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人生苦难悲喜参半,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勇气,责任、爱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只有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才能够在势力范围内超越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因为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去解决它。而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遇见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家人、朋友甚至爱人能给予的都只是建议,只有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自己在没有强大起来,势力却是势单力薄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了推脱、懒惰、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这就会形成与人而愿背道而驰的性格特点。
其实问题、困境、麻烦这个东西,本质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笔成功跨越就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你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遇见问题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或者抱怨,总是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面对,敢于突破,才是最佳捷径。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做事纯凭感觉和经验,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推卸责任,不主动解决,而是止于难于对付,长此以往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精神状态也不好了。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未来数不胜数的碰壁对他而言必然会成为寻常之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勤于努力,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以一种积极、好奇的心态对面对,去接受新挑战,那么他一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以飞跃式的速度在成长,他一定在群体中也是耀眼的,因为他积极、乐观,有感染力,是个正能量爆棚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其实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战胜恐惧,克服懒惰,逐步走向积极、乐观、成熟。书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是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部分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而开始接受挑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走这条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路,越来越强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并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趣味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可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便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便,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境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进取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并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进取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可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本事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欢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我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我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本事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当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我的观点,所以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坚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异常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的书,读完本书给我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本书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书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律这部分。书中开篇就是以“人生苦难重重”最为阐述的根本,人们只有了解到这点,并接受这点,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遇到困难,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连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难的、坎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心灵就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是以相互矛盾的,随心所欲的结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记,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责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读《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奇葩”的人,明明可以活成像芸芸大众一样,却又活成了一个有点思想的独立“作家”。在滚滚红尘中不断挑战写作的极限。
人生其实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不过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人生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就能使心灵变得更健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拓展了我的思维界限,打开了自己更多的人生地图。此书的作者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先生。按照书中的逻辑,我是个不懂真爱的人。
M·斯科特·派克先生: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当我们能够有一个力量,为自己和对方的心智成熟带来不断地进步,让两个人不断地去实现亲密关系,这种努力的过程就是爱。爱不会因害怕失去就放弃去爱。爱是保持自己独立,也允许伴侣独立。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关系。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在爱情中博弈,谁都不会是赢家,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幸福。
M·斯科特·派克先生诠释了爱的真正意义和路径。我想我的人生以后多少会有些不同。因为我应该学会了怎样更好的去爱自己和他人,还有这个温柔又残酷的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着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6
第一次知道《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在读,因为朋友对此书赞赏有加,我一直很好奇这倒底是本什么样的好书呢?恰巧单位开展“品味阅读.分享经典”读书活动,书目中居然遇到了这本让我好奇的书,果断挑中了它,开启了好奇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来自美国心里医生斯科特.派克。全书主题是探讨什么叫做真正的成熟,他指出人生苦难重重,人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只有直面问题,心智才会成熟,如果选择逃避问题,心灵便会停滞不前。并道出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而自律、延迟满足则是成长过程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苦难最重要的方法。
何为自律?自律指的是自己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有困难不去解决,等着事情自动解决的呢?比如孩子学习习惯不好,父母不去想办法去改正,而寄希望于孩子某天会开窍,长大了就懂事了,就自然而然就会了;比如家庭有矛盾,不去想办法如何去沟通解决,而是“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问题存在却当看不见,等着问题自己解决;比如单位存在生产经营瓶颈,不去想办法求转变,而是等待政策,等待上级出招去解决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揍孩子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是不懂得自律和延迟满足感的父母。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寄希望吼一声就能起到培养孩子的作用,就能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他们对孩子大吼大叫还因为自身不稳定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无奈,内疚,恼火,情绪不稳定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责任与孩子割裂开来,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是孩子不听话,才会让自己发火。而有耐心的父母自律的父母则能陪着孩子一起去面对困难,面对苦难,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何为推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是提醒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或达成某个目标,就得下定决心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书中讲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案例:
一位30岁的来访者想纠正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咨询师一直找不出让这位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变得如此糟糕的原因,当咨询师问来访者是否喜欢吃蛋糕时,来访者回答说:“喜欢。”当咨询师接着问“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时,她兴奋地回答说“当然是奶油啦!”
咨询师接着又问,“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
来访者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找到了她造成现状的原因。原来这位来访者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这相当于蛋糕上最好吃的奶油,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这像那剩下的不好吃部分。
于事咨询师建议她,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作者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这位来访者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延迟满足就要学会“忍耐”,但不是指单纯地自己学会等待,或一味地压制我们的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和更大幸福感的能力。
反之,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我们现在的每一次选择决定着今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人们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就成就了我们的人生。不管你现在是什么状态,或是多么地糟糕,以后的人生走向,依然可以自己选择。因为不论什么时候,那块生活的蛋糕都在,你永远可以重新决定,是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
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存在着两股力量,潜伏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病态的自己它总是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它在坚守着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任何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而另一部分神奇的力量则是积极的,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正是这股力量在推动着我们的心智成熟。这两股力量每时每刻都在较量着,都在想控制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虽然心智成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突破自我界限,放弃落后、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就会不断地增进对世界的新认识。
假如你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获得更大的胜算,相信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认知,甚至能够启发你的智慧,推进你心智的成熟,并给予你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助你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7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8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在读《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气”为何物,也许它就是与生俱来的无知无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还会让你们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但请你们不要回避。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打开书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只有短短几个字:“人生苦难重重”。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读这种哲理性的书籍,但是这本书让我想去了解它,像每个人都需要真正走进自己内心一般。读下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不成熟且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不可以拒绝成熟。那些从没有人走的路,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很多人会因为别人而丢了自己,太多名利干扰,世事纠纷,面对现实,保持最初的澄静最为难得吧。很多时候的人们,都活在了时代的潮流里……
“是则是初心,只恐难留驻”。这本书在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方向:自律,爱以及成长。在我人生的路上,这本书给了我莫名的参考指标,想要成为优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吸取教训,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诚的热爱,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书中写道: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觉而浪费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简单说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闹钟一响,首先关掉它,然后再睡几分钟,才会磨磨蹭蹭的起床。虽然是小事,但很认真的说,我没有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在我慵懒的背后,是无尽的推迟满足感。它给了我短暂的快乐。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竟一直觉得这每天的慵懒都很快乐,慢慢便也成为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今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便决定要学会自律,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想自律不仅仅是自己负责,更是对人生的负责。书里面也把自律细分为四个部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而来的自由才最自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承担着很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责任担当的人。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实,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与爱的平衡,所以书的第二部分写出了爱。爱是原动力。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心中有爱,行为习惯便也会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人。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给的爱也有极大的关系。溺爱不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特别感谢父母,感谢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感谢那些对我有过帮助的陌生人,感谢一切爱的源泉,爱的灌溉,爱的成长。
我们要成长。成长也意味着成熟,不再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去慢慢成长。
请你们也翻开这本书吧,打开这本书,也就意味着走进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你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9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0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初读无趣却耐人寻味的书。内容上毫无铺垫一针见血,语言上简单明了,但逻辑缜密层层深入,读起来更像教辅书。
开篇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这真是一个我不喜欢的论调,潜意识里我喜欢阳光的、充满爱的、积极乐观的语言。随即作者讲:“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正视人生的苦难。……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提到自律蹦进我脑子里的词是:苦行僧般的修行。也许正因为这种频繁的碰撞,让我饶有兴趣地继续较真儿。作者讲“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这四条的解析是我反复读每次都会非常受益的部分。1、推迟满足感,绝不仅仅是先苦后甜式的自我要求,还有如何看待问题,首先问题永远存在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不能幻想问题会很快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问题自行消失。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2、承担责任,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阻止心智成熟。唯一的办法是:承担!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躲开这种痛苦。我特别喜欢作者举的自己加班的例子,没有所谓的不得不,一切行为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3、忠于事实,“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道理很简单,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能持续到绘制地图、修正地图、丰富地图。尤其是当修订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恐惧的时候。绘制地图的关键是保持学习和反省。4、保持平衡,这部分是我在感情上最易接受的部分。“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的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他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放弃会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平衡被我视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貌似和“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要我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微信表情,“自律”应该是[奋斗]第二部分“爱”则是[坏笑]。第二部分用了很多笔墨在说坠入情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并不是真爱而是一种幻觉,呵呵。我喜欢这论调,像一位智者用最简洁的话传递真相而不管对面那些在荷尔蒙作用下的人怎么想。当然我喜欢这章更重要是因为它为我解惑。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不能活的更肆意?更自我?更任性?难道只有有钱才能任性吗?为什么要自律?作者以一贯的简洁告诉我: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因为爱自己,所以觉得自己有价值;因为自己有价值,所以珍视自己的一切;因为珍视自己,所以会珍惜时间、会千方百计丰富自己、会想方设法充盈人生。那么,就必须自律,必须有目标、有行动、常反思。爱,不是意愿,是行动。自律当然更不能停留在想象,应该落实到点滴实际。追求人生的多姿多彩当然没错,但只有自律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是很落地的一章,“我们都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变更符合我们的惰性。我们更容易保持现状维系旧地图。……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可能因为宗教的原因,第四部分《恩典》并不是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章节。但其中“熵与原罪”部分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直言,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我们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但只要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懒惰之处。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无关,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无关,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恐惧感。……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想起之前章节里我喜欢的一段话:“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意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成熟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1
我们小学教师最容易见证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但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间,我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来自于我整个假期期间读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猫扑论坛,看到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帖子,帖子中推荐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网搜索了下,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辗转买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中对我们平时有感觉,但却神秘的情感做出了详尽深刻的剖析,不仅有说理还有案例,让人看了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自律?揭开爱的神秘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成长与宗教有什么关联?
我是一名女性,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的话题。在此书中关于爱有这样一段论述:“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疑惑:难道不是吗?难道我误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认知。看了后我才明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初发育开始就会衍生出“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并且有利于自身心理发展。但是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不快乐。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一种幻觉。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现实会击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因为阴差阳错相识,彼此吸引,Rose跟随Jack在下等舱尽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头感受海风,并与之坠入爱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于他们的不同,生活背景、经历、环境,这些不同让Rose看到了与众不同的Jack,在她内心本身就隐含着冒险的因子,想要离经叛道,想要在她的那个生活圈子与众不同。他们打破了自我界限,触角互相融合,被吸引,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这场海难让这份感情得到永恒。
试想一下,如果船没有遇到海难,他们的感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能彼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思考方式都会成为这段感情发展的桎梏,最后无疾而终。真正的爱,一定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让自己的触角不断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能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爱会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诚如对爱的认识,每一种人生体验都会在挫折、痛苦中得到升华,只有承受这种种生命之痛,心智才会得以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静下心来,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后以泰戈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在山中
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峰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
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此刻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本事。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理解挑战,才能够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3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我做自我的心理医生,解决自我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许自我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我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我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我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4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5
“为逃避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的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看到书中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感觉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受其影响度不同。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会讲一个事情是很少人会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这条路走的人少,而是这条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真能走好这条路的人并不多。
书中通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长大成熟了,但心智缺还未成熟,说话做事都会给人感觉很幼稚,这类人只要有过接触大家都会不难发现。另外还有类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现的很成熟,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或装作视而不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习惯推卸责任或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这些其实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发生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认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观察”和“认知”这两个词几乎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如果一个人以邪恶为目标,总是会拒绝观察事实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的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因为解决问题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会选择逃避或不作为,大家都会习惯处理轻松、容易处理的'问题。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是意识的成长,只有当你有了担当的意识、会自律,这样才会让自己不断的进化。
惰性很多时候是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觉得享受在前,所以才会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是就会产生惰性。书中介绍“推迟满足感”就能解决惰性、拖延症的问题。比如大家是东西总是爱比喜爱吃的先吃了,不爱吃的不是丢了就是拖到最后随便应付了事;做事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事先处理了,难的事情放在最后处理或者索性就不处理等别人来解决或到最后不了了之,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然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需要我们去认知问题的根源,推迟满足感就是要让自己先解决难解决的问题,不能贪图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这样自然就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会觉得你靠谱。
让心智成熟的这条路,并不是很少人关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当你真的能走通这条道,肯定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问题都会有局限性,所以处理起问题也不顺,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问题的争论中总是按着自己额思路去辩解,忽略了其他客观的因素或者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存在。
现在基本已经慢慢的做了改变,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观察和认知问题的根源,继续在学习如何走好这条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6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7
这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