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2024/05/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

《教育的情调》作者是马斯克。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李树英翻译,这本书并不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话每个案例都发人深思,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名词。

关键词:情调、敏感、机智、好奇心、纪律、教育现象学等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扬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扬和体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怎么做才是适合的?怎么做才是不适合的?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2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扬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扬和体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怎么做才是适合的?怎么做才是不适合的?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3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中的教育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读起来轻松愉快,身临其境。读完这本书,当我合上书卷时,我感到不虚一读,还想再读。书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树立以“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范梅南认为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这与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陶行知主张的“爱满天下”、顾明远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对孩子充满人文主义情怀,把孩子视为个性鲜明、充满生气的独立的生命体时,才能做到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如能这样,教育活动就有了美好的情调。也只有站在人性的高度,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沉淀和提升。

二、教师的爱是教育爱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其他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这样让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关爱之中,从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三、要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可能性与独特性

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个概念本身就蕴涵深刻而丰富的“可能性”。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尊严和个性。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意向性实践活动。对此,教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把握学生的'生命需求,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质。

四、要通过反思、体验和写作来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不仅是遵循规律的科学活动,还是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情感活动。然而,教育智慧不会随着教育生涯年限的增长而自然提升。教师把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孩子的教育表现、师生交往的状况、生活体验等纳入到教育性反思之中,在反思中去深化认识,涵养情感,优化实践。写作,是教育表达的方式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倒逼自己加强理论学习、生活体验和实践反思,从而使教育智慧在“写”和“思”中不断生成和沉淀。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5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6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7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8

《教育的情调》作者是马斯克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李树英翻译,这本书并不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话每个案例都发人深思,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名词。

关键词:情调、敏感、机智、好奇心、纪律、教育现象学等。

情调:

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

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扬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扬和体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怎么做才是适合的?怎么做才是不适合的?

机智:

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

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

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

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9

本应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一起踏入校园的我们,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坚守与努力让我们迎来的新学期,也终于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教学的工作也随之展开。在本学期的中学校举办了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成为了六年级教师导读员,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阅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和以往读的书不太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情调》其实通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导我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0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句印象深刻的话:“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在共同成长中享受教育的情调。”这既是对书名的完美阐释,又提点我们教育要处处体现敏感和机智。

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重复性工作。

当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提问是思考的结果,寻着思考探索下去,孩子会一路思考,一路收获。

在机智的老师这个故事中,提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自尊心很强,拿到分数很差的语文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他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附加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这句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孩子向老师坦白了事情的原委。教师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若无其事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抓住契机借用一句不经意的话,使孩子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对学生来说,没有伤害却有启迪,这就是教育的情怀和智慧。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应带着敏感、机智的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打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的举动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完全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这种敏感和机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内心,用真爱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优雅和谐的教育情调。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

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1

情调一词,在百度汉语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二是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当我尝试用这样的解释来理解“情调”这个词的时候,反倒是觉得有些拗口不易懂。相对而言,按字面意思理解更简洁明了一些,情调就是一种感情的格调。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

打开书,开篇顾明远教授对本书的评论语言就给予了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至此,在初读的基础上细品,蕴含在诸多小故事中缓缓流淌的爱意则是愈品愈浓。那么教育之爱到底是什么?文中用不同事例说明教育之爱就在于教育过程中于细微之处的敏感与机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最大的玫瑰花》这个故事: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开得最大的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任一所中学校长时记录下的一则真实事例。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敏感性在于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敏感性在于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并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积极肯定、适时表扬。

同时书中也列举了很多贴切的事例,如:想让孩子练琴的父亲,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引诱”孩子将常规的、单一机械式的练习,变为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将教育浸润于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

像这样的小故事书中俯拾皆是,虽然作者分类写在不同的标题之下,但是细细读来,无不体现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智慧,而所有机智与智慧,皆是建立在对于孩童纯粹的爱之上。

那怎样的爱就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之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但对这一个是有用的!”读完故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独特性给予特别关注,内心常有每一个都重要的敬畏之态,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用简短的文字阐释一本书的精髓,实在难以抵达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做浅显的思考,记之,期待不断努力中的提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2

苏格拉底想通过教育,来“熨平”这种差异,使得一部分人产生灵魂的转向未来的教育将训练人差异化能力,即因材施教,强调人与人的差异,学校是让个人发现的引导机构而不是标准化生产车间。

独立,创新,艺术,个人兴趣的发展将是未来。培养主动性需要合理的激励和科学的方法,但核心在于赋能——所有的激励和方法,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孩子做主。时代差异,教育方式也不同!

人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本质最终回到了人之为人上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人可以不再按照工业生产的逻辑大批量产,而是作为独特的艺术品来培养;不再是急功近利的获取短期成功的工具;而是基于终身学习者为推动个人长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样的教育体系是满足中国社会现实,也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在现阶段,不只是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也要教育我们,从音乐教育也能看到“本土时代”的来临,以前的钢琴教材基本都是国外引进,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教材,教材也更关注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中国孩子熟悉的音乐。在教学中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性,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不论是演奏者还是歌唱者,正确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性认知,最好能激发起他对音乐的兴趣,让他觉得音乐也是“甜”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3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5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6

情调一词,在百度汉语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二是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当我尝试用这样的解释来理解“情调”这个词的时候,反倒是觉得有些拗口不易懂。相对而言,按字面意思理解更简洁明了一些,情调就是一种感情的格调。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

打开书,开篇顾明远教授对本书的评论语言就给予了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至此,在初读的基础上细品,蕴含在诸多小故事中缓缓流淌的爱意则是愈品愈浓。那么教育之爱到底是什么?文中用不同事例说明教育之爱就在于教育过程中于细微之处的敏感与机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最大的玫瑰花》这个故事: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开得最大的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任一所中学校长时记录下的一则真实事例。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敏感性在于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敏感性在于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并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积极肯定、适时表扬。

同时书中也列举了很多贴切的事例,如:想让孩子练琴的父亲,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引诱”孩子将常规的、单一机械式的练习,变为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将教育浸润于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

像这样的小故事书中俯拾皆是,虽然作者分类写在不同的标题之下,但是细细读来,无不体现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智慧,而所有机智与智慧,皆是建立在对于孩童纯粹的爱之上。

那怎样的爱就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之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但对这一个是有用的!”读完故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独特性给予特别关注,内心常有每一个都重要的敬畏之态,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用简短的文字阐释一本书的精髓,实在难以抵达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做浅显的思考,记之,期待不断努力中的提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7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篇18

本应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一起踏入校园的我们,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坚守与努力让我们迎来的新学期,也终于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教学的工作也随之展开。在本学期的中学校举办了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成为了六年级教师导读员,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阅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和以往读的书不太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情调》其实通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导我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