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筝》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风筝》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风筝》有感 篇1
这并不是单纯的关于友情的故事,它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赎罪与获救。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关系也不止友情,在那一遍遍真挚而又浓烈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回响过后,沉淀下来的,是对人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它讲述了主人公哈桑与少爷阿米尔那“不公开于世人”的动人情谊;讲述了阿里与老爷的主仆情谊;讲述了阿米尔那终其青少年都在为“俘获”他爸爸对他的关爱而努力,甚至违背了道德以致酿成灾祸的故事;还讲述了阿米尔那为了赎罪所作出的一次次决定、祈祷与牺牲。
因为哈桑是巴扎拉人,周围的小孩都嘲笑、排挤他。他们瞧不起他那被屈辱过的已去世的母亲,更瞧不起他那天生而来的难看的兔唇,并以此恶意给他取了个侮辱性绰号——巴巴鲁。阿米尔少爷与哈桑玩得极好,只是阿米尔从不在其他阿富汗小孩面前拉着哈桑一起玩,也从来不会对外称其为自己的朋友,更别说称为好朋友了。在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在忠诚而又机智的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胜利,并以此认为得到了父亲的瞩目与关注。殊不知,他失去的反而更加沉重。哈桑在帮他追回第二名的风筝时,边跑边回头,幸福地朝阿米尔高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那只鲜艳的风筝一直被追到了死胡同,不,是阿塞夫他们仨把哈桑逼进去的。他们仨犯下了让人难以忍受的罪行,他们害了哈桑!阿米尔一路找到了巷尾,却自始至终远远地躲着旁观,任那鲜血从哈桑身上一点一滴地滴在地上。他的懦弱心理,他的嫉妒心理在此时如山洪喷发般爆发,矛盾地纠结着。他知道也恐惧于阿塞夫他们仨此次前来的报复,他嫉妒,哈桑所获得的那本不属于他的爱,老爷对哈桑的爱远远多于自己。于是他选择了袖手旁观,于是他对此只字不提,任凭内心煎熬着,仍然没有勇气承认错行,直至阿里与哈桑搬走,战争爆发,自家搬迁,都没有承认。最大的悲哀在于,他再也无法见到哈桑了,更不能听到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碰到校园欺凌。这与故事中哈桑被周围的孩童嘲笑、欺凌的事件性质是相同的。这与人们的心理有关,一个人的人品优劣,决定了他的为人处世。那些故意嘲笑、恶意欺凌弱小的“恶霸”,我想问问他们,难道他们在欺凌弱小的同时,不是完全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吗?难道生而为人,不应该互相给予彼此尊重和温暖吗?鲁迅曾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现在理解来看,那些“霸凌者”是猛兽,独自骄傲着,也注定他们只能孤独着。也许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等着你,也许你身边存在着这样的欺凌事件,也许你就是那个深受其害的人……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坚决地对暴力说不,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格足以抵挡前路的风暴,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恶霸”改邪归正,“放下屠刀”。
那只鲜艳的风筝可以理解为哈桑的忠诚,哈桑追到了,他对阿米尔忠诚不二,也可以理解为阿米尔自我期许的获救后重塑良好品格的自己,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故事越读到后面,真相也越来越清晰。阿米尔在几十年后的生活里,无意间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想起了当年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兄弟,他想赎罪。在后来据阿辛汗所指“那有一条通往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段“千钧一发”的征程,给人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坚定。他重返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哪怕是与自己的恐惧来源之一——阿塞夫及其钢拳套以命相抵,他也在所不辞。他极力渴望“获救”的心,最终成功地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帮助他追回了风筝,算是弥补了当年的遗憾,也真正地赎罪成功了。
此书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想,这是对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高度概括与赞扬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竭力要赎罪,并为之付诸最大的努力实践,“过”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弥补上。而那时,你所追的风筝,是能将功补过的风筝。在此故事中,战争的硝烟也弥漫着每一个角落。众所周知,无论在书中,还是在现实世界,战争真实存在。每当一条条触目惊心的国外热武器战争爆发的新闻传入国内,我相信,国人们无一不庆幸自己生于和平社会,同时,也会深感弱国们的无力抵抗与无奈面对。每当一张张饥瘦枯黄的难民儿童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这无疑是对和平爱好者的致命冲击。每每看到和平宣传活动的开展,心中既激动又欣慰。我在此倡议:让战争从地球中消失,让我们一同守卫和平!
回归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风筝可以象征着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隐喻为正直、善良、诚实等优良品格,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读《风筝》有感 篇2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追赶风筝的孩子》,读《追赶风筝的孩子》有感350字。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莱特兄弟从小就不怕别人嘲笑,他们俩留心观察鸟儿飞行的特点,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长大以后,他俩继续研究各种飞行原理,最后他们俩发明了飞机,帮助人类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
莱特兄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但要有理想,还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理想,读后感《读《追赶风筝的孩子》有感350字》。
其实,我也像莱特兄弟一样,有着很多的梦想,比如,我有一个想当语文老师的梦想,那样就可以教同学们写出很多优美的文章。我还曾想当一名钢琴老师,教学生们弹奏好听的曲子。虽然我的梦想还有很多,但是有许多梦想都因没有坚持而放弃了,那些放弃的梦想,再也不会实现了。现在我还在坚持着我当语文老师的梦想,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把当语文老师的梦想实现。
我相信只要像莱特兄弟一样努力奋斗,将来就一定能像莱特兄弟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读《风筝》有感 篇3
前几天,我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读着这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于是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他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谎言——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他震惊了,又得到了消息,哈桑已逝世,他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孤儿院。阿米尔非常纠结,最后为了弥补幼时的过错,他毅然救出索拉博,带着他回到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我相信这个时候阿米尔的心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我突然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
读《风筝》有感 篇4
这篇《理想的风筝》叙写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且左腿完全被截去的中年历史教师——刘老师。
刘老师是一位和蔼慈祥、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老师。我读了这篇文章深受感动。一个年过半百且失去一条腿的人,居然还能够以顽强的毅力站起来,去放风筝,去教书,实在是了不起。我也想到了我自己,我向来经不起挫折,哪怕是一道奥数题不会做,都会气得扔笔。有一次,我做书上的一道题,总是做不出来。我自己尽量压抑自己,可我还是气,不高兴,觉得自己没用。不仅把笔丢了,还哭了。想到这,我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没用,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心灰意冷,不能坦然面对。刘老师也是个爱国的人,这一点我却比不上他。我并不是不热爱祖国,但我不如他。他讲到祖国辉煌历史的时候十分激动,讲到祖国蒙受屈辱的历史时却那么悲愤。
而我,祖国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我不在乎。看到外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却很激动,好象是自己国取得的一样。当祖国在某些方面刚刚取得突破时,我会想:才突破,美国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了,中国才这么点成绩。好像我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不重视中国。我应该学习刘老师的爱国精神,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崇洋媚 外,要加倍热爱自己的祖国。刘老师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正因为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才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刘老师热爱生活,爱岗尽业,这种思想境界,令我钦佩。我明白了: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总是难免的。我要以刘老师为榜样,热爱生活、刻苦学习,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放飞理想的风筝。
读《风筝》有感 篇5
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这个假期,我看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夕阳西下,在一片片红色的云彩下,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只风筝,跑着,风筝随风飘扬。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看到这个封面,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了12岁的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的`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这一直折磨着阿米尔,阿米尔甚至逼走了哈桑。没多久,因为战乱,自己也跟着父亲逃往美国。20年后,阿米尔始终放不下当年的心结,重回故土,希望为当年的好友做一点事。可也是这次的回归,使阿米尔知道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悲剧再次上演,阿米尔也最终做出了抉择。
看完这整本书,我思绪万千。
谎言与信任,背叛与救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些情感中,令我感动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句多么普通而又充满了爱的誓言呀!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便是在哈桑追到风筝后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尽管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但仍然坚信,在他和阿米尔之间是有那最真挚的友谊的。第二次,是法里德对受了重伤的阿米尔说的。虽然这只是一句朋友在危难之际时,伸出援手时说的一句话,但却揭开了阿米尔的伤,想到了哈桑,20多年的痛苦和自责爆发出来,是阿米尔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第三次,是阿米尔为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同样的追风筝,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受过极大折磨的人的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阿米尔的痛苦的解脱。
从懦弱,胆小,痛苦,到勇敢,坚强,救赎。阿米尔这一形象,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久久回味。
读《风筝》有感 篇6
“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智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曾宪梓老师所说的这句话是《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标志,所以这篇课文带给我了我许多感触。文章主要写了“我”由春天放风筝的景象联想起刘老师,回忆起了刘老师曾对我们笑谈腿疾,坚持上课,下课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歌颂了刘老师顽强执着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的刘老师的人生态度让我敬佩,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在下课时追风筝的事。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老师以自己残疾的身体去做一个正常人很难做到的事,也许那风筝就是刘老师放出的理想,也许他不甘让自己的理想飞走才如此的拼命追赶,奋力的追赶,他所坚信着,他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坚信着穷途必有后路——自强不息和积极乐观的大道!而想到我以前的不堪,我明白,现在的我不能重蹈覆辙。
儿时的一个炎热的夏天,由于我不会游泳,便叫妈妈带我去学,妈妈也欣然答应了。到了游泳池,我迫不及待的带上游泳圈跳到水池里,我学着旁边的大姐姐大哥哥们的动作游,但是就当我一扑下水池的时候我整个人就被溺水了,幸亏姐姐及时地救了我,我露出了水面,当时,我非常的气愤再学了一次,以为至少可以浮起来,可天不如人愿,我再一次溺了水,姐姐在旁边又把我救了起来,我下定决心不再学游泳了,因为我觉得自己不管怎么样都不可能学会,我颓废了。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没有什么事可以轻易学会,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心和遇事不颓废的心性,就如刘老师一样坚信着自己和正常人一样成功的追上了风筝。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许刘老师的事迹会是我指路标呢。
读《风筝》有感 篇7
火红的霞映衬着一个手拿风筝的男孩的剪影。男孩奔跑着,身后拖着长长的风筝线,赤色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最后在那无边际的霞空中,只留一只飞翔的风筝。因为这副神秘莫测的图画,迫使我打开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它带给我无尽的震撼。
或许是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友情,或许是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恍然,或许是那一句看似天真却无比真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都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阿米尔记忆中阿富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却温馨幸福的喀布尔。平日里,我们听到关于阿富汗的消息,都是跟恐怖主义扯上关系,总以为那是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枪声中的地方。然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却是那么和谐美好。
小说的开始,我从作者柔和的笔触中只感受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却不想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每年的风筝大赛,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阿米尔想要得第一,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哈桑为了阿米尔拼命护住了风筝,可是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浮现了……阿米尔选择了退缩。
一念之差,两人的命运被改写。
直到各天一方,阿米尔因为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决心回到阿富汗——他要走上那条赎罪的路,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阿米尔得到了原谅与宽恕。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它所表达的内容很复杂,但是我总是认为那长长的风筝线中,似乎牵连着某种关系。
我想,那是对于人生的感激与释怀。每个人都有一只风筝,我们义无反顾地追逐着风筝,在它的牵引下逐渐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读《风筝》有感 篇8
孩子是充满稚气的,大人永远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每个小孩也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产生疑问;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唯一能和孩子沟通的只有玩具.而一文,作者小的时候虐杀了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他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他这样做对吗?
我常常看见年幼的小妹妹拿着芭芘娃娃,在一个角落里独自玩,她可以情不自禁地和它说话,玩上一整天也不厌倦,那是为什么了,通过我的观察才明白了一切--
因为在妹妹的心目中没有生命的娃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她把娃娃当作自己的家人,朋友,当别人不理解自己奶声奶气的语言时,她可以与娃娃诉说;当她遇到哪个有趣的事,她可以与娃娃分享自己的喜悦;当她有什么宝贝的时候,她可以偷偷的告诉娃娃……一切一切,在她心中,只有娃娃理解它.
以上的事例,也许我们认为幼稚,可对于她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是一个孩子的梦,难道要去破坏女孩唯一的"朋友"么?
而作者阻止了小兄弟去放风筝是不对了,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游戏对孩子来说比什么都好.就犹如读书人的对象是书,他可以拿着书一整天也不嫌腻;犹如旅游爱号者,要他天天旅游也很开心;犹如钢琴家,让她天天依偎在钢琴身边他也不会累……
就是这样,不同年龄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堵住他人的追求.
读《风筝》有感 篇9
音乐是源于自然的。每天清晨,鸟儿总在窗口啼叫;深夜时分,虫儿总是长鸣不歇。我们生活在声音中,生活在音乐中。
作者的父亲喜欢鸟叫,喜欢铁马叮咚的声音,这让我记起我小时特别喜欢用贝壳串成的风铃,还有吊兰,将他们都吊在窗口,有风铃铃铃的声音,和吊兰垂下的小小的吊兰,还有拂面的微风,总令我想到初春油菜花的田野,清新的气息。
音乐总是抚慰人心,自然的音乐更令人心旷神怡,不同于大剧院里的音乐会那么庄重,倒有了一份自由,一份散漫。就像文中的孩子将风筝放上天,鷂琴无拘束的音乐传的很远,没有规则。
音乐总在我们身边,不只是那种用乐器才能弹出的曲子,换句话说,觉得舒心的,听着不烦躁的都是音乐。记得曾听谁说过,平常时,音乐进了耳朵,而伤心时,音乐则是飘进了心里。我认为,音乐不仅能抚慰人心,而且能使人找到共鸣,使开心更加开心,悲伤更加悲伤。
我是最喜欢听马天宇的歌,他的歌声,清新温暖,没有摇滚,没有金属,就像是月光,轻轻地,照进了心里。听他的'歌,有几年了,几乎每一首歌,都有着属于我的一份回忆。那年夏天,我与发小各奔天涯,原来从来没有过的那种离别的感觉。你能体会一个每天在你生命里的一个人突然离你而去的那种悲伤与不舍。《依然在一起》是我们最爱的那首歌,后来听起,总想起我们一起不顾大声唱的旋律,只是牵扯了一根线,就勾起了所有回忆。
音乐是没有界限,没有规则,开心则有,悲伤则有,用心则有。
读《风筝》有感 篇10
追风筝的人?
初看题目,为什么要追风筝?谁在追风筝?
追风筝是阿富汗的传统活动,是哈桑和阿米尔在追风筝。
哈桑曾是为阿米尔追风筝的人,而到后来,阿米尔开始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
哈桑是个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无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还是为人处事,都是个纯净干净得仿佛天使一样的人。而阿米尔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一个人类身上很正常有的感情,比如阿米尔小时候很自私,又很胆小,没什么男子汉气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比如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比如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这些思想都是常人身上会有的。但因为和哈桑在一起,这些在普通人身上在正常不过的却被无限放大成缺点。以至于在最先看的时候也会跟着作者的描述一起骂一骂阿米尔。但阿米尔很幸运,他身边有很多善良的人,他父亲,拉辛汉,阿里等等,这些人在影响着他,监督着他,爱着他,所以阿米尔能为自己的罪困扰那边多年,背负了内心谴责那么多年。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等到他最终解脱的时候,他才成为了一个完整也伟大的人类。
整本书没有很华丽的辞藻,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因为他与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风筝”已是残缺。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阿米尔的“风筝”丢了,又被追回。而你的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你可曾丢失了你那只带有你人格的“风筝”?不论因什么,也不论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吧,一起找回我们的那只“风筝”,并将它好好保存,永远不再丢失。好吗?
读《风筝》有感 篇11
拿起这本书时,因书名而有了许多畅想,“飞翔、祝福”各种与风筝有关的寓意都想了一遍。最终翻开书的那一刻明白了“风筝”含义的复杂。有着友谊、有着亲情、有着背叛、有着救赎,复杂多变,糅合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让人感慨万分。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
它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吸引了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也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一个难以释怀的问题。那么救赎就成为一个不变的旋律,也是这本小说的核心价值。
当时看的时候,先讲述了儿时的美好,儿童之间的快乐,尽管如此,在字里行间之内,行为习惯上,哪怕他还是一个孩子,依然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就如"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因此在开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然而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着,对自己的自私、懦弱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不能自拔。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他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让父亲赶走他们。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不存在的偷窃行为,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劝阻,执意离开。对哈桑的.背叛使阿米尔付出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代价,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恶感、悔恨与痛苦一直折磨着他。这也暴露了人性的虚伪和脆弱。
书中反复出现了这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阿里对父亲的忠诚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阿里是父亲的仆人,也是一同成大的伙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儿子——阿桑,一个兔唇哈扎拉男孩,是与我——阿米尔少爷一同长大的伙伴,我们一起游戏,哈桑愿为我做一切一切,哈桑与我的童年故事丰富而有趣,哈桑对我的忠诚表达就是"为你,千千万万遍",哪怕是我做错事,替我承担责骂,还是在危险时挺身而出。
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所以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读《风筝》有感 篇12
孩子是充满稚气的,大人永远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每个小孩也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产生疑问;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唯一能和孩子沟通的只有玩具。而一文,作者小的时候虐杀了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他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他这样做对吗?
我常常看见年幼的小妹妹拿着芭芘娃娃,在一个角落里独自玩,她可以情不自禁地和它说话,玩上一整天也不厌倦,那是为什么了,通过我的观察才明白了一切——
因为在妹妹的心目中没有生命的娃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正常人一样,甚至她把娃娃当作自己的家人,朋友,当别人不理解自己奶声奶气的语言时,她可以与娃娃诉说;当她遇到哪个有趣的事,她可以与娃娃分享自己的喜悦;当她有什么宝贝的时候,她可以偷偷的告诉娃娃……一切一切,在她心中,只有娃娃理解它。
以上的事例,也许我们认为幼稚,可对于她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是一个孩子的梦,难道要去破坏女孩唯一的"朋友"么?
而作者阻止了小兄弟去放风筝是不对了,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游戏对孩子来说比什么都好。就犹如读书人的对象是书,他可以拿着书一整天也不嫌腻;犹如旅游爱号者,要他天天旅游也很开心;犹如钢琴家,让她天天依偎在钢琴身边他也不会累……
就是这样,不同年龄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堵住他人的追求。
读《风筝》有感 篇13
“我追”读完最后两个字,我轻轻将书本合上,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眼泪浸润了我的眼眶。这是第一次那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不再是戏谑,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静静地用心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内心仿佛迷失在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晕占满心扉;像落入蜘蛛网的飞虫,无力的挣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脚心的疼痛,像掉入万丈深渊,不安的情绪像芥末,呛入鼻腔,呛入大脑。这是第一次那么靠近一个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边,离心最近的地方。除去那些动荡,除去那些战乱,我45°仰望天空,咧开嘴角,看,那些曾经飞扬在阿富汗上空的风筝,那些执着的单纯的追风筝的人。
哈森,阿米尔,两个十二岁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嬉戏打闹,一起憧憬未来。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墙”,那株石榴树,那个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只要长大了,过去那些单纯无比的东西都会变质。时间过去,他们在一点点长大。阿米尔发现爸爸对自己的冷淡,而对哈森却总是给予鼓励和赞赏,读后感《读《追风筝的人》有感》。他开始慢慢感觉到失落,偶尔也会发发脾气,却总是被哈森的宽容所化解。有时候想:如果这种欢乐时光能一直持续到永远该多好。可是没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灾难早已笼罩在这个城市上方,随时能将他们的友谊无情摧毁。
一次追风筝的比赛打破了宁静的一切。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训。他本可以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可是他没有,仅仅因为他的懦弱。他就这样把哈森落在了那个小巷子里。从此,哈森成为了他生命里的一个恶魔,他处处躲避哈森,最后还设法赶走了哈森。后来,自己也跟父亲远离阿富汗,去了美国。就这样,带着缠绕了一生的负罪感去了美国。
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父亲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个曾有自己无比欢乐的童年的地方,那个记录了他与哈森友谊的故土。只因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决定勇敢的迈出救赎的第一步。可是,一个惊人秘密被揭开。阿米尔与哈森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过去的种种,似乎理解了过去父亲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伤害了哈森。经过深刻的反省后,他决心找回那个遗失了过去的自我,找回遗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儿子,虽然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遗失已久的东西。
那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风筝再一次高高飞起。
读《风筝》有感 篇14
火红的霞映衬着一个手拿风筝的男孩的剪影。男孩奔跑着,身后拖着长长的风筝线,赤色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最后在那无边际的霞空中,只留一只飞翔的风筝。因为这副神秘莫测的图画,迫使我打开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它带给我无尽的震撼。
或许是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友情,或许是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恍然,或许是那一句看似天真却无比真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都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阿米尔记忆中阿富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却温馨幸福的喀布尔。平日里,我们听到关于阿富汗的消息,都是跟恐怖主义扯上关系,总以为那是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枪声中的地方。然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却是那么和谐美好。
小说的开始,我从作者柔和的笔触中只感受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却不想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每年的风筝大赛,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阿米尔想要得第一,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哈桑为了阿米尔拼命护住了风筝,可是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浮现了……阿米尔选择了退缩。
一念之差,两人的命运被改写。
直到各天一方,阿米尔因为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决心回到阿富汗——他要走上那条赎罪的路,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阿米尔得到了原谅与宽恕。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它所表达的内容很复杂,但是我总是认为那长长的风筝线中,似乎牵连着某种关系。
我想,那是对于人生的感激与释怀。每个人都有一只风筝,我们义无反顾地追逐着风筝,在它的牵引下逐渐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读《风筝》有感 篇15
背叛。
眼前是他的面孔,浑圆的脸庞,扁平的鼻子,兔唇。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些无法被埋葬的陈年旧事,顺着回忆扭曲的枝蔓爬上来。他的脸在那天宛如破铜烂铁般的黄昏中渐渐隐去,泥泞的小巷,阿塞夫扭曲的脸,哈桑沾血的衣襟,苍白的神情,那只对我而言无比重要的.风筝,那只用背叛换来的风筝。我躲在暗处,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欺凌,为了那只属于我的风筝。我懦弱地退缩了。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我知道那天之后我再也无法面对他,面对他眼中一如既往的忠诚。我是个懦夫,我背叛了他。
真相。
世界上的一切于我而言陌生了,仿佛我在一瞬间被推出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了,我竟然活在一个谎言之下。哈桑,不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他是,我的亲弟弟。我和爸爸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原来这么多年,爸爸背叛阿里,我背叛哈桑,爸爸去世,哈桑被杀,是一个轮回。拉辛汗说:“那儿又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终结轮回的路。爸爸和我的背叛让哈桑永远地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切,包括生命。生活华美的羽衣被撕下,露出残尽的真相。当初拉辛汗要我回到阿富汗,接来哈桑留下的儿子。可阿富汗战火连天,可我已在美国有了家庭和事业。然而,这一刻,我决定了,去阿富汗。一条救赎的路,我不愿错过。
救赎。
时隔多年,眼前又是那一张熟悉的,狰狞的,我不愿再看到的脸,阿塞夫。如果我能打败他,就可以救出那个孩子,哈桑的儿子。我被他揍得遍体鳞伤,浑身剧痛难忍。但我在笑,自那个血色的黄昏之后,我第一次感到了心安理得,身体和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歧。然而,我竟觉得,这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期待的结局。那一瞬间我没有错过救赎的路,我以为生命就要结束,我反而觉得欣慰,一直站在旁边的孩子却忽然举起了弹弓,对准了已经失去了理智的阿塞夫。那一瞬间,我以为我看到了哈桑。
他和我站在“病玉米之墙“下。他修补好兔唇后的那个笑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而我,也终于可以对那个小男孩说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虽然迟到了二十年,但我终于没有错过救赎的路。
真好。
写后小记:以主人公阿米尔的角度写了他在选择面前的心理。
读《风筝》有感 篇16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