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2024/04/2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扶霞从初到成都,什么都不敢吃,到最后连一个菜虫也不放过,从而可以看出,她被中华文化同化得相当彻底,很多普通中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有时被一句入乡随俗,尝一尝,试一试给彻底蒙骗了,不吃,不可能的,没有不被美食俘虏的,可见,美食,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嘛,而现在,她还沉浸在中国美食当中不能自抜,的确,中国菜特好吃,特别是川菜,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2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鱼翅与花椒》,像极了一盘花生米,简单,平常,越嚼越香。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3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4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5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6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7

今天把元元《鱼翅与花椒》的读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一本美食的书,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吃货的元元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好不好吃”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手动捂脸]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看完了全书,令人倾佩。

除开美食,元元还关注到了书中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别给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启发。

在寻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还没有吃到的东西,比如不辣的重庆火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元元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元元,可以读一读她写的读后感,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对火锅还是对元元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8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9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0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扶霞从初到成都,什么都不敢吃,到最后连一个菜虫也不放过,从而可以看出,她被中华文化同化得相当彻底,很多普通中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有时被一句入乡随俗,尝一尝,试一试给彻底蒙骗了,不吃,不可能的,没有不被美食俘虏的,可见,美食,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嘛,而现在,她还沉浸在中国美食当中不能自抜,的确,中国菜特好吃,特别是川菜,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1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2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3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4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5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篇16

《鱼翅与花椒》是外国人写的在中国关于“吃”的见闻,有很多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几个有意思的点,在汉语里面,“动物”是表示“会动的物体”,而英文里面“animal”却是从拉丁文“生灵”衍生来的,所以可见两种文化对待动物的观念上的巨大区别了。

还有个点,作者说到广东的“点心”,他说这个词很难直接翻译成英文,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触动人心“的意思,哇,我们可能从来都不会想到它字面上是这个意思。

另外关于味精,关于转基因,作者发现中国的人们往往有着更开放的态度,他猜想这可能是由于人们正是借助科学技术刚刚从饥饿中走出来,所以对科学技术有着比西方更强烈的好感。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翻译者翻译的也好。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