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际,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内忧外患与战事,拼杀之持续的数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千钱之一封家书?傅雷的家书被称作苦心孤诣的教育孩子章节,恰好是这千钱一封家书促使傅雷的儿子傅敏傅聪拥有坚毅不拔之志,获得了那样造就。一样作为近现代著名人物的梁启超的一封家书又是不是之千钱呢?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具备深刻影响的一位角色。他在政冶、学术研究、观念、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都是有一定的造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寻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促使他在文化教育上不但有西方国家的对外开放民主化也有我国传统教育的精粹。可能是因他刻骨铭心了解到少年强则国强进而对儿女的文化教育加倍重视。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愚昧无知追随我国封建社会传统式,都不盲目跟风追求完美西方国家时尚潮流,只是重视将二者极致融合。他用心具体指导儿女,细心对她们开展文化教育,可是他沒有对儿女们有过多苛责,只是激励她们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方位。他对不一样儿女的正确引导方位不一样,不恰好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孔子因人施教的观念吗?这类文化教育的取得成功例证不恰好是告知了大家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学习的态度和方式,仅有合适自身的学习的方法才算是最好是的。他还说明学习培训需有批判精神。不一样的学术研究与文化艺术都是有不一样的本身优劣势,仅有要敢抨击与分析不正确之处,才可以造就出更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恰好是应是他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择善而从去其糟粕,才促使他的子女们将中西方别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融合以修养身心。
他也注重学习培训需有进取心,填满好奇心和好奇心,有趣味性现实主义和开朗精神实质。如同他在寄托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诉我们的生活內容,出现异常丰富多彩,可以永久性维持不腻诲人不倦的精神实质,亦未始没有此。我每历多个情况下,趣味性转新层面,便感觉像换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朝旭升天,如新口荷出水出水,我主动这类生活是极讨人喜欢的,极有使用价值的。追忆他这般的为学方法,梁思礼也说:爸爸杰出的人格特质、远大以诚相待的胸怀、趣味性现实主义和开朗精神实质,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真细致的为学心态全是大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实质原动力。从而可看得出学习培训真应当重视兴趣爱好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实质。
恰好是梁启超的与众不同文化教育促使梁家拥有一门三工程院院士的无上光荣。那麼他是不是只重视儿女们的学习培训而不管不顾子女们的身心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几封一封家书中的随意一封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儿女们浓浓关怀。
最先,他对的儿女叫法层面。他称儿女们为商品,自称为老白鼻楷音老baby,乃至归还小朋友们起了绰号。例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称其为诸葛亮,六闺女则称其为六六,又如小宝宝庄庄、小宝宝等。这般可想像出他是如何一位慈爱和蔼可亲的`老年人,乃至有一些颠复他作为革命英雄的杰出品牌形象,一瞬间变作为老小孩。这般对外开放的观念,在封建社会顽固派阵营强劲的那时候还恰好是新潮啊。大约梁启超老先生这对外开放的观念刻骨铭心的危害了他与他儿女接纳欧洲文化吧。
其次,他信中上述內容。他在信中不但激励正确引导儿女课业发展趋势,还時刻叨唠着儿女的身心健康。做为一个好爸爸,在小孩课业与身心健康层面,他一定会果断的挑选后面一种,而梁启超就这样一个关注小孩的好爸爸。
只可惜了,在哪个黑喑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争中交错了改革的烽火通讯,他只能站立起来以身作则推动变法维新,这般艰辛。但恰好是因艰辛,才促使这些一封家书更有可抵千钱的珍贵吧。且一封家书让我们的无尽思考与启发,未尝又不是它可抵千钱的缘故呢?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面临国难与战争,厮杀与离别时,能维系亲情的便是那封千里迢迢的家书,一字一句包含千言万语,尽数牵挂与思念之情。其中梁启超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通过一封封家书悉心对子女进行教育,看的出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政治上,他敢于尝试百日维新,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他的教育既不盲目跟从中国封建传统,将老一套生搬硬套,也不随意追求西方时尚,给予完全的自由,而是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精心教导子女,但是对子女们没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每一种学术与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错误,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也正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文化结合以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梁启超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表率作用给予了子女极大的鼓舞,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梁启超在子女的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关心,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父亲,甚至无法与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匹配起来,瞬间变身为老顽童。
只可惜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重聚,而空间的距离使得家书弥足珍贵,正因为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3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4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5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6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7
这本家书的内容都是梁启超给儿女们写的信,既让爸爸妈妈知道了梁启超对儿女们的优秀教育良方,也让我们知道了古文的有趣。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梁启超在民国十二年五月八日给思顺的家书。讲的是思成和思永跟梁启超进城,跟他二叔过生日和五七国耻纪念。中午。思成和思永同坐菲律宾带来的汽车出门,可是却被一辆大汽车横撞过来,两个人都受了伤,思永脸全是血,但也回来给家里报信,等到曹五背思成回到家,发现他脸完全没有血色了,但还是忍着痛安慰了全家人。到了医院思成左腿断了,腹部以上没受伤。思永只是嘴巴碰裂了不能吃东西,于是,思成在思永面前大口大口的吃东西,特让思永看着生气,而思永确在思成面前手舞足蹈让思成生气,这两个淘气精既使受了伤也不忘的淘气。
从中,我体会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和梁启超对儿女们投入了心血和精力。既使出门在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都会对儿女们了解家里的情况,有趣的和特殊的事情,也会跟家里人说说自己(梁启超)在外的生活和身体的状况。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8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9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九子皆才俊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0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1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九子皆才俊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2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3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政协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4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面临国难与战争,厮杀与离别时,能维系亲情的便是那封千里迢迢的家书,一字一句包含千言万语,尽数牵挂与思念之情。其中梁启超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通过一封封家书悉心对子女进行教育,看的出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政治上,他敢于尝试百日维新,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他的教育既不盲目跟从中国封建传统,将老一套生搬硬套,也不随意追求西方时尚,给予完全的自由,而是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精心教导子女,但是对子女们没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每一种学术与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错误,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也正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文化结合以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梁启超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表率作用给予了子女极大的鼓舞,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梁启超在子女的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关心,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父亲,甚至无法与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匹配起来,瞬间变身为老顽童。
只可惜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重聚,而空间的距离使得家书弥足珍贵,正因为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6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