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新教育》读后感

2024/04/2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新教育》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新教育》读后感 篇1

我读了新教育之后,深深地被里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新教育》读后感 篇2

读了申屠老师的《教育的新节奏》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很受启发。申屠老师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技巧无私的奉献,一览无余、毫无遮掩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好久没有读到这种真诚的书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指挥棒。《教育的新节奏》一书中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习,不是全靠时间(勤奋)的积累完成的,还要靠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辅助才能完成。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艰苦与快乐的统一、独立与合作的统一,这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听说过生命课堂吗?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建构生命课堂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申屠老师在书中指出:教学问题普遍存在,要改变教学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用批判的眼光看教材,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活动、去体验、去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他们在教学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如果只按照教材去教书育人,肯定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所以,树立读书意识、树立批判的眼光看教材、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教师来讲尤其重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是一门艺术,有空读读申屠老师的《教育的新节奏》吧,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许多!下面是我对《教育的新节奏》中部分内容的摘抄:1、突破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突破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突破是令人惊喜的飞越。

2、一个伟大的教师,会留下很多让几代人感动的故事。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留下让自己学生难以忘怀的故事。而一个普通的教师只能留下一个教什么学科的印象。

3、不喜欢看书的教师不可能有思想,不积极实践的教师也不会有思想,只有实践没有反思的教师,到了退休的时候还是没有思想。

4、当教师不易,不仅仅教师的心很累,而且教师还会成为学生人身攻击的对象。反击不是良策,多一个心眼,多一点忍功,就会多一次教育机会,多一种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新节奏》中看到的几句名言: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的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形成。

2、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能发展就愈高。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3、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给他们忘掉,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发生作用了。

《新教育》读后感 篇3

《新爱的教育》一书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师的教学心得,阐述快乐教学的理念,对个人在教育子女和从事教学时有许多启示。

“快乐教学”一直是个人向往的教学情境。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但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所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总是斥责他的老师,即使你真的很关心他,他对你所说的要求的也会厌倦,我们常听到一些抱怨:我爱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学什么都这么慢,又不专心”,可能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在他们身上,但孩子仍然没有改变,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若在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效果会更好。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总会受到老师的宠爱,而这种宠爱又促使他们成绩更好。究竟是成绩好而受到宠爱,还是因为受到宠爱而成绩好?

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我觉得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当孩子在情绪低落时,开始或强迫他学习。也常会因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孩子的天赋太差。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

圣经上说:“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对你来说,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样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动一座山”,所以,培养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

《新教育》读后感 篇4

五月份我向我们 工作室成员推荐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由于六年级的孩子们临近升学考试,我便利用闲暇时间来拜读此书。

当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后感 篇5

提到新教育,我早在几年前已经有所了解,但那都是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自己没能真正的走进它,了解它。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二、最想做的事是成为“成功保险公司”中的一员。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成功保险公司”。

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其实我们老师每天都会上课,上完课后要求都要写教学反思,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认真真的进行反思,我想就能在常规中完成专业写作的训练,也许我们也能真正成为“保险公司”的成功人士吧。当下,我们都认为这样做非常辛苦,我认为,只要真想让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想成为“成功保险公司”的一员,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这样想:既然每天都要做,我为何不调整心态,快乐地做,积极地面对,把这枯燥无味的活,变得如同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般来做呢,尽管有时胃口不好,会有点厌食,但也只是偶尔的事,不可能长此下去,否则人人都会担心受不了,当出现这种状况时调整心态就好了。就像朱教授说的“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学会把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变自己做事的态度,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吧!这样会收到非常高的效益!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踏踏实实地把每次反思认真写好吧!

三、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

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读后感 篇6

本学期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至七章,很有感触。通过阅读知道了新教育是“新”“行”“心”“星”“信”的教育。教育是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在每一堂课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走上工作岗位将近二十年了,如今再也没有刚开始工作时的热情了,更多的是感到无奈和无力。读了新教育知道了自己首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发展自身的业务素养。通过自己的改变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能够露出发自肺腑的天真烂漫的笑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知识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不足。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我。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读书可以增加教师的自身素养与底蕴,我们学校是新教育实验基地,每天晨诵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了解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午读时与学生共读童书让我也感觉到了童年的快乐,弥补了自己童年的缺失。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为,那是盲动。”

业余时间阅读教育学专著可以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学期通过查看刘玉琴老师的博客收益颇多,知道了她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态度,学习了她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让本来默默无声的课堂如今也变得气氛活跃了。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一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堂课下来,孩子学到了什么,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今后将如何去做,只有及时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想出弥补的措施,在下次实践过程中进行运用,今后努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争取更大的提高。与新教育同行,追寻教育梦想,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新教育》读后感 篇7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 从更深的层次看, 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 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 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 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叶澜教授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文地理的教学价值,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有更丰富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学生并未对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形成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上学期听了“城市化”一节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这节课主要教学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在“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会迁移到郊区去?”“因为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较差,交通拥挤,房价太高等造成的”“还因为郊区环境好”,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强调郊区化的表现。然后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城市化”教学。

在“城市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用景观图片的方式罗列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身边的城市问题献计献策”,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少扔垃圾多种树”“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对策。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人文地理教学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植树造林”这样的答案可能在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产生更丰富的认识呢?

首先,在人文教学中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这节课的主题与城市有关,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应该以上海为案例,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开展教学,比如,对于郊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呈现近几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数据变化表,让分析上海城市化已进入哪一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出现郊区化,郊区化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于城市问题,教师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环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类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将其视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培养学生以多维视角分析问题。比如对于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迁到郊区这一问题,就涉及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设、郊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同质化时,教师要从思路上予以引导。再如,郊区化对于促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

这节课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郊区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问题有哪些,而是将这些知识融在“如何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上海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才是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对学科丰富育人价值的拓展。

《新教育》读后感 篇8

很久没有乘公交车了,今天,摩托车坏了,我又爬上了久违的5路(中医院——农工商)。由于早上起来的早,睡意还没有散去,于是,一路打起瞌睡起来。

“奶奶,坐这儿!”一阵稚嫩的声音让我清醒了过来。汽车已经开到了狮山路口。上来了一老一少,小的八九岁,扎一条马尾,虽然瘦瘦的,但两只眼睛亮亮的。老的五十来岁,背着书包,粉红的书包被有点驼的背背着,显得有点扎眼。

透过车窗的阳光格外的`灿烂,小女孩自顾自地玩起了手影游戏,一会儿是展翅高飞的小鸟,一会儿是晃动脑袋的小狗,笑脸和阳光一样灿烂。手臂上别着三条杠,白衬衫格子裙,一看就知道,那是我们海师附小的。奶奶一直背着书包,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看着孩子乐呵呵的,也是一脸的灿烂。

汽车到站了,奶奶依旧背着书包,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小辫儿一摇一晃,地上的那个影子也快乐地一摇一晃。“小姑娘,你几年级了?”看到自己学校的孩子,总有几分亲切感。“二年级。”“哦,奶奶每天送的呀!”“是啊,路远,又不放心一个人走。”奶奶接过话说。奶奶依旧背着书包,一直牵着孩子的手,送到了不能再送的地方。

路途远,奶奶跟着车送孩子,也许让人无话可说,因为现在的路上,汽车摩托车实在太多,交通安全的确很重要,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有个人接送,也许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每到星期二导护时,我留心了一下,三年级,四年级,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由爷爷、奶奶背书包的大有人在,说实话,我很想跟那些爷爷、奶奶说: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吧!

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小时候能承担自己书包的重量,长大后,才能肩挑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不应该是温室里的花朵,而应该是阳光下展翅的小鹰。让孩子在成长中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那是一种锻炼,大人又怎能替代这种锻炼?

背起书包,在阳光下快乐奔跑,这才是属于我们孩子的风景。

《新教育》读后感 篇9

躁热的暑假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同这久久还不散去的暑热一样无法平静。因为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完了朱永新先生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在我的心中点起了一把火,一把让我重新认识我所从事的工作,我所具有的教育理想的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我的人生前进的方向。首先我谈谈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新教育实验”主要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方面。

“一”就是一个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就是两个目标:即“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三”就是三大改变:即“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四”就是四重教育境界,即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生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五”就是五个基本观点,即“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就是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

“七”就是七字内涵,即“成长,并且快乐着”。

“八”就是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九”就是九大教育定律,即“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

“十”就是新教育在十大领域展开“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新教育实验”十分强调行动,而且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

“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提出多少深刻的教育理念,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是群众性、人人可以乐而为之教育实验”所有的理念、观点、追求的目标都将体现和转化为“六大行动”。借用“小苹果”的一句话:种下希望,就有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

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我觉得“新教育”不仅仅应该是“爱的教育”,还应该是“信的教育”。相信学生的内心是善良的,相信学生可以做好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都充满信心!如果,你在校园里听到有学生在叫我们老师的名字,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们是愿意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应该训斥和打骂他们,因为他们绝无恶意;课堂上,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只要他们认真,他们绝对可以自己学好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的点拨;班级管理中,让孩子们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小到班级美化,大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民主生活,都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树立公民的意识!

“言必信,行必果。”在我看来新教育还是“行动”的教育。在新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新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来源于网上拼凑几个案例,几段文章,而是来源于我们教师自身的课堂。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新教育,树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最新的案例,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每天有“晨读,午诵,暮省”的习惯,在每天的常规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步。让学生走向生活,积极开展与物理学习有关的调查活动,科创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这就是我理解的新教育,她是“爱的教育”,即“心的教育”;她更是“信的教育”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学习;她更是“行”的教育,如果说前两者是一种理念,那么最后都会落实到行动中来,这才是真正的新教育。我将会怀揣新教育的理想,践行新教育,实现新教育,做一个幸福的数学老师!

《新教育》读后感 篇10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在读到第七章“理想的教师”时,我连看了两遍,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条一条的和自己对比,反复地咀嚼着、思索着,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为自己的选择而无怨无悔,同时也感到丝丝不安。

我觉得自己与理想的教师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记得当时刚踏出大学校门时,也是带着美丽的教育梦想踏上工作岗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忙碌的生活中,自己当时的梦想好象已随着岁月飘逝。理想的教师,我自叹有愧,但掩卷沉思,收获颇丰。

在此篇中有许多的话紧紧地抓住了我,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细想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闪过一些自己认为很精彩的想法,实践中也常常会发生许多发人深思的事件,阅读和听课中也常常会有许多深受启发的例子,但往往总是想想、看看、听听而已。就像朱永新教授说的那样“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结果,“丢失”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后,还应把撰写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纳入每天的工作之中,使自己在学习、思考、实践和积累中,逐渐成长。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你看,常丽华老师,她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去做了,而且在这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而她却去做了,做的脚踏实地。最终成功了,当我听完报告时,感慨万千。常老师看上去很朴素,很普通。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做出了一件不平常的事,给我们教育者开了

一个头。当然这其中肯定包含许多别人不知道的艰辛。试想常老师之前就畏手畏脚的,那么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行动,让我们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朱教授把“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列为新教育六大行动的首项行动。他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汗颜。虽然我们也整天说阅读很重要,也让学生大量阅读,每一学期都有推荐书目,让学生买来读,但总觉得深不下去,有点流于形式。孩子也表现得有点消极,为了考试而读书,把孩子那点兴趣也打磨去了。不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路。

《新教育》读后感 篇11

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信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为所有人,为所有人”的新教育理念;我知道“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产生奇迹”的行动理论;理解“爱情会产生奇迹”等规律。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教育理念,给我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生命的全盛时期不再到来;早上很难;及时鼓励;时间不等人。我用新奇、敬佩、激动的心情品味着朱永信教授的《新教育》。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思绪万千。明代诗人于谦说得很好,读书可以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卷轴深情如故人,每一次相亲都是在清晨逝去;在无数文字的`目光面前,胸中没有俗世的思虑。新的教育让我仿佛找回了自己崇高的教育理想,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力量。内心不断涌动着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力量。我认为这可能是新教育的力量。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教育理念。指出了工作的前进方向。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激情,一首教育诗,一种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变化,六大行动(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研究范式),创建书香校园,师生写作文,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优秀的口才,建设理想的课堂,建设数字社区等理论和理念,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俗话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理念。也是新教育发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其阅读水平。一个没有读书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满是书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主张变读书为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习惯,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精神港湾。在新教育语文教学实验中,我们渗透了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成了“大教材”。所谓“小教科书”就是教科书。所谓“大教材”,是指根据课本对课外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打造书香校园、书香课堂、书香家庭,让孩子可以与黎明明共舞,早上背诗,中午读书,下午黄昏储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相关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享受阅读,让孩子的书打败电视,让孩子的书打败电脑,让孩子的书打败电子游戏。这本书有自己的金色房间。通过阅读,每个人都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素质。

第一,学习理想课堂,走新的教学道路

在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中,我仔细研究了参与性、亲和力、自由性、整合性、实践性和延展性六个维度。我深刻理解这六个度的本质,反思之前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是做得不错的,只是扩展性远远不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未来的可扩展性,从而拓宽儿童的视野,使儿童能够更全面地学习。为了打造一个理想的课堂,我以后会在每节课都全面贯彻这六个度。上课前,让孩子做好准备,在预习本上记录和积累所学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信息;然后分组交流。课堂上,老师根据孩子的预习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然后组员上台展示成绩,老师们一直引导、肯定、奖励,让大家参与、评价,实现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

第二,突出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让阅读成为愉快的阅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其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精神港湾,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创建书香校园,创建书香课堂,让孩子养成早上念经,下午听,晚上省的阅读习惯,最后通过活动促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交流经验、小故事等。通过这些渠道,孩子可以享受阅读,让儿童读物打败电视,让儿童读物打败电脑,让儿童读物打败电子游戏,让阅读变得真正的享受。

看完《新教育》,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更是老师的成长进步,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高。先说读书。

《新教育》读后感 篇12

当看到这本《新爱的教育》的书名时,我有些奇怪,我以前读过《爱的教育》,这本《新爱的教育》又写的是什么呢?我带着这个疑问打开书,一会儿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既因为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因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还因为作者郭景瑞老师那全新的视角。

一个再有两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还坚持干班主任的工作,我真的很佩服!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也有8个年头了,因为各种原因,才当了1年半的班主任,就已经饱尝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有时会因工作的繁琐而发牢骚。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郭老师的魅力在何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了郭老师,一会为刘金龙上课不听讲而叹息,一会为韩伟萍即将辍学而惋惜,又为她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高兴。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郭老师暑假去家访。可能因为当时电话不普及,郭老师为了和家长沟通,在暑假里骑着他那又破又旧的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小城。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遇到很多郭老师书中所说的事,比如,像刘金龙那样的学生在我们每个班里都有,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下面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去年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孩子——赵曼,这个孩子非常内向,成绩是全校倒数,平时连说话都不敢,老师提问她她就像没听见似的,从不回答老师问题,成为各科老师最头痛的孩子。怎样教育这样的同学呢?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培养她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从课堂提问入手。我选择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即使我知道她会沉默不语,我仍然把耳朵凑近她嘴边,并告诉全班同学,赵曼是想悄悄告诉我,她想和我说悄悄话呢。没想到,赵曼真的悄悄说出了答案,她的声音很轻很轻。我马上高兴地说:“赵曼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而且回答地非常准确。”全班同学在我的示意下给她鼓起了掌。在那之后的几天里,赵曼都是以和我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的,每次回答后我都会趁机表扬她。又一次提问赵曼,她又悄悄地说出了正确答案,我假装听不见,说:“老师昨晚洗澡不小心耳朵进水了,今天有点耳背,刚才没听清你的答案,你能大点声音再说一遍吗?孩子们,你们想听听赵曼同学的回答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就这样在我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赵曼大声地回答了问题,虽然声音还谈不上响亮,但已经能让全班的同学听见了。就这样通过我的耐心和爱心教育,我和赵曼拉近了距离,我走进了她的心灵,她开始愿意和我交流,并在我的鼓励下开始主动举手要求回答,学习也积极认真了。慢慢地她变活泼了,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今年学校让我担任四(6)班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从来不做作业,撒谎成性,对任何事都表现的满不在乎,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刚开学他就惹了几件事(把别人英语书撕了、打架、骂人等),我要找他父母,他说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了,我要他父母电话号码,他说记不住号码。恰好那天下午放学时下雨了,别的同学都有家长来接,可是他没有。当我看见这情景,马上想到我要把他送回家去,不然他肯定会被雨淋生病的,正好我也趁机对他进行家访。就这样我搂着他同打一把伞,把他送回了家。到他家后,我发现他又撒谎了,他父母都在家,爸爸每天外出跑车,妈妈在家带他一岁多的小妹妹,也就因为如此才没能来接他。我没有揭穿他的谎言,并在***妈面前说了他很多好话,说他聪明、说他劳动积极,说我比较喜欢他等等,当他进屋后,我和***妈交流了他存在的问题,商量如何互相配合改掉他的坏习惯等等。从那天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很认真,作业竟然及时上交了。我在班里大大表扬了他,并让他当了小组长,这样他表现就更好了。我一直纳闷他怎么突然就变了?一天他在和我交流时给了我答案。他认为原来的老师都讨厌他,除了批评他,就是向他的家长告状,然后他父母就狠打他一顿,所以他也讨厌那些老师,才不做他们布置的作业。他认为我关心他,喜欢他,因为我送他回家,还因为我在送他回家时搂了他,还因为我在***妈面前说喜欢他,还因为我没有在***妈面前告状,也没有说他撒谎的事,并第一次有老师在他家长面前夸奖他。正因为这些,他从那天就特别喜欢我这个老师,所以也要好好学我教的课。多简单的理由啊,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深深思考。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让孩子喜欢我们,我们必须要用爱心用耐心用细心与孩子交流相处,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叫《新爱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读后感 篇13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教育》读后感 篇14

最近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我觉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相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那么什么才是书香校园?其实我的理解是“书声琅琅,翰墨飘香。”

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在我们的学校,每天清晨,孩子们与黎明共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领略优美的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们要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校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儿童读物。暮醒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利用晚上时间自己写点东西,学生可以写读书记录卡,老师可以向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个短信,甚至写个教育小故事。这些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比较难。但我想坚持下去,那将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教室里,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阅读了吗?”“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等警句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我和孩子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同地阅读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酣畅淋漓地阅读时,我顿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确心走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下去,我们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提到师生共写随笔。包括师生一起来写班级的趣事,写学校的活动,写师生的情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就达到了共写的目的。

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到了孔子,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而成就这个年轻人的必定就是读书和写作,因为真的就是“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另外,我的学生已经写了三年日记了,我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当然,还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

书中提到了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每一天早上常老师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的,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诗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06年9月21号她写了一张便签,其中的默默数言便把爸爸妈妈们也带进了读书的世界。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时间常老师和班里的孩子共读了524本书,有人曾说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问: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的课都是全校第一,她还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师。她说过:“孩子们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带他们走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我们也要想她那样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在新教育下,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为了祖国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新教育》读后感 篇15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载体,合力打造和优化教育这一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现在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进入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新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

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这又和我们学校安排的阅读、经典诵读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每天坚持的晨诵、午读、暮省,学校的校本读物《语文主题丛书》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跳蚤书市,校园时时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学生和教师都在平时的阅读中共同成长。读着这本书,我有一种莫名的骄傲与兴奋。

新教育让我领悟了理想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超越知识",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读后感 篇16

我读了新教育之后,深深地被里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新教育》读后感 篇17

曾经读过戴晨志先生写的《新爱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经历与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题加以介绍: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这五大主题所陈述的故事中,每个故事充满着倪美英老师对学生爱的教育。除倪老师对每位个案教导给予我们不少启示外,在每一个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师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看了这本书,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做老师的,或许不是教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学生就会牢记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师在学生们最需要时,为学生们做点小小的事情,感动了学生们的心,相信了学生们的心,我想学生们会用最大的爱,来回馈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贴切的写出什么是爱的教育。

在此,摘录了书上的一些启示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点一盏灯,不是补一个洞。

爱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师生对话。教师的爱,就是好好地给予和对待。

爱的教育,并不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和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感动人心的《新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