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2024/04/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

曾国藩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我们毕生修炼。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愚笨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勤奋,坚持。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只有你多努力,够勤奋,肯坚持。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下面,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整理了对我触动很大的五点:

一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进士,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个有点愚笨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韧性,很多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由越挫越勇。所以他后面扶摇直上。也说明他有非常扎实的功底。

二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队都严格执行,当时,他手下的队伍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他坚持要做就做最好。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常的耐心。挖深深的壕沟,没有很高深的战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耗死敌人。他一直强调,我们眼光要看的长远,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

三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上的弱点,树敌无数,很多想法都很难执行。当他40岁后,他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态度就很激烈。语言慷慨激扬,不留余地。得罪了很多人,很多次都差点小命不保。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一意孤行,后面,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他深刻反思。很快就做出了调整。

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

五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已经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的乐趣,他会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书信的方式寄给自己的家人,在军营里,他要求士兵每天都要读书学习。大胆提拔文人做官。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2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

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3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

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4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在战场上,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

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

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

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

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

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

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7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的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平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8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

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

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

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

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9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0

曾国藩这个人的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成功学典范,天生有些愚笨的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恒心,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立下千古大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被世人敬仰。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人生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勤奋,坚持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下面,带着我对他的崇敬,总结一下本书对我感悟最深的点:

第一点: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愚笨之人,是有出处的,但也说明他是一个有着超凡韧性的人,大多是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越挫越勇。这也为他后面扶摇直上打下基础,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的努力到可以感动自己时,老天都会为你开路。

第二点: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他的队伍除了练功就是学习,硬是用这种方法,把他的队伍练就成了精兵强将,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非常执拗的一面,到哪都挖深深的壕沟,当时很多士兵都不理解,可就是用这种战略,他屡战屡胜。看似很笨的方法,他却用活了。

第三点: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偏激,树敌无数,空有一番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后面经人指点,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他就上书指责。言辞犀利,不留余地。腹背受敌,多次危及性命。后面知道问题所在,他马上改正,可见,他有超强的执行力。

及时总结反思帮他改掉了很多不好是习惯,一个能做到每天都写日记总结,一辈子都在学习提升,始终都觉得学不够,他已经把学习当成了工作,当成了乐趣,乐此不疲。

第四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这也是他晚年虽位居高位,手握兵权,但没有遭到皇帝排挤的原因。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很有分寸感,进退有度。

第五点: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已经超越生命了,他当时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仍然在看书,给家人写信汇报。

听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一个人在怎么能有如此的勤奋和毅力?但曾国藩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回望我们的人生,多的是为失败找借口,贴标签。真的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曾国藩,多给自己一些力量,去活好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1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平平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这样求恒,自然是极为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书中说,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不能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地长高,也会让人慢慢地成熟。

虽然曾国藩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要发扬和继承这种优秀的品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奋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2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平平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这样求恒,自然是极为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书中说,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不能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地长高,也会让人慢慢地成熟。

虽然曾国藩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要发扬和继承这种优秀的品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奋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3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

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4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

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5

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6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7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