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
李娟的文字真的很棒,朴实无华,没有生僻字,寥寥几笔就把她在城里和乡下的两种生活描写得妙趣横生。那些生活的艰辛和温暖,不着痕迹地跃然纸上。
虽然福建那些繁茂的丘陵和阿勒泰的茫茫草原(也有原始森林)大相径庭,但我的很多童年经历和李娟极为相似,所以短短数篇已经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逐一浮现,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
譬如开篇《我所能带给你的事物》提到从乌鲁木齐带了两只兔子回家,卖家说这两只兔子是袖珍兔,吃得少,也永远长不大,没想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兔子就蹭蹭地长到了好几公斤。想到这有趣的画面,在咖啡馆差点就笑出声来了,同时也想到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家一直养鸡养鸭,鸡还好,满山跑,左边抓抓,右边刨刨,能吃到不少虫子,补充了蛋白质。当然也吃野草,荤素搭配身体好,鸡蛋产量还挺高。天一黑它们还会自己跑到鸡圈睡觉,就差给自己关门了。我们除了要防着天空偶尔盘旋的老鹰,还有间或出没的老鼠狼和狐狸以外,基本就不用怎么操心。
鸭子就不一样了,每天一打开鸭圈,就会兴奋地扑打着翅膀奔跑到水缸下方的小水洼里洗漱,接着就浩浩荡荡地往我家(我家在半山腰,山脚就是绵延的稻田)下方的水稻田奔去,天黑也乐不思蜀,唤是唤不回来的。那时最怕的就是母亲让我去赶鸭子回家。那么一整片绵延的稻田,要定位它们真不是易事,特别是当水稻繁茂的时候,鸭子已隐没得毫无踪影了。只能一路呼喊,边仔细看水稻的晃动,边结合它们欢快的嘎嘎声来定位,然后用长长的竹杆扫动水稻的末梢,把它们赶到田埂上,一只连着一只摇摇摆摆排着队回家。万一领头的鸭子忽然受了惊吓,扑通地滑落到稻田里,整个鸭子军团就会尽数跟着落水,瞬间消失在稻田中。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耐着性子把它们引回田埂。常常天还亮着出门,等把它们带回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等到水稻开始抽穗,麻烦事就来了,鸭子最爱啄食这时候的稻穗。父亲需要在稻田边缘用竹子扎实地围上篱笆,否则鸭子会把稻穗蹂躏地体无完肤,自然影响收成。只有等稻子收割完以后,才能让鸭子重新下水。失去了稻田的鸭子是忧郁的,每天只能在小水洼里扑腾。不能下水田的这段时间它们变得很烦躁,有时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某些位置的竹篱笆冲入稻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一些破坏。虽然稻田的主人就是本村乡亲,还是很不好意思的。
某天来了一个挑着一担鸭子的人,说这些鸭子是新品种,虽然是鸭子,却长着鸡脚,叫做“鸡脚鸭”,不需要下水,长得很快。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可是解决用户痛点的新产品,父母很开心,买了一批,价格比一般的鸭子高不少。养着养着,呃,这些鸭子和平常的鸭子并没有区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些鸭子在小的时候被剪去了蹼…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想必会被这本书唤起许多回忆;城里长大的读者,或许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吧。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2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说,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认为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虽然人生苦短,但是这样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热爱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心灵的眼睛。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患病而失聪、失明。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识字,学会了说话,并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利用自己所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报告。她建立了慈善机构,帮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士。她的`爱心行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她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她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为贫穷的人做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活着。
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热爱故土的真实写照,是用她在新疆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编写了这本书。李娟从小在新疆长大,那时候的新疆非常落后,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公路,出去乘车不方便,用的电话也只有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不但贵,而且语音效果差,一到阴雨刮风天就卡壳。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下雨时闹旱灾,雨下得多时就闹洪灾。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时闹雪灾,还时常闹蝗灾。可尽管这样,李娟仍然选择生活在这儿,主要是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活,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内心宁静,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你既想真正热爱生活,就得参悟出这生活的滋味。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3
到不了的,都叫远方,没有去过阿勒泰,没有去过新疆,带着对北疆的兴趣,那里一年四季,那里牧人们的生活方式,读了《我的阿勒泰》。一个混住于哈萨克牧民中间,家里开杂货铺兼裁缝铺的汉族姑娘,售货生意随牧民活动而迁徙,叙述她的生活,没有卖弄风土人情,用她本真的天性和真诚,带给我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一起颠簸起伏在风沙肆虐中穿过人烟稀少的戈壁滩,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这里有个咧着嘴笑,被风沙刮黑了的两颗门牙,好像缺掉的牙齿
通往滴水泉的路,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中途路过的滴水泉,一对年轻情侣如同避世般开了饭店,这对于行走在荒漠的来说是天堂,一年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滴水泉喧腾无比,人们挤进窄窄的帐篷,黑压压一屋子人。然而不久,滴水泉就恢复往日的沉寂。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
几乎秋天的每个晚上,夜夜都有爱情,电子琴和手风琴的旋律彻夜飘荡,盛大的乡村舞会,宴席(拖依)上浓郁的肉香葡萄干儿、杏干儿奶酪条、包尔沙克堆满了长条桌。院落里熊熊的篝火,翻飞的衣裙,夹杂着欢声笑语。人们跳起了黑走马。简单带过的爱情,出于年轻爱上了麦西拉,我想我是真的爱着麦西拉,我能够确信这样的爱情,我的确在思念着他
零下42度的寒冷,穿着厚厚的棉皮鞋,也跟光脚走在冰上一样,冻疼的眼珠子,闭上眼靠短暂的一个个瞬间辨别道路。 趴在冰上流下的泪,这泪水一滴滴落下,瞬间冻结在冰面上。
这本散文集收录的阿勒泰,无垠戈壁、无边草原、成群的.牛羊、森林、毡房、高远的天空、千变万化的云……过年放烟花,和一大群人泡澡堂,外婆吐舌头,和村里的小孩嬉闹,幕天席地的在大草原睡觉,和母亲去森林里采木耳,到她家裁缝店里做衣服的男男女女,那些在她家小商店里买东西的乡村孩子、库尔图的酒鬼…
有些人,存在本身就象奇迹。
有些人,让我觉得,他们身上的所体现的那种生命的光辉,跟身份、学识、气质、年龄,甚至智慧,几乎一丁点都没关系。即使更多或者更少都不能增添或者损害他们的光芒。任何所谓的经验在他们那里毫无用武之地,好象世间无处不在的生存规则都突然失去了效力。如果有什么是和那光亮有关,那就只和心灵和情趣而已。
最安静和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远方的苟且,大不了,冲生活吐吐舌头。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4
阳光透过窗,照射在桌子上,一切静谧又安详,最好的能在这时看一本书,来一场仿佛早已准备的美丽邂逅。
夏天,我来到了新疆阿勒泰,这边风景不似内地的单色,就连天空都有四五种颜色。这边有许多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但都和谐共处,在路上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遇到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这本书描绘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故事。李娟不是一位专业的作家,只是一名杂货铺的女孩,但写出的文章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引诱人看下去。她笔下鲜活的文字,透露出朴实与爽朗。
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诉说了自然的危险与人心险恶,使人了解到了人性与性情,如何相处的方法。还有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一些民族的特色。
著名主持人柴静点评到:“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的文字。”
是啊,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鲜活的文字!仿佛像一股清香动心恍悟。
李娟写的诗,虽然感觉通俗易懂但又代入了许多许多。
“有一块苹果永远噎在喉咙,”
“有一个人一生都想要吐出它。”
“谁都知道苹果红的那面有毒,”
“却不知青的那面难吃。”
这本书不值得错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5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6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7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我的阿勒泰》的书,它带给了我一个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8
我的阿勒泰,初见这个书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满的神秘,陌生的地域,辽阔的天空,纯净的蓝天,淳朴的人民,想象中的纯美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这本书,它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我的阿勒泰》是一位罕见文学才女——李娟写的,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大段童年。在作者的少女时期,她跟着家人辗转在阿尔泰的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生活那几年发生的点滴故事。清新、明快,质地纯粹的语言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给人一种异域风情。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个满脸笑意的女孩站在那一望无际的荒漠中,望着远方,望着那远方的城市。可是她从来没想过离开,离开这热情的角落,离开那朝夕相处的`哈萨克乡亲们。
书中外婆的那只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只猫是外婆在贫穷年岁里唯一的相伴,它伴随外婆走过了黯淡无光的岁月。然而嗜酒好赌的外公总是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挥舞着拳头从外婆那誓死保护的怀抱里抢过那只猫,然后毫不怜惜的塞进满是污秽的袋子里转卖他人。也许是通了人性,在被卖了两次之后,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穿过五十多里的夏牧场后回到了外婆的怀抱中。最后一次,那只猫被外公卖掉了,只是这一次,它再也没回来了。外婆依然是天天把喂猫的石钵注满了清水,等它回家。只是,这一次,却再也没等到。这只猫让我感受到了无能为力的伤痛,有些你拼命想要挽留的东西却始终不能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读李娟,常常想起台湾的三毛,她们都以流浪的姿态用女性的视角和情感书写自然和生存,柔情浪漫,细腻灵动,美丽忧伤。不同的是三毛作为一个旅行者,在亦聚亦离的颠簸中抒写更多的是他人的艰辛和蒙蔽,让人感觉更多的也是浪漫和深情,自由和唯美。而李娟作为一个为生计奔忙的小裁缝,记录的是她和家人实实在在的艰难生活,不仅有对大自然神奇浪漫的幻想、对动物们秩趣善良的爱怜、对人情亲情朴实顺遂的情感,还有毫无做作毫无矫情的文字背后充满的弥漫人身心的悲伤和感动。
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她与自然融合汇聚于生命而具有的天才般的心灵感觉。在《森林》一文中她写到:“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巨大的孤独从我们脸膀无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它的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这样迷幻和深邃的思维潜游于李娟的文字中,使我的阅读获得了一种迷恋的快 感,它像灯火一样会闪亮我不断沉落颓废的精神,使我在现实与虚妄中的挣扎拥有了一种精神的品质.
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她们的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骑摩托车去县城比坐班车方便又省钱。但叔叔没有办执照不敢上公路,于是,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李娟走在离县城200多公里的沙漠荒滩上,一路艰辛一路痛苦的遭罪经历在李娟的笔下生动而鲜活,仿佛这就是她本来的生活。正如同她所写的那样:“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李娟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将辽远的阿勒泰描绘的美不胜收,原来苍凉和辽阔同样让人惊讶于与沉迷。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9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0
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冰雪美景还有一本属于它自己的书——《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个被规则缠绕的地方中浇灌出了属于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虽然她用微暖的笔触只是描绘了一个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这却引起了人们不需要共通的语言的共鸣。
在她的笔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无名野草也会拥有人的视觉与感受。她通过它来叙述了一个茫茫天地间被藏起来的“角落”,一群寂寞却温暖的人,一个在慢慢同融于自然的自己。而他们正在生根,发芽,就如春雨般逐渐的'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丝丝暖意,孕育出一个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个个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场、牛羊、河岸和阳光中,它游荡在宴席、舞会和村民的笑声中。它无处不在。
“它”就是“温暖”。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1
去年陪儿子上课,老师推荐孩子们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这位老师说,你们会喜爱她的说话方式。她用了“说话”两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写作。我便明白这是个温暖系的散文写手。
一向没去翻看这本书,直到最近看了好几本外国小说散文,觉得那个译本,哪怕是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本,读起来依然让我觉得不够优美动人。总觉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或者说译本的文字让我觉得是眼前弥漫着淡淡的雾,虽能看清你的脸,却无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韵。亦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语序语感的不一样,让我觉得译本的语言不够行云流水,不够明亮透彻,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点纯本土人士写的文章。于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书里你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你能够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名校中文系毕业,没有太多的卖弄文学,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问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酸腐之气,也看不到冯友兰式的用词造句,当然也没梁文道的评论多方位,更没有张爱玲式的文学功底。你仿佛就是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生活记录,她的情绪变幻。但是如果说你纯粹是在看一个人的博客日记,那么又觉得不仅仅仅是如此这般,你会被带进她描述的世界里,你会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风暴,你会跟着她的思绪想象着她的生活,你会很想去看看那片离我好遥远的城市到底是怎样风情。
她写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带进她的生活。我会深深记得那个叫做阿勒泰的城市。并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个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写的大多都是她对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那年她养鸡,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以及她描述的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搞笑的哈萨克的小人物,这些都十分的吸引人并且朴实。她的故事十分朴实,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倒油的皮卡车主不见得有多富裕,那辆车极其年代久远且破烂,但是他们善心好心。我反复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个肯定我不如上海这般礼貌的城市,那里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温暖的。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词,正能量。是,让我的内心深深被温暖被感动。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礼貌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礼貌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必须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礼貌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如果不是透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理解。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正因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正因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搞笑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李娟让我感受到有种作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写作潜质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的潜质。正如我之后无意之间看到王安忆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刻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干净纯粹质朴的文字,越发显得世界是那般完美。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2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3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4
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冰雪美景还有一本属于它自己的书——《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个被规则缠绕的地方中浇灌出了属于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虽然她用微暖的笔触只是描绘了一个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这却引起了人们不需要共通的语言的共鸣。
在她的笔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无名野草也会拥有人的视觉与感受。她通过它来叙述了一个茫茫天地间被藏起来的“角落”,一群寂寞却温暖的人,一个在慢慢同融于自然的自己。而他们正在生根,发芽,就如春雨般逐渐的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丝丝暖意,孕育出一个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个个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场、牛羊、河岸和阳光中,它游荡在宴席、舞会和村民的笑声中。它无处不在。
“它”就是“温暖”。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种“温暖”到底是什么?
“温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在散文里新疆这片土地散发出沉静安然的美,既有大西北的广袤粗野又有细腻缱绻的乡愁滋味。大自然以它缕缕的芳香氤氲出了狂野的戈壁与缄默的草原,它用它的全部来陪伴着人类一生的日升日落。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最温暖的眷顾吗?
“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李娟很懂得如何把单调的生活写得趣味无比。在她居住的村落中都是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人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会有荒诞的思想,一样会有匪夷所思的举动,一样存在着善意与恶念。但是在文中她却是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用转换视角来解读他人眼中的生活,用最真实的文笔透过表面看到人心灵处的美好,从而集聚出人与人之间最平凡却又难以让人难以忽视的温情。这不禁让人感叹,人存活于世界上不是只有寂寞与孤独,还有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能够让人笑中带泪,心生温暖。
“温暖”是李娟对于阿勒泰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意。她笔下的生灵,无论是刚出生不久的雏鸟还是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无论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具有他们自身的光彩。她把他们身上的亮点糅合了自己的情感排布在夜空,连成了一条漂浮在阿勒泰大地上空的星河。待我们细细地聆听,都能听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星星都有着它们的心跳。
听到了吗?这就是阿勒泰!
我止不住的好奇着李娟是如何写出这般具有影响力的文章的?她是本着怎样的心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她是如何跳跃空间把阿勒泰的魅力撒在各地?她又是如何在这个被规则和冰冷包裹的城市中用文字为其注入温暖?
它是大自然的阿勒泰,它是温暖的阿勒泰,它更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
在她的《自序》中有那么一句话:多么好啊,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5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