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2024/05/0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每看完一篇都让人深思,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写才好,没有多少文采,只能发表看到某段话时当下的感想。

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说的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当伤心难受的时候,任由自己这个情绪的抒发,最后告诉自己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一定要天天开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绪、感觉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场游戏——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离开你。很洒脱,身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说的一样,就是来体味这世界的百态,开心、伤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种情绪,经历每一件痛苦的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属于我这辈子独有的经历。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牵着走。

第138页,谈论婚姻,没有经历过,不懂,但是我认为不管是感情还是未来的婚姻,女人的付出一定不要超过男人,因为你对一份感情付出的越多便越离不开他。女人一定要低于那条付出的水平线,把剩余的付出留些给自己。

这些就是我对整本书所有的感想,都折射了我生活的每一部分。反观莫里教授,其实他是幸福的,在濒临死亡时,他还有那么多的心理准备时间,细细品味咀嚼他的一辈子,安静的死去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件幸福的事。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4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5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他们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而又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去爱,用爱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爱来装填我们的心灵,用爱来使我们无畏。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发觉自身似乎并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生活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心灵的洗礼。于是,人们为了物欲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6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7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门课上了十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学生都如约而至。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8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9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0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

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1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2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3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

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4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5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6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7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