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日记

2024/05/06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莫唱当年长恨歌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莫唱当年长恨歌日记 篇1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是脍炙人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袁牧的《马嵬》却将帝王的悲剧,联想到百姓身上,使文章的主题,显得与众不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诗中这样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笔触转向了平凡的老百姓身上。关心百姓的.疾苦是啊,人间亦自有银河。我们怎能不为石壕村中的老夫妻,心生惋惜。一份感情重要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那份共同患难的决心与勇气。

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固然令人叹惋,但是,莫唱当年长恨歌,其实唐玄宗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她在得知了杨贵妃的美貌后便开始了御宇多年求之。此时的他,完全忘记了曾经励精图治的报复,沦陷见了美色的泥潭之中,当初的决心在美色的诱惑下,化为灰烬。在得到杨贵妃之后他更是深深的不能自拔,于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他成天沉浸在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之中,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国家走向没落,终于有一天,安史之乱爆发了,走投无路的,唐玄宗只好被逼着将杨贵妃赐死,从此,唐玄宗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只是成天悲伤过度,沉浸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莫唱当年长恨歌,这更是对后人的告诫,唐玄宗的悲惨遭遇仿佛还在昨天。我们后人更应该汲取前人的教训。

仔细想来,李唐的爱情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那便是忠贞二字。杨贵妃死后多年,唐玄宗仍然活在后悔与自责之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二人情之深可见一般。即使两处茫茫皆不见,也要此恨绵绵无绝期。

晚年时,若能回忆起当初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也算是在这悲剧中空添了一份美好。

莫唱当年长恨歌日记 篇2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承诺以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天荒地老,这是一场凄美的爱情,但事实上真的值得我们替他们惋惜吗?

当他们“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时候,有多少年轻男女只可以背井离乡?当我们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幕时,有多少老百姓在田间辛苦的.劳作,在各处奔波,苦不堪言。在唐玄宗一心为美色而对朝政漠不关心时,他可曾想过多少百姓因为战乱从军打仗,家破人亡。又当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无奈悲痛时,他可曾有一刻想到过多少人家因战乱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开呢?他又能明白多少百姓的苦楚呢?

当杨贵妃被杀死后唐玄宗为她做的一切,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用情至深,但对于百姓们和千千万万在战场上的将士们,如果杀死一位贵妃能换来一位明君时,又有何不可呢?牺牲掉一位贵妃可以少死那么多的生命,少那么多的家破人亡,也少了那么多人不用牺牲自己的挚爱,那这贵妃死得其所了。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当唐玄宗在伤心欲绝时,百姓们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远离家乡的亲人流泪思念呢?不要说他对杨贵妃的情有多深,百姓们的心情他同样感受不到。日后还有人对他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感到惋惜时,请想想当时的百姓们,我只想说:“莫唱当年长恨歌”。

猜你喜欢1:莫唱当年长恨歌日记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是脍炙人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袁牧的《马嵬》却将帝王的悲剧,联想到百姓身上,使文章的主题,显得与众不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诗中这样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笔触转向了平凡的老百姓身上。关心百姓的.疾苦是啊,人间亦自有银河。我们怎能不为石壕村中的老夫妻,心生惋惜。一份感情重要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那份共同患难的决心与勇气。

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固然令人叹惋,但是,莫唱当年长恨歌,其实唐玄宗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她在得知了杨贵妃的美貌后便开始了御宇多年求之。此时的他,完全忘记了曾经励精图治的报复,沦陷见了美色的泥潭之中,当初的决心在美色的诱惑下,化为灰烬。在得到杨贵妃之后他更是深深的不能自拔,于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他成天沉浸在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之中,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国家走向没落,终于有一天,安史之乱爆发了,走投无路的,唐玄宗只好被逼着将杨贵妃赐死,从此,唐玄宗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只是成天悲伤过度,沉浸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莫唱当年长恨歌,这更是对后人的告诫,唐玄宗的悲惨遭遇仿佛还在昨天。我们后人更应该汲取前人的教训。

仔细想来,李唐的爱情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那便是忠贞二字。杨贵妃死后多年,唐玄宗仍然活在后悔与自责之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二人情之深可见一般。即使两处茫茫皆不见,也要此恨绵绵无绝期。

晚年时,若能回忆起当初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也算是在这悲剧中空添了一份美好。

猜你喜欢2:难忘当年高考随笔散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莘莘学子们完成了一场艰难的学业汇考,怀揣十多年寒窗美好的理想,等待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为实现未来人生自我价值展现青春风采。可是,每个学子的高考准备,都经历不同的选择和难忘的记忆。

在“农家书屋”看到努力备考的学子们,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参加高考的那些时光。我参加高考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正逐步推进,恢复高考成为当时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城乡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尤其在我生活的山区农村,尽管实行土地分产到户责任制,可农户还未从过去长期“大集体”的贫困中解脱出来,物资依然匮乏,生活相对困难。

作为农村孩子,若想改变人生命运,最好的出路是通过高考上大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成为名副其实拿工资的“公家人”。让孩子上大学成为当时社会新潮流,无论谁家有孩子上学,家长再苦再累,都义无反顾地供读;孩子能否考上大学,维系着家人的殷切希望,关乎着改变未来人生的期盼。

在高考前的一个多月,考生进入全面复习的紧张阶段。我每天早晨4点半准时到校参加跑步锻炼,然后开始2小时的晨读,早饭和午饭学校仅给我们各半个小时吃饭时间,各科任课教师轮流按晌辅导授课解题,下午6点半放学,学生们陆续回家,夜自习都在家里自学。因能自由支配复习,许多孩子是彻夜挑灯通宵达旦。

我们砖木结构的教室,每个班挤满70多位学生。学校没有集体宿舍和食堂,学生吃饭从家中自带,没有照明电上课,学生靠的煤油灯;学生们每天起早贪黑往返学校,要走十几、二十几里的山路,上学路上留下山村孩子许多欢乐和泪水,求知改变命运的高考,成为那一代孩子们承受的艰辛。

高考前的紧张学习,就像一架钢琴拧紧的琴弦,绷得学生们踹不过气,累倒病倒不足为奇,这时家长们格外关注孩子的生活。由于我当时身体瘦弱,备战高考那段时间,母亲每天清晨3点起床,开始张罗我上学的早餐和午饭,为能给我补足营养,每天早餐一个熟鸡蛋、一碗米粥、一个白面馒头,一小碟青菜,给我一个特殊的照顾。

午饭是母亲提前备好的特殊“营养餐”,所谓的特殊,只不过是山村中的土特产。母亲将山里盛产的松子、板栗、核桃、花生、黄豆晒干去皮剥开后,在村西头的石磨上反复数遍磨碎,用箩筛出细面拿回家。她用火烧热铁锅,将其放进锅内慢炒,在炒制过程中,她根据火候时机,再掺入面粉、香油、葱姜末,用铁铲轻翻,细面炒成金黄状,“营养餐”即成。

母亲做一次“营养餐”,足够我食用一个礼拜的。每天在家吃过早饭,母亲总会在我的书包里塞进一袋“营养餐”。在校午饭时,我拿出课桌斗里自带的铁碗,到任课老师办公室里,用开水冲开,即成一顿美味的“营养餐”。母亲除了亲手制作的“营养餐”外,每天还给我一个煮熟的鸡蛋带上,算是奢侈。因为家里的食盐酱醋,全靠卖鸡蛋钱换来的。

有时母亲怕我复习寂寥,会腾出时间“陪读”。她边缝衣服边叮嘱我做题须认真。母亲虽然不识字,却不时地拿起我的作业薄指点着,说这道题做错了,我反复检查后说,没有啊,她又拿起桌上的教科书,说你对照书再仔细检查一下,当我发现母亲把书本拿颠倒时,心中的嬉笑伴着一股莫名的痛,对母爱衍生出更多的理解。

考试结束后一段日子,让所有考生备感心理煎熬。那是8月初的一个中午,乡邮员到我家说是有挂号信签收,父亲拆开信一看,是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急忙让母亲到东山我割牛草的地方把我叫回家,父母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为庆贺我考上大学,父亲卖掉了家中的小牛犊,置办了酒席,宴请所有亲戚和四邻八舍的乡亲。

我如愿成为第一个走出我们山村的大学生。大学开学报到的那天清晨,父母和村民们送我出远门。父亲默默地扛着行李箱走在前面,母亲与我随后并肩而行,并语重心长地说,娘在行李箱里放进10斤“营养餐”,如果在学校吃不饱,你可以拿出来填充,还能解决吃饭上的水土不服。母亲说这话时,我心理一阵酸楚,差点落下眼泪。

如今,距离我当年参加高考已经过去30多年。那个年代的高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也伴随着一代年轻人对上大学求知的无限期望。往事斑驳远去,时光穿越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永远无法在心底尘封那段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