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
我是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但对书却有着独特的“审视”,不喜欢太过于虚假的东西,也不喜欢过于幼稚死板的东西,喜欢追求那种在平凡中看透人心的东西,在语言中感受大千世界真情的那种默契。
也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不喜欢词典般厚重的长篇小说,也不喜欢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故事,最深的我宠幸的应该是中短篇小说吧,看了不会有意犹未尽的感叹,也不会觉得战线过于漫长。在一次课间休息的谈话中,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你有读过《爱的教育》吗,我很喜欢看,我喜欢盖隆,我好希望我也有这么一个盖隆在身边保护我,不过。”她滔滔的说着。盖隆是谁啊,我一下子蒙了,是啊这么有名的一本书,我竟然没看过,感到有些失落遗憾,不好意思的说,我还没看过,很好看吗,我一定去看看。
放学了,“老师,我有那本书你要看不,我借你!”看着那双童稚而真诚的眼睛,“好啊,那麻烦你明天给我带来吧!”“嗯,老师再见。”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初略的读完了《爱的教育》,知道了学生口中的盖隆是谁,也知道了这本书讲了些什么故事,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怎么去爱,爱他人,爱父母,爱社会,也爱自己,懂得了绅士的真谛,懂得了爱国,懂得了感恩,懂得了难舍的分别。
不经发现,这种零零碎碎的小文章也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无味,细细品读也别是一番滋味。在小故事里有好多看是平常,不起眼的句子,但却给人深深的思索,回味,“书是你的武器班级是你的队伍,战场是整个世界,胜利是人类的文明”这是爸爸给小艾瑞克的信中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书永远是最尖端的武器,它是人类不败的源头,现在的我就像一个怯弱的战士,书则是我的武器,但不知道威力有多大,射程有多远。班级就是我的队伍,每一个同学则是我依赖的队友,我的战场不是整个世界,我并没有那么勃勃的雄心,没有想建立什么丰功伟业,只想在平静中偶尔有几处涟漪,只想在每年的365天里,有几处绚丽,我的战场就是完成我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未来有多美,不知道未来有多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平凡的岗位,走进平凡的生活,胜利则是我的未来…… 《爱的教育》被誉为知书达礼的典藏,望每个人都去品读其中的深意。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2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生存绝对富饶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劳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
《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存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质朴,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一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一零本小说之一。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肠善良、充满爱心的同砚。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砚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临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头脑的集大成者,是当代鹤立鸡群的伟大教育理论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4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着,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5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作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6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绝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7
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著教书”?不跪著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著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著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著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著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著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8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着,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9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生存绝对富饶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劳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
《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存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质朴,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一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一零本小说之一教育名著读后感。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肠善良、充满爱心的同砚。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砚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临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头脑的集大成者,是当代鹤立鸡群的伟大教育理论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0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作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1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着,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2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3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
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4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
捧起 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作为教师,“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多让孩子们读书,在阅读故事中,他们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5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6
读完斯宾塞快乐教育这本书在为人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得到很好的启发和帮助,这本书给予我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实实在在的案例。书中讲到:孩子一旦降生,他既属于家庭又归属社会。一个品行端正,有良好教养和技能的孩子,成年后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的时候起的作用小一些,只对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群体有作用,但是都是有积极作用的。相反,品行不端,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能只会起破坏作用,成为别人痛苦的根源。
现实中真的'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成年后没有良好品行没有一个技能,当他成家立业后,由于不愿一直从事反复的劳动工作,而好高骛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想要改造一个人,已经为时已晚,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有自身原因,也肯定是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父母没有过多注重孩子品行,没有过多注重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认为个人的成才就是个人的问题!等等这些原因…
所以从这本书也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校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好的顾及到。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要比学校的时间还要多。学校交给孩子大部分是知识技能,但是对于培养优良品质和激发一个孩子潜能则需要我们家长的`耐心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指引和教导。
在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进修的过程。书中特别提到:你想要孩子将来怎样,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怎么做。一旦我们的言语,情绪状态是负能量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低落,痛苦,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能和潜能就会被降低。呵斥和指责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教育成果。
所以在斯宾塞快乐教育这本书收获最多的是:我们想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那么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让孩子从我们父母身上得到孩子想要学习的正能量和榜样,让孩子从小事要求自己,自己体会努力成果等等…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将不会重复,我们作为父母只要提前认识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正确看待正确解决,将会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7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着,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8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