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高一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读后感 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特殊时刻,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时刻。
我在电视上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英勇的少年救出许多的同学。其中,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这样英勇的少年。
许中政、男、9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新建小学三年级学生。
地震后,许中政在废墟下被挤在桌椅架起的空墟里,受一点轻微的.皮外伤。他带头唱起《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们越唱越有勇气。正是这些歌声让他们对自己充满勇气和信心。歌声从废墟中传出,消防管兵讯速赶来,从洞口递进两瓶矿泉水。许中政却把水递给同学。
许中政不畏自己的干渴把水递给同学,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真直得我们学习啊!
一百年前,维新建将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一文里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正是这些少年英雄事迹,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勇气,他们的坚强让所有人为之感动,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灾后重建的希望,他们的行为更足以为所以青少年的榜样。
这些英雄少年们真是我们少年的好榜样,他们的不畏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的这种高贵的品质令人们十分感动和敬佩,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是国家的希望!
高一读后感 篇2
我很喜欢这本书正文前面的那几个彩页,都是带有孩子气的颜色,透露着一点点单纯的美好,第一个故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开端让我有点儿不明所以,一些网络年轻人的现状,仿佛这不过是一个日常的随笔故事,甚至随笔也算不上,只能说是一些无聊的发泄吧。然而由远而近,而大到小,慢慢引我们进入的却是一段看似平常却写出无限韵味的爱情故事,越到后面,越凝重,越忧伤。我想这莫不是现在年轻人真实的内心?看似颓废的生活,内心却仍然如所有青春一样装满着真挚与浓情。只是,他们太习惯用别人厌恶的面孔示人,总是用恶语来掩盖单纯。
这本书能够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在书中要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个故事都总是看似并不起眼的开端,却总是引起让人神伤的一段情事或者往事。即使前后不一致,不呼应,一会成熟的像个俯首思考的哲人,一会像个站街泼骂的`村妇。但是,她所表述的东西我能懂,且能引起内心的共鸣。
听了她这么多的故事,我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希望我从自己的全世界走过,把握自己生命中所有精彩的瞬间,释放青春的精彩。
高一读后感 篇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高一读后感 篇4
前一刻阳光明媚,天朗气清,下一刻变下起了茫茫细雨。清明时节,不乏夹杂着几声轰鸣的雷声。
骤然,我想起了一片文章,那位介绍这文章的人是人们眼中不爱学习、不务正业的坏学生。他指着书本对我说:“你看看这篇,很感人的!”我立马抠住了“感人”的字眼,难以想象这从他口中说出,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初次映入眼帘的是那平凡而朴素的题目——《那把倾斜的伞》。
文章写的也是如今这样的天气,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撑着一把破旧的小伞去接孙子放学。回到家后,小男孩身上一直保持干爽,而爷爷的衣服却湿了一大片。为此,小男孩感到茫然。雷雨的天气一直持续着,久而久之,他发现头顶的伞一直是往他那边倾斜。二十年后的今天,一样的'天气,伞下仍是那一双身影,而撑伞的人却变换了。撑着伞的他送爷爷回家,看着爷爷身上的衣服毫无被雨水侵袭过的痕迹,他会心地笑了。
多么俗套的剧情啊,我竟也被感动了。这不是无时无刻都会发生的事么?我不禁扪心自问,这种事是否曾发生在我的身上?
毕淑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
幸福就像我们的睫毛,一直在眼前,却从未被发现。是啊,家人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丝丝宠溺,我们何尝有正视过。正因为我们心中认为他们是理所当然对我们好,我们才能肆无忌惮对他们发脾气。我们有什么资本呢?就因我们是他们的子女?没错,我们只是他们的子女,而已。他们生养我们并不是赋予我们伤害他们的权利,我们敢这么对他们,是因为我们心中认准了他们是爱我们的,不会因我们的行为而抛弃我们,“爱”才是我们的资本。没了“爱”,我们什么都不是。
正如那把伞,明知道往我们倾斜,受到伤害的必定是他们,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不求回报。
而多年后的我们,长大成人后,是否还能记起这一切。当年那个为我撑伞的人已经老了,而我愿意重复我年幼时,他对我所做的一切。或许,那个时候的我们是自豪的。
人生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前我对你好,现在你对我好。那么,爱的天平的平衡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现实中,往往有对立的两面,不理想是存在的。
上帝是公平的,因为她对每一个人都不公平。我们不能因为世上的不公平而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一切。
正视爱,面对爱,相信爱。那么,爱一直都在那里,不偏不倚。
高一读后感 篇5
莎士比亚以四大悲剧闻名遐迩,《哈姆雷特》更是莎士比亚精神的最典型的作品。其中所提出的某些理念,不知解放了多少受难于宗教的人们,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部作品中的主角哈姆雷特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思想的化身,哈姆雷特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意义。剧中哈姆雷特的话语点醒了很多囚禁于思想中的迷茫之人,更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人生问题。在得知父亲死了之后,他思考了很多,却意外地看到了自己以前没发现的事物。
故事开始之际,哈姆雷特在看到自己母亲被情欲所惑,背叛父亲嫁给自己叔父时,哈姆雷特不禁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叹。这句话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当时女人被困于家庭之中,无法摆脱这一命运的悲痛,同时凸显出哈姆雷特身上的解放思想。听过自己所尊敬的父亲的鬼魂的述说后,发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世代”时,他就毫不犹豫的承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为完成这一重任,他不惜抛弃自己深爱的女子,装疯卖傻,他恶毒的叔父不相信他真疯,就派大臣前去试探,在监狱中哈姆雷特明白了“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和囚室,丹麦就是最坏的囚室”的道理。甚至可以说,他的“疯”不是真疯,这只是他对当时社会的透彻审视,但这一理念却不被人接受,而被人当成了疯子。
他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当时的黑暗社会却困住了他的身体,当他并不放弃自己的理念,依旧追求自己心灵的洗涤,即使在面对杀父仇人时,他依旧保持内心的纯洁,任然想光明正大的'杀死仇人,这正是他思想的高尚之处。而与他相对的就是他叔父克劳迪斯。克劳迪斯为了王位不惜杀死自己的兄长,是当时社会皇室黑暗的典型人物,他不仅阴险狠辣、弑兄篡位,还娶了兄长的妻子乱了人伦。而且他还屡次三番的想谋害哈姆雷特,再看那部哈姆雷特特意准备的舞台剧时的慌乱的神情,正是他的罪恶所在。明知不应该这么做,却任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做出那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会有罪恶感,但他依然不愿放手,依然愿意沉沦与黑暗的污垢之中。
如今的社会虽然不混乱,但其中依然存有犯罪与贪婪,其中有些行为甚至比以前更为过分。现在的文明社会的背后任有这黑暗的一面,金钱、权利、女人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愿意从中解脱的人有多少,而真正能从中解放出来的人又有多少呢。
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在生活中活出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解放。
高一读后感 篇6
今天看完了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很感动,几次都不自觉地泪流满面,他的故事里有我的小时候,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大学生活,我工作的种种…他的故事里全是我的影子。
有的时候我喜欢一本书并不是因为书里的故事有多吸引人,而是书里有我的故事,有童年前后桌的模糊不清的所谓的“爱情”,有大学食堂免费的鸡蛋汤,有人类与动物之前纯洁的爱与依赖,有周杰伦的叶惠美,有阳光穿透树叶洒满一地的幸福碎片,有山间清爽的风,有古城温暖的阳光,有各自现在牛逼的岁月,有曾经一起幸福,有我,有你,有她,有他,有它……有我肆无忌惮的青春。
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很多时候我喜欢把心思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我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我不喜欢换来别人同情的眼光,我也不屑于听别人的安慰,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我很累,很累,我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开心,我迷茫,我希望找到希望的出口,但是我越是希望越是失望,越是前进越是迷茫…
我害怕,害怕在人生无数个十字路口前,错失一个又一个的所谓上帝赐予的机会。很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虽然我还是很迷茫,但是从书中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也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或许我现在不需要做出选择,在每个选择的路口跟随自己心也未必就是错的。现在的我需要去体会更多的人生,我渴望去更多的地方旅行,渴望享受更多美食带来的味觉刺激,渴望体验更多的只属于我的故事……突然觉得人生是一个迷幻城堡,只要往前走,你就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景,而这些风景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而是心灵的升华,你会变的更坚强,更有耐心,更愿意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感受这世界赠与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高一读后感 篇7
曾今有一个没落的绅士,他怀着一个骑士的灵魂,执着的去寻找真理。他,就是堂吉诃德。
——题记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米盖尔太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荒唐”的小人物,原名阿伦索吉哈达,知道他的人都认为他很可笑。我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穷乡绅士堂吉诃德读骑士类的书籍入了迷,一心想要复兴骑士制度,于是他背井离乡,离家出走,想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以垂名史册,堂吉诃德的辛苦奔波最终智能惹成一系列的笑话,他狼狈的回到故乡,在悔恨中死去。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就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些道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那位高粱杆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连篇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善良、正直的本性,那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只是因为他太单纯了所以才闹出许多笑话。
曾记得小时候看这部动画片,只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骑士,做出一些蠢事,把我逗得咯咯发笑,那时只觉得他是个疯子,可是现在读起来却有新的体会。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打动,切不说他是真疯还装疯单他对认准的那个目标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堂吉诃德有不言败的'精神也令我敬佩,虽然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仍然像骑士那样要求自己——不畏,坚持正义!
当再次回味这本书时,我体会到了一种忠贞不渝的精神,也的确是蕴含在他的心中。他勇敢、坚毅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有执着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向他的“敌人”发出不屈不挠的冲锋。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世界的勇气和英雄的品质,才使他的仆人桑丘一直不离不弃的跟在他的身边……
堂吉诃德是善良的,只是因为他善良到单纯的程度,因此,他的理想和报复都功亏一篑。但他的仆人桑丘却发现了堂吉诃德的英雄品质,并给予了他理解和支持。是的,他正直,他执着,他永不放弃,虽然,堂吉诃德所做出的行为滑稽可笑,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他拥有的品质我们有吗?
正直,很多人都有,执着,少部分人拥有,永不放弃,极少部分人拥有,如果把这三点加在一起,我们便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想想看,堂吉诃德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向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进攻;为了自己的梦想,落得一身悔恨,可他放弃了吗?没有,他依然执着,依然勇猛,依然正直,虽然这都已经成了历史,但他永不言败的精神确实这的我们后人学习。
骑士的灵魂必将永垂不朽!
高一读后感 篇8
人们总说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幸福,是温室里的一朵小花,吃穿不愁,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只要要求合理爸爸妈妈就会尽量满足,但扪心自问:“我们幸福吗?”我心里就如翻滚的浪潮久久不能平静,我陷入了沉思……
文中的作者怀念童年时的两种游戏——拍洋画、打弹子,可是作者遗憾地发现这种游戏已销声匿迹。虽然这些游戏简单,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看了这篇文章我很羡慕作者。那些洋画、弹子虽然很廉价,玩起来却那么带劲,让人意想不到。此刻的玩具虽然很贵,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上千元,遥控赛车、悠悠球、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高达瓶装玩具……买回来玩几天新鲜劲一过,就把它弃之一边,这样是多么浪费。传统的游戏如陀螺、铁环都是自我制作的,动手又动脑。而此刻的玩具眼花缭乱、花样繁多,对开发智力帮忙并不大。异常是电子游戏,危害视力,并且容易上瘾,一旦沉迷其中,就无法自拔。不仅仅是作者小时候玩的玩具让我们羡慕,更让我羡慕的是作者小时候有那么多玩的时间。文中写道:“放学后,放下书包,从午时时分一向到傍晚,才在大人的呼唤声,不舍的结束游戏”。虽然玩得土头土脑,但令我十分向往。能有这么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瞧瞧我们先自爱这些学生整日埋头于作业之中,做完课堂作业,还有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还有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或是假期,像大腕明星走穴赶场似的,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忙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了。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点时候真期望我是机器人,能够不知疲倦,我们哪能够喝小伙伴一齐玩?即使有一点时间也都呆在家里独自地玩耍,缺少了很多很多的小伙伴合作与沟通的机会。
童年对于一个人很宝贵,一身仅有一次,并且是转瞬即逝的,作者十分怀念童年。简单童真的游戏给作者带来了七彩绚烂的童年,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是缺失色彩的。对即将远去的童年我感到留恋,更多的是遗憾……
高一读后感 篇9
老舍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我们经常接触到他的作品。今年夏天,我品尝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真实地描绘了北京的一位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祥子总是坚强而奋斗,他所梦想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劳动而过上独立的生活。像他这样善良正直的人,却得不到上帝的爱。最后买的新车被抢了,妥协娶了自己不爱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后自杀……这些事情给了祥子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想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经过这些打击,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愿堕落,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最后,他忍不住被夏太太的诱惑,得了脏病,变成了一堆行尸走肉。
我非常同情祥子的悲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但他结束了。事实上,他一开始也在努力与生活作斗争,但他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下去,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事实上,祥子之所以如此结束,是因为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书中说:人们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但现在人们仍然把他们的同类驱到野兽中。祥子还在文化之城,但他变成了一只动物。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错。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真的可以把人变成鬼魂!
可以说,这是一场悲剧。与此同时,祥子的最终堕落与社会的堕落是分不开的。有些人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工作,因为他们出身贫寒,但他们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金钱似乎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因此,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和良好的生活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祥子反映的人格变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祥子在生活压力下一步步堕落成社会垃圾。如果环境不是那么糟糕,祥子就不会这样了。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祥子生活在当今社会,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但事实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很多事情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且这种问题似乎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了性格。当人们醒来时,他们会发现后悔已经太晚了,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祥子后来的样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从生活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前进,所以我们必须永远不要后悔。
高一读后感 篇10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法布尔所写的一部著作——《昆虫记》。同时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阅读和分享!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打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
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单单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即便条件艰辛,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确实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的这位出色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大门,地球迎来的生物学,时代的转折点,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高一读后感 篇11
有一个男孩儿,他有一头金黄的头发,问他什么他从不答复。总之,只要是这么一个小男孩儿,你们准会猜出他是谁了。没错,他就是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孩子。在一天,小王子决定离开星球。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而他造访的第七个星球是地球。小王子降落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后来,小王子遇到了一只小狐狸,小王子征服了小狐狸,和他交上了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机密“人只能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要知道,光靠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的”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行星,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于是他便回到了之前在撒哈拉降落的地点。在这里,他碰到了因飞机故障而降落在撒哈拉的飞行员,并与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死去,心灵重新回到他的小行星上。
这本书天真中略带伤感,一句“人只能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要知道,光靠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的”,道尽了真理。
生命这种东西,是巧妙的,你绝对看不透它。他的外表是否是美丽或是丑恶。这其实不代表什么,只有内涵所发出的那种潜质美才是最真实而又美丽的。
高一读后感 篇12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后来,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高一读后感 篇13
《水浒传》这本书我看过有好几年了。它描述的是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在水泊梁山起义,到发展,再到失败这样一讲大事。不过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整件事的发展,而是那些其中引人入目的小细节;那些英勇人物,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 这些有名的人物也让我不曾忘怀。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哪个不是好汉.虽然称不上个个都是性格鲜明,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浪里白条张顺在于李逵的水上之战中,充分显出了张顺的水上功夫;行者武松在景阳冈上英勇的打虎事迹家喻户晓;花和尚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两事中展现出他见义勇为的志气。
其实《水浒传》中的好汉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但我最欣赏的还是鲁智深与吴用他们见义勇为、顾全大局的精神。鲁智深别了史进,在渭州城里吃酒的时候,发现在酒楼中卖艺的金老汉和小女翠莲。金老汉向鲁智深诉说了自称绰号是镇关西的`一个杀猪的郑屠户一定要小女给他做小妾。鲁智深听了立,到了郑屠户那儿,把他先捉弄了一番,之后便提起铁锤般的拳头三拳就替金老汉报了仇。再说吴用,他在青面兽杨志一行人送去生辰纲的路上,顾全大局的计划夺取了生辰纲。吴用、晁盖、阮氏三兄弟、刘唐、公孙胜一行七人,还有一个配合他们的卖酒人,在黄泥岗上装着卖枣和酒。吴用七个人计划好了,他们买了一桶酒(那酒里没毒),让杨志他们相信酒里没毒。之后,便把有的酒卖给了杨志一行人。等他们毒倒了,便拿走了生辰纲,去救济了贫穷的百姓。
我觉得《水浒传》这本书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和事例都描写的淋漓尽致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人物塑造上,都是通过细致的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高一读后感 篇14
偶尔碰到一篇短文,林清玄写的“桃花心木”,讲了一位种树人的故事,颇有感触。
文中种树人,种树后,浇水极没规律,即使来了,浇水量也不够。甚至有时候带着“预备”树苗来浇水。
作者大为不解,以为种树人懒,便向种树人提出浇水的建议等等。
种树人笑答:“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如作者一样的“爱心人”,从小为孩子包办一切!数学题不会了讲解数学题;英语题不会了讲解英语;考试前突击几份试卷,考试就能得到让家长、孩子满脸开花的高分?当孩子在思索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总是“万能”的家长便会瞬间解决孩子的疑惑。孩子既大,便上午一个数学辅导班讲解课本、下午一个英语班讲解练习题、明天又一个辅导班讲解作文、再一个班练习听力。地理生物既已辅导,不差物理化学;英语数学已经有好老师,语文历史也找到了特级教师;音乐老师是国家级演员、美术老师是世界级画家,哪一个都不想舍弃,只恨不能一天有42个小时。这些真的`管用了吗?
这些年,跟朋友们交流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些问题了。跟许多朋友们谈到这个问题,总是劝大家,能放手时且放手,孩子自有其成长规律,得耐心等,慢慢来,按规律来。可有几人能懂?有几人能听?虽不当面反驳,估计心里在想“这不是你家孩子,你当然不用着急了”?可我还总是反问朋友们:“您着急了这么多年,效果怎么样”?弄得大家心里真是不爽,却说不出来就是了。(在此,向因此得罪过的朋友们赔礼)
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我们不能为孩子安排一生的成长线路。因为,没有任何一棵参天大树是靠着浇灌长起来的。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追求;不怕TA受委屈、不怕TA走弯路。放开手,让TA自己去感悟人生和学习。这不是“缺乏爱”,这是“善于爱”。
种树,有种树的规律;
教书,有教书的节奏;
育儿,当然也得按孩子成长的路径。
这,既是我们对孩子的大爱,也是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和世界的明天做出的贡献。
高一读后感 篇15
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动……
提起笔,想用这留下那些从心灵掠过的丝丝感触,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或许是太深刻了吧。
《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当时旧社会旧体制的罪恶,人与人交往间的黑暗、虚伪,通过三兄弟不同的性格和看法将这些一一呈现出来。
说到这,我们就来谈谈那三兄弟吧。
觉新,一个悲剧人物。我对他的感觉是很矛盾的,我有时同情他,有时又为他懦弱而感到悲愤。他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这样的无奈,应该是源于他那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尤使他的人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使他被称为“作揖主义”,他为此忍受了但又失去了。但后来,他似乎想通了。“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他忽然自语。
后来,在附录里看到了巴金在十版代序中的一段话:“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我想,这大概就是觉慧的诞生吧。而觉慧,也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高家大宅里的一颗不一样的种子,他代表着新思想的萌发。在种种旧体制的压制下,他没有因此而退缩、凋谢,反而勇敢的茁壮成长起来。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却又训斥自己是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那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还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喝斥家人。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他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同情下层人,从来不肯坐轿子。他也很幼稚,他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但他敢于书写“反抗”二字,他敢于用行动去反抗,去争夺自己的幸福,而后他终于挣脱了,于是乘着那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远了。他代表着那新生的力量冲出了旧思想的重重包围!
而觉民,在那个大家庭中,他是站在觉慧这边的,也只有他。但他不像觉慧那样冲动,他有着沉稳的个性,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的去争取幸福。也是因为这,他才能和琴走到一起,没让琴成为第二个梅。从这点来说,我还是挺欣赏他的。
而在这个小说里,也还有好几个人物让我喜欢。有敢于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还有像觉慧他们一样向往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琴。
在这个《家》中似乎有层层叠叠的矛盾被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网,使我们困惑。但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潜行于此,并因矛盾而真实、因矛盾而珍贵、因矛盾而深沉。
希望这股激流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高一读后感 篇16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其实早就看过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写得平实,但很有感染力。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全诗,我不得不对作者产生好感。
我自己喜欢这样的生活态度,很自然洒脱。然而生活就是生活,你不实实在在地经历,是很难体会到一些平时看来很简单的道理的。
诗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自己把自己看年轻了,一点耐心和毅力也非要经过几次打击才肯忍痛拿出来,要做到“风雨兼程”是谈何容易?
我自己不是一个很主动去生活的人,但我总希望别人去那样的生活,生活不能一直是被动的,不然就太没意思了。有人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没这么严重,只是我的一个自认为美好的愿望而已。你看,好多作家都鼓励别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到最后还不是他们受不了生活的折磨,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海子是最典型的,他还写过一首很好的诗[从明天起] 。
没什么话说了,有空的话看些汪国真的诗,会有收获的。
高一读后感 篇17
《老人与海》是由美国的海明威所著,主要是老人与鱼的周旋——有风,有浪,有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有点恐慌,有点枯燥,但它是那么真实,让人难忘。
老人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话语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地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帷幔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老人在黑暗中感觉到黎明将要来临。他对柔弱的黑色小燕鸥的同情从内心深处透出来的光明令人感动。他看见它们始终在飞翔,在找食,但几乎从没找到过,心想“鸟儿的生活比我们还要艰难”。在与鱼周旋的几日里,我看出老人很自信也很有耐心。老人还有孩子的天真,鱼咬钩之后,将老人和他的船拖向大海,老人开始了与鱼的搏斗,很长时间后,倔强的老人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老人这时已不再是老人,他是奋斗与忍耐精神的化身。我们应当向老人那样全身心投入某种过程,并在紧张和劳累的压力下仍能保持高昂的斗志。
故事的`思想内核是坚强、忍耐、热爱、尊重。故事里一切是那样透明,没有任何人性的阴霾笼罩着作品的意境。老人的心灵,加勒比海上的阳光照耀的天空,莹蓝的海水。在成败得失之间保持平和的心态,快乐、坚强、奋斗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历经沧桑,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不能让艰苦的环境泯灭良心。
我们要明确生存的意义---维护尊严就应该拼搏。这部小说让我学到或者说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这部小说很真切,我有一种不由自主想要亲自看一看老人与鱼搏斗的情景。这是一本激励人心的书,希望大家来看。
高一读后感 篇18
自从我们上学开始,一直在老师的关爱下成长。这种关爱有时慢慢成为习惯,可是我们是否用自己的行动关爱过我们的老师?读了《意林》中的一篇文章,让我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教地理的.刘老师有胃病,不过,她总是忍着痛讲课。一次在课堂上,刘老师的病发作了,同学们任凭怎么请求刘老师歇一会,刘老师说:“你们的功课要紧。”第二天,讲台上又多了一盒治胃病的药和冒着热气的开水。平时学校停电时,值班老师就会敲打挂在教学楼下一节钢轨,用来当下课铃。当时班上没有一位学生拥有手表,因为同学们都是学校附近农村里的孩子。有一天学校停电了,地理课上了一大半,刘老师又犯病了,她强忍着,装作若无其事的讲着。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这时举手说:“报告老师,我要上厕所。”刘老师点了点头说:“快去快回。”过了一会,学校里面传来了“铛铛铛”的敲铃声,铃声没有往日的响亮。刘老师刚宣布完下课,就倒在了讲台上,同学们把刘老师送进了医务室。校长以为有人做恶作剧,便调查。那位同学不安的说:“我,因为我们老师胃痛的坚持不了了,还要坚持上课。”校长给以赞许的目光。后来,才知道刘老师胃大面积出血,如果再晚一会,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位同学睿智的举措,令我佩服。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关心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关爱我们的人。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