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2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3
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4
创新一直是一个时尚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我们企业而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源动力。
虽然德鲁克写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作为公司一份子的我们,也是与这个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创新组成在一起,会最终成为公司的创新和未来。
创新是需要理论的。每一个创新背后都是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总结出来的。
创新更是需要实践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最终还是实践为目标的。有些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会成为后续不断改进的基础;而那些成功的创新,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个来源,对我们来说,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工作中的不协调事件。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改进和优化,这就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为企业不断改进的过程。
给我们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购的变化,我们对采购的认知,对工作方式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源头就是新领导带来的新采购思路,新采购方式,也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
以小论大,公司也需要创新,在现在市场环境如此恶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六排放升级需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如何在这个时候抓住机遇,是我们整个企业需要讨论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创新将是我们生存壮大的一剂良药。
就如德鲁克所言,我们需要一个企业家社会。作为企业而言,我们也需要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公司的主人,主动创新,把自己作为公司创新实践的开创者,我们把创新作为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才会让公司具备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5
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6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7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8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它的精髓。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大幅度的提高了资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定义的创新;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新的?有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略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9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0
创新一直是一个时尚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我们企业而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源动力。
虽然德鲁克写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作为公司一份子的我们,也是与这个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创新组成在一起,会最终成为公司的创新和未来。
创新是需要理论的。每一个创新背后都是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总结出来的。
创新更是需要实践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最终还是实践为目标的。有些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会成为后续不断改进的基础;而那些成功的创新,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个来源,对我们来说,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工作中的不协调事件。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改进和优化,这就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为企业不断改进的过程。
给我们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购的变化,我们对采购的认知,对工作方式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源头就是新领导带来的新采购思路,新采购方式,也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
以小论大,公司也需要创新,在现在市场环境如此恶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六排放升级需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如何在这个时候抓住机遇,是我们整个企业需要讨论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创新将是我们生存壮大的一剂良药。
就如德鲁克所言,我们需要一个企业家社会。作为企业而言,我们也需要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公司的主人,主动创新,把自己作为公司创新实践的开创者,我们把创新作为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才会让公司具备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1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2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