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2024/04/2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教育的力量》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

不经意间,时光的脚步步履匆匆,它伴随着我一路走来,转眼间使我从一名教育行业的新兵,步入有所业绩的“老”教师的行列,也使我悄然走进教育工作的高原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幸成为中山区名师培养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专家对话,向更多优秀的同行学习。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与书为友,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重新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近日我拜读了北师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部书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是这部教育随笔集的主线和灵魂。作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笔不仅充满理性的睿智,而且还弥漫着儒雅、温馨的浪漫。我留恋往返在其中的字里行间,一次次回味蕴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发我对教育产生了许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

肖川教授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社会也都试图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良好的教育”的意义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简单地说,“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拥有力量,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并能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希望成为“良好的教育”的实践者。

二、是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

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将它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就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应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我认为,要实施“良好的教育”,从主观上要创造很多条件,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那么“良好的教育”恐怕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肖川教授给我作了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都应是在“社会的价值引导”通过“个体的自主建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灌输给他的。这就是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有个性发展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育只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说:“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读书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动再多一些,那么自己实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2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3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4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范_文_先_生_网)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5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6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7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8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9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0

《教育的力量》一书由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国内教育名家及很多优秀教师联袂编写,全书共分四编,从李镇西、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的名家讲坛到王晓波、戴荔、方海东等优秀教师的典型教育案例,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在名家讲坛篇,魏书生老师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的后进生问题,并非常详实地讲述了教给后进生自学语文的方法,给广大语文老师支了高招。其中最有意思的“招数”之一是教会后进生进行查字典比赛,每次比赛魏老师都准备好了一份课文生字词及易错字词单,让后进生们去查找,查出来后拿回家考一考自己的亲朋好友,考完家人再到校讲讲“考试结果”。这一系列有意思的查字典比赛,降低了知识学习的坡度,让后进生们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比赛进行地乐此不疲,后进生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攀升,这样类似的比赛可以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广而推之。

谈到如何“用心灵赢得心灵”的问题上,戴荔老师提到了平时最爱用“铁拳头”解决问题、最能“惹是生非”的学生小宇。为了转变这个“特殊”的学生,戴老师“谋划”了好久,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岗位——班级“美容师”。这个新奇的岗位职责其实就是要照顾班级的绿植并整理好班级图书角,一开始小宇并不能胜任,但在老师和班委的鼓励帮助下他逐步担负起“小花农”“图书整理员”的职责,在班级惹事的时候少了,下课浇花、整理书架,甚至还细心地把书架上贴上了好看的装饰画,这个小小的角落变得整洁美观起来,小宇的“铁拳头”也因此变成了“温柔手”。这个案例真实地再现了要让一个孩子在班里感到幸福,就要让他有所牵挂,让他有种被需要的使命感,他们才能成功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正是老师智慧的凝结,正是教育力量的体现。

这样的智慧还体现在方海东老师“一滴墨水”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班里那些“哗众取宠”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成绩不好,但在课堂上总会想出各种招来体现他们的“存在感”。比如正当我们激情澎湃的讲解某个词句时,总有某个学生来一句“文不对题”的“废话”,或是“不合时宜”的评论,或是“怪声怪调”的模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时的他反而洋洋自得起来,原本酝酿的教学情绪此时早已被一扫而光,只剩愤怒的火苗在心中暗涌,面对这样“哗众取宠”的学生,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方老师也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学生,她在费尽心力用了许多“整治”方法都无效之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语文实验”。实验仪器是一个吸满了墨汁的滴管和一个装着水的透明大玻璃杯,实验过程便是让学生感受滴管慢慢滴入水中的过程。刚开始滴入的时候,墨水慢慢没入水中,宛如一幅山水画,学生们看得惊奇不已,兴致很高;但当墨水持续滴入,山水画不见了,玻璃杯中只剩下一片浑浊,学生们也变得安静起来,不再言语。方老师趁此机会提到了班里喜欢“哗众取宠”的学生,他们上课的各种“花样”,是能引人发笑正如墨汁刚入水的“山水画”,但当大家都认同这种不良行为,整个班级都会被它影响甚至同化,直至成为一杯子浑浊不堪的水。这个实验过程简单,但效果斐然,学生们之后开始有了转变,语文课的上课氛围有了好转。

方老师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他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到他设置的情境中,并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因材施教,才让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改头换面”“从新为学”。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源头便是对学生无尽的爱。不论魏书生老师的“高招”,戴荔老师的特殊“岗位”,方海东老师的“一滴墨水”,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正因为爱学生,他们才让后进生们也有了试着摘取学习果实的方法;才让更多的“铁拳头”变成了“温柔手”;才懂得对“哗众取宠”学生适时引导,因爱而“予”;才能用足够的智慧静待花开,撑起教育路上的一片蓝天。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2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3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范_文_先_生_网)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4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它让我意识到这五方面的修炼对于教师来说的确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适度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把学习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5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16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