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
最近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
二、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
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2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学习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近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
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习,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3
放假了,心里一下放松了,休闲的时候看了一些教育类的书,当然少不了周彬老师写的一本《叩问课堂》,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而忘了“差异的发展”;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其实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做最好的自己!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会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总之,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从而认识到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
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4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学习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近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
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习,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5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6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陆,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7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8
关于教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欢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深思,充满的理性的思考。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太理性,其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缺少的不仅仅是读书,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我们应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什么好的方法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打扮。但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课堂教学对我们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9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0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1
假期里读了学校为大家推荐的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很多。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过,或是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读此书让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瞑目沉思,时而兴奋不已,时而产生共鸣……下面我就谈谈读后的几点体会:
一、换一种眼光看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
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是班里捏泥板凳最差的孩子;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读出来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这是老师很头疼的一件事。原因何在呢?周教授在“为什么学生就不愿意读书”一节中谈到: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书的行为动机。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愿意读书,就应该激发学生读书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的存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学习动机,哪怕学生的确在课堂中读书,这种读书的效果也是令人担忧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视中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遥远的大山里有一个状元村,那里的孩子人人发奋学习,先后出了几十个北大、清华生,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记者无言以对。他们说,就是为了能走出大山,天天喝上甜水。他们的动力说不上伟大,却那么实在!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的动力就源于他们的切身需要!我们的孩子们有什么切身需要呢?是自我实现!周教授还分析到:其实,在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尤其是通过读书与学习来实现自我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寻找别的方式实现自我,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等。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能实现自我需要的舞台是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有效途径。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将在这一方面多用心,多探索。
三、重新认识师爱
自步入教坛以来,一直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觉得付出爱就能换得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一直以此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读了《叩问课堂》后,觉得得重新认识师爱了。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或许获取爱的前提是付出爱,但目的应是让学生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但无法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教师源于爱而做出的种种行为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感情绪越激烈,师生关系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2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3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的道理。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叩问课堂读后感 篇14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的道理。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