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窗户的文章

2023/01/01经典文章

关于窗户的文章(精选10篇)

一直走,让心灵的窗户且听风吟

文/雪影如梦

《迷路只为看花开》一本温暖励志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题记

初春,万物萌发,蛰虫涌动,前些日子,大地于悄无声息邂逅了一场春雨。微雨的天,及不上亮堂,也不算昏暗,乍暖还寒的时节,有些微凉吧。这个时候,只想静静的坐下,捧一掌春水,细听雨的情思,许自已一段柔和安静的时光。路上的人行色匆匆,或为生活忙碌,或为家事操劳,总不停歇。也许是年轻吧,极不喜欢忙碌,总觉得,人生在世,忙碌不应该是一直的追求。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走上了那条行色匆匆的路,连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都没有,更惶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每天迎着晨风,踏着月光,拖着疲惫,过着披星戴月的日子。虽然,我还是不喜欢那条路,但是在生活的面前,我们都太卑微,无论为了什么,无论过去如何,我们都要一直向前。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却不得一读再读。

时光匆匆,学校给了我们太多,最喜欢那句:“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我该怎样去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我有多少新收获。”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啊?敲打着我们的心,却激励着我们的人,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温和从容,灿烂绽放。生命,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朋友,让我们一路向前吧。

可是,我们一路追寻着梦想,却不知在途中,又失去了多少最珍贵的东西。

我们,多久没有好好陪父母逛一次街了;多久没有和朋友依偎在一起好好的看一次夕阳西下了;多久没有看到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洒在窗台了;多久没有闲情逸致去盼望一次花开了;多久没有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放一次风筝了;又有多久没有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出去疯了;又有多少次课间守候在教室,徘徊在辅导班;亲,各自有了新朋友,多久没有一起走了;亲,我们多久没有好好放松,守侯一段一直想要的幸福了?

执笔于此,不知该如何书写。只是亲,留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吧,等到我们容颜迟暮,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心里还会泛起阵阵涟漪。不要让我们的生命里,没有青春二字。不要在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只有一颗疲惫的心。

我们只知道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终点不是目的地,一路的风轻云淡、天高海阔、鸟语花香、悲欢离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脚步匆匆,不会驻足欣赏,即使走得比别人快,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正如那句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给生活意境吧,生活也会给自己风景的。

偶尔停下脚步,用心欣赏周围的人和事,领略自然所赋予的美,静享当下。在阳春三月里,在寂静的午后,漫步在公园小路上,静静感受春的气息,看啊,那不远处的杨柳发芽了,依着风,飘逸着。初春,万物生命力的源泉;初春,一段温润的时光;初春,一种诗意的情怀;初春,一种昂扬不败的精神……初春,找个有风的日子,再去放一次风筝吧。筝儿飘飘,托晓风残月,将人间美景捎来!是一种信念,累了,如沐春风,念起,如火燃烧。这条路上,珍惜欣赏,但不停滞不前。

我不敢说人生是什么,我只能说,人生这条路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打开心灵的窗子,握着一路相随的暖,让它且听风吟吧。日光倾城,鸟语花香,万物萌发,蛰虫涌动,抬望眼,春天真的来了。向着阳光,向着梦想,一路向前,但别忘了,且行且惜,让心灵的窗户且听风吟。

文/雪影如梦QQ2530754403

纸窗记忆

文/南星

冬天里,我居住的小城时常起风,疯狂的大风给明净的玻璃窗上留下斑斑污迹。妻子说:“快擦擦窗户吧。”我也勤快起来,用废报纸擦窗户,擦着擦着,我就想起老家老屋的纸窗来。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全村百余户人家,青一色的土房,纸糊窗。窗户是木制很规则的长方小格窗,外面糊着白花花的窗纸,把小院映衬得洁净明亮。

每年秋天,母亲都要买两张窗户纸,打一小盆糨糊来糊窗户。她用废旧的笤帚头把糨糊刷到纵横交错的窗棂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窗户纸沿着一个边框,慢慢捋下,再小心翼翼地沿着另外的三个边捋下,等窗棂的四边都粘住了,再拿一个小笤帚从窗户的中心慢慢向四周轻轻扫过去,这样,一张完整的窗户纸就糊上了。一般一张窗户纸是不够的,还得

另裁纸,补齐那剩下的几格……

冬天来了,大雪封地,外面异常寒冷,我们只好窝在家里,那时候冬天爬炕头是最好的选择。一整日地坐在炕上,也会很烦闷,站在窗户前,总想看一下窗外的世界,于是,伸个指头,轻轻地戳开一个小洞,院里的积雪,飞到空地上觅食的麻雀,还有风卷着破败的院落,都可窥见得清清楚楚。可是,寒风也顺着小洞,刮进屋里,而且,不经意中,那个小洞慢慢地变大,风吹着窗户纸发出“呼——哒——”的 声响,才发觉自己的好奇,得到了惩罚,而更厉害的惩罚,则

往往是母亲的教训……

过年的时候,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窗户又会让母亲重新糊一层新纸。这次母亲特意买一点彩纸,剪成窗花,贴在窗户的四个角上。那窗花,有时是简易的生肖图、红五星,有时候则请人剪一些双鲤图、凤凰串牡丹、花鸟等复杂些的窗花,贴上去后,顿时使原本单调的白色窗纸多了些灵动的色彩,既增添了喜庆,又使原本破敝的小屋有了蓬荜生辉的效果……

我在这温馨的老屋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那纸窗上留下了我童年的印记,还依稀记得自己在纸窗上的涂鸦,以及那十五的月亮透过薄薄的窗纸,将一片昏黄的月色透进屋内,黄晕浸透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于是,时常悠悠地走进梦中的,竟是那老式的窗棂,纸窗……

如今,我的老家家家都盖了新房子,换成了玻璃窗,我也离开老家住进了小城的家属楼,那老式的纸窗已经成为了历史,可纸窗上的记忆,时常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么清晰,那么温馨……

山雨欲来

文/周亚娟

持续多日的高温桑拿,室内门窗紧闭空调失调,室外艳阳高照风丝不透,折磨得人叫苦不迭。有几次天气预报明天雷阵雨,可是到了明天,老天爷要么有雷无雨,要么只是沉了一下脸色,转瞬又烟消云散笑容灿烂。回想近日下乡途中看到草木萎靡,庄稼枯黄的惨状,着实让人焦虑。今天下午4点多,终于盼来天气预报“商洛今晚阴有雷阵雨,局地大雨。明天多云间晴有阵雨,24到30度,微风。29日阴有中雨,局地大雨。”的消息,这可是未来三天的预报,看来确实有雨要降温了。

傍晚时分天色阴暗,我沿丹江堤岸走了一圈,仍然是汗流浃背闷热不堪,感觉不到一丝风的惬意。回家已是晚上九点,打开东、西两个阳台的窗户,耳边忽然有了风的“嗖嗖”声。站在客厅衣袂飘飘,倦意顿失,索性打开家里所有窗户,那清凉、清爽的感觉瞬间渗透全身,像是秋夜来临。从十一层的窗口向外望去,小城四周黑魃魃的群山与天地融为一体,城内灯火阑珊,一派安宁祥和。

凉风阵阵,冷意袭来,看电视的我披了件长衫。女儿已经入睡,欲为她关窗,她却醒来阻止,我只好替她拉开薄被。夜半,风越来越大,一会如万马奔腾嘶鸣疆场,一会如江海滔滔咆哮汹涌,一会怒吼一会呜咽,一会拍打一会敲击,大有撼天动地气吞山河之势。床上的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总感觉每扇门窗都被风掀开了似的,整座楼都在风中晃动、作响。楼下紧挨的过境路上,不时传来汽笛尖锐的怪叫,刺破这狂风大作的午夜,让人感觉恐怖阴森。悄悄下床,蹑手蹑脚关严每个窗户,查看女儿房间时她又嚷嚷:“妈你怎么不睡觉,整晚像个幽灵一样转来转去。”

隔着玻璃望向窗外,楼房、街道,到处一片漆黑。风是今夜的主宰,它无形的手按灭了所有的灯盏,也掐断了电话信号,想给年迈的父母打个电话,拨出后却只听到一串盲音……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云不是溪边升起的暮云,云早被风撕碎扔入夜色,雨却是山城的雨,正在来的路上。看来一场雨在所难免,这不是我早已期盼的吗?我之所以慌张,是因为风的浩荡、肆虐。我之所以无眠,是因为我的多愁、敏感。每年的七月下旬到八月初,都是暴雨频发时段,也是最让人揪心的主汛期。山区里沟沟岔岔的人家,大多傍山而居,大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塌方等灾害屡见不鲜。过去的2007年7月20日,2010年7月23日,2013年7月27日,我县南北二山很多地方,因为洪灾,因为疼痛,被铭记,被纪念。

今晚的雨,也许大,也许小。人间需要甘霖,请你来得稳当一些,温柔一些。

水杉

文/陈俊

窗外有一棵水杉,正对着四楼的窗户。好像专为我长的,起先并没注意它。你长你的,我长我的。你有你的天地我有我的世界。

去年六月的那场暴雨,彻底把它拉进了我的生活。那天暴雨未至时,我的窗户没关,我在隔壁同事屋里聊天,突然天暗下来,乌云压顶,狂风大作,同事说要下暴雨了。他起身关窗户,我想起我的窗户也开着,赶紧回屋关窗。关窗之时看到它在窗外拼命的摇晃。它的身子高出院中所有的树木甚至高出视野里所有的楼层,那么葱绿,那么卓绝,那千斤重的天空似乎就压在它头顶,那乌云就似冲着它而来,如果它放弃,那天空会掉下来,那乌云会直奔我的,那狂风会更加肆无忌惮。那时我就想到它那么高大那么正直,会不会被风吹折。关了窗户,雨轰轰烈烈地打着窗玻璃,我立在窗前,看着窗玻璃外一棵高大正直的水杉被雨水模糊的拼命摇晃的身影。那一刻我感觉它是替我在窗外站着。

常常暴雨后我在街上走,就看到满地吹倒的大树,吹折的断枝,电视里也常看到一场风暴之后连根拔起的大树。我开始为它担忧,心里老想着那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古语。

那场雨一连下了十多天,然后山洪暴发,泥石流冲毁道路,河流缺堤。那场大雨五十年一遇,洪水肆掠,几个万亩大圩都破了圩,那几天汇集到我这儿的都是暴力的气息。记者都冲到抗洪救灾一线,我在家里也坐不住,每天编辑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道。把抗洪抢险救灾中的与风雨相抗的正能量播撒出去。我几乎忘了那一刻让我顿生感慨的窗外水杉,伏案埋头,等到雨过天晴我打开窗外透透久积的阴霾,阳光已朗朗地照着。水杉并没有断折,它毫发无损,这让我心特别安慰。所有的担忧一扫而空。雨后天晴,大地安康,风和日丽,世界回复到它温和的面孔。雨水冲走了所有的尘埃,洗濯出一个崭新的明丽的天地。空气清新,水杉那么那安静,那么挺直,依然那么一树正气,它没有向狂风低头,它没有向雷雨弯腰。它静静享受着风雨之后的平和安宁,它一外绿装看上去比前更透亮了,在阳光下枝叶闪动着小小的光斑,小小的骄傲。仿佛经历战场,凯旋而归,它满怀胜利的喜悦,笑意盈盈,我立即拿起手机拍下了它一身绒装的照片,并在电脑中为它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我要时时拍回它的身影,一则看它四时变化,成功的秘密;一则鼓励自己:就那么直着,直着直冲云霄,直着每天都想纠正自己。

脑子里冒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龚自珍在《病梅馆记》表达了对一种现象的忧郁和愤慨,这种病态的现象是那些文人画士以曲为美,就纵容利欲熏心的人斫其正,让天下之梅皆病。一种审美一旦形成定势便是那洪流,抵挡不住就会被洪流连根拔走,随波逐流,甚至成为帮凶。龚自珍发誓治疗天下之病梅。而我对挺直端正也有了更多自信。

一场洪流之中那些不被裹胁不肯退让不愿低头的坚守就显现出它们的强大,让洪流之后的人们瞩目。

因而,我更加地喜欢窗外的水杉。

车窗外

文/周国平

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扫房子

文/郝妙海

我的家在太原西南近郊的武家庄。家乡旧日流传的“忙年歌”中,第三句即为“二十五,扫了房子糊窗户”。记忆中,扫房和糊窗,是年前必做的话计之一。虽然并不一定非得在二十五进行,但却一定要等到过了二十三,送家中那个“灶神爷爷”上天以后才能安排。

旧日的家乡,全是平房,土墙土地不说,而且大都集起居与劳作于一室。而由于平日里忙于劳作,家中彻底的清扫根本无暇顾及。日积月累,房顶上,墙角处,便吊满了蛛丝般的尘埃,村民们将之称为“流流吊冠冠”。临过年了,这满屋的“流流吊冠冠”肯定得清理一下了。

扫房这天,清早比往日额外要起得早些。被褥收拾后,先抽一张炕席铺到院子里。然后将屋内所有能搬动的物品,全移至院中。被褥就堆到席子上。扫房用的笤帚,是用苇毛缚成,并绑在一根长长的木杆上。只要笤帚一挥,立即便满屋子尘土飞扬。即便戴个口罩,鼻孔中、嗓子里也会很快就钻进去灰尘。那时候,村里人根本没有眼镜,为了防迷眼,头上只好戴个草帽。而且,草帽绳必须紧紧地勒住脖子,否则,一仰头,草帽就掉了。

扫房,要先扫顶,再扫墙。如室内打了顶篷,还好扫些。只要一笤帚紧挨一笤帚,横扫一次,顺扫一次即可。若未打顶篷,难度就大了,必须顺着摆椽、檩条,将旮旮旯旯里都探到才行。就这样,扫完一间,再扫另一间,直到将全部房间都扫一遍。

第一遍扫过后,太阳也就老高了,全家人才能简单洗洗手脸,吃口早饭。

吃过早饭,不敢停歇,须将全部房间再扫一遍,此时也就近午了。要趁天气最暖和的当儿,先将窗户糊了。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家乡的窗户大都是方格窗,分上下两扇。下面一半是固定死的。上面那扇为夏天通风,可以朝上翻起来。每个窗格,大约15厘米见方。记得当时晋祠南面有个村子,就专门生产一种叫“九眼纸”的麻纸,一张纸正好糊9个窗眼。经一年的风吹日晒,这时窗户上糊的纸都已发黄发脆,有的地方还补着补丁。将旧窗纸撕去后,先用小刀将窗棂上的干浆糊和残纸刮干净,再用小笤帚将积攒在窗格内的尘土一格一格扫干净,就可以刷上浆糊,粘上新麻纸了。

糊完窗户,将地火捅得旺点,屋子里便有了点热气。这时,用脸盆从厨房温罐里打些水,均匀地洒在炕皮上、地面上,稍等片刻,让水落一落。然后,细心地将扫落下来的尘土,剥下来的废窗纸等扫拢来,铲到篓头中,倒到街门外的灰渣坡上。同时,用湿抹布将箱凳桌柜及炕沿擦洗干净,便可往家里搬东西了。搬以前,还须用细木棍将炕席、毛毡轻轻拍打几遍,将其缝隙中的积尘赶出来。

这时,天往往就黑下来了,母亲会和我们兄妹将一腊月剪下的花花摆到炕上,挑选,搭配,贴到相应的窗眼纸上。由于花花是贴在窗户内侧,灯光映照下,院子里只能看到个黑影影。但屋内却是白格生生的窗纸衬着红格艳艳的花花,显得分外亮堂,分外喜庆。最后,再把早几日买下的年画用图钉摁到墙上,筋疲力尽的一天才告结束,可以好好洗洗手脸,洗洗头了。

一扇窗户,几许情丝

文/欣佳缘

一杯茶,一首歌,一个人的世界,还有那个让我流连忘返的窗台。窗外变化莫测的天气、广阔无垠的天空、远处绵延起伏的山峦、近处夺人眼球的美景、路上车水马龙的场景、还有那沉迷于窗外美景的人儿都能带给我无尽的思索。一个人的时候,窗外的大千世界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放牧精神的花园。

清晨,在期待的时刻、对味的那一瞬间睁开双眼,躲开屋里朦朦胧胧的微光,迫切向那窗外望去,看着已泛亮天边,还有那些熟悉的,安安静静的事物。静悄悄的,酝酿着新的一天,曙光洒下大地,寂静被划破,万物被抚醒,开始迎接全新的一天。站在窗台上,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让人身心舒畅,心情愉悦;看着那经过一夜“洗涤”而变得清新自然的花草树木,散发着勃勃生机;仰望着那破晓的天空,静谧而安详,没有一丝杂质,散发无限的柔美;太阳也不再是毒辣的代言词,而表现温柔甜美的一面,从苍穹的山巅后面慢慢的露出来最初的那几道迷人的光芒,带给人们浅浅的希望与暖意。

傍晚,一个人泡上一杯茶,肆意的伏在窗台边,欣赏窗外落暮的霞光以及被暮光抚慰的一切事物。没有刻意的想看到什么,思索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单纯的欣赏。让工作了一天的疲惫心里,沉浸在夕阳西下的缕缕光辉中,得到彻底的放松。静静的、懒懒的呆着,看着那红盘般的落日一点点地投入地平线的怀抱。偶尔暖风轻拂过脸颊,看着那被暮光映红的云、映红的天还有那视野中一切映红的事物,都能激起心中淡淡浮想。夜幕的降临,谛听万籁俱寂时的声音,心灵如画卷般舒展开来,可以感悟到生活点滴的变化和细微之处,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常常在寂静的傍晚,我捧着一杯让我心旷神怡的香茗,平静坐在落日余晖里,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看着天色渐渐变暗。头脑里慢慢梳理着一天的情绪、一天的工作,总结一天的生活细节。细细环顾一天的收获与不足,加以修饰和完善,给每天都画上圆满的句号。像太阳一样,在落日的余晖中潇洒的结束一天的征程,在这黑夜里积蓄着力量,等到第二天又全心全意的挥洒着自己的光芒和能量,做出自己的贡献,从无例外,从不拖泥带水,永不疲倦。

常常伫立于那个雨后的窗台,望着窗外丝丝的细雨,嗅着雨水夹带着的泥土气息,还有那飘落在脸上丝丝的冰冷,都会带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和五彩缤纷的遐思。我喜欢雨滴飘落的感觉,因为它洗涤着大地、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携眷着一种别样的安全感。每一次的雨过天晴,总能清晰看见远处与天相接的山峦、天边洁白如洗的云彩、高高耸立的大厦、近处散发新意的美景和那错落有致的住房。风雨历练了人的意志,也雕饰了别样的风景,雨水拂去了阻碍视觉的尘埃,开阔了人们的视角,带来了心灵的开朗、心情的舒畅、身体的舒适。也委婉的诉说着“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理。

常常依赖于那个简约的窗台,那个简单的窗口。看看外面的天气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是云淡风轻还是狂风骤雨,是风和日丽还是乌云密布;感受一下外面的温度是该穿T恤还是换成秋衣,是该穿漂亮的裙子还是换成保暖的长裤,是该继续凉爽的凉鞋还是温和的运动鞋。一个小小的窗台,它总在默默的向窗内的我传递着窗外的一切事物以及他们随时发生的变化,总在提醒我要时刻准备着。准备着怎么去适应这个世界,怎么样去了解他的发展规律,跟上他的发展速度,而不至于被社会发展甩的更远,变成一只井底之蛙。

常常安静的坐在窗台上,透过窗户,望着窗外静谧的夜景还有那点点的繁星,再脑海里放肆的勾勒自己的梦想。我从未奢望,会在美丽的城堡里,过着公主般的生活。我只要,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在忙碌之余,与最亲的家人温暖相守,再有一方书桌、一台电脑、一杯清茶、一堆我喜爱的书籍,恬静而温馨,充满着安然的欢喜,已然足够。

常常倚靠窗台,仰望天空总是把目光放到很远的地方,任那如诗如画的意境靓丽着我的视野,雕饰着我的生活。从象牙塔里静静的走出,是没有一点杂质的,于是怀揣着紧张而新颖的心境淌过,思考着怎样让一天一天萧然逝去的时光变得有价值,让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得到延续,让自己彷徨的心变得激情而笃定。

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站在窗边,听着歌曲,看着书籍,或者仰望天空,又或者只是静静的发呆。感受那一种自由自在、接受世间万物的洗礼、与心灵零距离沟通的快乐。

我钟情于那个简单的窗台,朴实无华的窗子,不仅仅在于它可以陪伴我的每一个令人期待的清晨、放松心情的傍晚;不仅仅在于广阔的天空、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美景;不仅仅在于静美的日出、暖暖的落日;而在于窗外万千景致,透过窗户传递给我心理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升华。

蓦然回首,那简单而朴实的窗户,不仅仅是房间装饰品,更是我心灵的必需品。

心灵的窗户

文/袁一飞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好地体现了面对不幸时,人的坚强的意志有多重要。作为眼科医生,我不止一次遇到过震撼心灵的事和人……

2002年在云南参加志愿者医疗期间,我遇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县医院来了上海的医生,她拄着拐棍,行走几十里山路来问问有没有好办法。检查证实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先是夜盲,之后白天也看不见。几年前她在省会看过,花去不少钱。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家人不大愿意再陪她四处奔波求医。

这个遗传性疾病即使到今天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时也只能多安慰几句。她听了后淳朴地笑笑,说那就回去了。

我扶她到县城的路口,看着她蹒跚的背影,无尽的山路,莫名感慨,此时此刻,你觉得你若能帮到她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和金钱和名利毫无关系,因为但凡有点善心的人一定不想辜负别人,特别是一位垂暮的老人的信任。

也是在那里,曾经帮一位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的老人做了手术。当时我院捐赠的显微镜还未到,我劝患者等一等再做手术。但出于经济、行动不便等多方面原因,患者坚决要求手术。于是,我在头戴放大镜的条件下完成晶体囊外摘除手术,而这种条件却无法再植入人工晶体。但能让患者从之前几乎没有视力,到术后视力至少能维持简单生活。揭开纱布的一刻,饱经沧桑的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握住医生的手说:“我看到你了,我看到你了!谢谢你!”他并不善言辞,只能说“祝你今后生个大胖小子”,家属也无比开心和满足。那一刻你会瞬间知道,医生的意义何在。

还有一位成功的中年商人,因肝部脓肿细菌经过血行到达一只眼内,病情发展迅猛,尽管经过积极抢救,但视力和眼球依然不保。在各方面都顺利成功的他一直没有释怀:为何这样的噩运落到自己身上?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来看望他,说了一句话:别一蹶不振,你想过吗?如果细菌同时到达双眼呢?你现在恐怕……上帝在关门的同时,还为你留了一扇窗,或许你更应该感到庆幸,珍惜这五彩斑斓的世界。他说,那一刻,自己有顿悟之感,道理其实简单,但不点明,当局者始终迷惑。释然之后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烦恼远比普通人坦然!

每年春节后都有被鞭炮炸伤的患者陆续前来寻求希望。其中一个年轻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一只眼球已几乎不见,为避免结膜囊狭窄失去治疗机会及时做了义眼,另一只眼睛有微弱光感已趋萎缩。事业小成的他一直不愿放弃,常规手术因角膜不够透明已经无法进行,特别告知在国内某地可以一试眼内窥镜治疗。他走前说的话仍然给人以触动:其实自己知道希望渺茫,他已经无奈地接受现实,但他几个月来始终不敢回到家里,因为担心年迈的双亲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他一直告诉亲人:在治,在治,好一点点……

所以,忙忙碌碌的我们无论如何永远要爱惜自己,免得关心你的人为此揪心。

窗牖之美

文/钱续坤

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窗户呢?类比推之,窗户是房屋的眼睛。从修辞学上看,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从建筑学上来分析,这里面就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因为古人所谓的“窗”,原来是专有所指的。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分别称之为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那开在墙壁上的则叫做“牖”。古人就是这么分工精细又特别较真,因此回过头看“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是否形象又妥帖呢?诙谐一点来形容,那简直就是“向上翻的白眼”了,何来美的愉悦?好在古人又是极其聪慧的,创造了偏义复词,将“窗”与“牖”连在一起,强化其透风采光的功能和整体合一的属性,并将其统称为“窗户”,看似牵强,却并不附会。

古代的窗牖做工十分考究,形式上多采用雕花、镂空、描金等工艺,内容上更是主题鲜明,寓意深长:有的用松、竹、梅、荷造型,有的用渔、樵、耕、读点缀,有的用琴、棋、书、画铺垫,“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福禄双全”等图案比比皆是,“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囊萤照书”等故事屡见不鲜。这既彰显了宅院主人儒雅清秀、稳重持家的风格,又寄托了祖辈教化儿孙、祈盼康宁的美好愿望。

正是由于古人对窗牖的功用十分重视,每至一处深宅大院或古典建筑,我好奇的目光总是逡巡其上,有时还停下脚步久久地欣赏,甚至还放飞想象的翅膀,猜测那木制的窗牖后面,一定有大家闺秀在优雅地抚琴,有小家碧玉在快乐地煮茶,有哀怨仕女在慵懒地簪花……只是这些窗牖多是明清建筑的附属物,且不易多见,心头未免留下些许遗憾,进而徒生一丝惆怅与几多感叹:此刻推窗是否可以望远?现在隔牖能否直接览胜?

答案并非至关重要,但是于我而言,还是十分羡慕古人的窗牖情结:“柳绵扑槛晚风轻,花影横窗淡月明”,如此清新淡雅;“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多么恬淡闲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难得甜蜜温馨;“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何其洒脱豪放……现代的文人墨客中,新月派诗人卞之琳对窗牖也许倾注了更多的情怀,其《断章》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诗把浓郁隽永的情思,独出机杼的题旨,通过桥、窗、月的高度融合来和谐地表达,读来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由此不难发现,这窗牖虽仅仅是一种装饰,一种载体,可由于它被注入了人类智慧与人文情怀,这就成为一种艺术的符号,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也难怪看到“当窗理云鬓”,就容易让人想象窈窕身影;提到“窗中月影临”,就容易让人引发淡淡愁绪;念到“举头望明月”,就容易让人产生思乡之情……所以把窗牖之美归结为人文之美,在我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我也常常附庸风雅,或推窗远眺,或临窗兀立,或倚窗而坐,虽无法神游万里,倒也能洞察内心。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或一卷在手,或一盏香茗,或一曲清音,真的能远离喧嚣,涤荡心灵。故而有人这样总结:窗,房屋外在的点睛之笔;牖,心灵内在的清雅之韵。正所谓:推窗掩牖意境美,人间有味是清欢!

寓言

文/张云鹏

寓言

小男孩站在窗户里看着窗外的风景,那里有清澈的溪水,有绽开的繁花,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蝴蝶翩翩起舞,松鼠在下一个松果咯吱咯吱的吃,还有可爱的猴儿打着秋千,。这一切他看呆了。他多么想跳过窗户撷一朵花儿,掬一捧溪水咕咚咕咚的喝个饱。

咚咚咚妈妈从门外走了进来

“孩子,千万不要跳过窗户去,张大叔的孩子前几天跳窗户折了一条腿真是危险呀!”

小男孩的眼中闪过一丝遗憾,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小男孩站在窗户内,心中有一丝遗憾,窗外的精致太美了,蝴蝶无忧无虑,猴子们自由自在,他心里开始犯痒痒了,这扇窗一迈脚就过去了怎么会摔坏腿呢?天堂就在他眼前,一扇窗把一切隔成了两个世界,那里蝴蝶在唤他,猴儿们在冲他摆手,。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鼓起勇气,“管他呢,也许没事呢?”他想。

咚咚咚,妈妈回来了。

“儿呀,窗外都是陷阱呀!你的那个小伙伴要跳过去结果差点丧了命,万不可跳过去呀!”

小男孩开始恐慌了,他害怕的推了两步。妈妈毕竟不会骗自己的孩子呀!

小男孩站在窗内眼中充满了好奇,冲动,恐慌和害怕。那触手可及的东西充满了诱惑又充满了杀机。他站在那里开始凭吊那些美景,黯然神伤。他望了一眼开着的门,心中不免失落门口空旷旷的什么也没有,没有花,没有鸟更没有可爱的小猴儿,。一阵风抚在他的脸上送来了带有花香的空气,他赶忙向后退了两步,“多危险呀”他想。不过花香真好闻,他还是忍不住猛吸了两口,。

妈妈不知何时站在了屋里,她看了很久很久,这一切使她忧心忡忡,“绝不能让儿子从窗户爬出去”她想。

小男孩站在窗内,窗户昨天被妈妈关住了,他多想再看一眼啊!哪怕就一分钟也好,他不奢望去窗外的园子里舞蝶戏水只想做一个旁观者,嗅一嗅窗外的空气,听一听窗外的鸟鸣,。

小男孩不愿站在窗户旁边了,他已经知道窗外是一个充满陷阱和恐怖的世界,那里危机四伏,凶险无边,他才不会上当呢?“门,那才是最安全,最有保障的通道”他想。

他在屋里坐着,看着窗边站着愣愣发呆的儿子正被窗外的美景深深的吸引,宛如二十多年前的自己“绝不能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从窗户跳过去”他暗想。

“孩子,万不可从窗户跳过去呀,。”他走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