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
因为参加了聂萍主任的名师工作室,在各位领导的推荐下开学就买了《定义语文》和《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两本书,放了很久,始终没有看完,很是愧怍。
自从去织金观摩了技能大赛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生涯,别人为什么比你优秀?那一定是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别人为什么对课标,教材那么熟悉?一定是专门花时间钻研过。别人为什么课上得那么好?一定是听得多,磨课多,学习多。深思过后,我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学习计划,第一项就是翻开《凭什么让学生服你》。
读这本书,我几度哽咽,特别是看到关老师和学生们相处的细节,高考状元崔岩为自己曾经犯错写的自白书、忏悔录,与老师存在“理解时间差”的郝齐、郭滔、王京,特别是毕业离校时在黑板上写“关老师是王八蛋”的郝齐,关老师当时那种委屈、愤怒我们做老师的最能体会,有些学生你为他付出,为他操心,他非但不体会反而恨你入骨,可是当老师的又怎会和学生计较这些,当郝齐走入社会懂事之后再回来向关老师道歉时,一切的委屈都消散在泪水中。还有一位一句小问候被关老师“小题大做”表扬而发生变化的王龙,还有很多,关老师和孩子们发生的点滴,仿佛就是我们的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同时也实施了一些计划:
一、以身作则方为表率。
我们总说要求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可是到自己时却总是书先放一放,手机拿一拿。为了让两个班的同学阅读兴趣提起来,同时响应我们学校的读书节活动,我制作了一张读书表贴在两个班,邀请孩子们和我一起看书,如下图。这个表的目的是邀请大家监督我读书的进展,同时有想和我一起读的,大家相互监督。虽然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只要坚持,相信会越来越好。正如这篇读书笔记,我不想让大家失望,所以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用心关爱无愧为师。
针对七二班的大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正确学习语文方法的情况,我想了很久,决定从“1”抓起,我在班上说我要选一个同学单独辅导,每天中午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他补充语文知识,同学们听了都很激动,很多都想成为这独一无二的选择,渐渐地大家表现慢慢好了起来,有了思考问题的样子,那就是他们最可爱的模样。选的这位同学自己也非常努力,每天都完成我安排的任务,我告诉她,等她学好了,一定要用老师教的方法帮助班上的同学,1变成2,2变成4,4变成8……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在努力尝试,也尽量让结果变得更好。我始终坚信,对学生无私的爱,学生感受得到。毕竟,让学生爱才是好老师。教育是一门集艺术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事业,今后还有更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去走,关老师在书中说,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性格,对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老师的争强好胜、严谨认真或者大大咧咧、不拘小节都无形中传给了孩子,而管理班级的思路、管理策略及管理手段,是一个班集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真是这样,我希望我能带给孩子们的都是正面积极的影响,能够带领他们努力造就未来,拼搏才有明天,此后,在他们的一生中,都能奠定一个好的基础,都能回忆起初中的这段美好,没有后悔,没有遗憾,足矣。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2
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在难得的闲暇之余,我优先选择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部教育著作来读。这部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因为这是做教师的尤其是现在做教师的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对事缺少责任感,对人缺少情感,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是叛逆,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无动于衷,于是,做老师的感到苦恼,感到困惑,感到束手无策。老师拿什么才能让学生服?在《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关老师通过一个个平常而又生动有趣的教育故事,让我们明确,做教师的该如何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威信,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 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用”脑“,即用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区别合格教师与”教书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的教师都具有相当的学历,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每个人不但能够胜任,而且是绰绰有余。但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动态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曾经是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方面”以不变应万变“,结果不是误人子弟,就是被自己的教育对象炒了鱿鱼——因为教育形势的发展是不允许它的执行者观念滞后的。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铸就人的事业。作为一名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既然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责任,那首先自己要有”魂“,即有思想,有目标明晰的、与时俱进的、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而要想不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老化,不让自己的教育观念过时,不让自己的教育手段落伍的最有效办法和最佳途径,就是要不断学习。我更加深切地领悟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当今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回顾过去,自己一度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放纵自己不挤时间读书、不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看了这部书,我激励自己做教师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这不禁让我铭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二 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当然他们还未成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的感情还很稚嫩,他们的性格还不稳定,他们的欲望还很虚幻,但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们,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才可能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如果站在孩子们的”心“外,一味凭主观臆想而评头品足,指手画脚,甚至妄下结论,只会招致他们的逆反、沉默和对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教育效果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举止言行,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个体,把学生当作孩子去看待,正确对待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并将其看做事正常的。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善于将自己当成学生,或者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截然不同,学生的感受和教育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成绩,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要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愉悦地成长。
三 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用”情“,即用老师爱学生的一片真情,去调动、发掘和影响学生可能被隐藏着的情商。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记得一年前,我的班上有个可以称得上是”小小顽固分子“的孩子,他年纪虽小却玩世不恭,无恶不作。老师多少次的批评教育,一次次以无效告终。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了。这种变化仅仅是源于一次受伤、一把椅子。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那天,因受伤在家休息的他来学校参加考试,我用一把椅子把他从学校门口接进来又送出去,没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举手之劳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个孩子,他的感动洋溢在作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在热情谦逊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在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中……这让我感受到:爱,是可以让冰川融化的力量;情,是可以让铁石心肠温暖的火焰。对学生用心,换回学生的真心;对学生用情,换回学生的真情。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我要用脑去汲取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用心去关注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用情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让我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为这样一个目标,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告诫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3
走上教学讲台已近两年,常常会被老教师的一言一行所感染、打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常让我钦佩不已。常去模仿她们的语气和做法,只为让学生服我。但依样画葫芦,总是画不出它的神和精髓。也常疑惑不解……
当我拜读完《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后,被关老师的那种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更加敬佩的是关承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在琐碎、单调、忙碌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点滴的教育小事中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教育规律,归纳教育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使自己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变得不平凡。
在她的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1、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总觉得我是老师,我是教育者,我是为他们好,所以他们就得听我的,一旦出现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仍有不知学习,不知进取的学生,我就觉得很生气、恼火,甚至还会反感,绝望,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使得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就使得我对学生越来越不了解,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来越差。
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一个让学生服的老师,首先得走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心中有事情,会向你倾诉;遇到困难,会寻求你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虽然和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但总好象感觉到和学生有一层隔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呢?我常看到吴老师在空余之际会和学生闲聊,学生也会放开地侃侃而谈,还不时地发出笑声。
书中说到,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2、用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关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许多教育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但他在处理这些“小事”时却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记得有一次轮到吴老师分饭,不经意间走进教室,看到吴老师尝了一下学生的菜,津津有味的样子,口里念道:“今天的鸡爪味道真不错!”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没有一个学生说“我不要鸡爪”。我看在眼里,却感动在心里。因此只要我们把每一件教育小事做精,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亮,才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折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此时似乎心中有了一些答案。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4
一次逛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书名深深吸引了我,翻开一看作者原来是关承华老师,于是毫不犹豫的带它回家了。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总结提升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思索学生的心理,总结教育方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不得不说她的这种教育概念实在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
书中根据实际事例一一详谈分析,语句甚是流畅,字字透露着真情。这次品读真是让我深有体会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关老师所提出的学会用“大脑”去思考总结,以利于提高自己有关教育的内涵;以及用“心”去体会学生;还有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佩服。笛福也曾说过:“一个有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好自己。”所以要想切实赢得孩子们佩服,是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些行为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书中关老师所说的话让我心如明镜,受益匪浅。也正是读了她的书让我的假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看似非凡却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学会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老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过错,多一点理解、宽容,也时刻反思自己。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把每件小事都看在眼里勤奋踏实的工作就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5
走上教学讲台已近两年,常常会被老教师的一言一行所感染、打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常让我钦佩不已。常去模仿她们的语气和做法,只为让学生服我。但依样画葫芦,总是画不出它的神和精髓。也常疑惑不解……
当我拜读完《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后,被关老师的那种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更加敬佩的是关承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在琐碎、单调、忙碌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点滴的教育小事中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教育规律,归纳教育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使自己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变得不平凡。
在她的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1、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总觉得我是老师,我是教育者,我是为他们好,所以他们就得听我的,一旦出现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仍有不知学习,不知进取的学生,我就觉得很生气、恼火,甚至还会反感,绝望,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使得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就使得我对学生越来越不了解,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来越差。
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一个让学生服的老师,首先得走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心中有事情,会向你倾诉;遇到困难,会寻求你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虽然和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但总好象感觉到和学生有一层隔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呢?我常看到吴老师在空余之际会和学生闲聊,学生也会放开地侃侃而谈,还不时地发出笑声。
书中说到,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2、用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关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许多教育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但他在处理这些“小事”时却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记得有一次轮到吴老师分饭,不经意间走进教室,看到吴老师尝了一下学生的菜,津津有味的样子,口里念道:“今天的鸡爪味道真不错!”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没有一个学生说“我不要鸡爪”。我看在眼里,却感动在心里。因此只要我们把每一件教育小事做精,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亮,才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折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此时似乎心中有了一些答案。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6
选择假期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方面自己其实一直挺怀念自己做班主任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语言也口语化,容易读进去,读起来亲切。读完本书,为关老师投入在学生的真爱而感动,也被关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而折服,自己也受益良多。
学会用“脑”去思考教育。细读文章,会发现关老师的许多做法并非灵机一动,心血来潮,而是在扎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如在谈到如何形成班级凝聚力时,关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理论。1995年,关老师新接手高一(4)班后,在开学前,经过再三思考,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信念,让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彼得罗夫斯基还认为,群体的团结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关老师利用当时同学们关注国安队的时机,组织策划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借机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使同学们走上了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让关老师不但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也让她的工作开展能抓住要害,一招见效。
教育的根本——教会孩子做人。关老师最在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但关老师又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从细节中去观察一个学生的道德起点、道德评价标准。关老师一位老同学的女儿,读高中时就在左耳朵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让这位老同学着实不放心。放在现在,这也是异类,更何况是十多年前。但是关老师却细心地看到,在饭店吃饭时,这位孩子吃瓜子时,会把瓜子皮攥在手心里,满了,会找到垃圾箱扔进去,聊天时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关老师满怀信心地对老同学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师生理解存在“时间差”。做一个教育者,往往会为自己绞尽脑汁试了许多法子,而教育效果甚微而感到沮丧不已,尤其是会觉得学生理解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万般用心最后付诸流水。关老师则提出了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为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难以感同身受的。爱情的甜蜜是在恋爱时才能体会的,为人父的责任感是在孩子呱呱落地时才会感觉那么真实,对亲人的眷恋和愧疚是在亲人离去后才深深地刺入心底。因此,做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形成这种“理解时间差”观念后,就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许多烦恼,因为知道,自己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汇报。
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的闪光点。赏识、表扬、鼓励近来在一些新媒体、公众号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成了教育的毒药。而我认为,赏识、表扬、鼓励是正面的教育工具,只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得其法,也会适得其反。关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证实,赏识、表扬、鼓励是有用的。关老师还深刻地进行了研究、分析、思考,得到了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找到孩子各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只学得点皮毛,就期望能收到巨大成效。艺术,就要细细琢磨,仔细辨别,区别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7
我经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好课堂”。现在的小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应付的,有些会在你的课上故意捣乱,有些或许是不由自主的发出与课堂不和谐的声音。如果学生不配合老师,又怎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呢?我觉得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让学生佩服欣赏的魅力。
读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关老师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让学生服你的理由: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二是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三是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四是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并且在书中用大量真实感人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老师吸引学生有着一个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就是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要求为人师表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为人师表”,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看了关老师写的这部分内容,她也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她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她不断的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呢?
二、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看着关老师写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次次的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与理解。她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当你以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交谈时,当你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敞开心胸,把自己心里的话与老师交流,这样沟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也能最有效的找寻帮助学生的方法。
三、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这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章。自从新课改提出来以后,我们接受的教育理论都是如何鼓励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总是表扬的声音,即使是批评也会显得那么的婉转,老师经常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些话来鼓励那些偶然失误的孩子们。然而,正因为这种教育方法的存在,使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屡战屡败,却仍在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宽慰自己,变激励为放纵,把偶然的失误变成了习惯。面对这些教育中的难题,关承华老师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刺激”,文章以两个案例为载体,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刺激方法,第一种是通过正面的夸大事实的表扬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种方法和我们常说的激将法有点类似,也就是对一些心里素质较好的学生对其出现的退步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是直接否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一种方法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是运用的比较多,而对于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在表面上是相背的。然而,这种方法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内疚感,通过自身的内疚将其潜力全部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它所带来的结果要更优于表扬、鼓励的结果。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其方法的选定还需要我们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进行,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进步的最终目的。
四、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关老师用她几十年来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告诉我: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送出你的真心,发挥你的人格魅力,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够让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8
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对之中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都希望学生们真正的佩服自己,愿意听自己的话,但如何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佩服,让他们“信其道”呢?关承华老师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读关老师的文章,如同与一位长者交谈,使你受益匪浅。她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都那么真诚,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动,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为她的教育方式所感动,为她对学生的爱所感动。她不但令她的学生们佩服、信服、折服、心服,也同样令我心服口服。
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在这一章节中,关老师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她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她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做班级的一员和学生共同承担集体责任,看到教室内的废纸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弯腰捡起来;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道德水平;她不断的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呢?
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在这一章节中关老师举例:当学生偷偷告诉我,他喜欢同班某女同学了;当一个男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我求助,不知如何拒绝女同学的性要求;当一个自知犯了错,买好药准备了结生命的男孩,深夜拨通我的电话时;当学生向我哭诉,父母离异自己不知所措时,我都耐心去倾听,然后推心置腹发表我的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的老师,让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动。感谢关老师,感谢她的平等、真诚与理解,感谢她的把学生看作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关老师高明的教育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在“给学生一个意料之外”、“知耻而后勇”、“响鼓也要重锤敲”、“尊重个性因势利导”中告诉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的是差学生的缺点和好学生的优点,而忽略了差学生的优点和好学生的缺点,这就造成了老师在差学生心目中的“偏心”形象,学生怎么会服你呢?一旦差学生不服你,他就不会听从你的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你对着干。而好学生当他们身上滋长某些小缺点你不及时给与引导久而久之将发展成大缺点,想改正时就很难了。我们要象关老师那样尊重个性因势利导,用心去观察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中捕捉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并且及时给予关心、安抚、或者提醒、纠正。
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关老师用他几十年来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告诉我: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与伟大的母爱相比,真情的师爱,温暖与滋润的是孩子的心,而心花绽放才是最美丽的。
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
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
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
愿我们都能成为象关老师这样的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9
选择假期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方面自己其实一直挺怀念自己做班主任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语言也口语化,容易读进去,读起来亲切。读完本书,为关老师投入在学生的真爱而感动,也被关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而折服,自己也受益良多。
学会用“脑”去思考教育。
细读文章,会发现关老师的许多做法并非灵机一动,心血来潮,而是在扎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如在谈到如何形成班级凝聚力时,关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理论。1995年,关老师新接手高一(4)班后,在开学前,经过再三思考,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信念,让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彼得罗夫斯基还认为,群体的团结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关老师利用当时同学们关注国安队的时机,组织策划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借机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使同学们走上了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让关老师不但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也让她的工作开展能抓住要害,一招见效。
教育的根本——教会孩子做人。
关老师最在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但关老师又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从细节中去观察一个学生的道德起点、道德评价标准。关老师一位老同学的女儿,读高中时就在左耳朵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让这位老同学着实不放心。放在现在,这也是异类,更何况是十多年前。但是关老师却细心地看到,在饭店吃饭时,这位孩子吃瓜子时,会把瓜子皮攥在手心里,满了,会找到垃圾箱扔进去,聊天时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关老师满怀信心地对老同学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师生理解存在“时间差”。
做一个教育者,往往会为自己绞尽脑汁试了许多法子,而教育效果甚微而感到沮丧不已,尤其是会觉得学生理解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万般用心最后付诸流水。关老师则提出了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为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难以感同身受的。爱情的甜蜜是在恋爱时才能体会的,为人父的责任感是在孩子呱呱落地时才会感觉那么真实,对亲人的眷恋和愧疚是在亲人离去后才深深地刺入心底。因此,做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形成这种“理解时间差”观念后,就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许多烦恼,因为知道,自己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汇报。
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的闪光点。
赏识、表扬、鼓励近来在一些新媒体、公众号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成了教育的毒药。而我认为,赏识、表扬、鼓励是正面的教育工具,只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得其法,也会适得其反。关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证实,赏识、表扬、鼓励是有用的。关老师还深刻地进行了研究、分析、思考,得到了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找到孩子各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只学得点皮毛,就期望能收到巨大成效。艺术,就要细细琢磨,仔细辨别,区别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0
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中,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最丰富的案例,讲述着作为一名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着学生的普通教师,如何用心,用脑,用情去打动孩子的心,收获学生的爱。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案例,看到了一名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着学生的普通教师,如何用心,用脑,用情去打动孩子的心,收获学生的爱。
“亲其师,信其道。”但我们做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对你亲近有加?凭什么让学生信你所传之“道”?怎样才能收服每一个或善感、或叛逆,或懵懂莽撞、或桀骜不驯的学生的心?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佩服、信服、折服、心服口服?她的“时代在发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式的批评、管教、训斥已经不是灵丹妙药,婆婆妈妈、辛辛苦苦的工作显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太多的爱,而更需要的是多一些心灵上的沟通、理解和尊重。”让我深有同感。正如关老师所言: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集体中,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只有让他们牢固确立“班荣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才能真正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在这一章节中,关老师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她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她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做班级的一员和学生共同承担集体责任,看到教室内的废纸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弯腰捡起来;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道德水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呢?
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尊重个性因势利导”中告诉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关老师用他几十年来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告诉我: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与伟大的母爱相比,真情的师爱,温暖与滋润的是孩子的心,用真情抚平学生受伤的心,而心花绽放才是最美丽的。曾经有人在老师和学生间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而相反的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说没有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爱学生为何学生却感受不到呢?我们是否也如关老师那样用真情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用心观察学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深入学生家庭,把孩子从家庭矛盾的漩涡中拽上来;当学生挨了父母的打后进行深入的家访协调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摒弃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回报以爱的。
用“脑”、用“心”、用“情”是关老师走过大半辈子的教育之路后,总结出的经验之精华。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
但是,我知道,在我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要达到关老师的“做一块磁石,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同时注意工作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好老师得时时记着学生、想着学生,只有眼里有学生,心中才会有学生。我觉得对学生应该做到用情、用心,那样学生才能从心底服你。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1
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对之中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都希望学生们真正的佩服自己,愿意听自己的话,但如何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佩服,让他们“信其道”呢?关承华老师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读关老师的文章,如同与一位长者交谈,使你受益匪浅。她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都那么真诚,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动,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为她的教育方式所感动,为她对学生的爱所感动。她不但令她的学生们佩服、信服、折服、心服,也同样令我心服口服。
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在这一章节中,关老师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她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她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做班级的一员和学生共同承担集体责任,看到教室内的废纸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弯腰捡起来;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道德水平;她不断的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呢?
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在这一章节中关老师举例:当学生偷偷告诉我,他喜欢同班某女同学了;当一个男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我求助,不知如何拒绝女同学的性要求;当一个自知犯了错,买好药准备了结生命的男孩,深夜拨通我的电话时;当学生向我哭诉,父母离异自己不知所措时,我都耐心去倾听,然后推心置腹发表我的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的老师,让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动。感谢关老师,感谢她的平等、真诚与理解,感谢她的把学生看作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关老师高明的教育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在“给学生一个意料之外”、“知耻而后勇”、“响鼓也要重锤敲”、“尊重个性因势利导”中告诉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的是差学生的缺点和好学生的优点,而忽略了差学生的优点和好学生的缺点,这就造成了老师在差学生心目中的“偏心”形象,学生怎么会服你呢?一旦差学生不服你,他就不会听从你的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你对着干。而好学生当他们身上滋长某些小缺点你 不及时给与引导久而久之将发展成大缺点,想改正时就很难了。我们要象关老师那样尊重个性因势利导,用心去观察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中捕捉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并且及时给予关心、安抚、或者提醒、纠正。
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关老师用他几十年来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告诉我: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与伟大的母爱相比,真情的师爱,温暖与滋润的是孩子的心,而心花绽放才是最美丽的。
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
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
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
愿我们都能成为象关老师这样的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2
选择假期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方面自己其实一直挺怀念自己做班主任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语言也口语化,容易读进去,读起来亲切。读完本书,为关老师投入在学生的真爱而感动,也被关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而折服,自己也受益良多。
学会用“脑”去思考教育。细读文章,会发现关老师的许多做法并非灵机一动,心血来潮,而是在扎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如在谈到如何形成班级凝聚力时,关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理论。1995年,关老师新接手高一(4)班后,在开学前,经过再三思考,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信念,让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彼得罗夫斯基还认为,群体的团结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关老师利用当时同学们关注国安队的时机,组织策划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借机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使同学们走上了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让关老师不但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也让她的'工作开展能抓住要害,一招见效。
教育的根本——教会孩子做人。关老师最在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但关老师又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从细节中去观察一个学生的道德起点、道德评价标准。关老师一位老同学的女儿,读高中时就在左耳朵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让这位老同学着实不放心。放在现在,这也是异类,更何况是十多年前。但是关老师却细心地看到,在饭店吃饭时,这位孩子吃瓜子时,会把瓜子皮攥在手心里,满了,会找到垃圾箱扔进去,聊天时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关老师满怀信心地对老同学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师生理解存在“时间差”。做一个教育者,往往会为自己绞尽脑汁试了许多法子,而教育效果甚微而感到沮丧不已,尤其是会觉得学生理解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万般用心最后付诸流水。关老师则提出了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为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难以感同身受的。爱情的甜蜜是在恋爱时才能体会的,为人父的责任感是在孩子呱呱落地时才会感觉那么真实,对亲人的眷恋和愧疚是在亲人离去后才深深地刺入心底。因此,做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形成这种“理解时间差”观念后,就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许多烦恼,因为知道,自己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汇报。
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的闪光点。赏识、表扬、鼓励近来在一些新媒体、公众号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成了教育的毒药。而我认为,赏识、表扬、鼓励是正面的教育工具,只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得其法,也会适得其反。关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证实,赏识、表扬、鼓励是有用的。关老师还深刻地进行了研究、分析、思考,得到了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找到孩子各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只学得点皮毛,就期望能收到巨大成效。艺术,就要细细琢磨,仔细辨别,区别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3
假期里闲来无事,一次逛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书名深深吸引了我,翻开一看作者原来是关承华老师,于是毫不犹豫的带它回家了。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总结提升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思索学生的心理,总结教育方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不得不说她的这种教育概念实在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
书中根据实际事例一一详谈分析,语句甚是流畅,字字透露着真情。这次品读真是让我深有体会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关老师所提出的学会用“大脑”去思考总结,以利于提高自己有关教育的内涵;以及用“心”去体会学生;还有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佩服。笛福也曾说过:“一个有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好自己。”所以要想切实赢得孩子们佩服,是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些行为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知自己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不会影响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情。从最简单的仪容仪表开始我严格的要求着自己,尽力做到朴实整洁。以自身去影响孩子们注重小学生应该符合的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们穿戴整洁大方。
再者就说到用“心”品味学生了,老师只有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作朋友,才足以让学生信服。想想也是,在我们面前的学生还只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他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相待,才会对我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信服。对于关老师提出的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的想法,读书笔记真是值得让我双手为她点赞!我们只是比学生年长了些,只是先学了几年知识,所以比他们懂得稍微多一些的平凡人而已。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常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这些知识点我都已经教过学生好几遍了,怎么考试的时候,还是老犯同样的错误呢?”每每出现这种情况内心总会有些波澜。正是在看了关老师的这段话之后,我的心就平静许多。作为教师,我们整整比他们多学了至少十年的知识,也有了实践经验,运用起来自然自如许多。“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想想我们自己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也不止一次”。想到这,不禁笑出声来。当然如果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些地方落后于人,以及自己怎样才能取得进步,那么我们教师就应当主动地找孩子们谈“心”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引导孩子,也不要太过于心急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其次关老师在文章中讲到了“用情去感化孩子。”学生只有首先感受到了师爱。他的心才会跟着我们的步伐向前走。事实证明,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常常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学校也有这些问题家庭里的孩子,父母离异,长期的分居生活直接导致了这个孩子越来越叛逆的心理。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引起学校及我们老师的关注,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与孩子谈心,做到不伤害其自尊心,瞬间感觉作为老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就是学会观察学生,在细节中发现问题。
书中关老师所说的话让我心如明镜,受益匪浅。也正是读了她的书让我的假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看似非凡却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学会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老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过错,多一点理解、宽容,也时刻反思自己。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把每件小事都看在眼里勤奋踏实的工作就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4
选择假期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方面自己其实一直挺怀念自己做班主任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语言也口语化,容易读进去,读起来亲切。读完本书,为关老师投入在学生的真爱而感动,也被关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而折服,自己也受益良多。
学会用“脑”去思考教育。细读文章,会发现关老师的许多做法并非灵机一动,心血来潮,而是在扎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如在谈到如何形成班级凝聚力时,关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理论。1995年,关老师新接手高一(4)班后,在开学前,经过再三思考,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信念,让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彼得罗夫斯基还认为,群体的团结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关老师利用当时同学们关注国安队的时机,组织策划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借机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使同学们走上了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让关老师不但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也让她的工作开展能抓住要害,一招见效。
教育的根本——教会孩子做人。关老师最在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但关老师又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从细节中去观察一个学生的道德起点、道德评价标准。关老师一位老同学的女儿,读高中时就在左耳朵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让这位老同学着实不放心。放在现在,这也是异类,更何况是十多年前。但是关老师却细心地看到,在饭店吃饭时,这位孩子吃瓜子时,会把瓜子皮攥在手心里,满了,会找到垃圾箱扔进去,聊天时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关老师满怀信心地对老同学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师生理解存在“时间差”。做一个教育者,往往会为自己绞尽脑汁试了许多法子,而教育效果甚微而感到沮丧不已,尤其是会觉得学生理解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万般用心最后付诸流水。关老师则提出了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为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难以感同身受的。爱情的甜蜜是在恋爱时才能体会的,为人父的责任感是在孩子呱呱落地时才会感觉那么真实,对亲人的眷恋和愧疚是在亲人离去后才深深地刺入心底。因此,做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形成这种“理解时间差”观念后,就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许多烦恼,因为知道,自己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汇报。
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的闪光点。赏识、表扬、鼓励近来在一些新媒体、公众号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成了教育的毒药。而我认为,赏识、表扬、鼓励是正面的教育工具,只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得其法,也会适得其反。关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证实,赏识、表扬、鼓励是有用的。关老师还深刻地进行了研究、分析、思考,得到了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找到孩子各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只学得点皮毛,就期望能收到巨大成效。艺术,就要细细琢磨,仔细辨别,区别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5
走上教学讲台已近两年,常常会被老教师的一言一行所感染、打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常让我钦佩不已。常去模仿她们的语气和做法,只为让学生服我。但依样画葫芦,总是画不出它的神和精髓。也常疑惑不解……
当我拜读完《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后,被关老师的那种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更加敬佩的是关承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在琐碎、单调、忙碌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点滴的教育小事中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教育规律,归纳教育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使自己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变得不平凡。
在她的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1、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总觉得我是老师,我是教育者,我是为他们好,所以他们就得听我的,一旦出现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仍有不知学习,不知进取的学生,我就觉得很生气、恼火,甚至还会反感,绝望,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使得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就使得我对学生越来越不了解,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来越差。
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一个让学生服的老师,首先得走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心中有事情,会向你倾诉;遇到困难,会寻求你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虽然和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但总好象感觉到和学生有一层隔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呢?我常看到吴老师在空余之际会和学生闲聊,学生也会放开地侃侃而谈,还不时地发出笑声。
书中说到,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2、用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关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许多教育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但他在处理这些“小事”时却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记得有一次轮到吴老师分饭,不经意间走进教室,看到吴老师尝了一下学生的菜,津津有味的样子,口里念道:“今天的鸡爪味道真不错!”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没有一个学生说“我不要鸡爪”。我看在眼里,却感动在心里。因此只要我们把每一件教育小事做精,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亮,才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折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此时似乎心中有了一些答案。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6
走上教学讲台已近两年,常常会被老教师的一言一行所感染、打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常让我钦佩不已。常去模仿她们的语气和做法,只为让学生服我。但依样画葫芦,总是画不出它的神和精髓。也常疑惑不解……
当我拜读完《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后,被关老师的那种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更加敬佩的是关承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在琐碎、单调、忙碌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点滴的教育小事中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教育规律,归纳教育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使自己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变得不平凡。
在她的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1、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总觉得我是老师,我是教育者,我是为他们好,所以他们就得听我的,一旦出现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仍有不知学习,不知进取的学生,我就觉得很生气、恼火,甚至还会反感,绝望,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使得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就使得我对学生越来越不了解,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来越差。
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一个让学生服的老师,首先得走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心中有事情,会向你倾诉;遇到困难,会寻求你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虽然和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但总好象感觉到和学生有一层隔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呢?我常看到吴老师在空余之际会和学生闲聊,学生也会放开地侃侃而谈,还不时地发出笑声。
书中说到,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2、用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关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许多教育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但他在处理这些“小事”时却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记得有一次轮到吴老师分饭,不经意间走进教室,看到吴老师尝了一下学生的菜,津津有味的样子,口里念道:“今天的鸡爪味道真不错!”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没有一个学生说“我不要鸡爪”。我看在眼里,却感动在心里。因此只要我们把每一件教育小事做精,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亮,才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折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此时似乎心中有了一些答案。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篇17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时会抱怨如今的学生调皮捣蛋,纪律涣散,学习主动性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平时总是从学生身上找毛病,却从没反观过自己。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让学生由衷的佩服?我们是否付出真情与理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高明,使学生心悦诚服?我们是否用爱温暖也滋润孩子的心,使学生绽放出最美丽的心花……如果没有,我们又凭什么让学生服你,又何来理由数落学生的不是呢?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是值得我认真思考的问题,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关老师在总结她从教三十多年来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时,只用了三个字“脑、心、情——用”脑“去思教育,用”心“去品位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她说真正读懂了这三个字,真正理解了这三个字,真正用好了这三个字,自然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信服乃至佩服,一个真正让孩子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育者,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读过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教育工作就是这样的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细细琐琐的小事。的确这样”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关老师用真心、真情演绎着她的教育人生,让这条平凡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反思自己的工作,真的有很多不足之处,凭什么让学生服我呢?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以身作则,不断完善人格魅力
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到、做好。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留心观察,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
我们每天都忙于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灵是需要关注的。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真正做到我学生着想。他们毕竟是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只要他能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我们还有必要咄咄逼人吗?面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耐心引导,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呢?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时,如果我们能给一些关心和安慰,就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和感激。
三、多与家长沟通,双管齐下
以前遇到学生有错误时,我总是就事论事,可是往往效果不佳。有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却找不到根本原因所在。这都是单方面教育的弊端。我应该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双向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也要了解了学生在家的表现,更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双管齐下,让教育更有效。
四、多动脑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安排和落实工作时,不能照本宣科,生硬地传达命令,也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怎样安排更合理,采取什么方法更有效。遇到随机事件不要盲目处理,用心想一想其中可能蕴涵什么教育契机。
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位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这是关承华老师的教育经验的精华,我要常读常新,不断能吸取精华,不断实践提高,成为一名让学生佩服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