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唐诗》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唐诗》有感 篇1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意境高远,气象万千。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俗话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暑假里,我读了这本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的书——《唐诗三百首》,这些诗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古人内心的情感。
打开书的封面,一首五言唐诗映入眼帘,诗名为《蝉》,由唐朝的虞世南所作。我低声的默读着,品味着其中的深刻韵味。诗的正下方标注着释文,“有一只蝉正低头吮吸清凉的露珠,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稀疏的梧桐树上传了出来。他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我又查阅了资料,明白了“垂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为了外形和习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品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并以此暗示着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这样才能说话响亮,名声远播。这首诗虽然看似很普通,但是整篇充满了道理。而且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大道理。一个人如果想站的高,可以看得更远。那么就应该像蝉一样生活在树的顶端,站在高处,这样才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也正是诗人所要传递出来的人生理念。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蝉这种动物尽管很普通,随处可见,可又有几个人曾仔细观察过?可见虞世南在创作这首诗之前,对蝉的观察也是极为细腻。如果观察的不够仔细的话,那自然是写不出如此有趣富有哲理的作品的。
《唐诗三百首》里,令我最难忘的诗还是罗隐所写的《蜂》了,蜜蜂,它为酿蜜劳苦一生,终生徒劳,所获甚少。诗人罗隐深知这一点,写出这样一首让人感慨的“动物故事”。令人深思。“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意思是说,无论是在田野还是山冈,凡是风光美好的地方都被他们占去了。后两句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翻译过来就是,他们采得百花酿成蜜后,到底是为谁付出辛苦,又是让谁品尝香甜呢?
我仔细地品味这首七言绝句,新潮难以平复。蜜蜂的寿命虽短,但它一生只为人类采花成蜜,蜜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赞叹,使我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它被人们反复吟咏。这本《唐诗三百首》被我珍藏着,它在我眼里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宝贵。
读《唐诗》有感 篇2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象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象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通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慨,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诗意的栖居,那么王维的诗就可以作为人的心灵的寓所,安妥我们日益躁动的灵魂。
读《唐诗》有感 篇3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这么一些文字经久不衰,经历千年时空,依旧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唐诗三百首》。可以这么说,《唐诗三百首》是中国辉煌灿烂文明的见证,更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校园里总会回荡着各种朗朗读书声,读书内容一般都是各种古诗,从“床前明月光”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从“春江水暖鸭先知”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说,唐诗三百首,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占据了重要一席。而很多人对于诗意的最初步感知,对于很多人生哲理的感知,也是从唐诗中来的。比如我,就是这样。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小的时候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自己就跟着读、跟着背。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小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些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令小时候的我向往不已。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见过的人、景物也慢慢多了,这时再拿起桌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对这世间万物有了更为独特、更为深刻的感受。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历史淹没;但它们又是那样的光芒万丈,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唐诗更是告诉我许许多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奋斗,只有熬得住苦寒,才能迎来满园花香。“劝君莫惜金缕衣”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认真读书、努力奋斗,美好的生活终究会在奋斗中实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唐诗宋词里的人生百味不能一一道来,不妨趁有闲暇,遨游书海,穿越时空,与文人骚客们促膝长谈,与浩瀚历史亲切会晤!
读《唐诗》有感 篇4
《唐诗三百首》浓缩了整个唐诗的精华,也是整个唐朝社会风貌的写照。
在或哀怨、或激昂、或感伤、或悲愤、或愉悦的诗句里,向我们再现了底层农民的贫苦,为我们描述了军旅生活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还不时鸣响在我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读《唐诗》有感 篇5
泱泱中华,千年文化,似那浩瀚苍穹中的耀眼明星,璀璨夺目。沧海桑田的转变中,先人智慧的结晶,化作那一本《唐诗三百首》,依然指引着我们前方的道路。
——题记
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每日的晨读,便是要在哈欠声中一字一句地背诵着那卷写在黑板上的古诗。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限,自然品不出那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深意,能感受到的,只是那死记硬背之中的枯燥与无味。
小学里的语文老师,话语里总带着五六分的风趣。她能将冷硬的诗句化作跃然于纸上的美丽风景,带领着我们流连其间,忘返。老师风趣的讲解与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也渐渐地了解了古诗的含义,品味到了古诗的妙处。像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里无处诉衷肠的悲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里的惺惺相惜;“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里的无限感慨。唐诗,将那连绵不绝,说不完,道不尽的无穷情感,浓缩在了简短的诗句里,带给世人别样的感受。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很多诗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唐诗仍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深得我们的喜爱。唐诗的内容丰富,可谓空前。其中承载的积极向上的高尚节操,最终也会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喜欢李白的浪漫诗风与他那似能够容纳天空大海之广阔的博大胸怀。被世人称作“诗仙”的李白,生活于盛唐之中,大多数诗篇都表达了对祖国大号河山的由衷赞美。他桀骜不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贪婪,只愿坐与月下,静静酌上杯杯美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是反映出他的失意与孤独。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也喜欢杜甫的忧国忧民,喜欢他对百姓真诚的关爱担忧。“诗圣”杜甫的诗,有着“诗史”的美称,他将战争的无情冷酷与社会现实的黑暗融在这斟酌已久的诗句里,永远封存。
而被称为现实主义“诗王”的白居易,让我们最熟悉的诗篇,就非那脍炙人口的《长恨歌》莫属了。这篇诗歌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艺术的再现了人性的真实。即便今天读来,也依然能在读者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柳宗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诗篇,当属小学里学过的那首《江雪》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刚接触时,就被这首诗的意境所深深地吸引。当然,那时候的自己还理解不了这位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一心向佛的诗人字里行间的淡泊明志。
秋日的风徐徐地吹,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带些慵懒地再次翻开了那书页都有些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刹那间,眼前似乎又浮现了昔日明月下的对酒当歌,战场上泛着寒光的快意恩仇……
读《唐诗》有感 篇6
小时侯,爷爷对我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的诗更是达到了极点,诗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好好背啊!"当时的我,微微点头,认为这句话似乎很对。
小时侯背唐诗,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认为会背才是"硬道理"。在岁月流逝中,我渐渐从小时侯那个"专心背诗"的圈子里走出来,被唐之风淋漓了,我在这宏放深沉的风中,读出了另一种感悟。
我从贺之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看到了碧绿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曳,宛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身着浅绿轻纱的婀娜怀春的少女,她在柳树下,静静的坐着,眼里满是新春的绿色。她的长发在春风中飘荡,就像那柳树的枝条一样,尽情的舞动......
我从高骈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中嗅到了沁人的芬芳,我似乎就在一片蔷薇从中徘徊着。俨然我仿佛置身于山亭之上,阳光透入帘内,一阵微风带着花香闯了进来,我的思绪也随着它去寻找花香的来源......
我从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欣赏到了水天一色的美景,我沉醉了,沉迷了,我彻底被这美伦美焕的妙景征服了,我只能驻步,欣赏......
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感受到了冬日的些许苍凉。忽然,我的眼睛模糊了,呈现了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在风雪中垂钓,他身披蓑,头戴笠,风雪中就像是一尊雕塑,这雕塑存在了千年......
不再歌颂春夏秋冬,花草树木,三百篇的佳作,我惟独钟情于它——
我们早已习惯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作是赞美老师辛勤工作的"专利",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这居然还是首伤感别离的爱情诗。或许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至死不渝,什么是相思离别。但是随着思想上的逐步深入,我终于参透了这首诗,或许,我还算不上参透吧!毕竟,爱恨离愁都离我太遥远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暮春时,我与自己心爱的伴侣别离,再见上一面,太难,如若离别,则难舍难分。"东风无力百花残",残花在随风荡曳,别离的气氛异常萧条,只能就此离别,噙泪相送,望着你孤单的背影隐匿在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啊!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停止吐丝,难道不像我俩吗?至死还久久相思,只能任那酸涩的眼泪祭奠我们垂死的爱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的她在为青春年华的逝去倍感忧虑。当我独坐在桌边仰望荧荧月亮之时,你是否也在月光下追忆过去呢?"夜吟应觉月光寒",我们不能相见,但我们拥有同一个残缺的月.
"蓬山此去无多路",我们的距离,真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我也只能代劳青鸟去探看你了."青鸟殷勤为探看",也只是我为解相思的小小心愿了吧!
一首短短的诗中都可参透出如此多的内涵,那这三百篇呢?唐代七古的手法多样;五言古体的风格竣整;七言律诗的音韵深厚;绝句的气象高远。无不使人沉醉其中,在这唐之风中酣畅淋漓的享受着,汲取着,领略着独到的见解,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唐之风,浴其中,奇飞扬,心飘荡......
读《唐诗》有感 篇7
薛瑄曾在《读书录》中提及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使我们了解身外之物产生的味道,长此以往便会觉得厌烦,仅有读书所领略到的味道,時间越长才会越觉得浓厚。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里,是在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云蒸霞蔚,知名人士人才济济,在这其中《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广为人知很广的唐诗宋词总统大选。
唐代诗人都有各的设计风格派别,有的人生境界宽阔,大气磅礴;有的喻理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有的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有的素雅当然,清雅俏丽……不管怎样,唐诗是中华文化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璨灿的明珠,诗大家简洁明了明洁将作家的观念引进一个高些的人生境界。
在《唐诗三百首》中,我十分喜欢的一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火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一遍一遍地念完这首诗,眼下渐渐地闪过了这一幕:清幽的森林中,轻风一阵阵,鸟语花香。在通往黄鹤楼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两人,并肩而行。这两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日,孟浩然就需要与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了,要到那远处的扬州市去。她们一起走上黄鹤楼,看见这滔滔长江滚滚东流,她们深深地对望,看见她们那情深脉脉的目光,我感受到她们的浓厚情义:从初春的赏花、吟诗,到中秋节的花前月下赏月,再到大雪竞相下的谈古论今。李白斟满了一杯酒,拿给了孟浩然,孟浩然一饮而尽,她们的离情别语都化为了一杯酒。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夫的督促下,走上了小船,他立在船头,向李白轻轻地挥手,她们的道别声都被汹涌的长江水逐渐吞没了。孤零零的白帆身影,渐渐地消退在这里晴朗的蓝天白云里……
这一首诗表达了作家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最终那目送老朋友渐行渐远的潜心的目光,它是蕴涵了多么的诚挚的友情与祝愿啊!
想到那一次我和老朋友送别时,老朋友她都是将我送至地铁站去,当我上了车,我又通过窗子看见老朋友一件事挥挥手,还说着一路顺风、祝福的话语,我将那很多想说的话都化为了挥手的道别,即便再不舍得的老朋友的离开,大家还要了解,自己做得仅有笑着祝愿。
大家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针对我来说,读书如同饮茶,比照手机游戏与饮食搭配等层面得到的愉快而言,读书的快乐取决于它所产生的开心并不限于一会儿的滞留,只是会伴随着時间的变化发醇。
读《唐诗》有感 篇8
今天,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它让我的心灵受到百次伤悲,百次幸福,百次惭愧……
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句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勉励自己和别人。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诗人登上鹳雀楼,眼中所见是落日群山,黄河奔流这样气势磅礴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鼓励后人要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远见卓识的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启示人们:在前进道路上,千万不要满足取得的成绩,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述惜别之情.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和前路珍重的祝愿都在这一杯酒里了。全诗格调清朗,情景交融、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深切动人,把依依不舍之情描述得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表现了亲人的手足之情,又表现了自己思乡念亲的真挚感情。
阅读《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
读《唐诗》有感 篇9
认识这本书之前,我最先认识的还是那个口吐狂言、语出惊人的“老头”:“要是我种的这个鬼田,我绝不写诗!”顶着一头短簇簇、硬刷刷的银白头发,讲起古诗词来总是双目炯炯满脸堆笑。
他就是“国民教授”——戴建业。戴老今年已经67岁了,但以一嘴不那么标准的湖北麻城普通话,辛辣风趣,狂放潇洒,视角独特的古诗词解说风格,在唐诗中赋予了人性格的色彩生活的色彩,经历的色彩,让诗歌更有温度。跟着戴老师学习,多多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以及内在思考的智慧,再现那段鼎盛时期的恢弘壮阔。
因为一直对诗词颇为爱好,兴趣也浓,于是乎戴老师的“高能诗词课”看的很有味道,看的时候共鸣感也很强。但是以前多是胡乱读看,不得法。而戴老师讲的这本高能唐诗课,不但讲的深入浅出,而且代入感极强。因为那些古代的大诗人词人,在他这里都化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不是一个符号,古人的忧戚喜乐与我们差别不大,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从故纸堆中鲜活立体地走了出来,然而这并不是将诗人们拉下神坛,穿行在戴老的文字中,虽是用眼睛看,但却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站在那个诗人的身边,一会和他一起边塞打仗一会一起喝酒一会登高远望,无形之中增加了语文的感受力和阅读量,对灿烂的大唐诗歌文化又多了几分理解和热爱,意犹未尽。
而诗词相关的历史、文法、趣事以及旁征博引,那更是信手拈来,内容系统而又深入浅出,为我脑海中铺陈出了唐诗的框架却并没有对哪一个诗人定性,我们喜欢杜甫的悲悯,也爱他的浪漫疏狂。风韵、风骨、豁达、禅趣……已经在戴教授的慷慨激昂之中流入脑海,像品味老朋友的'趣事,由他转述给我们他的老朋友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更接近这些古代的大家。我相信,古代的诗人是真的如戴老师口中一样有才华又有趣,甚至过之而不及。在我心里,传承并非捧起古人的碎片,将先哲锁入神坛,这般看似更崇贤,实则少了温度予经典。或许当我们把先贤至圣当做朋友时,我们就找到了知识和思想的意义之一。
读书时背诗积累的痛苦,此时都变成了享受,咀嚼着不一样的滋味,不时窃喜:幸好这句诗,我曾经背过,不然都没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和蕴含其中的华夏大地千姿百态的人文历史。这个“淘气的老头”给咱们讲唐诗里,我看到了在我们最憋屈的那百年里,喝的酒里有不甘与无奈,有落魄与孤勇,却都没有李白那碗酒里真真正正的豪气,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气,那种有底气的、洒脱的精神,更从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当代的人民精神面貌,一个朝代的气度和瑰丽,他本人的对生命的态度和感悟也气势磅礴的展现在人面前,亦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它们流传千古之美,高能时刻以及伟大的民族活力!
终身学习,就是这样,不断的不断的发现惊喜,发现美好,让日子生活不那么难过。对这些高能诗人的个性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读罢韵味犹存,阅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跳动的是古代文人的豪情,是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不羁,是颗始终不安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碰撞,也是戴老与他们心灵间的碰撞,传之笔墨,颂于历史长河中,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浪花。戴老师幽默诙谐敢于自嘲,真是大丈夫!
读《唐诗》有感 篇10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读《唐诗》有感 篇11
《唐诗三百首》浓缩了整个唐诗的精华,也是整个唐朝社会风貌的写照。
在或哀怨、或激昂、或感伤、或悲愤、或愉悦的诗句里,向我们再现了底层农民的贫苦,为我们描述了军旅生活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还不时鸣响在我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读《唐诗》有感 篇1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可没这么厉害,整本书能背下来诗的没多少。不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心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不禁感慨:“世界上还有比古诗更好的文学艺术吗?”
蘅芜居士精心选择三百首古诗,这些古诗中有描绘自然景象的;有陈述历史史事的;有直抒诗人胸臆的;还有感叹缠绵感情的……
在书中,我读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震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丽;“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万种……
无聊之时拿出来翻一翻,更读出了诗人的感情:李商隐面对夕阳,既留恋又无限惆怅;李白饮酒饮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宋之问已近家乡,但是“情更怯”,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杜甫闻听家乡被解放,更是“喜欲狂”……每一首诗,无论诗风、格律如何,始终是道出诗人朴实的情感,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些古诗多多少少给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好处:比如今个学期语文书上的古诗,仅有一首我没见过,那么其它的也就没那么难背诵;上学期每周的积累古诗省下我上网查的工夫;前几周的手抄报以古诗为主题……
《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我一定要好好诵读、品味,陶冶自己的情操!
读《唐诗》有感 篇13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为我们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这些诗人所作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睛,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比如锄禾就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诗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呢!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呢!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发,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后还要漫漫品味这唐诗三百首。
读《唐诗》有感 篇14
时常抚摸着《唐诗三百首》的扉页,恰似细语呢喃,仿佛一位知己——只需看见他、碰着他,便心满意足了。在我的心里,每一首诗,就像一幅充满诗情意趣的画,又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更像一片飘逸的云,将我带人快乐的世界。
我的爸爸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七岁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作为生日礼物。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和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经常教我背诗。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觉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上学后,唐诗成了我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一有空,我就会翻开《唐诗三百首》读读背背,当别人忙着玩耍的时候,我徜徉在诗海之中,其乐无穷。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共读《唐诗三百首》。爸爸告诉我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或美丽,或动人,或悲壮的故事,这更引发了我读诗的兴趣,诵读过程中我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品悟到诗中有“史”,从诗中我似乎看到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历程;诗中有“情”,透过一首首诗,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深深的思友之情;诗中有“忧”,杜甫的《春望》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在诗歌的海洋里,我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畅游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领略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长江;欣赏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黄河……诵读《唐诗三百首》,深感唐诗是文学领域中的瑰宝,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英国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我不敢奢望自己会变得多聪慧,但是,我还会去品读,因为唐诗的深意是读不尽、品不完的。长大后,我要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和诗歌爱好者共同创造出中国诗歌的新高峰!这是我的梦想,我坚信,只要努力,定然能梦想成真!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随岁月淘洗而愈发光芒璀璨,但因其表现形式的时代特征,终究与现实有了一定的隔阂。小作者却痴迷地徜徉于诗海之中,流连忘返,因为她从诗中读到了故事、历史和爱恨情仇,以及喜忧笑泪,饱览了大江南北、壮丽河山。这份对唐诗的挚爱之情和传承之志,是新一代人难得的文化自觉。
读《唐诗》有感 篇15
《唐诗三百首》虽然没有童话故事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读《唐诗》有感 篇16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酒佣?不媚俗。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完美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应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