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学习了这门课程,还有老师们的多元化教课,不但让我从理论上掌握软件工程,还有从不同的实例,让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整一个学期下来,总的来说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其实在我看来,软件工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门思想。是一个如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应该说其范畴已经远远不止局限于该门课程,成为了一个综合的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集合。
整本书的内容逻辑很清晰明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我就大概描述下我们所学的内容,第一章是从整体分析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接着后面的几章深入分析了软件开放过程和模式、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工程、需求分析、结构化分析建模以及基于uml面向对象分析建模等。接着我就详细介绍下我对这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概括:
软件: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和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要的数据,加上描述程序的操作和使用的文档。软件的特征:①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因而它具有抽象性。②软件是通过人们的智力活动,把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信息的一种产品。③软件成为产品后,其生产只是简单的拷贝,不同于硬件制造。④维护过程比硬件复杂的多,甚至会引发新的错误。软件危机:指的是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出现软件危机的原因:①软件维护费用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②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软件生存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到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被弃用,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把软件经历的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为生存周期。软件的生存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①问题定义;②可行性研究;③需求分析;④总体(概要)设计;⑤详细设计;⑥编码与单元测试;⑦综合测试;⑧软件维护;
瀑布模式: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中的“瀑布”是对这个模式的形象表达,由山顶倾泻下来的水,自顶向下、逐渐细化。其特点是:线性化过程;分为分析、设计、编码、集成等几个阶段,并且各阶段逐级推进,不允许跨越。里程碑管理;阶段评审;文档驱动;简洁便于工程应用的线性化过程步骤,并可以通过里程碑管理机制而使项目进程量化。其明显的优点就是没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阶段成果进行评审,这使得软件的错误能够在个阶段内尽早发现并尽早解决,总的来说瀑布模式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机制,有很强的生命力。
原型进化模式:对软件进行直接模拟或仿真,只需要分析需求框架后进行原型创建,再对原型系统进行逐步细化与完善,通过版本更新逐步满足用户对于软件的多方面需要。
增量模式:开发过程有三个任务域,分别是设计结构、开发构件和集成系统,它既有完善的工程管理机制,又能适应用户需求变更,有利于质量的监控,并且各局部基于构件构造,有利于逐步构建与完善;由于先交付核心构件可利于降低项目的技术风险。
螺旋模式:是一种可较好的规避开发风险过程的模式,项目是基于任务的螺旋式推进,每个螺旋由内之外分别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系统集成、验证与交付。
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①需要项目团队,组建优秀的团队可以开发出更搞质量的软件产品。任务开发团队要求小而精,成员大多在8人以内,主要成员有项目负责人、开发人员、资料管理员和软件测试员。②项目计划是为了使软件开发各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包括任务分配和基于里程碑的进度安排,甘特图和任务网络图是用来描述进度计划的工具。项目计划书可以作为软件开发的工作指南。③项目成本估算,由于项目有来自各方面的成本包括工资开支、场地费、差旅费、设备费和资料费等,但是软件主要是对人力成本的估算,常用的方法有程序代码成本估算法等。④软件风险管理包括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如计划风险、管理风险、需求风险、技术风险、人员风险、产品风险、用户风险和商业风险等等,而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⑤软件文档管理,软件文档是工程模式软件开发的成果体现,包括技术文档、管理文档和用户文档。 ⑥软件配置管理与软件质量管理,包括配置规划、软件变更控制、软件版本控制和质量控制计划。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在本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十一章的内容。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一些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例如软件的概念、特性,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软件工程的概念以及软件生存期、典型生存期模型等等。第二章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这一章主要对软件工程方法进行介绍,包括三种方法: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形式化方法。还引出了工具UML。第三章软件需求获取与结构化分析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需求获取与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以及结构化分析方法,画分层的数据流图、E—R图以及状态图式本节的重点。第四章结构化分析方法,这一章重点讲解了使用变换型映射方法和事务型映射方法生成初始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结构的改进。第五章编码,这一章重点讲解了编码的风格及规范,还告诉我们编码规范说带来的好处,并告诫我们将来一点要形成好的编码风格。第六章软件测试方法,本章讲解了软件测试相关的概念及重要性,软件测试与开发各个阶段的关系;还介绍了白盒测试技术以及黑河测试技术。第七章统一建模语言UML概述,本章详细介绍了UML的基本模式、事物、关系及建模时用到的各种图进行了介绍。第八章面向对象分析,这一章主要讲解了面向对象分析的3种模型,包括功能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第九章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本章对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典型风格等进行了讲解。第十章面向对象设计,本章的重点是对面向对象分析时建立的对象模型进行调整和细化。第十一章软件维护,本章主要介绍软件维护的任务、软件维护活动以及软件维护方法进行了介绍。
要学习软件工程,学会如何系统的思考,以及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想学好软件工程,就必须知道软件工程的目标、过程和原则:软件工程目标: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正确性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开销合宜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软件工程过程: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工程过程主要包括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伴随以上过程,还有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培训过程等。
软件工程的原则是指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们学习了详细设计的方法,其原则是过程描述是否易于理解、复审和维护,进而过程描述能够自然地转换成代码,并保证详细设计与代码完全一致。包括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HIPO图
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又称之为程序框图,它是软件开发者最熟悉的一种算法表达工具。它独立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比较直观和清晰地描述过程的控制流程,易于学习掌握。在流程图中只能使用下述的五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型;选择型;while型循环;until型循环;多情况型选择。
N—S图:一种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称为盒图,又称为N—S图。在N—S图中,为了表示五种基本控制结构,规定了五种图形构件。顺序型;选择型;WHILE重复型;UNTIL重复型;多分支选择型。
PAD图:它是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表现程序逻辑结构的图形工具。PAD也设置了五种基本控制结构的图示,并允许递归使用。
HIPO图:HIPO图是由一组IPO图加一张HC图组成。它是美国IBM公司在软件设计中使用的主要表达工具。
HC图既是层次图,用于表示软件的分层结构。HC图中的每一个模块,均可用一张IPO图来描述。IPO图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框组成,需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个数据文件框,这种图形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显示输入—处理—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
还有测试方法:按照测试过程是否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来分,有静态分析与动态测试。测试方法有分析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法与白盒法)与非分析方法(称黑盒法)。
静态分析技术:不执行被测软件,可对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源程序做结构检查、流程分析、符号执行来找出软件错误。
动态测试技术:当把程序作为一个函数,输入的全体称为函数的定义域,输出的全体称为函数的值域,函数则描述了输入的定义域与输出值域的关系。
还学习了其他很多工具、语言、方法等,虽然不是都学得很透彻,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慢慢的完善的。
软件工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知识基础较薄弱,对一些应用操作、概念、工具方法等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要能从整体概念上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学好软件工程,不是仅仅把几本专业书籍细致地看几遍,然后上机练习几次就可以成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看多练要注意结合实际,更要多思考,面对错误不要一范就问,要尝试自己去解决。但是还要注意什么都学,肯定是什么都学不透的,要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学习软件工程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有针对性的在相应的学习方向上进行提高,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规划。还要注意与其他科目的相辅相成,就像我们在学习面向对象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大一学习的面向对象及其方法学这一专业科目进行研究拓展;在学习语言时,要看看与C语言的联系,多思多想,把从各个科目学到的知识通汇贯通。
在软件工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软件并非是一些代码这么简单,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编写代码的工作量其实只占不到所有工程量的30%,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更是占了60%到80%之多。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须包括,软件的定义,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开发进度报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软件维护手册,软件问题报告,软件修改报告,等多个文档,每个文档都要上级验收审查,而文档数量众多,要做好这点真的不是很容易,而恰恰写好文档正能保证完成软件工程其中一个目的的关键,既研究如何用最小的开销做出生存期较长的软件,再加上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周密的策划、详细的分工部署和人员安排,且各阶段要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反复才能达成,所以代码只是开发软件这个浩大的工程的一个小小的过程。
而编码的学习中,我更了解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规范的编码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影响到了软件后期繁重的维护,大家都要阅读你的程序,如果你写的程序毫无规范可言,那么别人怎么能读懂你的程序?读不懂程序,维护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在写程序的过程中,要逐步的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即方便自己的修改,也方便日后他人的阅读。
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例如:传统方法虽然使软件摆脱了混乱和无序,但其在适应需求变化的方面不够灵活,而且传统方法要么面向行为,要么面向数据,缺乏两者的有机结合。而面向对象方法的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更符合人们日常自然的思维习惯,适合大型、复杂及交互性比较强的系统。形式化方法则是一中基于形式化数学变换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可将系统的规格说明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多讨论,不断熟悉书本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扩散开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不断锻炼自己,向一名合格的程序设计师迈进。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学习了这门课程,还有老师们的多元化教课,不但让我从理论上掌握软件工程,还有从不同的实例,让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整一个学期下来,总的来说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其实在我看来,软件工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门思想。是一个如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应该说其范畴已经远远不止局限于该门课程,成为了一个综合的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集合。
整本书的内容逻辑很清晰明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我就大概描述下我们所学的内容,第一章是从整体分析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接着后面的几章深入分析了软件开放过程和模式、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工程、需求分析、结构化分析建模以及基于UML面向对象分析建模等。接着我就详细介绍下我对这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概括:
软件: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和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要的数据,加上描述程序的操作和使用的文档。软件的特征:①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因而它具有抽象性。②软件是通过人们的智力活动,把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信息的一种产品。③软件成为产品后,其生产只是简单的拷贝,不同于硬件制造。④维护过程比硬件复杂的多,甚至会引发新的错误。软件危机:指的是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出现软件危机的原因:①软件维护费用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②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软件生存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到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被弃用,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把软件经历的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为生存周期。软件的生存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①问题定义;②可行性研究;③需求分析;④总体(概要)设计;⑤详细设计;⑥编码与单元测试;⑦综合测试;⑧软件维护;
瀑布模式: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中的“瀑布”是对这个模式的形象表达,由山顶倾泻下来的水,自顶向下、逐渐细化。其特点是:线性化过程;分为分析、设计、编码、集成等几个阶段,并且各阶段逐级推进,不允许跨越。里程碑管理;阶段评审;文档驱动;简洁便于工程应用的线性化过程步骤,并可以通过里程碑管理机制而使项目进程量化。其明显的优点就是没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阶段成果进行评审,这使得软件的错误能够在个阶段内尽早发现并尽早解决,总的来说瀑布模式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机制,有很强的生命力。
原型进化模式:对软件进行直接模拟或仿真,只需要分析需求框架后进行原型创建,再对原型系统进行逐步细化与完善,通过版本更新逐步满足用户对于软件的多方面需要。
增量模式:开发过程有三个任务域,分别是设计结构、开发构件和集成系统,它既有完善的工程管理机制,又能适应用户需求变更,有利于质量的监控,并且各局部基于构件构造,有利于逐步构建与完善;由于先交付核心构件可利于降低项目的技术风险。
螺旋模式:是一种可较好的规避开发风险过程的模式,项目是基于任务的螺旋式推进,每个螺旋由内之外分别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系统集成、验证与交付。
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①需要项目团队,组建优秀的团队可以开发出更搞质量的软件产品。任务开发团队要求小而精,成员大多在8人以内,主要成员有项目负责人、开发人员、资料管理员和软件测试员。②项目计划是为了使软件开发各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包括任务分配和基于里程碑的进度安排,甘特图和任务网络图是用来描述进度计划的工具。项目计划书可以作为软件开发的工作指南。③项目成本估算,由于项目有来自各方面的成本包括工资开支、场地费、差旅费、设备费和资料费等,但是软件主要是对人力成本的估算,常用的方法有程序代码成本估算法等。④软件风险管理包括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如计划风险、管理风险、需求风险、技术风险、人员风险、产品风险、用户风险和商业风险等等,而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⑤软件文档管理,软件文档是工程模式软件开发的成果体现,包括技术文档、管理文档和用户文档。 ⑥软件配置管理与软件质量管理,包括配置规划、软件变更控制、软件版本控制和质量控制计划。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资源、网络资源、使用系统的人等诸多元素。有三种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①主机结构,主机集中了全部智能,并依靠终端接口与外部设备连接。②Client/Server结构,智能分布于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依靠网络连接成系统,其中,服务器处于核心位置,提供被动核心服务;客户机处于边缘位置,可主动访问服务器,寻求服务支持。③Browser/server结构,可适应互联网远程交互的特殊结构,基于Web服务器构建。
需求分析:系统开发前期需求分析很重要,它是为了有效解决用户问题的需要进行的一项工程活动,所需要考虑的需求问题是功能需求、数据需求、性能需求和接口需求,开发者承担分析任务,核心是用户。其步骤有三个:①获取客户需求,客户泛指某个人或机构部门等,一般方法是调查,包括访谈、座谈、问卷、跟班和收集资料,需求规约可表达用户的软件价值。②建立需求模型,它是用户需求的图解,一些常用的模型有:业务树图、用例图、活动图。分别用于结构化需求建模、系统业务举例和反映系统工作流程。③进行需求验证,要验证的主要内容有:有效性验证、一致性验证、完整性验证、现实性验证和可检验性验证。结构化分析建模:它是建立在需求规约基础上的,对软件问题进行全面解说,包括四个方面:①数据建模,它与数据库设计密切相关,ER图涉及实体、关系、属性等图形元素,在业务层面建立数据库概念模型,一般用于前期的建模构想。②功能建模,是对系统数据加工的图解,数据流程图是常用的建模工具,涉及数据接口、数据处理、数据流、数据存储等图形元素,用于描述系统数据加工细节。③行为建模,行为模型用于说哦名软件系统与环境的交互,状态转换图常用的软件行为建模工具涉及状态、事件等图形元素。⑤数据字典,是用于定义软件的元素,使软件元素获得严肃的、详密的、精确的规格说明。需求分析模型中的数据、功能、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元素,都有必要通过数据字典给予细节说明,以达到对系统较完整全面的规格定义。
基于UML对象面向对象分析建模:UML是统一建模语言,有统一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其建模过程的特点是:用例驱动、以构架为中心和增量迭代,通过包实现对模型的有效的一体化管理。包括三部分:①用例建模,它面向用户需求的,能够反映系统的用户价值,用例图的基本元素有用例、参与者、交流;用例之间有泛化、延伸和包含关系。②活动建模,活动图用于描述系统动态过程,主要图形元素有:活动、转换、起点、终点、判断、并发、同步、泳道等。可描述高层业务级活动,涉及整个业务流程,针对每个用例活动建模,反映用例内部活动细节。③类分析建模,这里就只考虑实体类,实体类所代表的数据相互之间通常有一定的关系,依靠这种关系可形成有组织的程序数据结构。实体类之间的主要数据关系有:关联、聚类、泛化。
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下我上这门课的简单的心得体会,我们是大四的学生了,也只有这个学期有课了,刚开始课表安排出来的时候觉得挺意外的,只有前八周有课,当时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大四事情很多,有要考研的和工作的,大家也都有各自的事情,如果有16周的课,那么每周课不是特别多,但是时间特别分散,也不能集中某段时间去做什么事情。但是相对于老师的压力也有,课程压缩了相当于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大大增加了,在加上有些假期冲掉课,就感觉我们好像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也只是一些关键的和考试挂钩的才重点讲,完全没有扩展的时间和空间了。但是总的来说,学校开了这门课,我们上了这门课,总是学到了点东西的,不可能明明上了软件工程这门课,却像没上一样什么都不懂。在上课的时候我还是很认真地去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的,我觉得他的思想和我一向而来的培养计算机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了,所谓的需求获取,那就是一个谈判,辩论,交流的过程,已经不是单纯的编编程序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从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来说,我最怕的就是计算机系的学生被别人说成是个带着厚眼镜的,只能够在电脑前编编程序的,在交际场上不知道说什么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进入社会之后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起码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这些学生一个机会来锻炼自己在另一方面的能力,设想一下,一个又有技术又能够与人交流合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自然要比一个单单只会编程序的人要大得多。其次,这门课程教给了我们在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时的一般程序及过程,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当我们在毕业之后,这是我们实际要运用的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工程的范畴,我们即使是从事与其它行业,不也是要从需求获取开始,一直有条有理地到最后成品的出炉吗?应该说这就是这门课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学生会里面做学生工作,我都深深地感觉到,技术性的工作就好比变魔术,其实原理是非常简单的,甚至可以说简单的可笑,但是当你就是做出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出来之后,一些外行们有时候会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你,觉得你很厉害,很高深莫测。但是制作的过程他们却不知道,也许知道之后他们只是会哑然失笑,原来这个东西的制作过程是如此的简单。这个可以说就是技术的魅力了,而作为需求获取及之后的一系列过程则是类似于魔术揭秘的过程,但是作为这个秘密我们并不需要一揭到底,至于揭的程度如何那就是我们那就是我们学出的程度如何了,我们要让对方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这些东西需要我们以一定的技巧叙述出来,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进度,却又能够不让对方来干涉自己的.工作过程。因为我们是技术员,对方只是外行,即使对方知道了这个魔术的操作过程,也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向变着魔术的我们来随便修改这个魔术的变法,况且我们能够用不同的过程来得出一个同样的结果,这个过程的得出的主动权如何掌握在我们的手上,就看我们如何以高明的方式来揭开这个魔术的谜底了。当然了,在纯粹的理论上,我觉得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是很成功的。但是毕竟现实里有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这两个可以说是这门课成与败的决定性的因素。
作为我们学生来说,应该负起比较主要的责任。在大学里有了太多的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大多都比较枯燥无味,也许在第一个学期里我们还能够保持着新鲜感,但是在6学期之后,可以说再有新鲜感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我们都已经开始变得迟钝了。其次的,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这门课的价值我已经在上面说过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毕业之后都回从事计算机行业,也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这门课程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这个范畴。或许有些人觉得反正以后不是这个发展方向,也就不在乎这个课程吧。我个人觉得这门课确实是挺好的,如果认真学必能学到很多东西,动手实践能力和从整个大体分析系统开发的逻辑性思维也会明显增强,不管以后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这对以后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隐性财富。说到我自己对这么课的学习,还是有点愧疚的,前面四周我每周每节课都去上的,并且上课也认真听,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自己看书本的介绍,但是后来我上这门课的次数就降低了,因为觉得时间很紧吧,而且老师上课的节奏我个人觉得有点慢,我都可以自己预习看到后面去了,但是这门课我还是每周至少上一节课的,虽然我早上7点多一点就出门,在自习室,但是有时候明明知道到了上课的时间,明明上课的地方离自习的地方不远也不太想去。我记得有次上课时候老师生气了,说来上课的人少,我仔细环顾了下四周发现确实人很少,稀稀疏疏的分散着,看起来确实不太舒服,让我不得不反思了,这大学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怎么到了大四大家都不来上课,虽然我不是每节课都来,但是我还是时不时来上课的,可能是比较浮躁吧,快毕业了,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实际的东西,要么实际一点好好考研继续深造,要么去培训增强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较好的为找个满意的工作做好铺垫。
《软件工程》课程既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侧重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的基本技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我还是蛮喜欢这门课的,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意识到理论学习很重要,实践更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更能发挥我们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更能直接的创造效益,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
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不知不觉在大学已经度过了2年的时光,为了让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们能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中国管理软件学院决定让我们把后半年作为一个实习年。由于我们是安博定向培养的所以我们实训有安博来提供基地。
做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我终于来到了很多人都向往的江苏。由于第一次到南方,心里也隐藏着那么多的诱惑。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多新鲜事物进入我的视野,这时才感叹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同时也为自己在学校里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愧疚。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无知。来到这里以后我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了,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融入到现实技术中。
软件业,让多少人为之疯狂,它的魅力的确很大,涉及的知识是那么的广泛,让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每天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的培训时间要学习企业中所需的技术知识,其他的时间,就只剩自己疯狂的练习;来到这里才感觉自己在大学的生活是那么悠闲自在。
也许人都是那样,往往都是事情来临的时候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来到这里没有联系太多的朋友,心中唯一的目标就是将需要的知识好好学到手,以便能够更好的在工作时熟练使用。
有时候寂寞只是一种态度。来这里没有感觉太多的孤独,每天都充满激情的去迎接新事物,去面对新知识。一步一步设计自己未来的路线并将其实现。
虽然来这边的同学还有很多,但大家都很清楚的自己的职责,我们抵挡住了很多诱惑,都在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就是感谢安博能够提供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认识自己,相信出来培训的同学都将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来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软件工程概论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门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认知和框架规划,同时也为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门课程中,我认真学习、反思,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学习心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我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段: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认识
学习软件工程概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认识。首先,软件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其目的是确保软件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达到客户和开发者双方的需求。其次,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建立高质量、可靠、易维护的软件系统,在项目计划、需求定义、软件设计、测试等各个阶段下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同时,软件工程学科也需要同时考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要顺应软件市场、技术骨干和客户需求,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软件工程的水平。
第三段:软件工程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软件工程的实践和研究不仅需要基本认识和知识框架,还需要深入了解软件工程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软件工程的主要原则包括:分阶段开发、模块化设计、适应性规划、严格记录和文档、提前预防和检测、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等。软件工程的主要方法包括:结构化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模型驱动的开发、敏捷的方法和迭代式的开发过程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现实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精选方法、工具和流程,不断更新和完善软件工程的理论体系。
第四段:软件工程的社会价值
软件工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责任感。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软件工程已成为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软件工程的社会价值包括:提高信息处理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软件开发和维护效率、创造高质量和高性能的软件、优化各行各业的流程和管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加强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软件工程的社会价值无处不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第五段:结语
在这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我了解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认识,深入学习了软件工程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并且认识到了软件工程的社会价值。通过学习软件工程,我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素养。软件工程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我相信,在未来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会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软件开发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本月我们学习了《办公室软件应用》这门课,抱着积极向学的心态,想把专业外的课也学好以便运用到工作当中,学更多使用的知识。平时我对电脑就比较感兴趣,但是了解的东西还不够多,对某些电脑方面的知识更是一窍不通,这也正是促使我好学的原因。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也世纪日新月异,人们对对计算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中我们也常常接触电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自己动手对计算机进行常规维护,并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软件,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我学习了计算软件应用这门课后,学会了一些工具软件的概念和一些常用网络的使用。
通过多这些工具的学习机掌控,培训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法研讨等教学策略,培训过程中突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思想的渗透,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让我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更加深刻。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软件工程心得体会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
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
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软件工程心得体会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
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一、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1)需求分析
按照软件工程的软件过程来说:
1需求分析产生了软件功能规格说明书,需要确定用户对软件的需求,要作到明确、无歧义。不涉及具体实现方法。用户能看得明白,开发人员也可据此进行下面的工作(概要设计)。
2.概要设计产生了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说明系统模块划分、选择的技术路线等,整体说明软件的实现思路。并且需要指出关键技术难点等。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既是开发者又是用户,本系统的业务流程与业务分类的定义比较难。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研讨,还充分运用了身边的各种资源,大量的查找了很多网络上关于工资系统的资料。通过资料的进行讨论、根据我们的课题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为:
1.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高校工资管理方面的教职工将减少至目前的50%左右;
2.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将在高校各方面的成本将会有所降低;
3.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将教职工的工资达到完全透明,计算更加精确教职工因纠纷事件减少到1%。 根据分析将系统的功能从一般教职工与系统管理者两个角度将功能划分为7个模块,当然介于我们的知识有限,有的功能没有实现:员工工资与考勤直接挂钩,但本系统无法与员工考勤系统挂钩相连,由于涉及此系统时该高校并没有员工考勤系统,而且我们在最初进行商量的时候也没有提出该要求。
2)概要设计
从概要阶段开发正式进入软件的实际开发阶段,本阶段完成系统的大致设计并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与软件结构。在软件设计阶段主要是把一个软件需求转化为软件表示的过程,这种表示只是描绘出软件的总的概貌。由概要设计说产生大的概要说明书的目的就是进一步细化软件设计阶段得出的软件总体概貌,把它加工成在程序细节上非常接近于源程序的软件表示。
在本阶段主要涉及处理流程的设计、总体结构和模块外部设计、功能分配。在接口设计上有用户接口、外部接口、内部接口;数据结构设计有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等。在接口设计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
最后就是编写文档——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分析说明书。
而文档的作用在于:一是可以帮助整理思路。把要完成的目标,系统的结构,每一个模块的功能等整理一下,然后分门别类地写下来,这样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有据可依,在需要回过头来修改设计的时候,也有证可考。二是便于交流。三是可以作为以后维护时的参考资料。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安排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人与人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整个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设计虽然安排在一周进行,但并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成果。运用学习成果,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设计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设计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学习成果,看一看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学习计划,改变学习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对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这也是一次预演和准备毕业设计工作。通过课程设计,让我们找出自身状况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课程设计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在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之后,我们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软件工程课程虽已结束,但我对于软件工程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体会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的不断增加,项目开发中更多的是协作、管理和控制。我学习到很多一般性的方法,例如:需求获取、模块化、计划等等。同时,我也认识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人们认识表达的过程不断反复、逐步深化,软件工程方法要提供给程序员们一种更加有效的对客观世界问题域进行形式化的过程方法。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一、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1)需求分析
按照软件工程的软件过程来说:
1需求分析产生了软件功能规格说明书,需要确定用户对软件的需求,要作到明确、无歧义。不涉及具体实现方法。用户能看得明白,开发人员也可据此进行下面的工作(概要设计)。
2.概要设计产生了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说明系统模块划分、选择的技术路线等,整体说明软件的实现思路。并且需要指出关键技术难点等。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既是开发者又是用户,本系统的业务流程与业务分类的定义比较难。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研讨,还充分运用了身边的各种资源,大量的查找了很多网络上关于工资系统的资料。通过资料的进行讨论、根据我们的课题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为:
1.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高校工资管理方面的教职工将减少至目前的50%左右;
2.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将在高校各方面的成本将会有所降低;
3.本系统在高校应用后将教职工的工资达到完全透明,计算更加精确教职工因纠纷事件减少到1%。 根据分析将系统的功能从一般教职工与系统管理者两个角度将功能划分为7个模块,当然介于我们的知识有限,有的功能没有实现:员工工资与考勤直接挂钩,但本系统无法与员工考勤系统挂钩相连,由于涉及此系统时该高校并没有员工考勤系统,而且我们在最初进行商量的时候也没有提出该要求。
2)概要设计
从概要阶段开发正式进入软件的实际开发阶段,本阶段完成系统的大致设计并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与软件结构。在软件设计阶段主要是把一个软件需求转化为软件表示的过程,这种表示只是描绘出软件的总的概貌。由概要设计说产生大的概要说明书的目的就是进一步细化软件设计阶段得出的软件总体概貌,把它加工成在程序细节上非常接近于源程序的软件表示。
在本阶段主要涉及处理流程的设计、总体结构和模块外部设计、功能分配。在接口设计上有用户接口、外部接口、内部接口;数据结构设计有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等。在接口设计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
最后就是编写文档——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分析说明书。
而文档的作用在于:一是可以帮助整理思路。把要完成的目标,系统的结构,每一个模块的功能等整理一下,然后分门别类地写下来,这样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有据可依,在需要回过头来修改设计的时候,也有证可考。二是便于交流。三是可以作为以后维护时的参考资料。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安排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人与人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整个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设计虽然安排在一周进行,但并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成果。运用学习成果,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设计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设计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学习成果,看一看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学习计划,改变学习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对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这也是一次预演和准备毕业设计工作。通过课程设计,让我们找出自身状况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课程设计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在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之后,我们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软件工程课程虽已结束,但我对于软件工程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体会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的不断增加,项目开发中更多的是协作、管理和控制。我学习到很多一般性的方法,例如:需求获取、模块化、计划等等。同时,我也认识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人们认识表达的过程不断反复、逐步深化,软件工程方法要提供给程序员们一种更加有效的对客观世界问题域进行形式化的过程方法。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未接触软件工程之前一直都很想学这门课程,因为觉得这门课很牛,是那些有工程师称号的高手才摆弄的东西。学了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终于知道了个软件工程的大概。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是摸不着头脑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曾经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学习这门课程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前做过的一些小型的软件比如加密软件,我也只是在程序旁边附上一个软件的说明,看来已经很接近作坊了。不过大的项目没有接触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还是第一次。我想也是程序的不断复杂化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经过倪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软件工程,就是一套用于软件的团队开发,以提高软件质量和程序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规范。其核心就是,对于软件开发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如何组织这5个部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每一个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永无止境。起初,对软件工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分工比较混乱。
在划分模块后明确了各自分工,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团队合作十分重要,争议固然存在,但通过讨论、协商,群策群力,在不断磨合中能够达成一致与默契。团队成员中能力各有高下,互相尊重,各取所长,不宜妄自菲薄。组长多加协调,组员积极配合,才能合作愉快。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尽快接受新的知识,顺应变化,学为所用。
上《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我的收获大概如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呢?上面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专业点讲,软件工程最终是为了实现“软件制造业”的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只有如此,软件业才能实现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做大做强”。没有管理的设计是失败和混乱的设计,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毕竟我们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中小型的,大型的并不多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其实开发软件,就像是解决一个逻辑问题。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写程序的。首先是要有一个想法,即我写的这个程序是要干什么的;然后就是对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大概构思一种或多种实现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自认为是较好的;接下来就是将涉及的各种主要或次要功能分成各个模块;最后就是分模块来编码和DEBUG。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步外,其余的步骤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修改原先的模块设计,甚至最初选定的实现算法。具体到每一步的工作要怎样完成,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把握住大体的方向就行。在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维护这几部分的工作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文档的编写。1。可行性分析就是关于当前项目能不能干的分析结果。
2。项目描述这是在决定立项以后,对当前项目的一份扼要说明。
3。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要求的功能的定义。
4。软件设计这就是对程序的每一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的说明文档。
5。开发日志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文档中最有趣的部分。开发日志相当于编码阶段的文档,它的形式可以很随意,主要是记录一些在写程序时突然萌发的灵感,或对代码的一些微小的修改,或对程序结构的一些微小变动等,还要对上述这些修改变动作些说明。
6。测试分析用于指出程序存在或潜在的缺陷和错误,以及程序性能的数字描述。
软件工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在本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十一章的内容。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一些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例如软件的概念、特性,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软件工程的概念以及软件生存期、典型生存期模型等等。第二章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这一章主要对软件工程方法进行介绍,包括三种方法: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形式化方法。还引出了工具UML。第三章软件需求获取与结构化分析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需求获取与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以及结构化分析方法,画分层的数据流图、E-R图以及状态图式本节的重点。第四章结构化分析方法,这一章重点讲解了使用变换型映射方法和事务型映射方法生成初始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结构的改进。第五章编码,这一章重点讲解了编码的风格及规范,还告诉我们编码规范说带来的好处,并告诫我们将来一点要形成好的编码风格。第六章软件测试方法,本章讲解了软件测试相关的概念及重要性,软件测试与开发各个阶段的关系;还介绍了白盒测试技术以及黑河测试技术。第七章统一建模语言UML概述,本章详细介绍了UML的基本模式、事物、关系及建模时用到的各种图进行了介绍。第八章面向对象分析,这一章主要讲解了面向对象分析的3种模型,包括功能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第九章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本章对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典型风格等进行了讲解。第十章面向对象设计,本章的重点是对面向对象分析时建立的对象模型进行调整和细化。第十一章软件维护,本章主要介绍软件维护的任务、软件维护活动以及软件维护方法进行了介绍。
要学习软件工程,学会如何系统的思考,以及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想学好软件工程,就必须知道软件工程的目标、过程和原则:软件工程目标: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正确性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开销合宜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软件工程过程: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工程过程主要包括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伴随以上过程,还有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培训过程等。
软件工程的原则是指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们学习了详细设计的方法,其原则是过程描述是否易于理解、复审和维护,进而过程描述能够自然地转换成代码,并保证详细设计与代码完全一致。包括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HIPO图
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又称之为程序框图,它是软件开发者最熟悉的一种算法表达工具。它独立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比较直观和清晰地描述过程的控制流程,易于学习掌握。在流程图中只能使用下述的五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型;选择型;while型循环;until型循环;多情况型选择。
N-S图:一种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称为盒图,又称为N-S图。在N-S图中,为了表示五种基本控制结构,规定了五种图形构件。顺序型;选择型;WHILE重复型;UNTIL重复型;多分支选择型。
PAD图:它是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表现程序逻辑结构的图形工具。PAD也设置了五种基本控制结构的图示,并允许递归使用。
HIPO图:HIPO图是由一组IPO图加一张HC图组成。它是美国IBM公司在软件设计中使用的主要表达工具。
HC图既是层次图,用于表示软件的分层结构。HC图中的每一个模块,均可用一张IPO图来描述。IPO图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框组成,需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个数据文件框,这种图形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显示输入—处理—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
还有测试方法:按照测试过程是否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来分,有静态分析与动态测试。测试方法有分析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法与白盒法)与非分析方法(称黑盒法)。
静态分析技术:不执行被测软件,可对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源程序做结构检查、流程分析、符号执行来找出软件错误。
动态测试技术:当把程序作为一个函数,输入的全体称为函数的定义域,输出的全体称为函数的值域,函数则描述了输入的定义域与输出值域的关系。
还学习了其他很多工具、语言、方法等,虽然不是都学得很透彻,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慢慢的完善的。
软件工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知识基础较薄弱,对一些应用操作、概念、工具方法等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要能从整体概念上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学好软件工程,不是仅仅把几本专业书籍细致地看几遍,然后上机练习几次就可以成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看多练要注意结合实际,更要多思考,面对错误不要一范就问,要尝试自己去解决。但是还要注意什么都学,肯定是什么都学不透的,要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学习软件工程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有针对性的在相应的学习方向上进行提高,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规划。还要注意与其他科目的相辅相成,就像我们在学习面向对象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大一学习的面向对象及其方法学这一专业科目进行研究拓展;在学习语言时,要看看与C语言的联系,多思多想,把从各个科目学到的知识通汇贯通。
在软件工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软件并非是一些代码这么简单,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编写代码的工作量其实只占不到所有工程量的30%,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更是占了60%到80%之多。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须包括,软件的定义,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开发进度报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软件维护手册,软件问题报告,软件修改报告,等多个文档,每个文档都要上级验收审查,而文档数量众多,要做好这点真的不是很容易,而恰恰写好文档正能保证完成软件工程其中一个目的的关键,既研究如何用最小的开销做出生存期较长的软件,再加上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周密的策划、详细的分工部署和人员安排,且各阶段要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反复才能达成,所以代码只是开发软件这个浩大的工程的一个小小的过程。
而编码的学习中,我更了解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规范的编码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影响到了软件后期繁重的维护,大家都要阅读你的程序,如果你写的程序毫无规范可言,那么别人怎么能读懂你的程序?读不懂程序,维护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在写程序的过程中,要逐步的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即方便自己的修改,也方便日后他人的阅读。
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例如:传统方法虽然使软件摆脱了混乱和无序,但其在适应需求变化的方面不够灵活,而且传统方法要么面向行为,要么面向数据,缺乏两者的有机结合。而面向对象方法的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更符合人们日常自然的思维习惯,适合大型、复杂及交互性比较强的系统。形式化方法则是一中基于形式化数学变换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可将系统的规格说明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多讨论,不断熟悉书本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扩散开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不断锻炼自己,向一名合格的程序设计师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