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日瓦戈医生》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2
本书《日瓦戈医生》讲述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如何经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故事。
该作描述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以及美丽的护士拉拉之间的爱情三角故事,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所遭遇的种种经历,来表现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书中前期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
一条是尤里.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的童年青年故事,他俩是青梅竹马,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有一个儿子,但是后来日瓦戈应征去参军,成为一名战地医生,从此两人关系慢慢发生变化。
另外一条是拉拉和她丈夫帕沙的故事,她俩也是青梅竹马,拉拉的童年经历挺坎坷的,被母亲的情人侵犯了,还懵懂地以为那是爱情,还好遇到帕沙,一个懂得爱护她的有能力的男孩。但是后来他自愿参军去了,拉拉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某天传来帕沙战死沙场的噩耗。
后来拉拉为了弄清楚帕沙究竟是怎么了,她到前线当了一名护士,和日瓦戈医生相识。日瓦戈和拉拉常常见面,对她产生了感情,就这样,两条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轨迹因为战争有了交集。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名字,这些名字很长,难记,而且关系还不好搞清楚,还好主人公的名字有简称。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物关系,我边看边列出每个出场的人物关系图,主要是围绕日瓦戈和拉拉身边的关系网,有时候出现两三个名字,都不知道他和主人公是什么关系,有了这个表可以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在列这个表的过程中,我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在梳理人物关系网过程中,还可以锻炼逻辑能力。对于主人公——日瓦戈,我有两点想说的。
一是,他是真滴渣,渣男的渣。为什么自己有老婆了,还是不能忘记拉拉,后来甚至当冬妮娅怀孕了,还经常去找拉拉!日瓦戈内心很纠结,从军队回来,和冬妮娅重聚后,发现自己对她的看法态度不一样了,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所考虑的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而美丽大方有思想的拉拉才是自己想要追逐的理想伴侣。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冬妮娅挑明,他认为自己还是爱着她的,不想因此伤害她。这也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兵荒马乱的,要是放在现在,日瓦戈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做法,会让他变成过街老鼠。
第二是,还是日瓦戈这个有才华、有理想、对于生活有自己态度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是新的性感!
不然一个样貌不算出色,性格不算好的医生怎么会有一个又一个女人为他痴迷,冬妮娅、拉拉、马林娜三个女人对他都爱得死去活来。日瓦戈是个作家、诗人,他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都写成文字,后来有人把他的随笔整理出书,在当时广泛传颂。
冬妮娅和日瓦戈是青梅竹马,从小培养的感情最后成为了夫妇,这是一件美事。而拉拉是被日瓦戈的知识面广、思想前卫所吸引,找到一个和自己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的人,也是不容易,但是由于当时战争的缘故,他们都没能够和日瓦戈走到最后,分分合合,最后拉拉再见到日瓦戈的时候,却已是在日瓦戈的葬礼上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性质变革的动荡中,日瓦戈的思考和探索与时代潮流不断产生冲突,他和亚历山大(岳父)、拉拉、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好友)经常争辩有关时代潮流的问题,说一大堆很绕口,很难理解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反而越来越相信:历史的形成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人性;只有个性是不朽的,正是个性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本身;在历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没有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爱,就不能创造和生活。
最后,从作者对战争的正面、侧面、反面的描写中,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数百万人流连失所,生活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和平不易。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3
在这一厚沓到处洋溢着“直率、高贵和深刻”的自我宣言面前,哪怕输入一个逗号也是战战兢兢。
刚读完,热炒。只是读感,不是妄评。
这是部关于苦难的`史诗,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关于不屈的牧歌,明亮与阴影暧昧;在炮火的号声与缠绵的笛音里,洗礼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罗斯平原的凛冽与浩瀚,从青年到中年、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别人眼中的灵魂到爱人远离的那一程,就像电影里的那段定格:风吹进来,撩起了窗纱,孤屋独人,医生在沉默地流泪、回忆、抗争。
时光似轮,碾过看得到、走得进的这片浩瀚空间,也碾破驱使着头颅高昂的那块浩瀚心间。凛冽吹来,一身凛然,一路前行,却体无完肤。没有死亡,因为过去的已过去,死亡是种过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开的互动外,书中还有不少哲学思辨和景物描写,嘴上形而上、脚下接地气。半多世纪前的名字、风情消亡殆尽,然而,思想的火花还在跳跃、蔓延、直至今时,如鸡精般泼洒在时下的一盆盆汤里,但不是用散养鸡熬的,不自由的鸡汤归结到底是种“贱汤”。跑题了。跑火车了。
有个名人有句原话忘了,大意是陶渊明式的:“年少时不愿做人家杆梢头嗡嗡作响盘旋的蜻蜓,多年过去,愿意低头伏腰捡那几颗米粒”;有个画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芜破败的枯竭岸边,一棵曾经依依河畔的老残柳把残存的枝桠伸进空中。不屈势必血流成河,驯良方得热吻缠绵,《日瓦戈医生》都兼顾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也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小时代(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比较,只好用这两个品种来拉低这部著作的档次)。
想高大上的千万别读这书,因为会越读越卑微。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4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残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5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巴沙,那个狂热的革命分子,深爱着妻子腊拉,可是他更爱自己,更爱革命,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医生最后娶了邻家女,他最爱的人腊拉也被送去集中营,下落不明;最爱他的人冬妮娅和他已经永远的分开,医生也在某天下了电车之后死亡。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6
冬日的黄昏,雪橇载着拉拉在漫天雪地中渐行渐远,目送爱人远去的日瓦戈医生疯狂地奔上顶楼的窗口,然而,玻璃窗布满霜雪,窗棂已被冻实,日瓦戈撞破窗子,看着心爱的人慢慢地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这是电影《日瓦戈医生》中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片断,近在咫尺的银幕让每一个的人都仿佛置身于周遭寒彻的雪野中,一切挣扎都已惘然,这就是电影的神奇之处。时光已恍然流转四十年,它早已成为一代代影迷心中不可磨灭的银色档案。
1965年,有电影诗人之称的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将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搬上银幕。在这部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中,没有单一的赞颂和批判,贯穿全篇的是紧密交织的革命者的激情、人民的痛苦和知识分子的迷惘,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深沉的油画色彩给观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作为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尚个性自由、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那样一个充满动乱、社会急剧变迁的年代的遭遇注定是悲剧性的。他锲而不舍地对人的意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剖析,使得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不断地遭到命运地惩罚,而他对这种惩罚的反抗与日瓦戈的不停探索。日瓦戈的悲剧,不止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旧俄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与命运不断抗争的悲剧性写照。
一个只属于日瓦戈与拉拉的世界里,心灵、艺术、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然而,这个迷人的世界无法与现实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对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剧性的毁灭。
影片在表演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制作精良的程度,尤其是音乐堪称杰作,片中音乐以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吉他为主要乐器,与剧情浑然天成,伴随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故事而跌宕起伏。
二百分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冗长的,但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冗长却是优美的,时间可以用长短来计量的,但同样不可以忽略它的质地和张驰有度的节奏,因为它足以让人沉醉在其中不能自已。
《日瓦戈医生》不也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吗?因此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7
伟大有很多类型,伟大也有不同层次。因为多本书同时在读,感受到不同的经典。《傲慢与偏见》大概是依托时代的背景,轻巧的创新,就像第一个说脸蛋是苹果、光阴似流水、女人是朵花一样,第一个说出来的是天才,可它的价值仅在那第一次说出来,《傲慢与偏见》放在今天也许就是电视剧的水平,可是在那个充满等级观念、恋爱不能谈、女人没地位的年代里,这样充满真情和巧合、这样自由和个性的Lizzy、Darcy就成了经典。《北回归线》不依靠情节、不依托时代,靠的是浓稠的思想、腾飞的想象,它是你在累极了或者闲极了的时刻,是生活预备向你展示它的魔法时,对熟悉的一切、对知晓的一切的一点儿质疑、一点儿疑问、一点儿思考后的疯狂,这“一点儿”是我,亨利米勒是“很多点儿”“很大点儿”。《日瓦戈医生》以日瓦戈为主体,勾勒出俄罗斯那段重要的历史,可贵的是它不像历史书教科书,它以人为主体,关注到了那段岁月里不堪的一面,在随处的描写叙述中又体现俄罗斯人的坚韧精神。
日瓦戈是个什么样的人?序里避开了这个问题,贝可夫说:“我们无法一下子就概括出他是怎样的人”,“我们只能说出他不是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蜕变了的知识分子,不是鼓吹平庸习气的鄙俗之人,不是革命的狂热分子,不是反政权的斗士,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不是‘安排生活的能手’。总之,不是一个庸俗小人。”日瓦戈是一个平常人,但重要的是,“即或平常人也有权利:不接受时代犯下的失误,不杀戮自己的同类,不随大流。”
胡适在评价徐志摩时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书写着三个大字:一是爱,一是自由,一是美。”在我看来,日瓦戈的人生观,也是一种单纯信仰。他不被狂热的革命口号所迷惑,不冲动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而是守住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十月革命发生以后,他称赞:“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外科手术”。可是,当他目睹了革命后城里民生凋敝、军队瓦解,逃兵胡作非为,他对形势的看法发生改变,被游记队强迫留下行医后,他看到到处可见上级派来的首长、政委发号命令、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日瓦戈坚信真理,一时一事使用暴力或可奏效,但用历史眼光看,到头来必然事与愿违。
日瓦戈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勤勉而有意志的人,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忙碌、随处搬迁,但仍然坚持写医学论文著述、坚持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他追求一种平实不矫揉造作的叙述手法,他的文章里闪现着他的思想和灵感。在重遇学生时代的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后,他对他们的思想上的平庸、思考上的怠惰、观点上的人云亦云失望之极。他的作品中闪耀着自己观点的光辉。
大自然的奥秘、生活的智慧,也是日瓦戈人生的重要向导和内容,他没有被革命直率的呼喊所左右,当时苏维埃不少举措打着“改造生活”的旗号,在日瓦戈看来,这并不是历史的进步,他直言:“每次听到说‘改造生活’,我简直忍无可忍,内心绝忘记了。生活从来不只是一堆物质的东西。生活本身可以说在不停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永远在自我改造。它比你我的那些愚蠢理论要高明一百倍。”不用提什么开始、投入、改造,我们从生来就被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我们一直在生活,那些“改造生活”的人,恰恰是空洞而没有生活的人。也许伟大的人,已经和生活达成和解,悟出生活的寓言,领略生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8
小说纪录了主人公尤里日瓦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日瓦戈毫无疑问是个极为出色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善良,仁慈,救死扶伤,毫无偏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关心祖国的命运,有责任心。可惜时代的动荡注定了个人的幸福难以实现,日戈瓦医生一生经历也就是那个时代寻求救赎之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写照。
战争的残酷让日瓦戈痛恨暴力,流血,痛恨腐朽的沙皇统治。因此,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为新政权的建立而欢呼欢呼雀跃,但事实上革命后的俄罗斯并不是那么美好,物资的严重不足,革命后的遗留问题使人民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更可怕的是,动荡还远未终止,革命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打着革命的名义实施的各种暴行,肆无忌惮的践踏人的价值。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背诵书本上十月革命诸多重要的历史意义,却忽略了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革命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或许,我们该学会更为客观全面的审视这一段历史。
小说中日瓦戈先后经历过三段感情,在我看来,他与妻子托尼娅的爱是青梅竹马,水到渠成;他与拉拉的爱情,是最纯粹,最真挚的。拉拉是日格瓦在精神上的共鸣者,寄托者,尽管由于时局的动荡与家庭的责任使他们最终分开,但在日瓦戈的心里,拉拉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他与玛琳娜的结合则是历经磨难后平淡如水的归宿。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9
拥抱永无休止,一日长于百年。
帕斯捷尔纳克曾在自己的诗里面这样说道。
从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最后到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经过,都穿梭在历史事件之间。而帕斯捷尔纳克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远远不止那么一两个,而是在向讲述一个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讲,当我们听完,如同穿越一般,因为医生的遭遇而叹息,为了医生和拉拉的爱情唏嘘不已,为了冬妮娅而或同情,或感动,帕斯捷尔纳克为我们展开一张历史蓝图时候,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对于未来和爱情的期待,虽然表现的并不突出,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希冀。
当医生在最后捂着前胸踉踉跄跄地在闷热的电车上离开人世,结束他这颠簸的一生,而拉拉在不远处——可怜的的女人最后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从此就消失在了劳动营里面。还有远在天边无法触手的冬妮娅……全剧终,而回看医生的一生,总是有着闪着光辉的地方——“但躲到瓦雷金诺去就意味着冬天钻进荒山野岭,没有储备的食品,没有力量,没有希望,疯狂中的疯狂。
如果生活中除了疯狂外咱们一无所有,那就让咱们疯狂一下吧!”
“灵魂因为人类的苦难而受伤”。人类因为苦难而变坚强,却依然无法避免那些悲剧式的结尾。天各一方,似乎在最开始就已经有了预兆,书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在俄罗斯的那个年代,因为战争革命而引发的个人命运的改变和个人在命运之中所遭遇的苦难,与我们所见到所听闻的在中国的悲惨命运一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低下头沉默。而当你把书读完,你会发现,虽然灾难发生,全国都跟着倒霉,但是,我们在悲痛中却依旧能看到那些闪着人性光辉的“日瓦戈医生们”,为了在那个年代生活下去,而为自己争取的自由和坦荡,那种坚定的心情,坦率的目光,那个年代,物质已没有用处,更多的是“靠着精神的力量”去努力支撑,而医生就展示了这样一种精神给我们,一个医生倒下了,但是“医生们”会重新站起来的!而日瓦戈医生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这条路,我们世人,原都以为没有。在唯物的世界里,也确实找不到。然而,藉着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因着他替代了我们的罪和过犯,叫我们在与死亡、恐惧、绝望、忧虑的争战中得胜。”
或许这就是俄罗斯人民中不可战胜的灵魂,在战争中显得十分耀眼。
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想起了他的《伤逝》,想起了涓生和子君,想起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但是,即使无路可走,我们依旧会为自己找到一条生存之路,正如鲁迅先生之后也会自己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0
本书《日瓦戈医生》讲述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如何经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故事。
该作描述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以及美丽的护士拉拉之间的爱情三角故事,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所遭遇的种种经历,来表现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书中前期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
一条是尤里—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的童年青年故事,他俩是青梅竹马,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有一个儿子,但是后来日瓦戈应征去参军,成为一名战地医生,从此两人关系慢慢发生变化。
另外一条是拉拉和她丈夫帕沙的故事,她俩也是青梅竹马,拉拉的童年经历挺坎坷的,被母亲的情人侵犯了,还懵懂地以为那是爱情,还好遇到帕沙,一个懂得爱护她的有能力的男孩。但是后来他自愿参军去了,拉拉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某天传来帕沙战死沙场的噩耗。
后来拉拉为了弄清楚帕沙究竟是怎么了,她到前线当了一名护士,和日瓦戈医生相识。日瓦戈和拉拉常常见面,对她产生了感情,就这样,两条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轨迹因为战争有了交集。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名字,这些名字很长,难记,而且关系还不好搞清楚,还好主人公的名字有简称。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物关系,我边看边列出每个出场的人物关系图,主要是围绕日瓦戈和拉拉身边的关系网,有时候出现两三个名字,都不知道他和主人公是什么关系,有了这个表可以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在列这个表的过程中,我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在梳理人物关系网过程中,还可以锻炼逻辑能力。对于主人公——日瓦戈,我有两点想说的。
一是,他是真滴渣,渣男的渣。为什么自己有老婆了,还是不能忘记拉拉,后来甚至当冬妮娅怀孕了,还经常去找拉拉!日瓦戈内心很纠结,从军队回来,和冬妮娅重聚后,发现自己对她的看法态度不一样了,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所考虑的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而美丽大方有思想的拉拉才是自己想要追逐的理想伴侣。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冬妮娅挑明,他认为自己还是爱着她的,不想因此伤害她。这也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兵荒马乱的,要是放在现在,日瓦戈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做法,会让他变成过街老鼠。
第二是,还是日瓦戈这个有才华、有理想、对于生活有自己态度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是新的性感!
不然一个样貌不算出色,性格不算好的医生怎么会有一个又一个女人为他痴迷,冬妮娅、拉拉、马林娜三个女人对他都爱得死去活来。日瓦戈是个作家、诗人,他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都写成文字,后来有人把他的随笔整理出书,在当时广泛传颂。
冬妮娅和日瓦戈是青梅竹马,从小培养的感情最后成为了夫妇,这是一件美事。而拉拉是被日瓦戈的知识面广、思想前卫所吸引,找到一个和自己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的人,也是不容易,但是由于当时战争的缘故,他们都没能够和日瓦戈走到最后,分分合合,最后拉拉再见到日瓦戈的时候,却已是在日瓦戈的葬礼上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性质变革的动荡中,日瓦戈的思考和探索与时代潮流不断产生冲突,他和亚历山大(岳父)、拉拉、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好友)经常争辩有关时代潮流的问题,说一大堆很绕口,很难理解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反而越来越相信:历史的形成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人性;只有个性是不朽的,正是个性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本身;在历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没有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爱,就不能创造和生活。
最后,从作者对战争的正面、侧面、反面的描写中,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数百万人流连失所,生活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和平不易。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1
在医学院时,尤利日瓦戈的一位教授提醒他:“细菌在显微镜下或许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们却对人类做些丑陋的事。”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则信仰站在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和接下来的内战)所带来的残酷和恐怖的对立面。书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义是如何的被布尔什维克、叛军和白军所摧毁。尤利必须在那的时代亲眼目睹食人、分尸和其他无辜平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挚爱—拉拉,都从他身边被夺走。
他对于战争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无情、把之前和平相处的人们变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横跨的旅程可以说是有种史诗的感觉,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
他渴望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这驱使着他横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终回到莫斯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隐约的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他不同意“锻造一个新人”,因为这违反了人性。这也是这个小说的主体思想。
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并非主张仅仅关心自己,而是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爱别人,特别是不幸的人。作品中日瓦戈的这种博爱思想,同样是从韦杰尼亚夫那里接受的。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感觉到舅舅总是怀着同一切人平等相处的高尚感情。
他曾在冬妮娅母亲的病床前说:“在此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识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这也就是您的灵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他人身上的您的生命。”
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更是一种舍己的、带有自我牺牲性质的爱。尽管日瓦戈知道拉拉如其本人所说是“心灵受了创伤的人”,却仍然无私地爱着她。两人感情愈深就愈关注对方的幸福,都鼓励对方回到自己的亲属身边去。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2
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3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巴沙,那个狂热的革命分子,深爱着妻子腊拉,可是他更爱自己,更爱革命,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医生最后娶了邻家女,他最爱的人腊拉也被送去集中营,下落不明;最爱他的人冬妮娅和他已经永远的分开,医生也在某天下了电车之后死亡。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4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