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2024/04/26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

书籍简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费尔明娜.达撒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这五十年的跨度中,费尔明娜结婚并有了自己儿女,但丈夫乌尔比诺医生却在八十一岁时,从树上摔下来,跌断脊椎而亡。

尽管看起来如此荒唐,但从费尔明娜结婚时起,阿里萨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听到这个消息。这一天他等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平静偶有跌宕的爱

二十八岁的乌尔比诺医生认识与他共度一生的女人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波澜。但最后,他不可救药的被她那种质朴的魅力迷住了。其间虽有林奇小姐之间羞涩大胆的爱,但直到八十一岁那天他们都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他们因为世俗在一起,因为习惯变成相互依赖,也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产生了爱情。乌尔比诺给她的是一生的稳定,不是幸福。

正如他所说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信念坚守的爱

在费尔明娜结婚后,阿里萨决定为她保留童贞,等候一生。他宁愿放弃一切、宁愿死,也不愿有负于费尔明娜.达撒。二十岁时的相遇便注定一生,在这漫长的五十年等候中,爱情对于他最大的诱惑便是找到一个费尔明娜的替代品,他开始消磨打发自己孤寂的时光,结交了一个个女人,但没过多久对费尔明娜的思念又会占据他全部的空间。

为了能配得上这个女人,他开始努力工作,注意自己的外形,他要给她今后的生活幸福,他加强体魄,他知道他要等到乌尔比诺死的那天。为了所爱之人,努力改变,这也许就是爱情最美好的地方吧。

静静相伴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一生一世”的答案。

他坚持的等候,克服了儿女的阻拦,赢得她的接纳。在费尔明娜丈夫去世后,他如朋友般的心灵慰藉,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他不期待她立马的接收,只是一步步的靠近她,如一个老年忠实的陪伴者,他知道她需要什么,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不疾不徐。

面对等候一生的爱人,他不再强加干涉,只是静静陪伴身旁,这一天他终于等到了。

他用一生一世的承诺,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候诠释了他的爱情——是不分年岁的坚守。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2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他的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是青春期的情窦初开,还是不惑之年的感慨万分,亦或是耄耋之年的回首相望,这一切的一切,在作者马尔克斯笔下,演绎出了多种爱情存在的方式。

小说讲了一个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与美丽富有的女主人公费尔明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阿里萨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邂逅了费尔明娜,从此对女主人公暗生情愫,为了获取费尔明娜的芳心,他写了一封又一封情书,日积月累,慢慢的走进了费尔明娜的内心,他为女主人公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然而当费尔明娜将这种内心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和向往在父亲面前试探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换来的确是一场远行。即使当时霍乱肆虐,费尔明娜就这样与初恋告别了,等到她再次回来的时候,走进了父亲给她安排的在别人眼里看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嫁给了一个当地受人尊敬的医生乌尔比诺,阿里萨从此也消失在她的生活里。阿里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俨然成了一位蹉跎的`老人,可是在他内心深处,仍旧住着这样一个女人,一个能让他怦然心动的女人。当阿里萨得知乌尔比诺医生死亡的消息时他感到难过,但正是这样也终于有了表白的机会,不同于年轻时的热情洋溢和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以心交心,每日与费尔明娜交流谈心,一起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小说结尾,作者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们扬帆远航,在一艘轮渡上挂起了代表霍乱的黄旗,为的是没人能够再打扰他们的爱情世界,一生一世。

有人说,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无从回答。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同。如果说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是那种少女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激情四射的爱情,那么医生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的爱情则是平淡无奇、迟缓却偶有起伏。前者是感性的梦幻的,后者是理性的世俗的,作者并没有轻蔑任何一种爱情,只是对各种爱情和形式做了一种诠释,费尔明娜和医生在一辈子的相濡以沫中,坚定地走到了最后。在我看来,这种如沐春风、沁人心脾的爱情,也是一种永生永世。

作者在文中的各种具体、细微、甚至琐碎的生活情节,这种细腻的描写,无不反映出了纯粹的细节,正是这些,彰显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他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最原生态的“纯粹”。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不来点惊天动地,就不能称之为爱情,而马尔克斯却将这种感情渗透在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轰轰烈烈,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战争、瘟疫、城市的污秽恶臭以及黑暗阴森,也正是在如此的凄惨背景之下,更加衬托了阿里萨爱情的寂静无声、凄美动人。我不禁惊叹于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文笔,他用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描写塑造出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隐秘的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正如文中所说:“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把普通人眼里的生活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轻轻的翻开它,细细地品味,慢慢地体会......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3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最早是听我喜爱的主持人梁文道《开卷八分钟》中做过介绍,后来听说拍成了电影。

所以,先是看完电影,然后再找小说去看的。

凭借小说《百年孤独》夺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58岁那年携其大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度出场、再度赢得如潮的好评。

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而通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对阿里萨来说,“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在阿里萨狂热的激情席卷之下,费尔米纳也狂热起来。但由于她父亲的阻挠,二人的感情受到了重创。不过,两人没能结合的根源并不在此:它或许缘自费尔米纳热情冷却之后的一种远距离静观、或许缘自生命之本能、或许缘自人性的弱点、或许缘自世俗的诱惑……总之,作家没有对爱情河流中的礁石视而不见。费尔米纳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轻易地将阿里萨送入到爱情旋涡里达五十年之久。马尔克斯的这一笔处理,出人意料而又相当真实,干脆利落而又余味悠长。阿里萨那肝肠寸断的痛苦是让人动容的。他在期后做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够“重新赢得她的心”。

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之间又是另一类的爱情,它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相对费尔米纳与阿里萨的爱情,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

在电影里面首次听到阿里萨的爱情誓言:“费尔米纳,我为这个机会等了51年9个月零4天,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您,忠贞不渝。”感觉是不可思议的,身穿丧服的你老人的反应是那么的合乎情理,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开始明白这个为了爱情而活着的老人在过去的每一天无时无刻不在等待有机会说出这句爱的告白,甚至一度为了担心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忧心忡忡。

小说中更感人的情节是两位老人的爱情。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走到了一起。看起来两人仍不太可能结合,但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当“新忠诚号”在热带河流上昂然而行时,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费尔米纳悲愤的驳斥女儿关于“老年人谈恋爱是恶心”时,她已经夺回了年轻时候失去的恋爱的主动权。

被这个爱情的“永恒”所眩惑,恰如被小说结尾阿里萨说出的那句话所震动一样:船长迷惑地问他来来回回航行要到几时才停,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答船长,这个答案便是——“永生永世!”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4

七月份,还处在疫情期间,听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在疫情期间销售20万册,姐妹们一致表示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选择共读这本世界名著。豆瓣书评有个点赞极高的短评:不夸张地讲,这本书包含了爱所有有关爱情的全部答案。阅读这本书的好处是,让人重新开始相信情;坏处是,让人意识到,即便相信也无济于事。受这段话的影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感,这种感觉又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不敢读。作者马尔克斯称这本书是他最好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创作,于是还是满怀期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读后从写作的角度,我觉得很喜欢作品中的这几个特点:一、作者不仅仅只是叙述故事,而是在世界的大环境下展开描绘;二、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三、文笔隽永流畅,生动形象;四、语言幽默诙谐,可读性强。

全书内容其实用一句话便可概括,就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如果结合现实来看,书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人公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女主人公费尔明娜的一生让人羡慕,有一位地位及高且到死一直深爱自己的丈夫,还有一位在感情上钟爱自己一生,暮年陪着自己的执着男人。阿里萨一辈子未婚,感情上始终爱着费尔明娜,可肉体上却与600多名女性有染,让我感觉很压抑,很变态。细细想来,这是真的爱吗?好像只不过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自我满足。我觉得阿里萨绝对不是一个爱情的守护神,而是一个爱情的野心家。这本书让我稍稍有些感动的还是乌尔比诺医生对妻子的费尔明娜爱,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柴米油盐中,这或许是我的内心总是渴望一些灿烂光明的东西吧。

在作品中马尔克斯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本书如同一场饕餮盛宴,让我们品尝各式各样爱的味道,这种各式各样的爱离不开一段如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这条主线,沿途的各类风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却始终不偏离主干道:初恋、失恋、单恋,漫长的等待最终迎来了黄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肴都是为了这最后端上来的主食而准备,旨在让这所谓“一生一世”的爱恋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但是等到这主食端上来,我的胃已经被各式菜肴填满了,好像是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夹进口里细细咀嚼,只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阅读的惯性。虽然马尔克斯的烹饪技巧让我觉得能一口吞下精心制作的爱情大餐,可又觉得这道爱情大餐过于丰盛,五味俱全却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还不如淡而无味的白米粥和山间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耳清目明继而回味无穷。

总之,作品将大师的创作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水平能力有限,认识难免狭隘偏颇。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我还是崇尚一生一世只爱一人的平静生活,因为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需要引起强烈的心灵震撼,而是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当然,如若没有,就应该另当别论了,但至少我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5

全书以爱情之名,却描写了大量的现实问题,亲情与友情,爱情与面包,死亡与生存,战争与和平……更倾注了作者对世界独特的见解。

关于爱情,书中已经写尽了所有爱的方式,有医生和费尔明娜那种厮守一生平淡度日的婚姻之爱;有费尔明娜与阿里萨那种初见即心动的灵魂之爱;有阿里萨与情妇们那种放纵性欲的肉体之爱;有医生与情人那种寻求精神刺激的出轨之爱;更有阿里萨与14岁懵懂女孩的所谓不伦之爱……

很难说哪一种爱情更为高尚,只能说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遇见的情感问题,故事的结局取决于当下的选择而已。如果医生压抑了自己出轨的冲动,如果阿里萨决心斩断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如果费尔明娜一开始便选择了精神之爱,一切也未必会变得更「美好」。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任何选择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难题,无人幸免。

有人问书里谁最幸福?我认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说是求仁得仁吧。

我为阿里萨坚持了半个世纪的爱情而动容,同时觉得医生与妻子间的「稳定」婚姻很幸福。费尔明娜也是如此,她应该也认为两种爱情都是同等分量的存在,所以在丈夫死后不无感慨地说即使重新来过,她依旧选择与医生结婚,但她恐怕也依旧无法逃脱阿里萨的爱情魔咒。

作者以一种平稳的语气向我们讲述了横跨50余年的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其中也大量描写了人性的善恶,但并没有流露出对某个人,某件事抑或是某种爱情的褒贬。生而为人,我们身上都背负着善良与邪恶,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是闪闪发光的天使,邪恶的念头也无非是人性和欲望使然,有些人可以控制,但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做不到吧。

马尔克斯当然能够读懂每一种行为,光荣或者可耻,都是鲜活的人间。这便是作家的伟大之处:阅遍人间百态之后,对人类表示谅解和关怀。

有人说这本书就是为了给渣男洗白,当然不是,作者不评价只是为了展现人物饱满的形象,医术高明的医生也会出轨,扛着爱情大旗的阿里萨情妇无数,信奉宗教的修女见风使舵……任何过多的褒贬都影响我们对人物的判断。究竟什么才是对错,不用问作者,问自己就够了。

人生就是这样啊,没有什么对错,也充满了不确定,正是因为如此,生活才变得有趣。所以呢,没必要老是纠结该如何选择,也不用为某种放弃而后悔,毕竟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日子都不会更好过一点。

而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希望你忠于自己的内心,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强大,哪怕是充满荆棘,也永远不能如藤条一般攀附树木,否则你可能会向上,但就再也无法向前了。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6

我们读爱情故事,念情诗,却好奇那些奇怪的句子从何而来,不是你的眼睛如天上的银河或者他们紧密的相拥直到永远这样的句子,而是她为什么要去开设那门彩绘瓷器的课程,她的课和她的爱情有半点关系么?

我一度也涂涂写写,同样为此困惑,写作这件事,本质上不是一件太过麻烦的事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是如此没有耐心。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关注在结果之上,主人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怎样了,然后结束,都不愿意多一点心思停留在蓝天白云以及那张扶手磨出底漆颜色的民国太师椅上。巴黎评论有关作家访谈的集子,读着便能体会那许多文坛巨擎在创作中的辛酸历程,不是说他们在路上的时候,不是说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的时候,而是他们拖来一张凳子,摆开架势却在打字机上寸步难行的时候。我深知其中苦痛,脑海中随时不时有关于离奇情节意图变成完整的故事,但是每当自己意欲从脑海中将他们拽离至纸面上时,却总是为开头的铺垫所击垮。描写了天气,描写了城市,主人公姨夫隔壁邻居的斑纹猫咪已经叼走了窗台上的鱼,但是主人公还没有献出那制胜的一吻,我如同一个急躁的读着,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甚至等不及自己将它写出来。

慢慢的我才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试图编造一个别人的故事,写作此时对我实则还只是一种故事的操练,然而当生活衍生到某个阶段,便会突然意识到那些平静绵长的犄角旮旯,藏着作家自己的故事,如同你头发蓬乱的那个早晨,你没有说爱我或者恨我,这个没有一封情书,没有一个悲剧,亦没有一场冒险的早晨,你那在头顶一寸处招展纠结的乱发,却招引了我所有的气息。它们各自为伍的样子,让我想起前一个夜里从你处听来的话语,“忘了吹干头发就进了被窝”,在睡眠与睡眠之间,你的句子和你的头发将时空的两头连结起来,构成了延续的故事的主体。这个故事向前回溯,穿过所有早晨与夜晚,勾起每一句道别,直到你最初出现时的样子,静静的在那里等待时间的开始。所以作家并非具有让故事自由生长的力量,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写就了,顺着记忆找到那些连结的节点,找到你一个朦胧的词语;找到你不在的清晨,案头的一盆仙人球,找到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时刻,才将其娓娓道来。我们读爱情故事,在世间的`那一千个爱情故事里,元稹写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时候,一定是从京城的烟花从中走过,手中细撵着108颗佛珠坐在堂前看着发青的石板地时发出的叹息;马尔克斯散步的时候,一定倾耳听着有人谈及某位故人与丈夫生活在另一篇屋檐下的飞短流长,直到一天其人守寡的音讯来临而在脸上露出释然而离奇神色。归有光写完一副书法抬头从窗口望出去,杂草丛间依稀几棵枇杷树的婆娑摇曳必然会从清晰变得有些模糊。潘安转过屏风之际,恍惚觉得案头的砚台上那摊墨迹仿佛是新近磨就,脑海里想起儿时父亲讲述世间有一种比目鱼,双目在侧相伴而生的故事,那时还只是有趣。一千个道听途说的爱情故事里,作家用的是别人的名字,创造一座虚构的城市,从没有在一起的恋人相聚了,开场即死去的人们幸福的生活下去,故乡的电影院永远再买同一场电影的票,即使进口处的霓虹灯已经有一半亮不起来,但你并未洞悉其中奥妙,而是当主人公抚摸着女主的后脑勺感受到一小块突起的骨头硌手却爱不释手的触感,坐在一米外就感受到前一天夜里河边秀发里青草的气息从身后飘来,或者给一件挂在衣架上破旧的衬衫穿上外套,拂去灰尘,你捧着书卷突然跌入所有这些时刻,你才真正看到这个作家生命里属于自己的时刻,你突然理解,所言非欺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7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弗洛伦蒂在年轻的时候爱上了少女费尔明娜,即使被迫分手仍矢志不渝,终于在53年后与成为寡妇的费尔明娜重新结合,实现了“一生一世”的誓言。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爱自己的隐喻。最伟大的爱情必然在你与你的自我之间发生,自我在一众旁观者的凝视中成型,来到你身边,成为离你最近的灵魂,召唤你的忠诚。换言之,《霍乱时期的爱情》讨论的是年轻无知的时候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风格能否历经考验而本色不改,答案是肯定的。

以上是我看过对这本书以及爱情最好的诠释。

记得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说,有人问我自由是什么,我不会回答这种形而上的问题。

同样对于爱情是什么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形而上的不算问题的问题。我对爱情的体悟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渐清晰,面对一些人的没谈过恋爱没资格谈爱情,或许我的感受会显得不接地气,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相去甚远,我只能在超级代沟的另一侧徒劳地手舞足蹈。一直都觉得真爱是一个对深度而不是数量和时间长短的体验。

可能因为心智成熟得早,我对爱情的轮廓在少年时候已经初见雏形,时至今日轮廓逐渐清晰,但始终坚固,我试图提炼她,却发现她是凌乱的个人记忆,还好她渐渐摆脱抽象。回头看,曾经的适度封闭自我的选择是幸运的,像我这样十分敏感的人,假如没有在年少的时候构筑起坚定的自我,大概很难在日后完成这个任务。也或许是这个原因,自我一旦成型会显得异常偏执和笃定。也正是这样,关于小说中爱情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在看理论书籍的过程中,我却很难找到一本完全认同的,因而常常戛然而止、半途而废。

为什么爱的能力的问题常常要归结为爱的对象的问题?为什么勇气的问题常常要被归结为时间的问题?为什么坚定的问题要归结为合适的问题?为什么果断的问题要归结为爱多少的问题?为什么不纯粹的问题成了爱情本身的基础和砝码?为什么展现自己的问题成了了解对方的问题?

在爱情中我一直坚信纯粹,觉得一个可悲之处在于人常常不能勇敢追求爱情却常常被爱情二字异化,了解自己有多重要,直面内心就有多重要。爱情是纯洁的,但并不是无所依附的,爱情附丽于心灵的生活。如果没有深挚的心灵生活,爱永远是徒劳。一直坚信直觉,她听起来飘渺,却不单是种感受,就像我一直认为灵感和顿悟难得却并非偶然,而是以善感为基础,或许直觉的唯一尺度就是直觉本身。

至于爱不爱情的,心灵生活必须是赤诚的。不管年芳几何,总要直面内心,有着成人之思,更要有着赤子之心,否则年龄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的增长,而不是内心情感的积淀。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8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9

它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到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0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1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他的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是青春期的情窦初开,还是不惑之年的感慨万分,亦或是耄耋之年的回首相望,这一切的一切,在作者马尔克斯笔下,演绎出了多种爱情存在的方式。

小说讲了一个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与美丽富有的女主人公费尔明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

阿里萨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邂逅了费尔明娜,从此对女主人公暗生情愫,为了获取费尔明娜的芳心,他写了一封又一封情书,日积月累,慢慢的走进了费尔明娜的内心,他为女主人公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然而当费尔明娜将这种内心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和向往在父亲面前试探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换来的确是一场远行。即使当时霍乱肆虐,费尔明娜就这样与初恋告别了,等到她再次回来的时候,走进了父亲给她安排的在别人眼里看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嫁给了一个当地受人尊敬的医生乌尔比诺,阿里萨从此也消失在她的生活里。阿里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俨然成了一位蹉跎的老人,可是在他内心深处,仍旧住着这样一个女人,一个能让他怦然心动的女人。当阿里萨得知乌尔比诺医生死亡的消息时他感到难过,但正是这样也终于有了表白的机会,不同于年轻时的热情洋溢和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以心交心,每日与费尔明娜交流谈心,一起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小说结尾,作者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们扬帆远航,在一艘轮渡上挂起了代表霍乱的黄旗,为的是没人能够再打扰他们的爱情世界,一生一世。

有人说,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无从回答。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同。如果说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是那种少女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激情四射的爱情,那么医生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的爱情则是平淡无奇、迟缓却偶有起伏。前者是感性的梦幻的,后者是理性的世俗的,作者并没有轻蔑任何一种爱情,只是对各种爱情和形式做了一种诠释,费尔明娜和医生在一辈子的相濡以沫中,坚定地走到了最后。在我看来,这种如沐春风、沁人心脾的爱情,也是一种永生永世。

作者在文中的各种具体、细微、甚至琐碎的生活情节,这种细腻的描写,无不反映出了纯粹的细节,正是这些,彰显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他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最原生态的“纯粹”。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不来点惊天动地,就不能称之为爱情,而马尔克斯却将这种感情渗透在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轰轰烈烈,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战争、瘟疫、城市的污秽恶臭以及黑暗阴森,也正是在如此的凄惨背景之下,更加衬托了阿里萨爱情的寂静无声、凄美动人。我不禁惊叹于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文笔,他用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描写塑造出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隐秘的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正如文中所说:“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把普通人眼里的生活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轻轻的翻开它,细细地品味,慢慢地体会......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2

“我一生有622个情人,但我只爱过你。”

爱情是最困难的事,因为他(她)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完全掌握的个体。爱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只是三五年,有的持续了几十载,而有的是在另一方逐渐走向尽头时才对耳边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议,我对于爱你这件事竟坚持了一辈子。”

太过深情即悲剧一桩,必须以死来句读。费尔明娜与阿里萨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竟成了彼此—生的眷恋。没有怎样的幸福能与我跟你并肩看夕阳沉沦,岁月老去相媲美。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中的费尔明娜,其实同样无法忘记那段长久而受阻的爱情。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沉迷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之中,为了逃避这份爱情带来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寻找着“黑夜里的小鸟”,并把跟这些女人的交往记录下来,“只因为缺少那一个女人,他便希望同时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尽管所有的女人加起来也代替不了费尔明娜。

你很难想象,为了心中的爱情,弗洛伦蒂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金钱或者人情,又或者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东西——只求他把那么镜子卖给自己,其目的就是因为镜子里的那片天地,他爱恋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据了两个小时之久。不仅如此,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伦蒂诺费尽心机当。上了内河航运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爱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漫长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收获了守候一生的爱情。在小说的结尾,“新忠诚号”在返航后调转船头,重新驶向黄金港,再次踏。上他们的爱情之旅,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生一世。

我想,这是那些为了所谓苦衷便闹得误会重重的恋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吧。半个世纪,一辈子,阿里萨将守候等到了尽头,将爱情酿成美酒。两个鹤发鸡皮的老者,终于于“忠诚号”上牵起了对方的手。这不存在相守恨晚,无关乎虚度了前面的时光。此时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人间的浮华和无奈,剩下的只有最简单的爱。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3

书籍简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费尔明娜.达撒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这五十年的跨度中,费尔明娜结婚并有了自己儿女,但丈夫乌尔比诺医生却在八十一岁时,从树上摔下来,跌断脊椎而亡。

尽管看起来如此荒唐,但从费尔明娜结婚时起,阿里萨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听到这个消息。这一天他等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平静偶有跌宕的爱

二十八岁的乌尔比诺医生认识与他共度一生的女人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波澜。但最后,他不可救药的被她那种质朴的魅力迷住了。其间虽有林奇小姐之间羞涩大胆的爱,但直到八十一岁那天他们都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他们因为世俗在一起,因为习惯变成相互依赖,也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产生了爱情。乌尔比诺给她的是一生的稳定,不是幸福。

正如他所说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信念坚守的爱

在费尔明娜结婚后,阿里萨决定为她保留童贞,等候一生。他宁愿放弃一切、宁愿死,也不愿有负于费尔明娜.达撒。二十岁时的相遇便注定一生,读后感.在这漫长的五十年等候中,爱情对于他最大的诱惑便是找到一个费尔明娜的替代品,他开始消磨打发自己孤寂的时光,结交了一个个女人,但没过多久对费尔明娜的思念又会占据他全部的空间。

为了能配得上这个女人,他开始努力工作,注意自己的外形,他要给她今后的生活幸福,他加强体魄,他知道他要等到乌尔比诺死的那天。为了所爱之人,努力改变,这也许就是爱情最美好的地方吧。

静静相伴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一生一世”的答案。

他坚持的等候,克服了儿女的阻拦,赢得她的接纳。在费尔明娜丈夫去世后,他如朋友般的心灵慰藉,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他不期待她立马的接收,只是一步步的靠近她,如一个老年忠实的陪伴者,他知道她需要什么,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不疾不徐。

面对等候一生的爱人,他不再强加干涉,只是静静陪伴身旁,这一天他终于等到了。

他用一生一世的承诺,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候诠释了他的爱情——是不分年岁的坚守。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4

此心系一人,一人系此生

爱:生理层面指的是人人想要与异性结合的普遍欲望;而精神层面的“爱”则把这种欲望确定起来,并锁定欲望的唯一目标,或者至少使对这一优先目标的欲望更加强烈。 ——卢梭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先生的著作。显而易见这本书的主题是“爱情”。有人评论这本书包含了关于“爱情”的全部答案。空间无论中外,时间无论古今,“爱情”这一神秘的主题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介绍《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看。我简单地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视角讲述一下这段恋情:故事是从一个少年“偶然的一瞥”开始,正是这一瞥开始这场追寻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情书在两个青年男女之间往来,他也从当初的远处窥探一点一点靠近了他的女神,正当二人约定余生的最后关头,她却和城里最优秀的贵族绅士结婚了……他一直没有结婚,他心灵上一直在等待他的女神,他曾发誓“要赢得名誉和财富以配得上她”。等了半个多世纪,转眼间当年的那个少年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者,那个婀娜少女也是古稀老妪,即便如此他还是坚定地爱着他的“花冠女神”这份跨越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冲破了一切世俗……

我能够清晰感受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的炽热的爱恋,这份炽热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愈来愈旺,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绽放出烈日般的光芒。“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在书中的结尾,衰老、疾病的笼罩让这份越过了漫长艰辛的爱情更显得珍贵和耀眼,两位老者全无对生命的恐惧,他们对爱情的坚定已经历经时间的考验,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这份情感的纯粹与真挚确实是无可比拟的。

对于“爱情”,中西方都是极为推崇的,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将爱情极尽渲染,“爱情”的神圣是共同的,但在具体的价值理念上还是会出现差异性,而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艺术性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将这些差异性体现出来。《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多细节方面是不能被中方传统道德伦理所忍受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麻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一度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产生强烈地质疑。

本来已经将要修成正果的二人,却离奇的被分开了,费尔明娜·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结婚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心上人转眼已是乌尔比诺医生身边的枕边人。费尔明娜·达萨却没有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有过丝毫解释。自己已经找到婚姻的归宿,不管是因为物质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怎么说也要给自己的恋人一个交代吧?可以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漂泊一生心却是一直系在费尔明娜·达萨。一边儿孙满堂,一边仍是孑然一身。并且显而易见她的婚姻是不幸的,餐桌上的茄子就可以说明这一切,她选择的枕边人似乎并不尊重她的喜好,而且在第一夜乌尔比诺医生就明白他其实也并不爱这位妻子,连当初求婚的原因甚至不是对她的爱慕。我们将幸福美满的婚姻视作爱情的最终阶段,所以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都是将婚姻作为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而费尔明娜·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似乎看不出什么幸福可言,可以说他们的婚姻和爱情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反观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也是存在一些问题,他将对费尔明娜·达萨的虚无缥缈的爱用所谓世俗的激情去替代,将性的释放作为对情感缺失的填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所谓忠贞的有情人的情史——五十年间有622段较长时间的恋情和无数次短暂的艳遇。如果是一篇中国的爱情小说,作者绝对是不会这样去写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会给主人公安排几段艳遇作为考验,然后在坚定地爱情信念面前抵制住了这些诱惑,从而突显爱的忠贞。但马尔克斯就毫无顾忌地写了,光书中就直接写出了四、五段情史。他游走于各种形形色色的女人中,这很难说不是对情感失败的一种报复性宣泄。而五十多年后与费尔明娜·达萨再次携手,又似乎像是对曾经爱而不得的女神的占有欲望的驱使。

对此,我开始的想法是这是中西文化价值差异所致。文学创作是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形成的过程,作者本人的主观价值必然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确实,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没有将“爱”细分成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而由于长期的保守思想对生理层面的爱——性,是没有过多的笔墨去书写的,文人墨客多颂风花雪月,对床帏之事则多有避讳;西方不同,对“性”的开放程度比我们高,将“爱情”从内心的波澜可以一直书写到床帏,丝毫没有保留的展示情与爱。文学作品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评判过去的价值,同理不能用东方的儒家伦理道德去看待西方的浪漫热情。

这种解释似乎比较合理,即便如此还是很难解释费尔明娜·达萨为什么突然嫁给了医生。“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这句费尔明娜的心里话似乎可以解释。爱情前面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单纯的浪漫理想式的爱情,而是现实而复杂的爱情。面对生活,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都有可能去左右这个风雨飘摇的爱情小舟。现实中的人也是复杂的,有着或多或少的优点,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

复杂性在书中是方方面面的展现,令人羡慕的婚姻,不过是场面上的表演;忠贞的情人,却是一个浪子;完美的绅士,也有自己的不堪……这些都可以用复杂性去解释。社会的现实原本就是复杂的,人更是如此。常言道,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书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有了或多或少的劣性反而使之更加饱满而鲜活。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爱情,冲过了时间、坚守住对“花冠女神”的真情。风雨飘摇的爱情孤舟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后又重新出现在海面……爱情,或许就是心中的坚守!如果可以,希望我的爱情也可以从那“偶然的一瞥”开始,直至化为尘埃。此心系一人,一人系此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5

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终身未娶,他总是“逐林而居”,这个“林”是林徽因女士。即使在林女士已经去世,她的先生梁思成又娶了第二任太太的事实面前,他也没有改变对林女士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或者能给他一个公平的开始。

初见时不受掌控的心动,后来的执着也许只是因为求之而不得,最后是为习惯和顺从。有什么样的幸福比得上和着岁月一起见证你逐渐老去的容颜,在你不知晓的幽深角落安静地驻足,倾听时光哗哗流逝的声音,我们共有的记忆终于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我等了你51年4个月08天。”花白头发,弓腰驼背的Florentino站在阳光明媚的客厅里,颤巍巍地开口,我的泪一下就涌了出来。和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男人,心思细腻而敏感,51年前宿命的一眼是他一生苦痛的开始。Fermine,一个有着亚麻色长发的迷人少女,从此在他的心中扎下根,长出叶,生出刺,开出花,如此娇艳,也带来无比清晰的伤痕。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美丽的Fermine总是这样说。某一日在人声鼎沸的集市,蓦然回首再见到年少时疯狂爱慕的面孔,她突然失去了所有感觉。“就是这一刻,我觉得我不再爱你了。”她决然离去,剩下呆立当场的Florentino,仿佛从天堂直落地狱。这种流逝,连神也不能挽回的流逝,让那些心心念念以为永远的承诺可笑得像个谎言。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不爱一个人同样也不需要理由。

那只是漫长一生的开始。她结婚、怀孕、生子、儿女成群,都是和另一个男人完成的。她的微笑,她的哭泣,她的恼怒,她的娇嗔全部为另一个男人绽放,与己毫无干系。最快乐的事,就是借着镇上公众活动带起拥挤人群的掩饰,远远地、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娇美的容颜。最多最多,在擦身而过的时候,脱下礼帽轻轻说一句:晚上好,Urbino太太。于半个世纪的守望里,唯一有勇气说出的话。

“我会等她,等到她的丈夫去世。”

“可是你们都还年轻。”

“没关系,我会等下去。”

“我不怕死,我只怕自己变老,她的丈夫看起来越来越年轻,而我的样子却越来越憔悴了。”

“Fermine,我等这一天等了51年4个月08天。”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

“对我来说,它是真实的。”

他们终于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得以再次携手倾谈。然而,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两个老人,干枯消瘦,垂老熠熠,相携走向花园的那张长椅。长椅上,50年前他刻下的“Fermine”还清晰如昨。物是人未非,上天垂怜,我们都还活着。

她恐怕早已忘了当初拒绝他的理由,在婚姻层出不穷的烦恼中偶尔探出头呼吸。她也会设想另一种可能:假如我那时嫁给了他……但一切竟是设想,浮光掠影般跳跃着,须臾消失不见。她也终未想到53年后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在黄黑相间的霍乱旗帜下,孤独漂于长河的邮船上,笨拙僵硬地在对方枯朽的身体上喘息。

“那究竟是什么呢?爱情……哦,爱情,爱情是最困难的事……”Fermine如是说。

“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Florantino如是说,他早在53年7个月11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篇16

“是毫无疑问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

开篇短短一句话,就为这半世纪的绝恋埋下了伏笔。初读已觉惊艳,再阅更觉回味悠长。那种被爱情击倒而自杀的人们用氰化金自杀后遗留的气味,像苦扁桃味一般刺鼻,细细回味起来却包裹着丝丝甜味儿,这像极了爱情,尤其是不幸的爱情。全书漫长时间的轻轻诉说,平淡却引发无穷的共振。

“穷光蛋爱上了公主,公主却嫁给了王子,穷光蛋求而不得,黯然神伤。”这是很多爱情故事的套路。可马尔克斯却让这个穷光蛋从公主嫁人的那天起拼尽全力奋斗,只为能让他的所有配上她的节奏,最后成为王子。后来他身边,一个个女人走过,可是他内心仍在为公主守候。五十一年后王子的那场葬礼,肃穆而庄重,公主没有眼泪却满脸哀愁;人群中,他却全身颤动,热泪潸然。这眼泪,不是像他自认为的那样,自半夜一直强忍着的眼泪,而且从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起就强咽的眼泪。

霍乱时期的那场爱恋,如朝露般璀璨却短暂,它真的像极了霍乱,不知所起,却疯狂蔓延,无法治愈。五十几年来,阿里萨带着对费尔米娜无穷无尽的思念,经历了无数次逢场作戏的爱恋,参透了各式各样的爱情,这也是能引起很多读者共鸣的原因之一。可是我曾经一度怀疑,他在大半生中经历了肤浅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卑劣的、隐秘不伦的多场情爱纠葛,这究竟是为了排解思念费尔米娜痛苦,还是打着爱她的幌子自我安慰,事实上却是为了寻欢作乐呢?如果真的是为了排解对费尔米娜爱而不得的痛苦,那这种爱情到底有没有变质呢?可我也相信,最后在那远离尘嚣、驶向永恒的巨轮上,阿里萨说出那句五十几年前就准备好的台词“永生永世”时,他是绝对炽热真诚的。

其实换个角度,费尔米娜未必不是一直爱着阿里萨的。只是这种爱藏的更深,深沉到她自己都察觉不到。它被深埋在费尔米娜和乌尔比诺医生世俗而无比圣洁的婚姻生活之下。他们有初见的美好,有新婚的甜蜜,有婚后的背叛,也有过争吵和误会,不过乌尔比诺医生的理性和呵护解救了费尔米娜,维护了他们的婚姻。在他那句“稳定比幸福更重要”的箴言引领下,他们的生活不失为舒适安定,甚至也可以说幸福快乐。可是这种模式下,我觉得与其说他们是因为爱情而缔结婚姻,不是说是为了生活而需要有爱情。记得最后在轮船上费尔米娜回忆起丈夫时说:"“真是无法相信,经历了那么多的吵闹与厌烦,这许多年竟还能感到幸福,见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爱情。”是啊,也许稳定、和谐与幸福等因素一想加,几乎等于爱情,可它终究不是。几十年的岁月里,当费尔米娜站在窗台回忆从前,看到满目凄凉的小公园,嗅见栀子花散发的潮湿饿香气,想起在杏树下面的笑靥,她会不会遗憾这一生再也等不到花冠的爱恋?

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是阿里萨长达半世纪的痴痴追寻,是费尔米娜深藏内心的未熄灭的火种,还是乌尔比诺医生长久的陪伴?我无法描绘出爱情真正的样子,但是似乎没有人规定过爱情必须是纯洁无暇的。阿里萨的爱情,疯狂,扭曲,混乱,无法为常人所理解,可是却能够穿越这五十几年的岁月,走过各色风流韵事,情爱纠缠。即使他已经苍老,然而那热情却依旧涌动如豆蔻,真诚而动人。

多年以后,阿里萨手持鲜花,期待日落黄昏时,费尔米娜的心还能再次为她绽放,在荒野里燃烧如昼。他们在黑暗中相拥,他们在长河里共游,这条爱情的航船定能长行到永久。通过这场近乎史诗般的爱情,马尔克斯似乎在告诉我们,只要爱得够深,坚持得够久,最后我们都能牵起梦中人的手,像阿里萨一样,说出深藏心底多年的倾慕与思念。

霍乱席卷的时代,人们一旦感染上,就无可幸免,无可救药,越接近死亡,它的威力就越大。爱情亦是如此,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阿里萨苦等了一个霍乱时代,终于等来了一个与费尔米纳重逢的机会,等来了从五十几年前蔓延至今的那场爱情的美丽结局。

爱情像霍乱,可不同的是,霍乱会随着生命死去,可爱情不会。它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生命,超越一切概念,无论何时何地,爱情永远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