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课堂密码》读后感

2024/05/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课堂密码》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带着教学中的困惑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假期里,我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被这位博学多识的“草根教育专家”所折服。数十载,于老师坚守在教育改革一线,但从未改变过初心,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他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在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不仅是一缕清风,为我们教师吹散迷雾;也是面镜子,让我们教师看清课堂缺陷。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在第二章中,于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规律”,给我指明了方向。其规律概括起来讲就是“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其中“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关于“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说“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回顾自身教学,我给予学生的“预习权”和“表达权”少之又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花时间进行检查,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针对学困生,我还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在新课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新课上会解决哪些问题,让他们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预习课文,熟悉教材,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学习且快乐习得。

关于“二八教学律”,即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回顾自身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常常课堂上“满堂灌”,这种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念,日后我一定改善,且争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第十章中,于老师的传统课堂“十八怪”,让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课改,新理念就传入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可是真正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依旧做主宰课堂,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依赖课件无法自拔,学生依旧天天腻于题海,应试教育魂魄犹在。我不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学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否可以精选题目,让学生跳脱离题海,减轻他们的负担,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英语课堂是否一定要依赖于课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于老师的高效课堂中,并解读他的密码。于老师说“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带成‘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让小组合作更多一些,实一些,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有“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论是于老师的博学、乐学、专研精神,还是其提倡的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我们教师这一生所要解读的密码。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我们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幸福美感”就会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伴随着一种“幸福美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便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回馈。

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爱,那么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创造更多的爱;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更优秀,那么你也要先让自己更优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习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3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习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习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习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6

1、“三主”协同率

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读后感1。它既反对“以教为主”“教”霸权,又有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显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2、“双因”统一律

“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利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3、伙伴效应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

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

4、学思结合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重视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

审视现在的课堂,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知识网络的构建,一旦缺了思维的黏着,非常容易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其效率必有折扣。

5、“两化”创生率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创生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师生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构建的过程,读后感《《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读后感1》。

“内化”与“外化”都需要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战中生成“个性化”的知识构建。

6、温故知新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全句的大意可以为:“(善于)温习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7、愤悱启发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是:“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

8、视野关注极限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视野关注极限定律。这条定律对我们有三点启发: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建立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坚持关注后进生。

9、学习快乐率

孔子的古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自信能使人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0、“二八定律”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真得不断学习,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规律。我们不能让学生迷迷瞪瞪的学,老师也不能稀里糊涂的教。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7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习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8

我有幸拜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本书以朴实通俗的语言作为书名,让我一看到书名就有一种求知若渴、爱不释手的感觉,高效课堂是课改以来中心小学强力推荐的,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梦寐以求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深深的感受到现在学生的累,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只能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力争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尽最大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书的封面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注明:“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结合着黄色的封面,给人以温馨的感觉。那么于老师的高效课堂“密码”到底是什么呢?打开书,浏览目录,第一章:高效课堂大揭秘;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第三章:解密奇杜郎口……这样的内容对我太具有吸引力,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地读了起来。

“怎样让学习变得快乐?快乐源自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习一个机会。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习权’的剥夺。”于老师还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以后的教学中,把预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从预习内容,到预习方法和要求,再到预习成果,让预习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扎实落实了“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进步观,用成功激励成功。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快乐高效的源泉。学生希望有自己展示的舞台,一旦这个舞台搭建好,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展示出生命活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想不高效都难!

“读一本书,就能激活一些大脑细胞,研究一个问题,又能开发一些大脑细胞。大脑细胞开发数量越多,寿命就会越长。”这是于老师的'“研究增寿定律”;“爱的奉献力=幸福的获取力。……只要有爱的奉献,就一定有作为反冲运动的幸福获得。……假如你想幸福,请奉献你的爱。当奉献成为习惯,幸福就会伴你永生。”这是于老师的“爱心与幸福守恒定律”;“在我的心里有一种: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写是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写是大脑智慧的外化;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泗渡……人的外显文字数量一般都与人的智慧水平成正比。”这是于老师的“随笔启智定律”……这样的定律还有很多很多。于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文字,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在学习、写作、研究之路上。

实践出真知。于老师的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都在为我们开启高效课堂提供着系统性的思考和方法指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9

《课堂密码》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课堂密码》的有效性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习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还乐意听老师讲课,过了二十分钟后,还能够聚精会神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学生天生就不想学习,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样。因此课堂效率=教学进度x学习接受度。我们要努力打造“有效课堂”。效就是效率。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学习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都是考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标。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学生有无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是,现实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仅以教了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习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概念,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师还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持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学生和我在这40分钟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如何营造有趣课堂呢?笔者以为,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外,课堂上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用教师的亲近感带引学生求知的潜动力,用新奇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体验的需要,用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想,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怎不牵引学生轻松愉悦地就学?教师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驱动得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教师飞扬的激情,怎不让学生被深深感染?……这样,“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

塑造有序课堂就意味着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管理来避免或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又要“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两个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课堂的两个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为靠教师威严命令乃至训斥获得的安宁就是有序的课堂,因为“这种依靠‘威逼利诱’创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也不要以为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没有题外语言题外动作的课堂就是有序的课堂。

事实上,“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有序与否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作为学校一方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如体育课、探究课、劳动课,以此消耗或过滤学生动起来的本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需要静的课程中静下来。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有适当走动的机会,或者师生一起做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等等。

总之,“高效、有趣、动静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就是我们课堂成功教学的秘诀所在。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0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带着教学中的困惑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假期里,我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被这位博学多识的“草根教育专家”所折服。数十载,于老师坚守在教育改革一线,但从未改变过初心,勤于研究,乐此不疲。他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在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本书不仅是一缕清风,为我们教师吹散迷雾;也是面镜子,让我们教师看清课堂缺陷。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在第二章中,于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规律”,给我指明了方向。其规律概括起来讲就是“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其中“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关于“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说“快乐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习”。换言之,“预习催生自信,自信激励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乐”。回顾自身教学,我给予学生的“预习权”和“表达权”少之又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花时间进行检查,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针对学困生,我还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在新课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新课上会解决哪些问题,让他们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预习课文,熟悉教材,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学习且快乐习得。

关于“二八教学律”,即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回顾自身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常常课堂上“满堂灌”,这种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念,日后我一定改善,且争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第十章中,于老师的传统课堂“十八怪”,让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课改,新理念就传入到了我们教师群体中,可是真正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依旧做主宰课堂,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依赖课件无法自拔,学生依旧天天腻于题海,应试教育魂魄犹在。我不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学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否可以精选题目,让学生跳脱离题海,减轻他们的负担,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英语课堂是否一定要依赖于课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于老师的高效课堂中,并解读他的密码。于老师说“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带成‘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让小组合作更多一些,实一些,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有“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

细细品读这本书,不论是于老师的博学、乐学、专研精神,还是其提倡的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我们教师这一生所要解读的密码。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我们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幸福美感”就会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伴随着一种“幸福美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便是对生命的滋养和回馈。

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爱,那么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创造更多的爱;如果你要这个世界更优秀,那么你也要先让自己更优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1

6月16日,我有幸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的报告,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直疑惑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课堂?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后,才觉得豁然开朗,解开了我心中茫然,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报告分为“课堂信仰密码”、“课堂模式密码”、“师生关系密码”三大内容。于老师以有条不紊的逻辑,以在和我们拉家常般的平实的语言,在循循善诱中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秘高效课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额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正如于春祥老师所言,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听完报告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设计恰当、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

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场地、器材的运用要做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并结合五年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过程与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设计出具体可测的目标。

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习或学习

针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布置学生学习,把学习目标通过问题给学生提出来,学生在提前预习或学习时,在解决老师所布置的问题的同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生动活泼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课堂展示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课堂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展示是学生智慧的展现,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的同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四、点拨生成促发展

在学生展示以后,进入生质疑、纠错,师生质疑及师生点拨阶段,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而教师点拨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的匹配新知识的原型和学生真正的原型相距多远。点拨互动让课堂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五、课堂及时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

课堂检测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可以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同学已达到了学习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教学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它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备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估计不足。进行了课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感谢于春祥老师,让我再一次深度思考我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开行一列“动车组”,即小组合作学习,相信它会把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境界。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2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习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习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习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习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习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习题课当中,在上习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习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习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习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习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3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习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4

本学期一直在看教育学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课堂密码》一书,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题”;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待课堂,现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正是这句话,成为不少老师不懈努力的动机。我们小学每节课又是40分钟,我们在静下心来想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忽略学科的整体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课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够学好这个学科。往往效果并不会有我们教师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如何处理好课题和学科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课堂时,才肯过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是抓紧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每天都为孩子们的学业而努力中,但是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孩子们的成绩并不是老师在努力就能够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书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的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不能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也只有每次40分钟时间,再加上数学每周仅有的4个课时,在课堂上也有每天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内容也许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还是会有困难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继续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丽,对孕育它的条件就越苛刻。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细细品味,书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引领。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5

本学期一直在看教育学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课堂密码》一书,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题”;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待课堂,现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正是这句话,成为不少老师不懈努力的动机。我们小学每节课又是40分钟,我们在静下心来想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忽略学科的整体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课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够学好这个学科。往往效果并不会有我们教师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如何处理好课题和学科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课堂时,才肯过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是抓紧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每天都为孩子们的学业而努力中,但是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孩子们的成绩并不是老师在努力就能够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书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的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不能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也只有每次40分钟时间,再加上数学每周仅有的4个课时,在课堂上也有每天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内容也许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还是会有困难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继续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丽,对孕育它的条件就越苛刻。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细细品味,书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引领。

《课堂密码》读后感 篇16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近几年来连续带高三,长期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学,每天都有打仗般的感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辅导学生……每天都很努力,也很投入,但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却反而日益俱减,师生呈现出来的疲态很令人怀疑这支疲惫之师能否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于是责怪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全力投入却忙而无功?我反思我的课堂效率,总觉得差点什么,总觉得哪里不对,但限于水平和经验,我难以给自己一个完整准确的解答。

这些困惑一直困扰着自己,直到我遇到一本好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拿到手,书名便深深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更是倍感震撼,直达心灵,收益颇丰。全书分为五辑,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却句句分析透彻,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课堂中常见到的听到的。这本书就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着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给予我的困惑以解释和答案。

众所周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已成为新课改最响亮的口号,也成为不少教师不懈努力的动机。再读《课堂密码》第一辑——打造“有效课堂”,我毫无选择地又一次认真反思,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密码》的点滴收获。以下我主要谈两点与大家分享。

反思一:为什么教得认真学得努力却考不好?

身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都清楚,整个高三期间尤其是考试前,教师和学生都会过着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教师“地毯式”地复习考点,不断地查漏补缺,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拼命地记拼命地背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都是希望能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可是,“上课时学生似乎都懂了,可做作业时却又不会了;更有甚者,学生做作业时题目都会了,可一上考场却又败下阵来。”周彬博士在书中把这个让我们教师又急又恼的问题给描绘出来了。过去我会常常埋怨学生不够认真不够上心。

现在看了《课堂密码》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问题是出在教师课堂教学标高的确立和把握上。学习过程应该是分为知识储存和知识提取两个方面。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落实指导学生“储存知识”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能看到学生都听得懂并能答得出的“学得不错”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但一旦缺乏培养学生“知识提取”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让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做到自如地运用好知识,自然也难以保证考得好了。

“没有知识的储存肯定没有知识的提取,但有了知识的储存并不必然会获得知识的提取”。《课堂密码》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储存知识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提取知识的方法,将提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融入学生原有的储存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的有效性和成就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学生长期做着辛勤的储存知识的工作,却看不到提取知识的乐趣和效果(如没有考出理想成绩来),最终只会导致学生感到懊恼并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提高课堂效率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实现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转变,这对于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高三教师来说真的非常值得借鉴。

反思二:为什么教得越快教得越多却学得越少?

作为高三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面对比大海还宽广的考试范围和仅有一年的复习时间,永远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以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作为一堂课最起码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吧,极少有教师敢于或愿意顶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帽子。因为这样的教师总是被看成是失败者或是施害者,所以“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成为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就深有感触,大多数时候上课的感觉就是在“赶课”:赶着讲尽可能多的知识,赶着使用尽可能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赶着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技巧和方法;害怕个别提问学生,害怕他们回答慢了错了会拖延时间导致课没法讲完;一旦提问学生了而如果他迟迟回答不出就会很心急地代替其回答,甚至有时会在一个知识点学生还没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就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在教学任务面前,不得不屈服。所以,45分钟的课堂,常常有大概35分钟是教师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就是辛苦的听众,就是忙碌的接收者,最后,一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容量多了,教师和学生都累了,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

走进《课堂密码》后,我明白了效果不好效率不高,这里面其实就是存在一个矛盾: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倘若教学进度超过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就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放弃,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周彬博士认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消化不良,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换句话理解,其实教学的功能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堂效果的好坏,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互动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落脚点并不在于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

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矛盾亟待解决,要力求实现“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共生”。“教学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这很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当然,对具体一节课来说,要实现教得快且学得多也并非不可能,它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努力把教材从“厚”读到“薄”,哪些该重点讲,哪些可以点到为止,哪些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低水平的重复讲解,不做无用功;课堂上更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成为教学过程的催化剂,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