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2024/05/2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德育基地心得体会(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

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做班主任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善于按班主任工作规律办事,害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个家庭。那么,做一名班主任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一定包括以下几点:

1、班主任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必须要勇于探索、善于积累,只有首先完善自己,才能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

2、班主任是一名管理者,要具备随时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能力,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一些“不敬”事件的处理上,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还包括实践能力、应对挑战能力和网络技能等。

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教过的学生,还有我们的同学朋友,现在凡被视作有出息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爱交流和善于表达的人。这是智慧的'外在表现。一个不爱交流的班主任,他的学生交流欲望就一定受到遏制。所以,为了几十个孩子今后的发展,我们不要犯罪。

4、作为班主任还要养成善于反思和勤于记录的好习惯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想对一个班主任也同样如此,作为班主任,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能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德育创新首先要牢固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

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

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优化德育形式,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学习雷锋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走出去,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前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请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民警、交警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我们的德育方法不能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不能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视了家庭、社会对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响。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当代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在家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而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的是愉悦的道德情操的熏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3

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

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4

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

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5

历行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生活紧张而充实,辛苦而快乐;紧张的是我们每个班主任每天要连续不停地工作17个小时,每时每刻关注着我们的学生,充实的是学生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多种知识;辛苦的是我们所有班主任每节课都去跟班,对所有学生进行全天候管理,快乐的是我们八年级全体师生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社会践活动,安全的胜利地返回学校。

在这五天的学习里,我们一共上了十节课:

1、学习以烙铁为笔,画出锦绣山河的电烙画;

2、针针绘画,画出七彩人生,线线相连,连成瑰丽画卷的手工布艺;

3、飞鸟闻香化,鱿鱼得味成龙,学习烹饪酸辣土豆丝;

4、生活常识和电子制作;

5、浓缩校园文明精华,唱响丝网艺术神韵,学做丝网花;

6、文明优雅的礼仪展示和学习刻瓷;

7、用手工编织未来,用手工编织青春,学做中国结;

8、精工细作,孰能生巧,以剪带笔,以布为色,勇攀艺术高峰。学习布艺粘贴;

9、学习安全行驶,幸福人生的汽车驾驶;

10、参观齐国历史博物馆和拓展训练。

为了圆满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任务,在接到通知后,我们初二班主任多次开会,共同商讨实施方案。虚心请教上一届的老师们,吸取他们的经验。对于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前做到预测,并为此制定了22条严格的纪律,在动员大会上组织全体学生逐条进行学习,深刻领会其目的和意义。以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做得细,做得严,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具体表现是:大部分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以蜂山中学的利益为重,时刻注意学校形象。不利于学校的话,不说;不利于学校的事,不做。大家学习态度端正,自觉遵守蜂山中学初二年级部规定的22条纪律,严格遵守实践基地的规章制定和课堂纪律;在第一天的晚上,我们为金山中学表演了我们提前排练的三个节目,并主动邀请他们和我们一同表演。在课堂上,大家虚心好学,刻苦专研,尊敬老师,服从分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敢拼搏。无论是上课表现,学习成绩,还是卫生打扫,课外活动,我们蜂山中学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梧台工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表扬。虽然我们班主任当时都累病了,非常辛苦,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今,我们带着学习和考核总评双丰收,结束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回到学校。我们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今天,我代表我们八年级全体师生站在这里,自豪地说:学校领导和第一中学,我们向你们交了一份满意的合格的答卷。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6

早晨早早的就从被我爬起来,因为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秋游到德育基地.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目的地——德育基地.

我们下了车后,接待我们的教官领着我们去了休息处,休息完毕后,即刻带我们去进行第一个项目——爬山.

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来到了山脚下.我自己行不行的啊,对于我们这种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来说,这真可谓“万丈云梯”呀,我心里默默地想到.

但无可奈何,我只能硬着头皮向上爬了.还没爬到半山腰,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望望上面,有几位同学差几步就到了.哼,其他同学能爬上去,我干吗不行,我艰辛的往上爬.终于登上“万丈云梯”了,我的心情不比登上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心情差.尽管如此但我还是累的气喘吁吁,两眼发昏,四肢无力.“哇,好美啊!”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来.

的确,这里山清水秀,四周都被山包围着,空气也非常的新鲜.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可以让人忘记所有的烦恼.恩,我爬得那么辛苦,一看到这么美风景,刚刚的累就觉得是应该的.接着我们进行了许多活动:跨越深沟、脚踏千秋、独木桥、铁索桥等.

最后教官还带我们去骑马,可惜只选4位同学去,哎,我没被选到.看,陈敏和郑泽炯爬上去了,另两位教官牵着马,带他们围着圈走了两圈,虽然这次没轮到我,但看着同学那股高兴,自己也不免高兴起来.

这次秋游,让我们放松了心情,我锻炼了我们的自主生活能力!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7

整个寒假过去了,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在做劳动的途中,我理解了“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家是做食堂的,平时的时候看见我爸爸妈妈做事感觉好简单,好轻松,做什么看起来一点都不辛苦,在放寒假的这段时间,我把爸爸妈妈每天做的事:收拾碗筷,洗碗、扫地、拖地这些事情亲身体验了几天,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腰酸背痛,身体要散架了,我心里想:嘿,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可实际做起来真的累。我都想不到父母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觉得我爸爸妈妈真的不容易,每天辛辛苦苦的挣钱就是为了给我和我姐姐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

在做完德育作业之后我受益匪浅,父母不仅为我的生活付出了很多,为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贡献,我知道了挣钱的`不容易,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所以,我必须以满分的努力来回报我的父母,让他们以我为骄傲,在这里我想对父母真诚的说一句:“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8

早晨早早的就从被我爬起来,因为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秋游到德育基地.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目的地——德育基地.

我们下了车后,接待我们的教官领着我们去了休息处,休息完毕后,即刻带我们去进行第一个项目——爬山.

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来到了山脚下.我自己行不行的啊,对于我们这种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来说,这真可谓“万丈云梯”呀,我心里默默地想到.

但无可奈何,我只能硬着头皮向上爬了.还没爬到半山腰,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望望上面,有几位同学差几步就到了.哼,其他同学能爬上去,我干吗不行,我艰辛的往上爬.终于登上“万丈云梯”了,我的心情不比登上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心情差.尽管如此但我还是累的气喘吁吁,两眼发昏,四肢无力.“哇,好美啊!”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来.

的确,这里山清水秀,四周都被山包围着,空气也非常的新鲜.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可以让人忘记所有的烦恼.恩,我爬得那么辛苦,一看到这么美风景,刚刚的累就觉得是应该的.接着我们进行了许多活动:跨越深沟、脚踏千秋、独木桥、铁索桥等.

最后教官还带我们去骑马,可惜只选4位同学去,哎,我没被选到.看,陈敏和郑泽炯爬上去了,另两位教官牵着马,带他们围着圈走了两圈,虽然这次没轮到我,但看着同学那股高兴,自己也不免高兴起来.

这次秋游,让我们放松了心情,我锻炼了我们的自主生活能力!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9

最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了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的结合。让学生定期在村里规定的德育基地体验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带领学生向村里的五保户、老复员军人敬献礼物,与老人共贺节日。使老人感受到了人生快乐,体会到了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同学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来礼物送给这些爷爷奶奶。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少吃点、少玩点,为爷爷奶奶做点什么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爷爷奶奶们开心,我们就开心,爷爷奶奶幸福,我们就幸福。老人节那天六年级的刘杰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和同学们与村里的五保户、老军人共贺节日。当我想爷爷奶奶们献上礼物时,他们笑了,笑得那样开心。望着他们那菊花般的脸,我不知说什么好,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因为老人们幸福了,我也幸福了。”从孩子们的话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对学生们进行尊老、爱老教育是多么重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传统美德需要他们发扬光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尤为重要。

在德育基地,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劳动,为老人种一棵菜、浇一瓢水、烧一次火、端一次洗脚水,让学生感受到敬老的快乐。

通过德育基地教育,使学生们转变了观念。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德育创新首先要牢固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

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

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优化德育形式,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学习雷锋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走出去,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前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请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 成才教育,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民警、交警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三、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我们的德育方法不能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不能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视了家庭、社会对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响。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当代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 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在家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而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的是愉悦的道德情操的熏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1

最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了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的结合。让学生定期在村里规定的德育基地体验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带领学生向村里的五保户、老复员军人敬献礼物,与老人共贺节日。使老人感受到了人生快乐,体会到了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同学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来礼物送给这些爷爷奶奶。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少吃点、少玩点,为爷爷奶奶做点什么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爷爷奶奶们开心,我们就开心,爷爷奶奶幸福,我们就幸福。老人节那天六年级的刘杰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和同学们与村里的五保户、老军人共贺节日。当我想爷爷奶奶们献上礼物时,他们笑了,笑得那样开心。望着他们那菊花般的脸,我不知说什么好,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因为老人们幸福了,我也幸福了。”从孩子们的话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对学生们进行尊老、爱老教育是多么重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传统美德需要他们发扬光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尤为重要。

在德育基地,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劳动,为老人种一棵菜、浇一瓢水、烧一次火、端一次洗脚水,让学生感受到敬老的快乐。

通过德育基地教育,使学生们转变了观念。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2

没有军训那么刻苦也没有平时生活的松懒。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在自我外发现集体。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最重要的一员,但必须在集体中融化,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团结就是力量。

小实践不能满足我们的实践欲与求知欲。于是,学校和基地为我们安排了社区村民的交流与寻访,我们共采访了十余户农户,我提问了大部分问题,感受颇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发展,尤其近十几年,变化巨大。21世纪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发展飞快,以五里村为例,农民的生活翻天覆地,田地被集体征给工厂和企业学校等,子女外出务工平时生活略显无味。

幸运的是农村生活条件总体上来说是愈来愈好,大家都觉得过得比以前好只是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村民们的环保意识都不是很强,有的村民说村里有物业,可是村里小河污水横流,没有办法,大家都知道排污企业有钱买通了上面的人,但每个人都坚信在反腐倡廉绿色可持续的大背景下这些现象势必会好转。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德育创新首先要牢固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

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

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优化德育形式,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学习雷锋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走出去,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前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请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民警、交警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我们的德育方法不能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不能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视了家庭、社会对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响。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当代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在家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而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的是愉悦的道德情操的熏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好管理。诚然,这里包含了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但事实上,却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够所致。

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德育与智育并举,并且要做到德育先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都会陷入这么一个误区:认为要想搞好学生的成绩,只能抓教学,而与德育与关。实际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优秀的成绩是从哪来的呢?其实,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早已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二、德育工工作要始于课堂,融于生活

德育工作可不像各学科教学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上听懂记住了事。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与“生活”这两块德育阵地,尤其是生活这个真正的德育大课堂。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德育内容,须要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检验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品质均优秀的人才。

三、德育工作要言行并举,以言促行,以行养德

现在我们所谓的德育大多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即以说教为主要形式,而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德育不仅要言传,更需要身教。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而言,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起“示范”与“诱导”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前,我曾在无意之中听到过学生这么一句话:“老师不让咱们在学校吃零食,可他们却在办公室内嗑瓜子以后我也在学校吃!”多么童稚、直率呀!然而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教师言行不一致,只注重了言教,而没有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四、德育应从低年级抓起,并且要长抓不懈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并且要长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德育效果持久,才能促进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的形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那什么是人才呢?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便是:“人才=道德+才能”。

五.注意德育工作的隐性衔接

现在大家对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几乎所有学校不仅设置了德育领导小组,而且还有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少先队、班主任等来层层把关,许多学校还专门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但笔者认为,针对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应一提到德育工作就是听书记报告、校长训导,或是由团委、学生会上课,学生没完没了地写心得体会,或是把学生拉出去参观少管所、各种先进事迹陈列馆、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等。而应该寓德育于一切活动之中,注意隐性衔接。讲究实效,不搞“花架子”。

德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15

今天我参加了由新泰实验中学举办的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泰安英雄山中学的张峰老师执教的“感恩父母,回报于行”的主题班会观摩课,着实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师生.

整堂班会课班主任以主持人身份围绕学生们身上普遍存在的“情感冷漠症”提出问题,随着“真情诉说”、“拷问心灵——现场互动”、“体悟亲情”、“真情告白”、“感恩于行”、“亲情演绎”、“集体宣誓”等活动内容的层层推进,学生们纷纷回忆父母对自己百般呵护与关爱的事例,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大家的第一感觉是四十五分钟太快了!

在课下的交流中,一位来自石莱中学的教师急切地表达了他听课后的感受:“今天的课太感人了!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今天的教育场景与其说是来观摩学习的,还不如说是来接受教育的.令我再度联想到父母对我的'爱,宛若春风,吹奏出我人生命最初的激昂,吹散了我人生之路的阴霾.心动,不如行动!我今天下班后的第一件要做事,是要向远在家乡的父母问声平安!道声谢谢!