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2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3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4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
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5
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 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 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 眼见即为事实"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 系统2" 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 ,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 和系统2 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 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All in all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6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样避免各种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正的机会。日积月累,这会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保证我们直觉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公式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受情绪波动的干扰,只关心数据和概率,比主观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开直觉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帮助我们思考。
所谓成长,就是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持续前行。快思考,让我们在琐事面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让我们深入探索,理性抉择,不至于因为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当两种思考模式自由切换,统筹工作,我们的大脑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7
《思考,快与慢》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其可以分为两种系统模式:
模式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得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模式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该模式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其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基于这思考的两种模式,以后我们可以在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阅读本书就像一场旅行,让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存在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对来说,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或许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从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9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0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1
今天再次听了一遍丹尼尔卡尼曼的《成长的快与慢》,总结内容如下:
人的思维里面存在着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潜意识的具现化,它会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和决定,遵循最省力原则,系统二是深层思考系统,会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判断结果利弊,大多数人只会动用系统一。
峰终定律:大部分人对于一件事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这件事带给他的最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进行判断。
锚定效应:人对于价格和其他事物的理解容易被锚定,当其他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或者价格之后,之后就会围绕这个价格来进行。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件东西之后,人就会将这件东西赋予高于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此人的眼中使其的.价值高于被人眼中的价值。
可以将此书和《穷查理宝典》进行结合阅读,穷查理宝典中有着一套人类误判心理学,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2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
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3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
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4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
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
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
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
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
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 ,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综上所述,思考快与慢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思考,思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够放弃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类会有助于我们重新面对信息和加工信息。我们有成长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进行,我们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信息获得后进行有效的快与慢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快与慢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5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
1、启动效应、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16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
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