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学勇气读后感

2024/04/2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2

特殊时期的相遇,让我对你倍加珍惜。

没和你相见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贯耳。在拜读了几位老师写得关于你的读后感,深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你该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啊!得到这么多大咖级人物和期刊的高评价。《教师》杂志如是说:我已经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的书写教育的杰作。更有期刊这样写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应该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啊!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你的电子版,赶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本。不想,一场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喜庆。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来到我的身边。等待是难熬的。等待时间越长,好奇就越强,期盼着与你早日相见。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这些波折,让我对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开翻阅。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尔默有难得的写作才能,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提出的问题范围广,层次多,耐人寻味.既与个人利害相关,也与大众福祉相连,他的谈吐义正辞严,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于真正谦逊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清晰,看清了,他们正在付出的个人代价,丧失了有勇气的心灵。当我们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指向从内心生发的材质和美德,低头的世界,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

帕尔默用深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写下了这本经典巨著。在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篇章中讲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尔在开篇中写道。上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纪律。跟老师顶撞,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在校园里生龙活虎谈天说地,可是一到上课就无精打采,一言不发。催作业成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写作业成了他主要负担。一个催着交,一个不愿学,不愿写。老师和学生成了一对自相矛盾的载体,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逾越。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疲力竭的带领孩子刷题提分数,可是在我们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后,当许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再提到这名老师,他的内心又留下的是什么呢?是老师课本堂上所教的那几段话,几句文章或写作方法吗?还是这位老师潜移默化当中对他更深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从教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最后都有留给他什么东西呢?当离开学校,离开教室,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位老师呢?帕尔默在这里告诉我们,要有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的手段。这个工作的魅力更在于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彼此熏陶,彼此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的成长。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有人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在教学中的真我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云朵呢?好的教学来自好人。这个好人说的就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一名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文中帕尔默就讲到了一位影响到他一生的导师。这位导师,他似乎违背了优质教学的所有金科玉律,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说的时间,他只沉溺迷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课几乎都是独角戏,而学生只配当听众。如此这般的满堂灌,听起来像是一场教学噩梦,但当时帕尔默却莫名其妙的着迷于这位导师的教学。因为这位老师为帕尔默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这位上课侃侃而谈的教授,使帕尔默初次认识到自己的天赋,让他发现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认同。导师上课能毫无掩饰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表现出他好学善思的品质,成为了一把打开帕尔默认识自己的钥匙。直到后来帕尔默认同自我,寻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动作为职业的支柱,坚信内心深处对做学问的呼唤。从而才有了《教学勇气》这样的经典巨著。

所以,每个老师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技巧也是多样的。但是优秀的老师能把教学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呢?更多更深的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识水平,才能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优质课堂并不是模仿而来的,优秀教师也并不是学来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就要善于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名老师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一定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科学与人文并重,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学习丰富的职业理论,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常识。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身体锻炼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长年坚持锻炼的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朗、大度,关心他人。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多积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老师,才能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学生。接受自己一个完美的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对自己的自信,也有对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许。

最后,引用第一章节的开篇诗句: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曾度过了多少岁月,

曾换过了多少场地,

我一次次的动摇,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别人的面具……

反思,

认同,

完善,

最终,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我愿找到教学中的真我,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指引每一位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3

《教学勇气》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达的语言让我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才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甚至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教学勇气——漫步于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组成: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众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中,教师的“心灵”是鲜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人们热衷于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能够能对教育现状产生立竿见影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而空泛”,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难以抑制的恐惧冒出来,甚至当我们面对每一堂新课、每一个突发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战时,恐惧都会不时来突袭我们的心灵。我们恐惧,恐惧未知的糟糕结果,恐惧一切不顺利,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深陷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为了保护自己,教师选择了和学生相隔离,用权力、身份、学识等等筑起高墙,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让教师或激动、或伤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或许伤心也越多,而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实的苦与乐。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对教学来自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阅读当中寻找教学的勇气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4

生活的繁续,总是像那梅雨的季节,绵延不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有时生活的小小收获,却让你喜上眉梢,兴奋的余味,让你品尝几日,抑制不止。在你我的教学的生涯里,这样的迷茫和喜悦,是否会在每堂课后悄悄浮上你的心头,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明天”是否还有继续教学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描述的淋漓尽致,让我如现自我的真切感受。“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自我大学毕业,满怀青春的活力,和一份近亲学生的心,踏入教室,就织起了每一个让我感受酸甜苦辣的课堂。从中,我体验过每堂课后带我的.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因为我爱学生,理解学生,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一整天所有的事情都那么的美好,因为心情是如此的舒畅。这是学生给我的最美好的喜悦,融入了我的点滴生活。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当发现他们痛苦彷徨自己的学业的时候,我却无法扭转,有着种抑郁的触动;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课堂的融合,如何能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是不断探究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战战兢兢,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有时会有那么一二次心情的低潮,害怕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不是胆怯的害怕,而是迷茫的害怕,不知该如何面对平日里这些可爱的学生,因为上节课的余波,处理的不够顺畅,让我觉得没有使他们最好的掌握知识,而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但是却也给了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掌控课堂,多给学生一份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课堂的训练中有所得,而不是匆匆一堂课,成为飘然的烟云。

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5

帕克·J·帕尔默(1912-199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演说家、工作坊指导者和活动家,独立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著作已经为他赢得了四个名誉博士学位,美国教育出版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突出成就奖,国家俱乐部精选的《公益和基督世纪》杂志中,他的评论文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出版的书包括10首诗,大约80篇文章和几本被广泛使用的书,包括《悖论的承诺》、《外行公司》、《以我们熟知的方式认知》和《积极的人生》。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教师内在的心灵,执着于“我是谁”的问题,正是少有人踏足的小径。帮助教师走进自己的内心,显露出自己的本真。

作者指出教师的自我认识是通达学科和学生的前提与途径。忽视了教师心灵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任何试图改善教学的手段都将注定是徒劳的。作者反对以“教学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自我、学科和学生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正是来自教师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就像一架织布机,使得自身与学科、学生相互编织;教学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围绕着伟大事物所进行的一场旅程,一次探险。

全书共分为七章。作者首先检视了教与学的内在景观,剖析了令教学恐惧、分离的诸多因素,尤其批判了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它导致了主客体的分离,阻断了普遍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主体性。

书中指出,教学就是无尽地相遇,从而不断充实“完整的自己”。教师要有一种神圣感:“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世上不存在优质教学的公式,用以呈现真正教学共同体的正确方法只有一条: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恰当的共同体模式能促进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从而提升和改进认知、教学和学习,真正的认知、教学、学习的共同体就像一个集市,它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求知者并非唯一的活跃分子,主体也参与对话,这个主体被作者称之为“伟大事物”。教学的真理在于“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永恒对话”。我们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自由。

优质教学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优质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为此,作者举例阐述了从微观世界出发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心灵的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要遇上合适的老师,老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相遇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同时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进行对话。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

教师走进学生不是说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身处地着想,因而获得学生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师不能够为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迎合学生,“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教师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时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说白了就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生活的完整,“我们习惯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所以我们帮助学生根本的目的不是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这顶多算是一个附加值,有或无显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

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们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们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关注,我们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维的重要性。

博尔(诺贝尔获得者、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博尔以极为恰当的话语,界定了对整体地思考世界很重要的悖论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悖论原理能够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

因此,教师保证自身完整性需要的是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知识的追求。六对有助于教学的悖论:

1、课堂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即个人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的对立统一。)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说明: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对学生个人独处的支持,总是容易把它和分神联系起来。)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感受:我有多少耐心等待学生的沉默,思考着的沉默?因为害怕沉默,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下真正思考的空间。)

每一个好教师、每一对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经历矛盾、在生活中体验到悖论,紧张就会消失。否则,有可能在这种张力中被撕裂。

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

通过前三章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才能与另人和睦相处,形成共同体。

帕尔默说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我们的教育方式经常是这样的:知识客体高高地存在于人类之上,只有经专家(教师经常扮演这一角色)的传播,未受教育的外行(比如学生)只管完全信赖专家为他们提供有疑问的原始客体的客观而纯洁的知识(即前面高高在上的知识客体)。

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是:多元化(前面论述过教师对多元化的恐惧)、多重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作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读至此,想到那些曾扬言“没有说不清的事物,只有认识不清的事物”的人的狂妄。)、创见性的论争(便于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诚实、谦卑、自由(只有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我们已经背离它太远了)。

像认识上面所陈述的伟大事物的魅力,必须先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这里和第一章所论及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意思相近。

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

营造共同体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一切皆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读到这节时,我才约略明白本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思。于是,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虽然讨厌过分离的生活,但分离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理所当然。

教学生活中也永远存在地位和权力分歧,但不要幻想等这些差异消失之后再建设共同体。那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差异促进共同体持续进行。(是啊,怎么利用呢?)

教师总会觉得课堂上只有学生依附于自己,而很少认识到自己也依附于学生。没有了学生,教师一个人不可能在主体之外围成圆圈,共同体也不复存在。

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不只课堂需要真正的共同体,教师群体也应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以提高教学本领而形成的共同体。彼此观察课堂,建立各种可以互相切磋、帮助的小型组织等都是学习提高的好办法。

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才恍惚明白“教学勇气”指的是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所过的教育生活并非是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却并没有为大家所认识,当然,不排除有人意识到,比如帕尔默,比如新教育。如果想过一种完整的不分离的生活,需要的就是教学勇气。

我们都在哪些地方把生活分离了?首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三者分离。无论是之前的教师主体说还是为了纠正它的学生主体说,都没能将构成课堂的三个重要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于是,帕尔默提出以主体(第三事物)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主体的周围,由主体联系,构成一种没有竞争但有争论、冲破局限发展潜能的认知关系。

读到这些章节时,总是不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教师激情澎湃,有时学生热火朝天,却很少反思教师和学生为什么而热情。在对目标的意识渐渐增强后,又总是会由帕尔默的“主体”联系到课堂教学目标(也许我不该这样僵化地去理解作品中的伟大思想,但总脱不了其中的干系)。多少次,因为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略表现是为了什么。

既然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认知的共同体,就不用再拘泥于诸多的评价方式,不用为了营合某些趣味或是其它原因而把自己同课堂的共同体分离。当你用讲解可以把学生引向认知的途中,就不一定非得小组合作;当你用问题吸引了学生对知识主体的关注,就不一定非得读多少遍书了;当你把教学空间开放后提高了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实效,就不一定要被“用知识占领空间”的理论所左右了。

其次,在和同事共有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也把各自分离了。于是,教室的门关闭着,心也关闭上。各自为营只会带来停滞不前,带来更多的分离。

如果我们有勇气认识到生活是一个整体,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整体中的许多悖论。当课堂乱糟糟的时候,一些新奇的看法可能就在其中诞生了;当教室里安静异常保证所谓的纪律时,教师却又要接受沉默的考验;那些书写时的不安分分子可能就是实验时的领导------是耶非耶,取决于你的认识和对其应用的能力。

勇气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于对自身的认同。这里的自身认同,不是出于任何道德或良心的要求,而是发自心底的真实声音,有你的长处,有你的不足。如果你有基于自己认同的关于教学的见解,不要屈从于那些流行的观点。

可是,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心灵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吗?

帕尔默的这本书,对于注重教学技术的课堂是一个警醒,其直面生命本身的视角揭示了全面、本真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意义。阅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反思,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教学,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这本书也必定会给那些挣扎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并深爱着教育事业的教师带来真正的勇气,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追求幸福。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6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以主体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主体中心说”呢?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7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十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每学期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要与我作对?或者对我如此冷漠?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彩虹。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8

一个人成为一名好老师,势必会与教学产生这样的联系:相遇——分离——回归 ——题记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老师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来理解我们所教的学科,认识我们所教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当我回忆我接触过的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许会像帕尔默一样,即使教了很多年书,当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时而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甚至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编织在一起时,我会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从而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不切实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过分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身心,从而才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达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9

20xx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与疫情抗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用于阅读。在这个超长寒假中,我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本著作,获益良多。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读完本书,但这本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给我很多共鸣,很多启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好书。同时也促使我思考,在类似的处境下,是什么,令我仍热爱这个职业,即使在最颓丧的时候也不曾彻底失去从事这份职业的勇气?

通过目录对全书的总览,大体理解本书讲了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帕尔默说教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养教师心灵的养料,才能找到教师继续前行的原动力。而这个就是要求教师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学的理想状态。书中讲到了六种状态关系,这六对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并不孤立而是统一于教学这个共同体中。处理好这六对关系有利于改变旧式的课堂模式。

第三、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帕尔默也提出同事之间应该形成共同体,同事之间、同行之间可以探讨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交流中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共同体还包括家校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也应该把家长加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

《教学勇气》让我跟着帕尔默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怀勇气,面对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发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0

《教学勇气》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达的语言让我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才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甚至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教学勇气——漫步于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组成: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众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中,教师的“心灵”是鲜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人们热衷于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能够能对教育现状产生立竿见影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而空泛”,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难以抑制的恐惧冒出来,甚至当我们面对每一堂新课、每一个突发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战时,恐惧都会不时来突袭我们的心灵。我们恐惧,恐惧未知的糟糕结果,恐惧一切不顺利,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深陷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为了保护自己,教师选择了和学生相隔离,用权力、身份、学识等等筑起高墙,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让教师或激动、或伤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或许伤心也越多,而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实的苦与乐。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对教学来自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阅读当中寻找教学的勇气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1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近期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的这本书,为在迷途中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很多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另外书中还阐述了当下谈论最热烈的教育话题。比如我们原来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这本上给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词,叫做:恐惧。相信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是书中的所描述的恐惧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

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2

我在读自我的局限好潜能’这一节时感触很深: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得一塌糊涂。尽管我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宿命论、自嘲的方式接收这种悖论,但在这种练习当中,我们要求把他作为认识自己的源泉来认真对待。

书的作者曾搞过一次活动:让全班同学阅读讨论《心灵的习性》。讨论当中,班级的成员们看起来都感到有趣而富真知灼见的,而且他们同意和集体主义的这种混合是对他们很好的描述。我深有感触地总结道,我们一起完成了两件事情:更深入地理解了这本书和更深入地认识了学员们的生活。我还意识到了下一步该努力探索什么:为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是个人主义者,实际上却本能地实施集体主义行为?

同行听后对作者有以下评价:

1.在计划和引导课堂两方面都具有灵活地把组织结构与意图结合起来的能力:在阐明我的目的的同时又开放地接纳各种达到目的的方式。

2.让我的学生彻底了解我分配的素材,并承诺我也会帮助他们掌握素材。

3.我有诚意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术文本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探讨策略。

4.对学生们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学术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总之,作者的实践与潜能都是很强的。所以,我认为最终总是要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独特身份却是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前的关键一步。如果身为教师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对任何人采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3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4

一个人成为一名好老师,势必会与教学产生这样的联系:相遇——分离——回归。——题记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老师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来理解我们所教的学科,认识我们所教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当我回忆我接触过的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许会像帕尔默一样,即使教了很多年书,当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时而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甚至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编织在一起时,我会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从而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不切实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过分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身心,从而才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达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5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6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7

刚刚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时,我先翻开《教学勇气》的目录,努力寻找具有亲和力的章节,最终把目光落到了第二章的“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节中,翻到那里,努力地细细品读,居然能从自认为晦涩的语言中获取同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摘录其中几节:

“当问及让老师说出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当问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时候,听到的又是一连串的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死抱着狭义的‘重要’和有用的观念不放,而无视思想领域。‘当追问这些所谓过错的因由时,听见了又一连串的常规抱怨——抱怨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和大众文化平庸之极,毒品合计究竟造成的危害,所有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学生精神和生活处于低迷状态的罪因。”

“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来自地狱的学生”即“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顿感惭愧,自己何尝不是抱怨过学生?那么自己岂不就成了那个所谓的要给健康的“病人”“治病”的“庸医”?是啊,每当和同学、同事谈起学生,没有一个人不是抱怨满腹、数落连连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做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又继续重复着、数落着、抱怨着。但是,至少从现在开始我要学着不去抱怨,毕竟好医生是要“手到病除”、“救死扶伤”的,既然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抱病在身”,那么我们惟有“会诊、治疗”,使我们的孩子慢慢康复,而抱怨只是徒劳,只会增加烦恼的砝码,那么,看开了,何必去做一个喋喋不休的“怨师”呢?

谈到“来自地狱的学生”,其实他们都有可怜之处,至少我这么认为。或者是亲情的缺失,或者是感情的扭曲等等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伤害的承担者。由此,我想到了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他的独断专行、他的飞扬跋扈、他的极端暴戾,都在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总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很惭愧,一直没有探寻摸索到,所以面对他,我觉得自己很痛,为他,为自己。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感觉是帕尔默先生带领我进行一次了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其实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这个主体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的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背后,渗透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在一个日益陷入分离的世界中重建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尊严。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就是帕尔默先生先生所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