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早优秀日记

2024/05/17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早优秀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早优秀日记 篇1

选择一个“早”的钟,时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一种学习的态度。

早上,六七点正是学生走在大街小巷的时间。各种学生穿着各种衣服,背着各种书包,走向学校。小学生的脸总是高高扬起,一脸欢悦;初中生的脸稚气未脱,但也在努力成熟着;而我们高中生呢?脸上或多或少带着疲倦,却也写着坚定。但有一点,所有学生的眼里都刻着对知识的渴望。早上的时间,便分配给了学习。无论你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选择书本,你都将生活方式定为了学习。

正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如我们高三来说,高考即将到来,一些人为备战高考而努力着,比较刻苦学习的同学六点半之前早已来到教室,自己一个人在寂静的教室里复习昨天学过的知识。早上,头脑较清醒的时刻是多少爱学习人的.良机。有了“早”,就能观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脸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遇事懵懂,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加上自己的努力,何愁学习学不好。

而失去了早行动,七点之前,教室里没有人在学习,早上的晨读课变得死气沉沉;到晚自习时,原本寂静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晚上睡觉往后推迟了好几个小时。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开向底谷,而不能书写人生的乐章。地基来临,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坚强意志。

喜欢学习,渴望知识的人,能将“早”字刻在桌上,也刻在心里,激励自己前进。“早”是那心中不倒的信仰,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用“早”磨砺意志。

而早晨的时刻,你又选择了哪一个?

早优秀日记 篇2

处在这个陌生的小城镇里,我一直都在怀疑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早。霓虹闪烁盖过那启明的晨星,封闭式的房子关上窗,合上窗帘便是夜。

可是我依旧相信着,因为有两盏微弱的灯在向我证明着,向我诉说着。

嗒嗒,嗒嗒的声音,伴着疲劳的节奏,母亲又早起了。习惯性的扭开那盏台灯,继续工作了。不停地在一台缝纫机上加工一副手套,一副一角二。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作的便只有这个了,而对于这几乎没有要求的.工作,所需的只有时间了。所以对于母亲来说早特殊重要,它像是救济我们的观音大世给予我们孤单俩母子在陌生城市生存的法宝。

早就是缝纫机打在粗糙步匹上弹起的灰尘;早就是唤起母亲皱纹苏醒的催命符;早就是母亲那双经布匹褪色染黑的手。早就是绝望。

微弱的台灯像一位妈妈,轻轻唤醒了它处在另一个房间的儿子。另一台灯又亮了,是的我醒了。

和母亲一样熟悉早起的我,抚平了昨日折起的书角,开始大声朗读起英语课文。和母亲的疲惫不同。我充满着干劲,一个个字母的反复拼读,一个个单词的反复记忆,一篇篇的课文的反复的朗诵。使在绝望中的母亲和我看到了希望。

此时的早便是那反复默写的着的单词,此时的早便是那英语书上折皱的书页,此时的早便是微弱灯光下坚持不懈的我。早就是希望。

我相信着,我处的地方是有早的,因为母亲需要我的早带她离开那个以后将不属于她的深渊,离开她生活已久的绝望。我相信有早的,因为嗒嗒的机械声已扎驻在我的心底,我要用早为它带来希望,使它早点休息。

早便是希望,让处在贫穷中的我和母亲看到启明的晨星,早便是希望,让母亲告别那永远处在绝望中的地方。

早,我相信在这个陌生城市是有的,因为母亲和我都在证明着。

猜你喜欢1:选择的日记

我不是教育专家,高考这个话题本来对我是鞭长莫及。之所以突发奇想,建议在高考中废除作文项目,实在是从自己这么多年的产业实践出发,觉得现行的作文考试,测试到的考生能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现代社会,基本上来说,是一个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以作文技巧为取仕之道,这个是中国王朝时候的发明。那时的中国,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除了镇守边疆冲锋陷阵的武将以外,文官大臣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皇上递折子。如果大臣理论讲得不够宏大,道德立意站得不够高,折子就得不到皇上重视,不能采纳,对王朝、对国家也就没有贡献。所以科举制度考试的核心,就是比赛谁更擅长把道理讲得响亮。我们看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流芳百世的文章,包括选入今天中学古文教材的那些,基本上都是道理讲得特别铿锵有力而取胜的。

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对写作能力,却有非常不同的衡量标准。除做广告以外,在通常的生产、制造、经营、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一件事实描述清楚,把一桩事件的逻辑结构表达明白。而这种文章,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中,是极其不受重视的。除非是落魄文人,或是业余时间,才会写点这种所谓的“笔记体”。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既然不受重视,这类作品的数量便少,质量也不高。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人,最头疼的就是研读古籍中的技术性描写,因为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比如对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其关键设计,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十二个字,想破了头你也猜不出那究竟在说什么。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足以傲世的发明,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湮灭失传了,不能流传下来。想一想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之一,数千年形成的文字典籍浩瀚如海,记录了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讲了无数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道理,却竟然连最简单的'一些技术发明也没有记录下来。

今天我们中国学生的语文训练,高考的作文考试,不幸还是在强调讲品格论道理的能力,还是连最基本的描述能力都不能检测。能够通过高考的大学生,都是经历过高强度的“写作”训练的,但是他们大学毕业到了工作岗位上,却连一份最简单的产品说明都不会写,连一个请假条都会东扯西拉出无数不相干的话题。更不要说让他们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或市场调查报告了。他们最擅长的“写作 ”,常常是引经据典,浮想联翩,攻其一点,夸大其词——这也是从小学到高考一直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技巧”。他们最不擅长的,是精确地描述现实,是诚实地表达思想,是缜密地论证推理,是对正、反两种意见都能客观中立地记录。因为这种最实用、最有利于交流信息的写作方式,在我们的作文教育体系里,将会被判成“ 枯燥无味、立意不高”而得到低分。

我不是说那种高讲道理、宏论天下的文章不好,不重要。恰恰相反,这种文章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一辈子也用不上的屠龙之技。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中,有百分之一的人擅长写这样的文章,足矣。让哲学家们去谈玄论道,让政治领袖们去勾画乾坤,让企业的老总去发表战略感慨,最后那些鸡毛蒜皮的感想议论可以留给我这样的专栏作者、写点豆腐干文章来发发。如此,足矣。剩下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他们掌握一种语言,无论母语还是外语,最重要的还是能做到准确无误地和他人交流沟通。为了百分之一人口提高讲道理、发感慨的能力,而让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陪绑,跟着苦练“作文”,还要因为高考作文分数不够,而拖累了整体成绩——这实在是对智力资源的浪费。

无论高中还是大学教育,根本上都是普及教育,应当以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为最高目标。语文教育也不应当例外。我的建议是:除了少数专业如政治、哲学、艺术、广告等的考生可以选修、选考“作文”外,对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工商类和理科类考生,完全可以废除这个科目。不要用一道题目来逼迫学生长篇大论,而应当用若干道甚至十几道小题目,对学生运用语言描述事件的准确程度、逻辑结构的严密程度等等,进行多方位的考核,从不同角度测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准。对了,这个科目,不妨就叫做“语言综合运用”,而不是现在常讲的“作文”。

猜你喜欢2:选择坚强日记

请和我走进《奇妙的朋友》这个电视节目。在里面,我看到了一只顽强的小鹿,跟着镜头感受到生命无法撼动的顽强,心里涌起一股由衷的敬佩。

那是一个晚上,鹿妈妈羊水破了,马上要生产了。她努力了好久,只见小鹿上半身裸露在外面,倒挂在妈妈的身上,这样的姿势持续了很长时间……凌晨一点,这个小生命诞生了。

就在小鹿掉下来的那一刻,我听到了“咚”地一声,我眉头皱了一下,心想:它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来,该有多疼呀?小鹿身上还有一点血,湿漉漉的毛贴在身上,肚子一吸一呼地动着。

过了一会儿,小鹿开始学站立了,它刚刚尝试着站起来,结果又倒了下去。它跌跌撞撞的,有时候,腿一瘸一拐的,身体不能保持平衡,有时又微微颤颤地走向墙角,想借力站起来,可是撞得头破血流,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倒下,场面有点悲壮,又有点血腥。铺着稻草的地上,草干飞散,发出了清脆的响声。此时我的心悬了起来:精疲力尽的小鹿该怎么办?而鹿妈妈却用舌头舔着小鹿的背部,仿佛在说:“宝贝,没事,继续。”哦,这是鹿妈妈温柔的`抚慰和鼓励。

早上八点,距小鹿出生已过了七小时,折腾得有点虚脱的小鹿终于站起来了,镜头来了个特写:小鹿来到了妈妈的身边,仰起头,叼起奶嘴,美美地喝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口奶。(原来小鹿如果站不起来,就够不着妈妈的奶。为了生存,即便是头破血流,也要先学会走路。)

一两个月后,俊雅的小鹿被饲养员放出了鹿舍,它沐浴着阳光,在原野里“闲庭信步”,鹿爸鹿妈环绕着它,像极了一个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