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2024/05/0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1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也让我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则短评:据说,上万日本人离开体育场,地上不会留下一片纸片等垃圾。就这一个好的卫生习惯、一点“小事”,让人们惊呼:日本人太可怕了,日本人没有理由不成功。

小事决定成功,如若家长和老师还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视孩子智育的发展,想必要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难事!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人、成功的基础。

养成教育怎样抓?怀仁一中的领导认为,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所谓“大处”,就是一切从培养合格的学生构想,而“小处”则是从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我也极为认同,特别是细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一真理!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正确,首先老师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育的方法种种,在这本书中可谓包罗万象,如境教法、身教法、训练法、言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等。

至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作为重点看了好多遍,特别是班上也有学习磨蹭的孩子,上课不专心的孩子,写作业马马虎虎的学生也不少,文中提到的妙招有种一开学就想在我的学生身上试试的冲动,是呀,读书真好,即学即用,如获至宝,相信我会将这本书长伴左右,因为书中的理论需要与我的实践相磨合,因为书中的方法需要借鉴并因生而宜作改动,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还需要细细咀嚼,因为书中的思想还要不断地吸纳……看来一本好书也如一种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2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是一本好书。作者孙云晓教授在本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等系列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案例,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一个教育专家独到的教育智慧。

有这样一本好书,它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会激励我们更加懂得我们教育人生的价值,认真阅读,一定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会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会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巨大的精神力量。

孙云晓老师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当然,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关键环节不让孩子掉队。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学习,孙芸晓老师提倡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再根据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受爱,心中处处充满爱。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做起。小到一句话,一个眼神。告诉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每次安排写字都要检查孩子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正确,首先老师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不同的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世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读孙云晓老师的著作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把从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那才是教师最有价值的人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3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了这本书,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读后还会大大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认真阅读,它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会激励我们更加懂得我们教育人生的价值,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你领略教育人生的真谛。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为了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我们要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帮助家长,使家长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

孙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第四章讲做人的习惯。书中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既有必要的理论,又列举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孙云晓老师给我们培养习惯的诸多建议,如:“一分钟赞美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则”“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的规律”等等这些措施科学合理,又简单易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特别对现在的小学生影响更大。可是我们都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随处可见,不做作业,随地吐痰,对人没礼貌,打架骂人等。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已经对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为学校老师们的责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即如书中所说包括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的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本书从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展开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我们可以好好地学习,孙云晓老师提倡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再根据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爱爱,心中处处充满爱。不能老抱怨的学生多么不听话,多让人伤心。何不用抱怨的时间来思考用什么办法帮助和引导孩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从书中例举经验中可以发现,给孩子赞扬不能说些假、大、空的话,而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时还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要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却用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缺点。

孙老师也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我不断反思”。愿我们将孩子的习惯培养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来,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的确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生财富;纠正孩子一个坏习惯,给孩子一生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既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良好习惯?孙云晓老师为我们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首先要确定规范;第二条,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第三条,要遵守儿童的权利和参与;第四条,习惯培养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4

读完《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因为儿童可塑性比较大,模仿性强,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养成坏的习惯。而一旦形成坏习惯,就很难在改变,有些坏习惯还会继续发展,对人一辈子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培养得法,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进了教室就打开书本开始晨读。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下课时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用的课本等学习用具。学会整理自己的抽屉,保持教室里的卫生。回家要养成看书,做作业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等等,很多好的习惯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慢慢培养的,

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让孩子改变。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完成的工作。我读完这本书足了如下总结:

(1)我们必须明确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让他能明辨是非,比如尊敬长辈、节约、按时起床、上学、写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不要打架、破坏班机纪律、不玩火、不做危险性游戏。

(2)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绝对的影响。孩子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他们的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浸墨者黑”都听过这个道理。你让孩子做什么,家长必须首先做到。比如,教育孩子讲文明,家长就不能满嘴脏话。要求孩子学习要专心,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干扰孩子,不能打扑克、看电视等。

教育孩子要认真,家长就不能马马虎虎,否则你的教育就不起作用。

(3)孩子犯错后,正确使用惩罚。家长要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有些家长迷信体罚,认为“不打不成才”,从根本上说只有“兴趣成才”“立志成才”没有“打骂成才”的。“棒打”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惩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家长强制执行罚站、闭门思过。限制孩子自由。剥夺某种权力:不准看电视、玩游戏机。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如抄课文、扫厕所等、不满足孩子的正当物质需求:该买的东西不买。

(4)现在有很多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没有时间观念,原因主要有:性格问题、缺乏应有的训练、对学习兴趣不浓等。克服磨蹭的办法有:通过讲故事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让磨蹭付出代价,有的孩子磨蹭迟到,就让他磨蹭,到学校挨批评后第二天就会加快速度了。节约的时间归自己,每天让孩子写完作业后时间归自己,他为了多玩一会也会抓紧时间写作业的。制定严格的制度教孩子学会管理时间。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洗漱等家长要起模范作用家长凡是磨蹭,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长要珍惜时守时,讲求效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5

书中写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们有修养,行为规范得体,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们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主宰我们的人生。

正如书中所言,我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否。孩子习惯好,家庭往往是美满的。例如:孩子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好,全家人都高兴;孩子有文明习惯,街坊、邻居都夸奖,家长心里就美滋滋的;孩子劳动习惯好,手底下有活,经常帮助家长干活,家长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欢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习惯,家庭关系就和谐,家长的脸上就会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作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儿是不行的。现在有些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因为不科学,所以不见成效。平时靠管、卡、压的办法,孩子们被管得表面服从,可是老师或家长一不在场,就原形毕露。有的家长于是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迁就多,要求少,说教多,训练少,结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桥的把式,能说不能干。有的学生在班、队会活动上慷慨激昂地大赞劳动光荣,可是在家里连袜子都不洗,因此,我认为家长和教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一、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例如,教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可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如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不小心弄脏别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对孩子进行教育。又如训练学生的劳动习惯,家长可以把大扫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结合起来,把家务劳动和学习简单的修理、烹调技术结合起来。再如训练孩子专心学习,可以让他拿着书本到电视机前去看,看看他有没有意志力,不受干扰,专心学习,孩子感到信任,很有兴趣。这样就把枯燥的训练变得饶有兴趣的活动,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加训练了。

二、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训练中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指导要非常具体,从每个细小动作入手,从坐、立、行走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等都要给与指导,有些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不给以生活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如何刷牙、洗脸、如何叠被子、擦桌子、扫地……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义不容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他们今后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每时每刻从好习惯做起!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6

拜读了孙芸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著作为我们任何年纪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粮,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拜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会大大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

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既有必要的理论,又列举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读起来感慨不己。我很赞成孙芸晓老师给我们的诸多建议,如:“一分钟赞美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则”“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的规律”等等这些措施科学合理,又简单易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特别对现在的小学生影响更大。可是我们都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随处可见,不做作业,随地吐痰,对人没礼貌,打架骂人等。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已经对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为学校老师们的责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即如书中所说包括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

当然,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关键环节不让孩子掉队。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学习,孙芸晓老师提倡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再根据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受爱,心中处处充满爱。不能老抱怨的学生多么不听话,多让人伤心。何不用抱怨的时间来思考用什么办法帮助和引导孩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从书中例举经验中可以发现,给孩子赞扬不能说些假、大、空的话,而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时还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要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却用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缺点。

孙老师也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我不断反思”。愿我们将孩子的习惯培养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来,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的确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生财富;纠正孩子一个坏习惯,给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7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用多年时间进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实验,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书中针对道德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思维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阐述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习惯培养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效率最高,过了幼儿期,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特别是如果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则要花成倍的时间来矫正。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遵循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书中还特别强调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千世界)的行为习惯要一致;家庭中父母、学校中老师自身的言行要一致,教育者的方式不一致会使教育者失去教育的权威性;培养儿童自身言行的一致性。习惯培养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心理过程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性;要考虑儿童学习、生活的整体性,要考虑把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相结合。并给教师提出许多建议,例如:.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孩子的感情;要有一颗公正之心;培养好习惯不能改变孩子天性;引导孩子相互欣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让我很高兴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总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思维,特别是每逢家长会或平日里与家长交流或家访时总要求家长多鼓励孩子自己来学习、劳动等。一年级上学时就告诉所有的家长从小应该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习惯 ,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吃饭穿衣都要帮着做,孩子上了小学还整天帮着理书包,削铅笔……久而久之,孩子的习惯丝毫没有养成,还滋长了他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变成了只会“张口吃饭,伸手穿衣”的“小废人”,懒散、不孝顺等等不好的品行就随之而来,而造成这一严重后遗症的就是——为人父母、师长的不放手,没有没有为孩子创造习惯养成的条件,试问,一颗小树,不经历风雨怎会长大呢!何况这是一个人应该且必须的行为习惯,怎能总是父母师长包干代替呢!

以前总认为“教育”不就是教育孩子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吗?读罢此书,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很幸运,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观念,从小要注重培养学生是养成习惯。有了这本书,让我们的教育又有了可参照的一面镜子。只重视孩子智育的发展,想必要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难事!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8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从幼年期就应当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开始的习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0xx年,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说明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应该从小开始。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长期、反复的训练,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人的这种生理机制决定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学习时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种不好的习惯。但是有一位妈妈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种区别强化的一个技术,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够学习好。你1个小时站起来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让我看到你1个小时只站5回?孩子知道妈妈注意他了,就说: 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业,果然只站起来了5回。妈妈说:哟,我儿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进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说: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业时就不站起来了。这位妈妈还会用别的很多技术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孩子特喜欢六点半看动画片,就给他约定:今天你做作业时站起来在3次以内,你就可以看动画片,超过3次,动画片不能看。这就是说,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惩罚,这个惩罚一定要剥夺他最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这没关系。但是他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这位妈妈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乌申斯基还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9

读完《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因为儿童可塑性比较大,模仿性强,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养成坏的习惯。而一旦形成坏习惯,就很难在改变,有些坏习惯还会继续发展,对人一辈子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培养得法,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进了教室就打开书本开始晨读。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下课时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用的课本等学习用具。学会整理自己的抽屉,保持教室里的卫生。回家要养成看书,做作业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等等,很多好的习惯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慢慢培养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让孩子改变。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完成的工作。我读完这本书足了如下总结:

(1)我们必须明确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让他能明辨是非,比如尊敬长辈、节约、按时起床、上学、写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不要打架、破坏班机纪律、不玩火、不做危险性游戏。

(2)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绝对的影响。孩子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他们的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浸墨者黑”都听过这个道理。你让孩子做什么,家长必须首先做到。比如,教育孩子讲文明,家长就不能满嘴脏话。要求孩子学习要专心,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干扰孩子,不能打扑克、看电视等,教育孩子要认真,家长就不能马马虎虎,否则你的'教育就不起作用。

(3)孩子犯错后,正确使用惩罚。家长要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有些家长迷信体罚,认为“不打不成才”,从根本上说只有“兴趣成才”“立志成才”没有“打骂成才”的。“棒打”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惩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家长强制执行罚站、闭门思过。限制孩子自由。剥夺某种权力:不准看电视、玩游戏机。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如抄课文、扫厕所等、不满足孩子的正当物质需求:该买的东西不买。

(4)现在有很多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没有时间观念,原因主要有:性格问题、缺乏应有的训练、对学习兴趣不浓等。克服磨蹭的办法有:通过讲故事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让磨蹭付出代价,有的孩子磨蹭迟到,就让他磨蹭,到学校挨批评后第二天就会加快速度了。节约的时间归自己,每天让孩子写完作业后时间归自己,他为了多玩一会也会抓紧时间写作业的。制定严格的制度教孩子学会管理时间。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洗漱等家长要起模范作用家长凡是磨蹭,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长要珍惜时守时,讲求效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10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体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诚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几天,我细细品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书中详细解释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养成教育的特点、关键期、方法、途径,并生动地以连续剧式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介绍了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和操作。读了这本书,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都让我受益良多。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却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非如此,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

书中介绍了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养成良好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习成绩好、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生活习惯都好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聪明!”但是他们聪明却不优秀,甚至很糟糕!他们经常忘带作业;他们不讲卫生;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他们懒惰、拖拉、毫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一颗优良的种子却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答案很简单:习惯不好,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正是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并导致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让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没。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顽强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项好习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只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要领;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想结合,只有把内部的意志力与外部的强制力结合起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保障。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让我们谨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11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篇12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体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诚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几天,我细细品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书中详细解释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养成教育的特点、关键期、方法、途径,并生动地以连续剧式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介绍了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和操作。读了这本书,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都让我受益良多。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却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非如此,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

书中介绍了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养成良好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习成绩好、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生活习惯都好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聪明!”但是他们聪明却不优秀,甚至很糟糕!他们经常忘带作业;他们不讲卫生;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他们懒惰、拖拉、毫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一颗优良的种子却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答案很简单:习惯不好,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正是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并导致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让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没。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顽强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项好习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只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要领;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想结合,只有把内部的意志力与外部的强制力结合起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保障。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让我们谨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