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2024/05/1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

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一个老师不能一味用语言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老师,你希望学生善良,那老师的内心就要柔软和慈悲,你希望学生正直,那老师就要诚信,你希望学生积极向上,你老师就要不畏困难,你希望学生阳光朝气,那教师就要乐观开朗,老师要知道,若干年后,在你的学生身上会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我们希望,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2

寒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从一开始的认同到叹息到思考,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的随笔起伏着。

在序言中吴老师写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现在面临的,会为了一节课上的学生优异表现欢喜,为了学生的麻木而痛苦。为处于这样的中国教学大环境而担忧。

当成绩指挥棒成为衡量的标准,当主课老师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当学生为成绩奋斗着,都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以后的无奈接受。其实作为小科目老师的心也在颤抖,我们同样也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同样也希望自己的课程能为自己的学生留下些印记,可能这些印记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从一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理解,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许多。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我:“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格的人才?”

当学生在成绩的压迫下变成功利的两面派时,有种莫名的心痛。曾经他们是多么天真善良的孩子。有时觉得自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每在学生麻木时呐喊疾呼。虽略有触动,可还是收效甚微。此时会有一些气馁。可总觉得自己还该做些什么。试着用肖川博士的话激励自己: “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 所以教师要有 “ 心 ”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3

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

这本书是《大夏书系 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 随着深入的研读 压抑感油然而生 , 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 。

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 。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 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

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

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 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4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xxx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前段时间王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了一节课。那节课后,我明白了,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合上书,有很多话憋在心里,却不知道以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读王老师的文章感觉很亲切,好像是在聊天,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读公文般的刻板,说出来的道理却很深刻。读完“幸福的高三”,觉得自己感触很多,特别想赶快进入高三的教学教育生活。高三,在好多人的眼里是黑暗的、是没有阳光欢笑的,作者却告诉大家,高三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同样,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并且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不是个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5

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吴非写的《不跪着教书》,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似乎很遥远却又离我们很近。在他的笔下我读懂了他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师。

教师这个工作往往是伴随着苦和累的,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目空一切,这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别人。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德国这个国家的民族非常奇特,奇特在他们有这个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今的孩子呢?他们许多人都是这样想:“人人为我,我很难为别人。”古人有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在许多的孩子正在实践这句话,为自己想得太多,为别人想得太少。许多教师却是为自己想得太少,为别人的孩子想得太多。记得曾经听过一个讲座,导师说人有这几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做自己的事,别伤害了他人;第二种境界:做自己的事情之前,想想有能对别人是否有利;第三种境界:虽然伤害了自己,但是也要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我觉得我们许多老师已经到达了第三种境界。以前许多老师的光荣称号是“蜡烛”是“春蚕”。可是“春蚕”和“蜡烛”是伴随着牺牲和奉献的。因为我们是灵魂的工程师,自然我们肩上的担子就重了。于是,搞得老师自己慢慢地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孩子病了,不好意思请假陪孩子,上好课之后再去,学生要紧;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学生要紧;自己身体有病硬扛着,直到耽误了治疗时机,还是学生要紧。老师要是谈报酬谈待遇,就被批评“缺乏奉献精神。”于是奉献——奉献就成了我们的主旋律。曾看到这个故事:一位老师到农贸市场买菜讲价被卖主说:“老师怎么还要讲价。”“天哪,难道哪条法律规定了老师不能讲价吗?”看完我彻底无语,老师是人不是神,不是什么都能搞定,哪怕是神也有无法办到的事。也许在别人的眼中老师就是“神”,任何家长搞不定的孩子,你都可以搞定,如果搞不定就是你水平太差。甚至还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难道老师就是全才呀!如今的教师不仅面对要面对孩子还有面对家长,遇到几个难缠的家长那你就有得忙了。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退缩消极只是懦夫的表现。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捧出一颗“心”来,用我们的真诚和行动定能打动他们。可能我们的一片好心会被当成“驴肝肺”,但终有一天他们能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陆游的诗说得好:“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才能香飘万里,才能桃李芬芳!

在书中,吴非老师这样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阅读的魅力无穷,杜甫就曾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应该荒废自己的这门“武功”,应该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小时候我也不喜欢看书,毕竟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那时候书也少得可怜,所得就非常有限。读五年级后我开始发生改变,那时我读的是完小,主要就两门课语文和数学,用两个词来形容学期状态就是空闲加无聊,无聊自然就得找点事情做,除了游戏之外我们会聊点书,这主要是受我们老师的影响,因为他平时看过书就会跟我们聊。渐渐地,同学之间聊书的人多了,更可喜的是同学告诉我一个可以租书的地方,它就在学校附近,一本书一天五分钱。于是,每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就飞奔书屋,只挑选一本不敢多选,因为多一本就要多付钱,当时家境也不是很好,零用钱也很少,所以只能如此。拿到书,我们就会立即看,因为中午几乎没有作业,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看,老师是不会来干涉的,一般厚厚的一本书往往一天就看好了,第二天中午去还书就收五分钱,那老板娘也通情达理尽量会给我们便宜一点,如今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好人还是有好报的,后来他的儿子中考在我们镇拿了第一名,看来在书堆中长大的就是不一样。为了更刺激,我和最要好的朋友开始比赛看书,看谁先看完,这样我们不仅能看更多书,还为家里剩了很多钱,后来他考入了政法大学成了律师,我则当了老师。那段时间我们看了很多书,有《少年文艺》、《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话》、《汉代风云人物故事》、《四大名著》、《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这些书市面上很少看见)后来我们觉得不过瘾开始看“砖头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一些名著如三毛的《闹学记》、蒲松龄的《聊斋》(白话文)……后来就开始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写的武侠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古龙写的《七种武器》,至今仍回味无穷。就这样,我喜欢上了书,如今看的书也越来越多,心理学的,历史类的,经典的,教育类的,禅宗、佛学的……各个方面的书都看,因为我明白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我就得比他们更勤快地阅读。作为老师,我自然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爱上阅读,正如吴非老师说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聊书、阅读、比赛背书……成了我和学生乐此不彼的事。而今,人们对美的看法不只是外貌,还有内涵和气质,怎样的人才会有内涵和气质,那就是阅读,因为阅读才美丽,而我会让我的学生尽量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此我将终生无怨不悔。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吴非在书中也这样说:“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的确,思考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你敢对现在的教材说不吗?……”书中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可能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奴性。”可是,我还需要有阿q式的反抗精神,要具有质疑的精神,就像书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老师不应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己的尊严,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人,都是社会上的佼佼者,我们不应自卑,而应该自信,我们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缺乏思考,思考什么样的风格

才适合自己。就如歌手只会唱适合自己风格的歌曲,否则就会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沉下心来读点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让自己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而不是藏头藏尾的老师。

其实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非常出色的,我们就是那满园春色的一部分,只是被围墙所阻无法展现自己的美丽,只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及时吸取养分、勤于思考定能“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而有尊严的老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6

09年,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非常诧异,心里不断的想着: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这书会写些什么带着疑惑,我找到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震撼不已: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也让我不断思考: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扪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站直了吗?

带着心中疑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这一篇篇教育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捧读着吴老师的力作《不跪着教书》,我被他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论所折服,整个身心被这本书套牢了。短短两天时间我就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不时为书中的精辟的言论而拍案叫绝。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捧读,突然之间发现,原来它依旧令我心动不已……从书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风格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风格即人,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

然而,书中对当今教育的剖析,让我颇感压力。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被融入了许多的社会因素,这一不断演变,衍生了众多的教育奇观。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发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不,是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危及他人的生命,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不禁反问自己,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在充当什么角色。为何他们会如此漠视生命会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作为小学教师的自己更是感触颇深,现在的孩子在家受宠,真的就是骄纵任性、唯我独尊,一些孩子沐浴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后逐步学会了谦让、奉献,而有一些孩子却格格不入,觉得所有人必须以我为中心,必须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否则就大吵大闹,发脾气。看到种种,想想身边,我不由得压力倍增……

这种种现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的认知里,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总的来说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我一直认为人才,人在前,才在后,先成人,才能成才。所以除知识外,做人的基本道德,是首先应该教给学生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首先应该要让如何做人深深扎根——为人处事懂得谦让、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与人不和需要忍让,遇事三思而后行。而正因为这种教育理念,让家长一再的与我发生摩擦,家长认为,凭什么让我的孩子忍着、让着,别人打我孩子一下,我就要变本加厉都打回来才可以。种种件件,让我疑惑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什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何时才会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同努力呢。

书中还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是吴非转述朱亦磊的一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而吴非老师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却让我认识到自己相去甚远。吴非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看到这里时,我汗颜不已,曾几何时我因为学生的几句话而激动万分:记得那是一次市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时,问我学生的一个问题,问他们喜欢哪门学科,四个人中有三个说喜欢语文,另一个学生说他喜欢数学,但爱上语文课。这样的回答让我开心了好久。可在今天看来,我只不过刚刚达到做一个合格老师的第一步,离合格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需努力、努力、在努力!

读完整本书,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跳到我的脑海中,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7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这是吴非老师在其《不跪着教书》中的.一句话,读完后颇多感慨,虽然没机会拜读完全文,但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我对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

以前总以为当老师稳定,端铁饭碗,这也是爸妈从小就灌输给我的思想。所以自上初中起,潜意识里似乎已经认定了将来一定要当老师,当老师就能拿稳定的工资,就可以生活无忧,以至于现在走上工作岗位,心里依然有这种思想,把老师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这也许就是意识的巨大作用,它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人的灵魂。

读了吴非老师的话,我自问,究竟为什么当老师?如果仅仅为了谋生,那老师的工作跟鸡肋又有何异。

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为自己有这种可怕的思想而懊悔。每当听到孩子们喊“老师好”时,我就从灵魂深处重新思考了老师的意义。

经常在学生作文里见到这样形容老师:“老师就像我们的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以前只是粗浅的理解,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老师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她更是传授知识,更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足可以让人一生受用。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8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xxx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前段时间王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了一节课。那节课后,我明白了,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合上书,有很多话憋在心里,却不知道以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读王老师的文章感觉很亲切,好像是在聊天,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读公文般的刻板,说出来的道理却很深刻。读完“幸福的高三”,觉得自己感触很多,特别想赶快进入高三的教学教育生活。高三,在好多人的眼里是黑暗的、是没有阳光欢笑的,作者却告诉大家,高三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同样,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并且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不是个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9

《不跪着教书》所收入的是吴非老师近几年来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随笔杂感,第一次遇见此书,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心里就在想:“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

坚持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它并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专著,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教育叙事,而是利用教学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遇的小事,来发表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和见解,从而表达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担忧。

吴非老师本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

一、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的.学生,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思想者,那么首先是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之后,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以身示范,感染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教学的“创新”从何而来?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要时刻自己思考问题,才能“立”好学生。

二、教师要有精神追求

现在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做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杰出的教师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们对未知领域不停的探索,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精神上始终追求着。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激情,才能不断的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精神追求,那么学生也就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三、教师要多读书

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会读书,学会思考。通过多读书,才能获得文明教养,才能净化心灵世界,才能拓宽知识面。一本好书犹如一颗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多读好书,才有可能始终站立着,我们把这些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教师多读好书,才有可能始终站立着,也才能教会学生“站立”着。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0

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这本书是《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

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随着深入的研读压抑感油然而生,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

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

“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1

曾经不止一次与同行们谈起,如今的教师,社会舆论谴责,学生家长指责,学生辱骂要忍受,领导恐吓无处诉。领导得罪不起,“主人”招惹不起,教学质量下滑担待不起!前段时间的“撑伞”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多的人在不明真像就指责教师,在他们的心里教师已经不再让人信任,师道尊严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已经被淡化了。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净土。然而在抱怨这种种现象的同时,我们可曾反思,能有几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人生而教书?我不禁汗涔涔,教育怎么了?教师怎么办?

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就像在我无奈形同沙漠悲凉绝望的心海里,扔进了一颗石头,激起了思想的浪花。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大厦的基础在最基层的学校。一切的高谈阔论都无益,我唯一想到是挺直了腰杆教书。我们常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应该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先找到尊严,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还能希冀社会给教师信任和尊重吗?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让我们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然而,正因为这个想法让我们失去了这师道尊严。我们不能把自己从讲台上拉下来,总是把学生放在顺从接受的位置上,没有公平的对话,哪来互相的尊重?没有平等的位置,如何推心置腹,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制度没有错,教育需要与时倶进,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老师除了给学生们跪下了”。却不知,原来是自己让自己跪着教书了。

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应是学习的楷模,我们反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应该有学习的榜样,老师这个榜样不须是伟人,也不需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要刻意的去修饰,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点点滴滴,但最难也就是点点滴滴。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几年之后,一些学生的性格都会有点像这名老师。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素质和人格条件对人的影响作用相比知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除了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之外,主要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愉悦、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而不单纯是技巧和知识教育。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和敬爱。只有,老师站直了“教”,学生才能站直了“学”!

老师放下了姿态,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再加上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学生自然会依赖尊重老师。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意味着纵容与娇惯。教师应该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规律、个性特性等方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严爱结合,在他们走偏了,晓之以理,动之心情,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其行为,少一些体罚、讽刺、挖苦。在他们遇到困难、迷茫时,伸出关爱之手,多一些呵护、鼓励和帮助。心灵只有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才会有相互尊重与信赖的美好境界!

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就是赢得了教育未来。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才有家长、社会的信任。我们才能挺直了腰杆说:我不是跪着教书的!

无论是激情澎湃的陈词,还是平静的叙述;无论是忧伤地感叹,还是愤怒的叱骂。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随着人心而沉沦;不应该为了现实的不尽如人意而望洋兴叹;不应该在琐碎繁杂的教育工作中麻木。教师应该有一副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教育远不是世人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我们不为任何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与信念,民族需要铁骨铮铮的教师,需要懂得怎样顶天立地站着教书的教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2

寒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从一开始的认同到叹息到思考,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的随笔起伏着。

在序言中吴老师写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现在面临的,会为了一节课上的学生优异表现欢喜,为了学生的麻木而痛苦。为处于这样的中国教学大环境而担忧。

当成绩指挥棒成为衡量的标准,当主课老师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当学生为成绩奋斗着,都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以后的无奈接受。其实作为小科目老师的心也在颤抖,我们同样也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同样也希望自己的课程能为自己的学生留下些印记,可能这些印记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从一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理解,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许多。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我:“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格的人才?”

当学生在成绩的压迫下变成功利的两面派时,有种莫名的心痛。曾经他们是多么天真善良的孩子。有时觉得自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每在学生麻木时呐喊疾呼。虽略有触动,可还是收效甚微。此时会有一些气馁。可总觉得自己还该做些什么。试着用肖川博士的话激励自己: “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 所以教师要有 “ 心 ”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3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

刚来到阅读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书》的书吸引了,何为“不跪着教书”?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作者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来教书呢,怎么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开篇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感动了我。这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从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会把花送还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则故事强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换做我是老师,我一定会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这个4岁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这是不是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检讨我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仁爱的情感才能这样传递下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冷漠地对待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想要不跪着教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多读一些好书,从书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从而增强你的教育活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5

迫不及待地拜读完吴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教育思想者来自心灵的强烈呐喊,充满了坦诚,诗意,也充满了慷慨亦或犀利。在我眼中的吴老是那样的年轻美丽,虽然他已年过半百,或许是因为他的思想吧!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寥寥几语发人深思: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文革又给中国人带来耻辱,我们的下一代人很可能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这个重担势必落在了教师身上,试想教师如果是跪着教书,那他的学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得要有铁骨,站直了教书!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小女孩懂得了爱,懂得了感恩,她用手中的玫瑰花送给了奶奶和妈妈,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思想,让学生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定拥有独立的思想,他就像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我们得时刻想到,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追求一种幸福,不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不轻易地接受家长的馈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难题:家长请你赴宴,并让校长代邀,你不想去,可是看到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你不知如何是好,那个家长是市委书记,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孩子,想请老师关照孩子,于是宴请全体任课教师并送礼。这种事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大多数人虽心有不愿但还是赴宴了,吴老在这里的做法是干脆地回绝。没有这个习惯,不破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与家长过多接触。因为那样对孩子不利,有可能会有优越感,同时教师的位置被动摇了,也丧失了他的职业自尊。我作为市区的年轻教师,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当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和维护教师的神圣地位出发,委婉拒绝,在我的心目中不存在特殊学生,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感到苦恼和遗憾,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好象是犹太民族说的“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吴非因没有在有限的时日内引导他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而后悔,不得不佩服吴老的自我反省精神,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孩子探索学习、勇于发现的精神应是从小培养的,那我们是不是更改反省呢?因此,我们及时启发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超越自我,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不仅如此,我清楚地听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名校,你在追求什么”?这是他对百年名校南师大附中,也就是他自己任教的学校发出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教育是不能像工业生产的。此外,吴老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老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真的佩服吴老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教师因思想而美丽!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6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

刚来到阅读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书》的书吸引了,何为“不跪着教书”?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作者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来教书呢,怎么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开篇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感动了我。这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从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会把花送还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则故事强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换做我是老师,我一定会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这个4岁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这是不是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检讨我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仁爱的情感才能这样传递下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冷漠地对待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想要不跪着教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多读一些好书,从书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从而增强你的教育活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7

迫不及待地拜读完吴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教育思想者来自心灵的强烈呐喊,充满了坦诚,诗意,也充满了慷慨亦或犀利。在我眼中的吴老是那样的年轻美丽,虽然他已年过半百,或许是因为他的思想吧!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寥寥几语发人深思: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文革又给中国人带来耻辱,我们的下一代人很可能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这个重担势必落在了教师身上,试想教师如果是跪着教书,那他的学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得要有铁骨,站直了教书!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小女孩懂得了爱,懂得了感恩,她用手中的玫瑰花送给了奶奶和妈妈,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思想,让学生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定拥有独立的思想,他就像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我们得时刻想到,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追求一种幸福,不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不轻易地接受家长的馈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难题:家长请你赴宴,并让校长代邀,你不想去,可是看到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你不知如何是好,那个家长是市委书记,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孩子,想请老师关照孩子,于是宴请全体任课教师并送礼。这种事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大多数人虽心有不愿但还是赴宴了,吴老在这里的做法是干脆地回绝。没有这个习惯,不破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与家长过多接触。因为那样对孩子不利,有可能会有优越感,同时教师的位置被动摇了,也丧失了他的职业自尊。我作为市区的年轻教师,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当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和维护教师的神圣地位出发,委婉拒绝,在我的心目中不存在特殊学生,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感到苦恼和遗憾,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好象是犹太民族说的“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吴非因没有在有限的时日内引导他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而后悔,不得不佩服吴老的自我反省精神,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孩子探索学习、勇于发现的精神应是从小培养的,那我们是不是更改反省呢?因此,我们及时启发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超越自我,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不仅如此,我清楚地听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名校,你在追求什么”?这是他对百年名校南师大附中,也就是他自己任教的学校发出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教育是不能像工业生产的。此外,吴老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老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真的佩服吴老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教师因思想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