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一位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在罹患ALS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生命垂危之际,给他的学生米奇讲授的一堂有关生死、家庭、感情等的人生课。相信,每个读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而我,最深的感动是在看到书里,学生米奇向莫里老人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健健康康,你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米奇问莫里,“就这些。”
就这些。
我在那份感动里,脑子里来回飘着的是毛不易唱的《平凡的一天》这首歌,截取一小段歌词: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小店门前出来好听的恋曲
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
人来人往满是善意
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你也想念吗
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
就这样虚度着年华
没牵挂
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
日落之前斜阳融在小河里
逛了黄昏市场收获很满意
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在等你
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
人生的话题太过深广,书看过后的感触没多久可能就会被生活的惯性冲淡,但,我们可以牢记睿智的莫里教授告诉我们的临别赠言:生活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都还在改变着自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2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3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我们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丝痕迹。或许,这世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每个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不能坦然,毕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样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将此活成了一种艺术。面对疾病,他没有畏惧,面对死亡,同样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每个星期二于自己的学生米奇相约。一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风趣的语句,依旧和学生谈笑风生,让人完全忘记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告别。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话更显平缓却富有哲理。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生的起伏波荡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波澜不惊。金钱名誉地位,爱恨追求友谊,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将之阐释了另一境界。
我曾经这样写道,你知道吗,我最不忍学会的就是告别,我用脚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为快点回到你身边,我抬头望天上的星星因为我知道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这样,来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别。我会思念着你就像你牵挂着我一样,我希望时间能够流转,那样就能不用分离。
我知道面对生死离别我是无法淡然处之,所以既然这样,就去过好每一天,不用再言离别时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无为,不用怨生命无常。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4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5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6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带着老师喜爱的食物来听教授莫里上课。然而,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已时日无多。死亡伴随着整本书,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永远的话题。
生老病死,本非人之常情。但同时,人的本性便畏惧死亡,言语中也多有忌讳。在古代人去世时,帝王称崩,贵族为薨,而民间则有驾鹤西去的说法。鲁迅先生写无常中曾写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中国古代传统中,无常索命,厉鬼勾魂,无论是何人,不管是天资聪颖的超世之才,还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贾,阎王三更叫,谁也不能活到五更。从此以后,珍馐美玉,倾城红颜,名利权势,都成为了梦幻泡影。粗茶淡饭,把酒话桑麻亦成了奢望。
其实一步步走向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你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容貌不在清秀而是变得枯槁,身体不在强壮,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双耳渐渐失聪,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呻吟痉挛,瘫痪在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或如石沉大海,或在火中成为灰烬,或久眠于地下,再不复醒来。
我们皆为沧海一粟,世间微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转瞬之间,便已沧海换桑田,物是人非,不知今夕何夕。庄子中讲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庄周梦蝶,难分蝶与我。既同亦不同,皆形象状态。但我想说,纵使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每年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那今年的燕子和去年的燕子一样吗?和一百年前的又一样吗?
小小的飞蛾,随手一握,我们便能将他们禁锢在掌心,上一刻,那个鲜活的小生命还在欣喜的欢舞,仿佛下一刻,它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但是它在你的手中挣扎着,恢复自由之后依然奋不顾身的扑向火焰。因为这是它所向往的,是毕生所追求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意义的判断,取决于自我所求与自我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都表现出了豁达的死亡观,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有人向往的是幸福平和的生活,他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和亲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朋友两肋插刀,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即使他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嘴边依旧会挂着微笑。为救大火中的孩子而丧生的消防队员,为让废墟下的孩子活着而挡住石块的母亲......太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之人,有埋头苦干之人,有为民请命之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人,亦有趋炎附势之人,有冷酷无情之人,有自私自利之人,有背信忘义之人......虞姬为项羽自刎江边,是她的选择。范蠡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他的选择。唐玄宗马嵬坡下斩红颜,亦是他的选择。同是有关爱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与阅历,有想要舍弃和守护的东西,不管心中滋味如何,最终是做出了选择。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家庭,事业,社会,或是金钱,文化,遗憾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爱与被爱,和遗憾与伤心和解,追求自己的梦想,守护生活中的温情,正确认识金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惟愿: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7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8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9
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像孩子那般被关爱。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
“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0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老人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人们从书中读到了关于世界语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而我读到了最深刻的主题—感恩。老莫里面对死亡,逼视着自己的躯体一步一步走向萎缩、走向消亡。
他并没有如其他临终的老人一样,或咒骂苍天,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或面壁哀叹,让恐惧与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个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健康的心态?因为她正在向社会感恩。他想告诉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此时,莫里老人的'双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间红尘,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情冷暖,他赶超了时间和空间,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抢来的。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老莫里讲授的内容无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头,也在拷问着社会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变老与衰亡;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现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谢所拥有的阅历和学识,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过的光阴……抱着感谢一切的心态,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热情的语气缓缓道来。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开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世界。我感谢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谢自己学会了知识和能力,感谢身边的亲友所倾注给我的爱,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当然,我更要感谢在天堂向我们微笑的老莫里,因为他叫会了我感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1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2
每一天我睡下,我就死去,而当第二天我醒来,我便新生。
这句话出自《Tuesday with Morrie 》,这是一本给人启迪很大的'书,影响力不会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样给肾上腺激素瞬间加满马力,而像蛇毒一样慢慢渗入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十分婉转,不是矫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满篇的网络用语,给人一种充满了敬佩的感觉,你会充满敬佩地读完这本书。
书是ESL课程的老师推荐的,也是他文学课上的内容。里面的两个主人公——Morrie与Mitch,关于人生,爱,死亡,给予的谈话,mitch,本书的作者,学生一样聆听着morrie的教诲。而Morrie则是一个将死之人,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死亡的种子,而mitch,他的学生,每周二的聆听似乎可以传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书中所说,物质的世界是虚假的,人们天天重复着相同的,无聊的内容,自己将自己引领向虚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给予,慷慨与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细小又快乐的事情,即便是他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他学习宗教,他习惯将一只无形的小鸟置于肩上,如佛般问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了吗?”,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无限的,在他将死的几个月里,他聆听别人读着给他的来信,倾诉。他不会因为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别人的苦水而烦恼,而是觉得给予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他是快乐的。他早已学会分离,书中称之为detachment,从负面情绪中脱身而出,勇敢面对它们,并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羞愧,现在我要离开羞愧。”
你学会了如何死亡,你就学会了如何活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3
死亡是什么?恐惧、挣扎?抑或是释然、解脱?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7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智博
想单单通过一本书就深刻地体会到死亡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义,作者将《相约星期二》中的话题延伸出来,触及到最真切的直观感受,纵使死亡再遥远,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4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老人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人们从书中读到了关于世界语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而我读到了最深刻的主题—感恩。老莫里面对死亡,逼视着自己的躯体一步一步走向萎缩、走向消亡。
他并没有如其他临终的老人一样,或咒骂苍天,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或面壁哀叹,让恐惧与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个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健康的心态?因为她正在向社会感恩。他想告诉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此时,莫里老人的双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间红尘,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情冷暖,他赶超了时间和空间,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抢来的。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老莫里讲授的内容无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头,也在拷问着社会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变老与衰亡;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现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谢所拥有的阅历和学识,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过的光阴……抱着感谢一切的心态,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热情的语气缓缓道来。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开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世界。我感谢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谢自己学会了知识和能力,感谢身边的亲友所倾注给我的爱,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当然,我更要感谢在天堂向我们微笑的老莫里,因为他叫会了我感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5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貌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正因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正因,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正因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之后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资料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理解了他教授的精神。
因此,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莫里说。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6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7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带着老师喜爱的食物来听教授莫里上课。然而,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已时日无多。死亡伴随着整本书,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永远的话题。
生老病死,本非人之常情。但同时,人的本性便畏惧死亡,言语中也多有忌讳。在古代人去世时,帝王称崩,贵族为薨,而民间则有驾鹤西去的说法。鲁迅先生写无常中曾写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中国古代传统中,无常索命,厉鬼勾魂,无论是何人,不管是天资聪颖的超世之才,还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贾,阎王三更叫,谁也不能活到五更。从此以后,珍馐美玉,倾城红颜,名利权势,都成为了梦幻泡影。粗茶淡饭,把酒话桑麻亦成了奢望。
其实一步步走向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你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容貌不在清秀而是变得枯槁,身体不在强壮,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双耳渐渐失聪,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呻吟痉挛,瘫痪在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或如石沉大海,或在火中成为灰烬,或久眠于地下,再不复醒来。
我们皆为沧海一粟,世间微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转瞬之间,便已沧海换桑田,物是人非,不知今夕何夕。庄子中讲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庄周梦蝶,难分蝶与我。既同亦不同,皆形象状态。但我想说,纵使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每年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那今年的燕子和去年的燕子一样吗?和一百年前的又一样吗?
小小的飞蛾,随手一握,我们便能将他们禁锢在掌心,上一刻,那个鲜活的小生命还在欣喜的欢舞,仿佛下一刻,它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但是它在你的手中挣扎着,恢复自由之后依然奋不顾身的扑向火焰。因为这是它所向往的,是毕生所追求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意义的判断,取决于自我所求与自我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都表现出了豁达的死亡观,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有人向往的是幸福平和的生活,他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和亲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朋友两肋插刀,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即使他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嘴边依旧会挂着微笑。为救大火中的孩子而丧生的消防队员,为让废墟下的孩子活着而挡住石块的母亲......太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之人,有埋头苦干之人,有为民请命之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人,亦有趋炎附势之人,有冷酷无情之人,有自私自利之人,有背信忘义之人......虞姬为项羽自刎江边,是她的选择。范蠡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他的选择。唐玄宗马嵬坡下斩红颜,亦是他的选择。同是有关爱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与阅历,有想要舍弃和守护的东西,不管心中滋味如何,最终是做出了选择。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家庭,事业,社会,或是金钱,文化,遗憾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爱与被爱,和遗憾与伤心和解,追求自己的梦想,守护生活中的温情,正确认识金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惟愿: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