生在半殖民地都市里的一些旧世家的末代子孙,由于所依凭的那个旧制度崩溃了,他们成了靠祖传遗产生活的现代寄食者,一方面惯性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接受着现代都市所提供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享受,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现代意识,他们的生活只是消费性的,金钱化的,等待他们的只是日渐没落的命运,这些人的心态行为往往是病态或变态的,张爱玲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自身经历使他更能切身体会这种悲凉,这一类的代表作便是中篇小说《金锁记》。

《金锁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寄食于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旧家庭姜公馆里,这个曾经显赫的旧世家如今有出无进,少爷们不是败家子,就是病秧子,在这个家庭里唯一有生命力的是出身卑微的二少奶奶曹七巧。漂亮能干的`七巧本是一家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原本不愿意也没有资格人嫁名门姜公馆,只因姜家二少爷久患骨痨,门当户对的人家谁也不愿把女儿嫁给他,姜家只得退而求其次,而七巧的哥嫂也贪图姜家的富贵,两家于是结成了婚姻。在这场门第、金钱的交易中,七巧牺牲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欲求,而只剩下一种焦灼的等待:用青春熬死丈夫,她自己拥有金钱才好改变一切。十五年过去了,她的心愿实现了,却未料及自己也由此套上了黄金的枷锁,而不能正常满足的生理欲望则趋于变态。她早就喜欢其风流倜傥的小叔子姜季泽,如今自己经济上独立了,小叔子也上门来向她示爱,她内心不定,然而她随即又察觉到自己财产被觊觎的危险,于是愤怒地赶走了姜季泽。但她失去了她的爱“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此,曹七巧被压抑的情欲便以反常的甚至残忍的方式寻求着出路,得不到幸福的她也不想让儿女幸福。为了把儿子长白再留在自己身边,曹七巧处心积虑地逼死了儿子的妻妾。随后她又不动声色地破坏了女儿长安和归国留学生童世舫的婚恋。

《金锁记》生动深入地揭示了曹七巧被虐到自虐再到虐子的心理变态过程。小说的结尾以不愠不火的语调将七巧命运的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爱玲的另一类作品则表现了战乱下的人性之平常——男女情爱与安稳的诉求。张爱玲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所以她的体会更深。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便是《倾城之恋》。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两个自私的人因战乱而成为平常夫妻。小说中浅水湾的那面不倒的墙象征着自私的人需要相互依赖。白流苏和范柳原虽然不是真爱但因为战火他们“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决定做平常的夫妻,这也是小说中提到的大抵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们是乱世中的传奇。这个故事展现了孤独脆弱的人在战乱下祈求现世安稳的诉求。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3

说那曹七巧,一出场就是个悲剧身份,竟被个丫鬟看低了去。话说那个时候的阶级划分太过明显,连丫头片子都看人服侍,也让人愤懑。心想着长白与长安的一生被个老妈子白白的给耽搁了,委实觉得憋屈。及可悲的几个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拿捏甚为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处处可以看到红楼的身影,似处处有珠玑。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黄金的枷锁,于我们,谁身上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呢?说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那叫扶摇直上,一辈子徒于空背着个梦过日子的,那梦渐渐的.就成了枷,锁的人太紧,逼得人太急,终是害人又害己。

曾经被人问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简单的,我只想要个幸福的家庭。提问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简单啊,你的愿望其实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终归宿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背着这个枷一直在人群中寻寻觅觅,总盼着能觅到一个可以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并不高,开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觅到了,却踽踽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大抵是因为怕,怕,怕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它,到显得我的梦真的就过于简单了吧。这个枷它锁不住我,我却也不愿将它放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都没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4

张爱玲不仅是一个天才作家,还是一个慧心独具的服饰设计师,她用自己对服装的独到见解,改良了中国的旗袍,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她的艺术审美眼光非常超前,所以她极其注重她笔下人物的穿着打扮,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服装饰品非常契合人物的性格,甚至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通过那些服饰,可以看清一个人、看透一个故事,甚至明晰整部作品所蕴涵的深意。通过服饰,我们也能看清张爱玲心中的女性形象。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来探寻一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服饰与女人。将故事中的曹七巧与白流苏对比可知,她们都是一个以年轻的身体换取一个物质上可靠的将来。曹七巧嫁给了软骨病人,戴上了“金锁”,金钱对于她来说是让她安心生活的靠山,但更是将她身心禁锢,不得自由的枷锁,她本来年轻的、富于情感的心逐渐枯萎,变成了一片荒地,一口枯井,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沟壑。她“永远不能填满心里的饥荒”,那黄金枷锁不仅封锁了自己,还用那“沉重地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正如傅雷先生评价《金锁记》是所说的:“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其实这样的评价是再适合曹七巧不过的了。

文章中可以看出,《金锁记》是在时间上展现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是怎样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疯子”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曹七巧三十年来的服饰变化看得很清楚。

曹七巧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是这样的的装扮:

“(曹七巧)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胸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绸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曹七巧是一个很喜欢打扮且善于打扮自己的人,她看见家中女眷脸上“擦的猴子屁股似的”,“她猜是北边规矩”,觉得“乡气”。七巧衣衫上的“线香滚”也是当时时髦的滚边方法:在衣服的边缘窄窄地滚上一条边,取代了早年曾经大为流行的“大镶大滚”。服饰的颜色有银红、葱白、雪青、闪蓝如意,色彩的精心搭配既明朗又富于层次感,衣衫的主体颜色银红透红年轻女性的心底的温情来。曹七巧刚嫁到姜家几年,有了两个孩子,软骨病的丈夫使她对婚姻极端失望。然而,越是感情匮乏,就越是需要情感的温暖。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泽,认为“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只要看见他,就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接近他,但季泽“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对她若即若离,结果曹七巧对季泽的厌恶。此时的七巧是情感上的匮乏者,她的痛苦是想爱而不能爱,同时她又是情欲的奴隶,她的内心空虚而焦急,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

十年后,守了寡的七巧终于迎来了她嫁到姜家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分家的日子,这一天,她的穿着是这样的:

“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抹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她穿的和素净,白衣黑裙,孝服似的,但内心的焦急和兴奋并未被掩饰住,从那抹了胭脂似的脸上流露出来。这一时期,七巧对爱情的狂想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服饰也从鲜明艳丽转变为肃穆森然。这一次,她以肃穆的装束出现在众人眼前,既要让别人从她的肃穆中感受到她的争取的力量,又要用这种肃穆来坚定自己的决心:一定要不遗余力地获取金钱。除了金钱之外,她真的变得一无所有了。亲情、爱情如潮水般退去,苍白坚硬的岩石露了出来,此后,她的心彻底变成了白色的'荒漠,在自己冰冷的家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长期的情感上的匮乏和压抑终于使七巧变成了一个古怪、乖戾、变态的“疯人”。小说中有两处用“疯人”二字来形容老年时期的七巧:“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出现在女儿的未婚夫童世舫眼前的装扮,尤其像个疯子: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步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此时,七巧是自己家的主人,财富的拥有者和绝对控制者,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团黑暗之中,黑暗腐蚀着她日渐孤独的灵魂,也让她们的女儿都成了不健康的人。她的家是“一级一级没有光的所在”,一个阴郁的、黑暗的、没有光明、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地方。七巧的服饰变化正是她一生的写照:颜色上,由红到白道黑,色彩从鲜艳到灰暗;款式上,从年轻时的明朗、时尚,到老年时的肃穆森然,暗示着她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变得枯萎、灰暗。

通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物服饰的细腻描绘。一个女人,服装是最好的掩饰亦是最显露的情绪,一部离不开女人的小说,同样也离不开服饰的渲染。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5

在外人看来,田春卡夫卡每天机械枯燥的生活,是难以理解的无趣的。但他自己却乐此不彼的重复着这种生活。我想或许是,这种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给他带来一种强自我掌控感,从而获得对布满很多未知生活的平安感。卡夫卡自称是世界上最坚韧的十五岁少年,通过刻意的高强度的训练,把自己的躯体变的强壮,看起来像个十七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在这个年纪也比同龄人拥有更多对世界的了解与想象。强壮的外表,让他看起来年纪偏大。丰厚的.学问积淀,让他谈吐显不凡见识。

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图书馆后,在图书馆前台与大岛的对话中,很多关于文学书籍的沟通观点中都能提现,他对事物拥有自己独到犀利的见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对世界丰富的熟悉,给他带来独自出走的士气。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会有一段,孤独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为了诗和远方,可能是为了冒险,也可能是为了逃离现在都生活。不管怎样,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够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简洁枯燥重复的动作,直到胜利的人。

卡夫卡的胜利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才智英勇和能吃苦外,我觉得重要的还有他遇见了能够理解他,并情愿关心他的人。第一个是,让他觉得像他姐姐的樱花。第二个是,关心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图书馆的大岛。第三个是,支持鼓舞他爱他,让他找到自我喜爱生活的佐伯,同时也是他的母亲。

金锁记读书心得 篇16

张爱玲不仅是一个天才作家,还是一个慧心独具的服饰设计师,她用自己对服装的独到见解,改良了中国的旗袍,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她的艺术审美眼光非常超前,所以她极其注重她笔下人物的穿着打扮,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服装饰品非常契合人物的性格,甚至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通过那些服饰,可以看清一个人、看透一个故事,甚至明晰整部作品所蕴涵的深意。通过服饰,我们也能看清张爱玲心中的女性形象。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来探寻一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服饰与女人。将故事中的曹七巧与白流苏对比可知,她们都是一个以年轻的身体换取一个物质上可靠的将来。曹七巧嫁给了软骨病人,戴上了“金锁”,金钱对于她来说是让她安心生活的靠山,但更是将她身心禁锢,不得自由的枷锁,她本来年轻的、富于情感的心逐渐枯萎,变成了一片荒地,一口枯井,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沟壑。她“永远不能填满心里的饥荒”,那黄金枷锁不仅封锁了自己,还用那“沉重地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正如傅雷先生评价《金锁记》是所说的:“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其实这样的评价是再适合曹七巧不过的了。

文章中可以看出,《金锁记》是在时间上展现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是怎样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疯子”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曹七巧三十年来的服饰变化看得很清楚。

曹七巧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是这样的的装扮:

“(曹七巧)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胸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绸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曹七巧是一个很喜欢打扮且善于打扮自己的人,她看见家中女眷脸上“擦的猴子屁股似的”,“她猜是北边规矩”,觉得“乡气”。七巧衣衫上的“线香滚”也是当时时髦的滚边方法:在衣服的边缘窄窄地滚上一条边,取代了早年曾经大为流行的“大镶大滚”。服饰的颜色有银红、葱白、雪青、闪蓝如意,色彩的精心搭配既明朗又富于层次感,衣衫的主体颜色银红透红年轻女性的心底的温情来。曹七巧刚嫁到姜家几年,有了两个孩子,软骨病的丈夫使她对婚姻极端失望。然而,越是感情匮乏,就越是需要情感的温暖。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泽,认为“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只要看见他,就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接近他,但季泽“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对她若即若离,结果曹七巧对季泽的厌恶。此时的七巧是情感上的匮乏者,她的痛苦是想爱而不能爱,同时她又是情欲的奴隶,她的内心空虚而焦急,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

十年后,守了寡的七巧终于迎来了她嫁到姜家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分家的日子,这一天,她的穿着是这样的:

“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抹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她穿的和素净,白衣黑裙,孝服似的,但内心的焦急和兴奋并未被掩饰住,从那抹了胭脂似的脸上流露出来。这一时期,七巧对爱情的狂想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服饰也从鲜明艳丽转变为肃穆森然。这一次,她以肃穆的装束出现在众人眼前,既要让别人从她的肃穆中感受到她的争取的力量,又要用这种肃穆来坚定自己的决心:一定要不遗余力地获取金钱。除了金钱之外,她真的变得一无所有了。亲情、爱情如潮水般退去,苍白坚硬的岩石露了出来,此后,她的心彻底变成了白色的荒漠,在自己冰冷的家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长期的情感上的匮乏和压抑终于使七巧变成了一个古怪、乖戾、变态的“疯人”。小说中有两处用“疯人”二字来形容老年时期的七巧:“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出现在女儿的未婚夫童世舫眼前的装扮,尤其像个疯子: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步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此时,七巧是自己家的主人,财富的拥有者和绝对控制者,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团黑暗之中,黑暗腐蚀着她日渐孤独的灵魂,也让她们的女儿都成了不健康的人。她的家是“一级一级没有光的所在”,一个阴郁的、黑暗的、没有光明、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地方。七巧的服饰变化正是她一生的写照:颜色上,由红到白道黑,色彩从鲜艳到灰暗;款式上,从年轻时的明朗、时尚,到老年时的肃穆森然,暗示着她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变得枯萎、灰暗。

通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物服饰的细腻描绘。一个女人,服装是最好的掩饰亦是最显露的情绪,一部离不开女人的小说,同样也离不开服饰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